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铁线篆字帖李阳冰篆书《唐谦卦》
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

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
李阳冰是当代中国篆书大师,他的《篆书千字文》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风格古朴庄重。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字体,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李阳冰在《篆书千字文》中运用了传统篆书的笔法和结构,字形刚硬有力,线条匀净流畅。
他恢复了篆书最本真的特点,使整个作品展示出古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风格严谨端庄。
篆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字体,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时十分认真谨慎。
李阳冰在创作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字形精确,线条平稳,笔画对称。
他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字形规整,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严肃端庄的气质。
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风格独特创新。
虽然他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了传统篆书的基本规则,但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创新思想和艺术表达。
他在字形的结构和线条的运用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加入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他的作品中形神兼备,既有古代篆书的庄重与稳定,又有现代绘画的柔和与灵动。
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风格高度工整。
他在书写过程中注重字形的平衡和对称,力求每一个笔画都精确有力,没有任何一笔多余或不足的地方。
他的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严谨而有序的感觉,从细节到整体都能感受到他对于字体结构和形状的精心掌握和完美呈现。
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风格浑厚古朴、严谨端庄、独特创新和高度工整。
他通过对传统篆书的继承与发展,为现代篆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李阳冰—上承李斯,下启邓石如,并创造了铁线篆

李阳冰—上承李斯,下启邓石如,并创造了铁线篆李阳冰在楷书鼎盛时期的唐朝,苦心研习篆书,是秦汉以后篆书的又一高峰。
他在继承秦篆的同时成功地创出了“铁线篆”,被世人赞誉和推崇。
当今正值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虽然篆书作为应用并不广泛,但篆书对于书法艺术的继承发展和文字学研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对李阳冰篆书的学习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李阳冰·谦卦碑一、字如其人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后徙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约生于721年,卒于787年。
历任国子监承、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世称“李监”。
他早年以词学登科,文章简洁雅健,有“一代作手”之称。
李阳冰初仕上元县尉,乾元二年(759),官至缙云令。
上元二年(761)移官当涂,后挂冠去郡,退居缙云,精研篆籀多年,“得篆籕之宗旨”。
李阳冰·谦卦碑朱关田先生在《唐代书法年谱》中说到:李阳冰做官级别虽然不高,但有仁政,为民办事。
《缙云县城隍神记》说:“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
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祈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
及期大雨,合境告足。
具官与耆耋群吏,及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
”可见李阳冰是一位性情秉直、守信、一心为民办事的人,在他的心里装有老百姓的疾苦,以至于他在缙云和当涂都有极高的声誉。
形成李阳冰这种秉直好学的精神是与他的家庭背景分不开的。
李阳冰的先祖为秦司徒,其父李雍门曾任湖城令。
兄弟五人,三位是进士,其弟李澥官至监察御史。
其家族以好学著称,家风整密与好学之风为李阳冰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为官的环境。
李阳冰·谦卦碑李阳冰的书法学习与他的性情和好学精神一样,有着坚强的定力与毅力。
从他的书法生涯看:早年师从张旭,虽然他的篆书创作与张旭的草书在书体上截然不同,但书法创作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李阳冰是诗人李白的族叔,李白说李阳冰的书法是“举邑舞,式图丹青”,是“穷神阐化,永世作程”。
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

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李阳冰是中国篆刻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雄浑的气势、简洁的结构和深厚的浓墨重彩而著称。
他的《篆书千字文》更是被誉为篆刻之宝,堪称篆刻艺术的杰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李阳冰《篆书千字文》的风格进行浅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的风格特点之二是简洁利落。
在篆刻艺术中,简洁利落是指作品在笔触运用和结构布局上显得简洁明快、简练干练。
李阳冰的作品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擅长利用线条的交汇和交错,运用精炼的笔触来勾勒字形,并通过布局的合理安排以及力度的把握来展现作品的简洁利落。
在《篆书千字文》中,李阳冰在书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尽可能地精简字形,力求用最简练的线条和笔触来表现字意,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简洁明快、结构紧凑、线条流畅,同时具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简洁利落的风格不仅能够使作品显得清新脱俗,更能够展现出李阳冰对于书法艺术的精湛功力和深刻造诣。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的风格特点之三是浓墨重彩。
在篆刻艺术中,浓墨重彩指的是作品在墨色的运用上显得浓郁浓重、沉稳有力,这种风格常常能够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深邃厚重的氛围。
李阳冰的作品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擅长运用浓重的墨色和厚实的线条来书写字形,在处理墨色的过程中,他善于通过笔墨的起伏和厚薄来表现出形体的沉稳有力、线条的陡峭横生,使得作品显得浓郁厚重、凝重沉稳。
在《篆书千字文》中,李阳冰通过对墨色的层层叠加和深浅对比,使得每一个字都呈现出一种磅礴有力、雄浑浓厚的气质。
这种浓墨重彩的风格不仅能够使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深邃厚重的艺术魅力,更能够使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李阳冰[论篆].pdf
![李阳冰[论篆].pdf](https://img.taocdn.com/s3/m/754e385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6.png)
论篆李阳冰《论篆》,一卷,唐李阳冰撰。
李阳冰,字少温,曾官缙云县令,官至将作监,故世称李监。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精于篆书,师承秦篆,开合变化,瘦劲圆活,骨清姿媚,与初唐楷书作风实为一家眷属。
宋朱长文称:“阳冰篆品入神,自秦李斯以仓颉、史籀之迹,变而新之,特制小篆,备三才之用,合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功已至矣。
”据李肇《唐国吏补》载:李氏(阳冰)自称:“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
”其篆书历来被宗为楷模,对后来书坛影响极大。
然今所存碑刻皆后世翻本,大失本来面目。
曾勘定《说文》为三十卷,不传。
后人论篆,往往视唐李潮与阳冰为一人,实误。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吾志于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旁摹刻而已。
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
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
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
蔡中郎以“豐”同“”;李丞相将“束”为“柬”,亦鱼鲁一惑,泾渭同流,学者相承,靡所迁复,每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
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
皇唐圣运,逮兹八叶,天生克复之主,人乐维新之命,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钦若典谟,畴咨故实,诚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不刊之典,号曰《大唐石经》。
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仰圣朝之鸿烈,法高代之盛事,死无恨矣。
王次仲,秦始皇时制八分,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又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
又王次仲,始皇时载《序仙记》,始皇征不至,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飞而去。
又汉世祖有二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
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

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李阳冰是一位著名的篆书艺术家,其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
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更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他在篆书艺术上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本文将就李阳冰《篆书千字文》的风格进行浅析,从笔墨运用、结构布局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来分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的笔墨运用。
在这幅作品中,李阳冰运用的笔墨非常考究,不仅字体工整,而且线条流畅。
整个作品将筆墨運用得淋漓盡致,每一笔都显得非常熟练。
在书法的表现上,李阳冰运用了横、竖、撇、捺等笔画,使得每一个字都显得生动有力。
作品中还有大量的用墨点缀,增添了整幅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李阳冰在《篆书千字文》中的笔墨运用是非常出色的,体现了他书法功力的深厚和毫无拖泥带水的功底。
我们来分析《篆书千字文》的结构布局。
李阳冰在布局上非常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使得整幅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
作品中每一个字都被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在作品的位置上,使得整个作品的结构非常紧凑。
在字体大小、粗细、间距等方面,李阳冰都进行了精确的控制,使得整个作品看上去非常完美。
作品的布局还体现了李阳冰对于传统篆书的潜心研习和对于传统书法的尊重,使得整幅作品更具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和艺术内涵。
我们来谈谈《篆书千字文》的艺术表现。
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在艺术表现方面非常出色,作品不仅在传统篆书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个人风格和特色,同时还融入了现代意识和审美追求。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显得非常有力量感,寓意十分深刻。
在整个作品的氛围营造上,李阳冰也做出了精心的设计,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整幅作品不仅表现了传统篆书的魅力,同时又具有现代艺术的韵味,使得整个作品非常具有时代感和艺术价值。
【书艺经典】李阳冰篆书《千字文》拓片

【书艺经典】李阳冰篆书《千字文》拓片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字少温。
李白族叔。
好古工词章。
干元间为缙云令,后迁当涂令,李白往依之。
白卒后,编白诗并为《草堂集序》。
后历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官终将作少监。
工书法,尤精小篆,笔法出于秦李斯《蝉山碑》,圆纯瘦劲,结构婉畅灵动。
唐吕总《续书评》云:“阳冰篆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
李斯之后,一人而已。
”李白尝赞以诗云:“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时人因称阳冰为“苍颉后身”。
以其精于书学,笔骏墨劲,又称之为“笔虎”。
有《禁经》八卷。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
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
《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
”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
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
自称:“ 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
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
”
李阳冰《千字文》工整秀丽,为其小篆代表作之一。
李阳冰谦卦碑

谦卦之意
• 碑文是《易经》中的谦卦义辞,故而称作《谦卦碑》 • 谦卦之大意是赞扬谦虚的美德,揭示行谦必益的道理。 • 所谓“谦卦六爻皆吉”也。
释 文:
• 谦卦。通泰。筮遇此卦,君子将有所成就。《彖辞》说:谦卑,则亨通。天的法则 是,阳气下降,生成万物,使世界充满光明。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 使自然循环演化。天的原则是亏损那盈满的,培补那虚缺的。地的原则是侵蚀那盈 满的,增益那卑微的。鬼神的原则是侵害那盈满的,降福于谦虚的。人的原则是疾 恨那盈满的,喜欢那谦逊的。谦虑的品德,使尊贵者得到尊敬,使卑微者不可欺压。 这是君子获得善报的原因。《象辞》说:本卦外卦为坤为地,内卦为根为山,地中 有山,内高外卑,居高不傲,这是谦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谦让为怀,裁取 多余昀,增益缺乏的,衡量财物的多寡而公平施予。
小篆大美《谦卦碑》
桑洛
王澍面对《谦卦碑》却说“三十年来,望而惊怖,不 敢涉笔。”
•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书法家。字少温,谯郡(治 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房。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1-2]
•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 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 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 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阳冰的作品
• 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 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
• 《三坟记》《滑台新驿记》《谦卦碑》等。
与李白关系:李白的族叔
唐代李阳冰铁线篆《三坟记》欣赏及用笔、结体、笔顺和章法,赶紧收藏!

唐代李阳冰铁线篆《三坟记》欣赏及用笔、结体、笔顺和章法,赶紧收藏!李阳冰,生于开元年间,唐代书法家。
字少温,亳州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房。
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
世称少监。
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
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
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
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
”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
”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阳冰《三坟记》是为李曜卿兄弟三人建的,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二年(767年)刻。
碑文两面,共23行,行20字。
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
”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
该作系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
”《三坟记》用笔、结体、笔顺和章法铁线篆用笔讲究圆润浑厚,笔划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曲线圆转流畅,线条力求挺劲自然。
入纸藏锋逆入,收笔回锋。
其笔划可理解为直线和曲线两种。
笔划要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关键要写出力度。
结体上整字外形一般呈竖向长方形(比例3:2),讲究平衡对称,上紧下松。
主要注意向背揖让、天覆地载、排叠包围、独体主次等关系。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2、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
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贵的铁线篆字帖李阳冰篆书《唐谦卦》《谦卦碑》系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并刻石的。
碑青石质,共三块,每石高1.6米,宽0.83米,厚0.17米。
前三石均6行,末一石4行,每行10字。
谦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十五卦。
卦体中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
谦卦艮下坤上,为地下有山之象。
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
因碑文取自《易经》谦卦爻辞,故名谦卦碑。
谦卦之大意,是赞扬谦虚的美德,揭示行谦必益的道理,所谓“谦卦六爻皆吉”也。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
祖籍赵郡(治今河北赵县),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徒至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寄寓云阳(今陕西泾阳)。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
李白族叔。
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
世称少监。
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
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
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
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
”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
”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
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
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
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
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
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芜湖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立于学官,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
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越有古意。
”可惜这“题跋”碑石在“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谦卦碑》至今仍存。
▼
【原文】
卦辞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卦辞
谦卦。
通泰。
筮遇此卦,君子将有所成就。
《彖辞》说:谦卑,则亨通。
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生成万物,使世界充满光明。
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自然循环演化。
天的原则是亏损那盈满的,培补那虚缺的。
地的原则是侵蚀那盈满的,增益那卑微的。
鬼神的原则是侵害那盈满的,降福于谦虚的。
人的原则是疾恨那盈满的,喜欢那谦逊的。
谦虑的品德,使尊贵者得到尊敬,使卑微者不可欺压。
这是君子获得善报的原因。
《象辞》说:本卦外卦为坤为地,内卦为根为山,地中有山,内高外卑,居高不傲,这是谦卦的卦象。
君子观此卦象,以谦让为怀,裁取多余昀,增益缺乏的,衡量财物的多寡而公平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