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2讲东西方的先哲(选修4,63张PPT)
合集下载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2讲“亚洲觉醒”的先驱(选修4,53张PPT)

5.国共合作 (1)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 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国共合作: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第一次国共
合作,标志着大革命兴起。
6.历史作用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且毕生致力于中国民 主革命事业。 (2)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
提示:国大党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非暴力抵抗方法不适应
运动发展和斗争需要。
【互动探究】
有人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
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和看法。 提示:(1)不同意。 (2)理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 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范围,但它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
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提示:(1)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的统治;帝国主义的压榨。 (2)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 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 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探究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
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提示:(1)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2)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 的支持和影响。
探究1:孙中山上书给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
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修4第1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重点诠释] • 从中西对比角度全面评价康熙帝
积 极 局 限 地 位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 巩固统一;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缔造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 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性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 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隐患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 的君主;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 治家
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
•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将孔子和柏拉图两 位先哲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并找出 两人观点的共性。第(1)问社会秩序的共性可 从材料中的“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 可能性”概括出是和谐社会,个体品德的共性 从“具有美德的人”概括出是个人美德,礼的 作用从强调等级秩序方面回 • 答,仁的作用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回答,柏拉图 理想国各等级的品德包括勇敢、智慧等。第 (2)问从当时的社会关系分析两人观念相似的 原因,社会背景可以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 ③强调法治。
• ④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有利于后世教育事
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 【深化拓展】 东西方先哲的比较是高考命题 的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在复习时注意先哲之间 的比较。从宏观上来说要注意孔子与柏拉图的
比较,从微观上来看要注意时代背景、经历、
思想主张、活动、影响等方面的比较。
高频考点核心突破
• [重点诠释] • 比较古代东西方先哲
分类 思想 成果 政治 主张 教育 成果 孔子 仁、礼、中庸 以德治民、施 仁政 兴办私学、有 教无类 柏拉图 理念论 理想国 阿卡德米 吕克昂学园 学园 亚里士多德 “中庸之道”
学术 整理“六经” 成果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及东西方的先哲课件 人民版选修4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第十七页,共41页。
C 核心 考点突破
考点突破
考点一 古代(gǔdài)中国的 政治家
课 微时课(助kè学sh(íz)训hù练x
基础梳理
史料印证
要点突破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1.政治上: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 县制;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车轨,修筑驰道,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 系。 (2)唐太宗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奠定了唐朝基业。他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 重用贤才、心存百姓,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采取了灵活开明的民族政 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③平定准噶尔: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噶尔丹去回 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最终平叛成功。
(2)维护国家主权
①组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沙俄侵略者。
②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 中俄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 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
的越族地区采取军事措施,统一岭南后,实行郡县制进行管辖。
(2)唐太宗对突厥族采取了军事战争和安抚册封的策略;对吐蕃采取“和亲”政 策;对东北和西南则采取册封政策以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 (3)康熙帝对叛乱的蒙古族噶尔丹采取军事征服的政策;对西南藏族地区进行册 封。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第二十页,共41页。
接受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等都有利于文化发展,但出现的“文字狱”现象又阻碍了文 化的发展。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一单元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介绍

2019/1/15
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概念)
5、评价: 积极:①通过分封,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众星捧月).巩固了
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 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消极: 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
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造成春秋战国时割 据混战。
2019/1/15
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
2019/1/15
【合作探究】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概念,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含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 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 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地方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
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概念)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 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配到 各地,广建子国,叫诸侯国。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3、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授土授民授职,诸侯继续分封,较大的独 立性。 5、诸侯尽义务:守、战、贡、述。层层分封。 6、权利:世袭罔替
考点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1/15
一、汉代 1、汉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汉初,丞相权力很大,实际上是朝廷掌握 行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威胁皇权。 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 权势渐强,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 七国之乱。
2019/1/15
形成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1讲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选修4,57张PPT)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第1讲 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____的封建 中央集权制 国家。
2.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1)政治:中央建立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 地方上实行 _______,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2)经济:统一度量衡、_____,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 (3)文化:统一文字为_____,促进文化发展。 小篆 (4)军事:征百越、击_____;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 (5)交通:修筑_____、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 匈奴 驰道
主题2
康熙帝
材料一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
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 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圣祖(康熙帝)的治国理念。 提示:与民休息;崇尚和平;恩威(剿抚)并用。
4.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和加强与
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等措施,尊重了中国各民族的
文化传统,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既 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5.命令清军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并取得自卫反击战的胜 利,迫使俄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
问题3:正确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
提示:(1)长城的修筑对于防止匈奴攻击秦朝北部边境,保护
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未能从根本上解除北部边患,即匈奴的掠夺和攻击。同时, 长城的修筑也苦役了百姓,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之一。
第1讲 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____的封建 中央集权制 国家。
2.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1)政治:中央建立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 地方上实行 _______,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2)经济:统一度量衡、_____,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 (3)文化:统一文字为_____,促进文化发展。 小篆 (4)军事:征百越、击_____;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 (5)交通:修筑_____、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 匈奴 驰道
主题2
康熙帝
材料一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
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 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圣祖(康熙帝)的治国理念。 提示:与民休息;崇尚和平;恩威(剿抚)并用。
4.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和加强与
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等措施,尊重了中国各民族的
文化传统,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既 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5.命令清军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并取得自卫反击战的胜 利,迫使俄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
问题3:正确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
提示:(1)长城的修筑对于防止匈奴攻击秦朝北部边境,保护
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未能从根本上解除北部边患,即匈奴的掠夺和攻击。同时, 长城的修筑也苦役了百姓,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之一。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总结1课件

3.(2012 年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 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 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材料可以看出 地方诸侯不得参与政事,这实际上加强了中 央集权。答案为 C。
4.(2012 年江苏历史,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 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 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 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 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 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 之限制。
点击进入检测试题
2.(2012 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 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 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 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 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 位。故答案为 C。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 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 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 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综合分析 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汉晋的选官制度 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科举制的进步性可以根 据材料“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 私舞弊之限制”“士有应举之才”等信息概 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有效稳 定的行政管理。……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 性”等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在政治、思想以及 整体的统合功能。第(3)问根据材料“为社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
联系和变化,确定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二是审注,注的内 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 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 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2)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 (3)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
C.③
D.④
【解析】选D。元朝的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即图中的④。
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典例分析: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 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
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 项。
答案:C
变式训练 3.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①
B.②
3.评价 (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
④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比较项ຫໍສະໝຸດ 时代分封制盛行于西周
不 与中央政 诸侯国相对独立,其权力 同 府的关系 和地位可以世袭 点 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后 作用与 期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影响 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相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同 点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出官吏的任免原则由世袭到皇帝任 免,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 认 变的完成。 识 (2)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换,反映出行政区划的发展,体现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归纳整合课件(精)

2.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影响中日关系的主 要因素有哪些? (1)演变: ①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和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 灾难。 ②新中国成立后,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 ③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
(2)影响因素: ①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差异; 领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历史 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 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 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的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 加强。 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题型示例】 (2012·德阳一诊)观察下图所示漫画,漫画的寓意不 包括 ( )
A.日本必然走向失败 C.敌我力量悬殊较大
B.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D.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 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建立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漫画的寓意即在 于此,但反映不出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思维训练】 (2012·宁波市模拟题)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 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 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
A.宗法制 C.郡县制
B.分封制 D.皇帝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片中无法得出与宗 法制有关的信息,排除A项;从“王”“国”“侯”可知B项 符合题意;郡县制出现于春秋后期而皇帝制出现于秦朝,排 除C、D项。故选B项。 【答案】 B
单元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 新 中 国 的 外 交 “一边倒” 政策 外交政 策成熟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实现重 大突破 20世纪 70年代 维护世 界和平 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认知。
三、古代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1.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 (1)人要追求尽善尽美,但不要放弃现实的幸福。 (2)承认现实世界的_______,指出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真实性 (3)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不存在理念世界。 (4)人的认识产生于对_________的感觉,“接近了唯物主义”, 但不彻底。 客观世界
(3)题主要从稳定社会,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促进社会发展等
方面回答。
答案:(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
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 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邓小平更多地承认 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养;毛泽
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
到天日的可能。
探究2: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理想国”是怎
样的。
提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 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最富有智慧、最 具正义感和理性的哲学家——“哲学王‛来担任。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
(1)哲学:提出_______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理性世界和感觉 理念论 世界构成的;理性世界与感觉世界是对立的。
(2)知识观: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
习即是回忆。 (3)政治思想:著作《国家篇》,提出了理想国的观点。 (4)教育:创办___________,培养人才。 柏拉图学园
‚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士‛即
‚君子‛来服务。
问题3: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 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 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二、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思想主张
(2)对世界
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_________________等国, 越南、朝鲜、日本 对这些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
发、借鉴和鼓舞。
问题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周礼 被破坏,社会动荡,人际关系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 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成为儒家学说的创 始人。
问题2:如何认识孔子核心思想中的“仁”?
提示: (1)积极意义
①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张。 ②爱人就要积极参加现实的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求仁行 仁,所以,仁的提出还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 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2)局限性 ‚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即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特别是
在奴隶制度发展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以“仁”“礼” “中庸”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理念论和理想国。 (2)治国主张:前者主张“贤人”治国;后者主张“哲学 王”治国。
(3)政治理想:前者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统治的国
家;后者则带有狭隘的城邦主义,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不是整 个希腊的统一。
1.(2013·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强自身修养,用自身的道德去感化人民,其本质是以德治国;
柏拉图希望建立“哲学王”统治的正义国家,他所说的统治者 应该有治国知识,本质是知识治国。二人都重视统治者的文治, 共同本质是“人治”。 (4)历史影响:两者的政治理想都未实现,但对今后的世
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西方的先哲。
2.不同之处
(1)社会背景:前者处于奴隶社会的衰落时代;后者生活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 矣。” ——《论语·里仁》
材料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
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 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 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①含义: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将各种正确的原 则、思想妥善调和。 ②作用: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循_________。 中庸之道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启发式
教学;注重_________等。
因材施教
2.孔子及儒家学说的地位和影响
(1)对中国 ①古代政治: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 统,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 仁、礼、道义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博学家
(1)哲学 ①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
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②确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著有《_________》。 形而上学 (2)生物学:对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分类,对动植物进行解 剖研究。
(3)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 组成的。
(4)逻辑学:提出_______: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 三段论 学术界尊为权威。
1.相同之处
(1)时代背景:两者都处于动乱的时代,都面临同样的社 会问题。两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理想 国”。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政治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2)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都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理论。
(3)思想本质:孔子希望建立一个以“仁”为核心,以 “礼”为根本目标的集权国家,心中的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加
探究1:材料反映了柏拉图的哪一哲学观点?其核心内容及其实 质是什么? 提示:(1)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
界的反映。
(2)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是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材料二
柏拉图说: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
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他还说:除非哲
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 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 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 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方面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
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方面的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义利思想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见利思
义„„亦可成人矣‛等信息回答;第(2)题‚相同思想‛要根 据材料从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等方面回答;‚新发展‛ 主要从材料三中‚承认物质利益„„而奋斗‛‚决不是提倡个 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都向‘钱’看‛等信息回答。第
问题1:如何认识柏拉图学园的特点?
提示:(1)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是柏拉图学园最主要的目的之 一,学园是一个带有政治性的学校。 (2)它与当时许多城邦都有政治联系,一些城邦的统治者也经 常向学园寻求政治咨询,学园的一些弟子也经常用所学的理论
为一些城邦提供立法指导,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城邦的立法和行
政活动,因此柏拉图学园被人喻为政治思想的‚集散地‛。
问题3: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是什么? 提示:(1)亚里士多德把希腊哲学爱好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 精神发展到顶峰。他尊敬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但他更追求真理,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2)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
式的学者‛。在哲学方面,他不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而且还创立了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在自 然科学方面,他提出了很多观点,为现代许多学科门类奠定了 基础。 (3)亚里士多德是一位著名的教师,他的许多做法对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评价 (1)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
(2)受到人们尊敬,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
然科学史上都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3)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一生追求真理、崇尚
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
(4)其理念论、知识论、_______等存在局限性。 理想国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
(1)背景:春秋末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内容: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
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
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克己复礼”,使 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 类”。
材料三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 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 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 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 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忠恕
(2)“礼” ①含义:即周礼,周朝人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以___ 宗 _______为基础的礼制。 法分封 ②实现途径:正名,用_____的等级名分把破坏了的名实关系 周礼 匡正过来。 ③“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___
_______”才能实现“仁”。
己复礼
克
(3)“中庸”
(3)学园聚集了当时希腊世界大批富有才华的青年来此从事科
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来西方各个门类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