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6单元 12 拿来主义

12拿来主义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展览.(lǎn)发掘.(jué)礼尚往来与会佳宾B.缘.故(yuán)冠.冕(guān)残羹冷炙反躬自醒C.孱.头(càn)脑髓.(suǐ)勃然大怒相形见绌D.羡.慕(xiàn)吝啬.(shè)封妻荫子头晕目眩答案:C解析:A项,“与会佳宾”应为“与会嘉宾”;B项,“反躬自醒”应为“反躬自省”;D项,“吝啬”的“啬”应读“sè”。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①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 ④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⑤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⑥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答案:B解析:先疏通文段大意,再理清语句间的具体关系,然后根据语意和句间关系选填关联词语。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八小时之外摆地摊,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怎样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招徕顾客。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A解析:“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此处应为“光明正大”。
4.将下列7个语句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只填序号)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因为主流是精华③我们的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⑥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参考答案:⑦③①④⑥②⑤解析:可先将关系密切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如②⑤是因果关系,①④是顺承关系,⑥与①④是阐释关系,⑦③是顺承关系。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0.自古缝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1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4.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6.每个诗人因风格不同,获得了不同的赞誉。
刘禹锡被誉为(诗豪),王勃被誉为(诗杰),白居易被誉为(诗魔),贺知章被誉为(诗狂),贾岛被誉为(诗奴)孟郊被誉为(诗囚),王维被誉为(诗佛),刘长卿被誉为(五言长城),王昌龄被誉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虎罗邺诗瓢唐球诗杰王勃诗骨陈子帛诗狂贺知章17.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王昌龄)、(高适)、(李颀)。
1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9.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0.早期的姓是族号,表示血统,来源于部落图腾崇拜,有以动物为姓的,如(熊)、(牛)、(马)。
21.氏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就像一面旗帜,氏一般有这些获得方式,有的是以先祖族号或谥号,如:()、();有的是以封邑或居住地为氏,如()、();有的是以官名为氏,如()、();有的是以职业为氏,如()、()、()、()。
文学类文本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考)

陕西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历史母本余秋雨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
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
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
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
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莫,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
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
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有环境,几乎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了。
但是,他绝不满足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
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
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撇去,不作纠缠。
这样一来,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
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
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
实用类文本中国网络文学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多年来,网络文学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前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行业坚定初心、锐意进取,在守正创新中,从内容创作到商业模式全面探索网络文学健康蓬勃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2012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读者规模以年均超过10%的增速不断壮大,用户规模已达4.3亿。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网络文学依托便利的传播条件,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因此,网络文学行业要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发展方向,通过讲述精彩的故事、展现鲜活的语言、塑造丰满的形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作品中,让读者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坚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时代精神。
《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在2442万部各类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已超过六成,同比增长24%,一批反映创新创业、社区管理、精准扶贫、物流快递、山村支教的现实题材作品脱颖而出,主题格调、内容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并产生出一批既反映现实生活又体现网络文学节奏与特色的优秀作品,实现了表现形式与作品选题的双重突破。
今年,网络文学平台纷纷推出现实题材征文大赛,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现实题材主题征文大赛中,就涌现出《旷世烟火》《无字江山》《天梯》《俗艺大师》等多部优秀作品,此外,网站从推荐位到稿费也都向现实题材作品倾斜,不但将很多网络文学作者引向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也吸引了不少传统作家加盟。
(摘编王小书《守正创新,探索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之路》)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切渊源。
在其发轫之初,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就是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的文字,一些早期作者,也是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周汝昌《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
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
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
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谦,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
其实这是看错了。
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
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
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
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
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
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
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
“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
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
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
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能力测试题(部编版)(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6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长嗟(juē)孀妻(shuāng)始龀(chèn)版筑(zhù)B.拂士(bì)都尉(wèi)按辔(pèi)傅说(shuō)C.胶鬲(gé)箕畚(běn)先驱(qū)谩有(màn)D.智叟(sǒu)荷担(hē)畎亩(quǎn)殷勤(yīn)【答案】C【解析】A.长嗟(juē)-(jiē);B.傅说(shuō)-(yuè);C.正确;D.荷担(hē)-(hè)。
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上自劳军(皇帝)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空乏其身(财资缺乏)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造)始一反焉(往返)D.自将磨洗认前朝(将来,将要)天子为动(被感动)【答案】D【解析】D.“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产“将”是“拿,取”的意思,不是“将来,将要”。
“天子为动”中的“为”是“被”,不是“被感动”。
故答案为D。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山不加增C.舜发于畎亩之中已而之细柳军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告之于帝【答案】A【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他的”。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C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到,往”。
D项,前一个“于”是介词,“给”;后一个“于”是介词,“向”。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改容式车B.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C.甚矣,汝之不惠D.军士吏被甲【答案】B【解析】A项,“式”同“轼”,车前横木。
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C项,“惠”同“慧”,聪明。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①今年故宫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非常火爆,一票难求。
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也让人们为传统文化焕发新姿而感到振奋。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在当下,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②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通过越来越多样的形式融通古今,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经过多轮富有创造力的探索改造,在许多人眼中,它已不再只是那个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上72万平方米的皇家庭院。
不止如此,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今,说起我们与诗歌书信最近的一次重逢,自然会想到《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一档档文化节目。
正是在一次次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亲切感、新鲜感和满足感,也让传统文化自身更加具有“时代感”。
③有人说,故宫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炼成并非偶然,是因为它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人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激发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事实上,回顾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我们的发展有过高峰也有过低潮,前进的道路有过平坦也有过坎坷,但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始终未曾改变。
④事实证明,一些文化创意类产品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追根溯源就在于,它们真正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只有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群众,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走进人们心中;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成为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1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20.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21.文章第②段先总述__________的现象,然后列举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事实具体阐释,最后强调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
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
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2分)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
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
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
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
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
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
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
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
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
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
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
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
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
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
总能升华坚忍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
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
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
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
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
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
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
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
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
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请分析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3.请从下面的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其作品,仿照下面例句
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充论据。(3分)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 范仲淹 辛弃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0.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11.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
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
锻造上。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
与第①段中“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
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内容相对
应,所以不能调换。)
12.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
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的观
点。
13.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 “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