浅谈邓石如
邓石如:提升书法中点画质量离不开这几个方法

邓石如:提升书法中点画质量离不开这几个方法邓石如是清朝时期的篆刻大师,他的书法'以印入书'成为书写中的一个独特方法,邓石如也是一代书法大家,开创了新的用笔方法,为后世学习书法创造了新的思路。
清初,在书坛上分化为两种极端,一是继承传统帖学,人们普遍以赵孟頫、董其昌为师,在帖学上追求新的艺术境界,但书法仍是萎靡不振,找不到新的出路。
另一种是想要创新,但终究无果而归,直到邓石如的出现才使创新得到了新的出路和改观。
邓石如是一位篆刻大师,篆刻就要善书,邓石如在书写中强调'书从印入',他把篆刻的用刀之法用在了毛笔的书写之中,大大增强了书写的质感,使得点画苍茫雄浑,更加具有古意。
正如他的学生包世臣所总结的:'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浑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栖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
' 这是包世臣从邓石如书法中体悟到而有所总结,他认为帖学偏重于起笔和收笔,往往忽视了笔画中间的部分,恰恰如此,才使得帖学更缺少了那些雄浑和古意,显得轻滑和余韵不足。
要想改变这种善,在书写中段时,必须要做到中锋毛笔并且要'留得住'。
邓石如书法用笔创新了一个新方法,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按照古人对用笔方法的论述,邓石如的新方法有所不同,大致如下:中锋用笔这一点与前人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都是相同的。
中锋用笔的效果会使点画更加雄浑,且有骨势,但邓石如对此有所发明创造,即'墨到处即有笔,笔墨相称。
'例如我们在写一个横画时,在中锋毛笔的状态下,要在这个笔画中的每一个点上体现出笔锋的状态,即使很小的一个点都是由笔毫'写'出来的,并非是由墨'渗'出来的,这就是'墨到笔到'的意思。
行笔之法毛笔在前行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况产生,一种是一带而过,这是所谓的帖学之弊,其效果就是'轻滑',另一种是浑厚之笔,其点画效果就有'雄浑'之感。
千秋巨匠邓石如

千秋巨匠邓石如对于爱好书法的人而言,邓石如之名可谓是如雷贯耳。
然而对于当今的大众,知道邓稼先的人肯定更多。
其实,邓稼先是邓石如的六世孙,两人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顶尖的成就,世所罕见。
更加鲜为人知的事,自邓石如开始,安徽怀宁邓氏家族人才辈出,满门俊秀:邓石如,邓稼先六世祖,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的创始人。
邓传密,邓石如之子,邓稼先五世祖,书法家,毕生极力搜集邓石如遗墨、金石,并以唐人双钩之法摹之。
晚年主讲于石鼓书院。
邓艺孙,邓稼先的祖父,教育家。
辛亥革命后,被推为安徽教育司长,是安徽省近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邓以蛰,邓石如的五世孙,邓稼先之父,著名书法家,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
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誉。
邓季宣,邓稼先四叔,著名教育家。
邓稼先,中国“两弹元勋”、两弹之父。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奠基人。
一回到今天的主人公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为了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的性格,取字石如,自号顽伯。
后因避清仁宗颙琰的“讳”,废名以字行。
并自署完白、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笈游道人、铁砚山房等。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幼承庭训,从小开始习诗文书画金石。
九岁时,跟随父亲在塾中读了一年书,就辍学了,但生活的艰难没能扼杀他习书画的性情,反而兴趣日浓。
十七岁时,用篆书为乡里一位“潇洒老人”写《雪浪斋铭并序》,技惊四座。
二十岁那年,在家乡开设书馆,教童子习书,因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
随后与父一起去寿州(今寿县)教蒙馆。
二十三岁时,曾随父到宁国、九江等地,鬻书自给,开始壮游生涯,历阅祖国名山大川。
最初,他只是随着他父亲在长江中游一带活动,后来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但大部分时间是往游于南京、镇江、扬州、盐城、苏州、常州等地。
他每到一处,必与朋友切磋书艺,寻碑访碣。
曾几度登临泰山、峄山,在刻石下细心揣摩。
小篆入印,书印俱佳的邓派创始人:邓石如

小篆入印,书印俱佳的邓派创始人:邓石如原创谈艺录2016-02-04 20:42:20中国的篆刻史上,有一个出身寒门,自少砍过柴,卖过饼的大神,最初曾经靠写字和刻印谋生,后自己苦行练习,最终成一派鼻祖的大篆刻家,他就是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怀宁人(今属安徽,也属于皖派印别,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以地域来划分的印派不是很科学)人,邓石如原名邓琰,因避嘉庆皇帝讳(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而以字石如称世,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老邓大神真正出生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也就是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水平),停学后砍柴、卖饼糊口。
,后来靠写字、刻印谋生(刻印是他最初谋生的手段)。
后来入江宁大收藏家梅鏐处8年,这8年是邓石如成长最快的8年,他“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这种清晨即起,研一盘子墨,直到半夜墨写完,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精神使邓石如练就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书法家。
字写得好,在那个年代,就是进身之阶,乾隆五十六年,大神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这不算很低的社会地位啊。
这个时间段里张惠言、包世臣(这位大神自己号称清代第一)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初学碑学,擅长四体(真草隶篆)。
篆书初学二李(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遂以隶法作篆,突破了玉筯篆限制,为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其四体书法中,以篆书成就最大,并且以书入印,成为划时代的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
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
大神对篆法、刀法、章法及印法都有重大突破,给清末篆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清末的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还有近代的齐白石等都有较大影响。
中年之后,他的作品完全形成了个人独特风貌,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传世。
邓石如篆书解析(一)

邓石如篆书解析(一)文 / 薛元明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尤以篆书为佳,其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
邓石如的篆书实乃清人篆书的典型,他对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第一章:邓石如篆书概述一、作者简介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然皆以布衣终老穷庐。
邓石如9岁随父读书,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对书法、金石、诗文生发了深厚的兴趣,渐有长足进步。
他只在9岁时读过一年书,10岁便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17岁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闯荡生涯。
邓氏有自述:“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20岁时邓石如曾在家乡设馆,任童子师,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遂随父去寿县教蒙馆。
次年因丧妻辞馆,外游书刻。
32岁时复至寿县教书,并常为循理书院诸生刻印,以小篆书写扇面,深得书院主讲梁赏识,遂推荐他到南京举人梅镠家学习。
邓石如在梅家一住就是八年,前五年专攻篆书,后三年学汉分,“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书印功力大增。
▲ 邓石如临《石鼓文》册页40岁时邓石如离开梅家,遍游各处名胜,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游黄山至歙县,结识了“徽派”金石学家方君任、经学家程瑶田及精于篆籀之学的翰林院修撰金辅之。
后经梅镠和金辅之联合举荐,邓石如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得到曹的奖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曹文埴介绍至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处作幕宾,并为毕沅子教读《说文字原》。
浅谈邓石如篆刻中苏轼相关趣词

浅谈邓石如篆刻中苏轼相关趣词作者:唐雪琴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8期摘要:邓石如篆刻中些许印文选取,是苏轼诗词或与其相关的语句。
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邓石如生平经历、书法渊源及为人处世的品格,简谈邓石如篆刻艺术观念。
关键词:山人;东坡;篆刻;印一明媚阳光的下午,东坡用完餐,摸着腹部徐徐前行,对侍者说:“你说这里面都是些什么?”侍者说:“都是文章。
”东坡不以为然。
又一侍者说:“满腹都是识见。
”东坡也不以为确。
后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东坡捧腹大笑。
(宋费衮《梁溪漫志》)邓石如刻有一枚“一肚皮不合时宜”印,然孙云桂《完白山人传》说:“其狂不可及则畏之。
迨浃洽久,除肺肝相示,忘形骸精诚可贯金石。
盖古之任侠士也,则昵而爱之。
”邓石如与东坡性情有着相似之处。
邓石如生长于乾隆嘉庆年间,原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讳,而以字行,改字顽伯,安徽怀宁人,且居皖公山下,晚年字号完白山人。
父邓一枝,字北林,号木斋,终身以教书为业,善诗文、工书画,尤精篆刻通摹印。
自刻一印“其人瘦而傲”,因为其形貌与人格写照。
山人初学刻印师家中长老,然其治印的启蒙老师为父亲邓一枝。
清史稿《邓石如传》:“少产僻乡,甚少见闻,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贫。
”山人初学汉印,并潜心研习过徽、浙两派,师承文三桥、何雪渔、苏朗公,其“一日之迹”“折芳馨兮遗所思”印直接明了的呈现。
山人并不满足于此,后从三代、秦、汉、金石文字中寻求灵感,以其游刃徜徉,行刀如笔的高超技艺,然融徽派的阴柔之美,与浙派的阳刚之气于一炉。
启功赞:“嘉庆中完白石如书法篆刻,如异军突起,震烁一世。
”“静夜喧寒蛬,秋风妬葛衣。
何时江上路?高挂布帆归”山人在三十六岁旅途所写,半生游历在外,一生亦如鹤般“遗世独立”。
癸卯年(1783年)菊月在京口友人家做客,清闲无事,但此时秋意淑怀,有丝丝凉意,书童拿来火具。
聊天时随手放一石于火炉之中,顷刻间因石头燃烧,而眼前幻化出山清水秀的赤壁之景,恍若见东坡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
清代书法家代表人物之·邓石如,圆涩厚重,雄浑苍茫,神品第一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邓石如所处的时代书风大背景。清代初期的书法继承明代之余绪,书坛上有影响的书家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皆擅长行草书,其中王铎、傅山、朱耷之影响尤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书风,清代没有得到发展。书风是时代之反映,清代禁锢文化的政策使狂放书风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所以清代书法家中写狂放草书者也少。清代皇帝中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乾隆皇帝推崇赵孟炬书法,受此影响,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清代科举所使用的馆阁体要求乌、方、光,一时书风出现靡弱妍媚之风气。当时代表书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以及号称“康熙四大家”的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桠。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若有宾客,弟子骏作。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若有所疑,捧手问之。师出皆起。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食,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酱。告具而退,捧手而立。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
昏将举火,执烛隅坐。错总之法,横于坐所。栉之远近,乃承厥火,居句如矩,蒸间容蒸,然者处下,捧椀以为绪。右手执烛,左手正栉,有堕代烛,交坐毋倍尊者。乃取厥栉,遂出是去。
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何所趾。俶衽则请,有常有否。
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周则复始,是谓弟子之纪。
邓石如篆书《安乐窝》之一
龙山凤水一笈游 铁笔横扫千年篆——从安徽博物院藏品看邓石如的艺术成就

住去 扬州游览过 程 中,邓石来自又结 识了皖 但是邓石如的高妙书法和雄健 的风格却遭
许 多金石善 本、碑片I乏刻石拓 片无 所不备。丰富 籍 书家程瑶田和毕兰泉。
、
到了以内阁大 学士翁方纲为代表之 当时宫庭书
情 良的收藏 牢牢地 吸引了他,邓 囱 如存悔 家一
当邓 石如游 过 庐 山、黄 L【J之 后来 到歙 县 家们极 力的抵 制和排挤.及至 刘墉左迁、陆 锡
乾 隆五十血年 (1—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
邓的笔 力雄浑,把 他推荐去江宁 (今南京)举人
乾隆 四十七年、1-82、,40岁的邓石如 艺成 离 际,户部尚书 曹文埴 入 祝 寿,邀 其同住。 8岁
悔文鼎曾孙梅缪家学 习 成为侮家的庠上客。 开梅家,便一肩一 笈书,从 此开始了他行万里路 的邓石如 随 入 京 后,为当时 的大书法家 帼国
毒
者 椅 逝
一 、 邓石如生平简介
邓 石 如 (1一{ l so9 ,原 琰 ,冈避 嘉 庆
兹
囊
(颞琰)讳,遂 以字 行,岳更字顽伯。因居皖公 山 又号完 白山人、笈游 道人、风 水渔长、龙 山憔长、古浣子 等。安徽怀宁人。石如出土于寒 门,祖、父均酷 爱书画,皆以布 衣终老穷庐。一 生平 民社 会 地位 低 其 父 是 一 个 乡村 教师 。
黟塌 寺 衫
[清]邓 石如 行草书寓皖 口僧舍五言 诗单页 24 2cm ×29cm 纸本 安徽 博物院藏
释文 :客人不思寐 .空阶 曳履行 ,灯留萧寺 影 夜 冷大江 声 市 犬惊宵柳 .霜华 落紫城 :应装 归去
息 察 只精 履 笈 山坞 老梅迎 。寓皖 口僧舍 .灯下有作 。书拟访渠云 兄正之 完 自邓石如 稿 :
“完白山人”邓石如

“完白山人”邓石如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
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十分勤奋向学。
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邓石如自魏晋以来,篆书一体逐渐走向了沉寂,擅长篆书的书家,已如晨星。
直至清代,伴随着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才迎来了篆书复兴昌盛的春天。
乾嘉年间邓石如出,彻底打破了篆书低迷的僵局,开辟了新的生面。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
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人推为清代第一。
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
喜好游历名山胜水。
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清代孙云桂楷书《完白山人传》,故宫博物院藏。
完白山人传清·包世臣①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
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
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
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弱冠,孤露②,即以刻石游。
性廉而尤介,无所合。
山人篆法,以二李③为宗,其分书④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
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
“余深信其能择言也。
山人客于梅氏八年。
学既成,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
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山人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
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修撰金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为修撰所器。
编修见山人书于市,归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邓石如
清代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巨臂,是清代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四体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在书法和篆刻领域取得了前人罕见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书家、篆刻家影响深远。
标签:邓石如;清代;碑学
一、生平简介
邓石如,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邓派创始人。
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龙山樵长、古浣子等。
邓石如出生寒门,一生布衣,以鬻书刻印为生。
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以采樵、卖饼饵糊口,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开始自学刻印和书法,后经人介绍到南京梅家学习,临摹古代石刻拓本上百遍,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经过系统临习后,其书艺有了脱胎换骨的提高。
离开梅家,邓石如遍游各处名胜,临摹大量的古人碑碣,终于形成“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
后经梅谬举荐,结识户部尚书曹文埴。
以“我自成我书”自称的“浓墨宰相”刘墉见到邓石如的字,拍案惊呼:“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对其作品大为赞赏,并为之宣传。
之后,邓石如经曹文埴介绍到毕沅幕中。
三年后辞归,毕沅为其买宅置田,颐养天年。
二、书法与篆刻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巨臂,他在篆、隶、楷及篆刻领域均有较高成就。
尤其擅长篆、隶书,人称其“隶从篆入,篆从隶出”,后人又云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艺舟双辑》将其篆隶列入神品。
康有为称其“于书法中如佛家之大鉴,儒家之紫阳”。
[1]邓石如一扫当时书坛恪守古法的僵化局面,开辟了篆书、隶书、篆刻的新纪元。
1.篆书。
秦始皇时期,所立众多秦刻石,其平衡对称的小篆书法被认为是篆书正宗,李斯被尊为篆书之祖。
唐朝的李阳冰、明朝的李东阳、清代的王澍等都是李斯的延续,他们的篆书以精细瘦硬为特点,力求齐整均衡,有的甚至烧掉笔尖,以呈现这种效果,发展成“玉筋体”。
邓石如篆书以秦刻石为基础,又广泛涉猎《石鼓文》以及汉篆碑额、瓦当等雄强、奇肆的篆法,加以汉隶笔意,笔墨情趣在线条中获得丰富的表现,形成了奔放遒劲而不失古朴的新面目。
邓石如用柔软的羊毫写篆,篆书的线条柔和、丰润而富于变化,一扫传统“玉筋体”精细瘦硬的风格,而以雄强、古茂、浑朴的姿态呈现,震惊当时书坛。
邓石如晚年作品渐趋奔放,字形愈显狭长,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康有为评价说:“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
[2]。
2.隶书。
隶书,孕育于战国,产生于秦朝,发展于汉朝。
[3]世人皆以汉隶为宗。
清代隶书则是汉隶的复兴。
邓石如远宗汉隶,并未一味模仿,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立的意义,是继汉隶之后的又一高峰。
邓石如隶书,得《曹全》之秀逸、《衡方》之淳厚、《夏承》之奇古、《石门》之纵肆,广收博引。
加之以篆法入隶,圆润遒劲,毫刚而墨柔,体方而神圆。
篆情隶意皆得体现,神采飞动,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邓石如隶书价值在于,能够透过刀刻墨拓的掩盖、日久风化的侵蚀,探求汉隶的精神所在。
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
包世臣将他的隶书列为“神品”,认为已达到“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的境界。
3.楷书。
邓石如楷书体现出不入樊篱、自出机杼的强烈个性。
其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溯本源,取法六朝碑版,点画饱满,多用方笔,结字力求平正,古茂浑朴,笔画使转蕴涵隶意,区别于传统楷书的运笔规律。
邓石如楷书则是一笔之内力量贯穿始终,一字之中轻重分布均匀,其特点与北朝墓志造像书法十分相似,无丝毫唐楷之气。
邓石如楷书超然脱俗,表现出其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
4.篆刻。
随着金石学的勃兴、碑派审美思想的出现,清代的篆刻成为篆刻史上又一次高峰。
邓石如将书法融入到篆刻中,参入汉碑额篆,既追求了传统,又进行了创新。
世人评为:“其书由印入,印由书出”。
邓石如的朱文印创作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讲究呼应挪让、穿插承接,又字字分开、相对独立。
邓石如的白文印主要有两种类型:小篆白文印和隶书笔意的白文印。
隶笔白文印是借助其高超的隶书笔意。
邓石如白文印的创作使其篆刻审美观得以很好的体现,也使他书法上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邓石如为派创始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尤其是对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等晚期篆刻家的影响更为深刻。
邓石如在篆刻上的创新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把篆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艺术影响
邓石如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贫寒的出身、客游的经历、朋友的资助,这都使邓石如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也决定了邓石如人生艺术的品位。
更重要的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师法百家,刻苦钻研的实践创新精神,“以书入印”,将书法、篆刻融会贯通,使他取得了前人罕见的艺术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后世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王冬龄.清代隶书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