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一)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难点

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前面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这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如果在历史观上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就只能叫半截唯物论。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在自然观上,一般的自然科学家都能坚持自发的唯物论立场,因为他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承认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研究对象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既不是虚构的,又是可以认识的。但在历史观上,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唯心论。可以这么说,在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上,马克思之前都有或朴素的或机械的唯物主义的看法,但在历史观上,都是清一色的唯心史观。

我们先看看伟大的科学家和渺小的哲学家的牛顿,在自然科学上,牛顿是作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但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他的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他晚年用了整整二十年去注释《约翰启示录》,在历史观上做了宗教神学的俘虏。

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日本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板田昌一,在自然观上基本能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历史观上,也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有不少人在青年时期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到了晚年往往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也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小人,似乎在晚年都难逃天命论的束缚。

究其根源,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动力系统,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总是从历史事件开始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只有个别历史人物的意志痕迹,不见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探讨某一事物

为什么发生,一般只找到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比如对我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归结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去探讨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结果出现了许多回忆录都在大谈自己如何在文革中与四人帮作斗争,如果真的只是毛泽东错信了四人帮,就那么几个人竟可以横行数十年?其实,大跃进与文革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是唯心史观。

也许有同学会说,并非马克思才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我国古代的孟子就说过“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唐太宗李世民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是都很重视民的作用吗?其实不然,无论孟子还是李世民,都把民当作统治的对象,而不是国家的主人,更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他们的看法有进步性,但仍然是唯心史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彻底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科学统一的角度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唯心史观划清理论界限。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社会的本质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这个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结构,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与社会意识相对立的社会存在,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社会存在是有了人类社会才有这个概念的,社会存在离开人类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现象,社会物质关系,是第一性的东西,但又不等同物质范畴,社会存在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意识结构,即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意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是第二性的社会现象。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的扩展。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划分了唯物论与唯

心论两大阵营,在历史观上,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划分两大阵营的标准。

(1)考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无非是两大类:社会物质现象与社会精神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史学家都不能回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社会现象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研究、解决一切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处理社会矛盾、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经济规律、认识社会规律……)(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劳动者是人的能动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个别英雄人物或客体精神的意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英雄或上帝创造历史。

因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两种历史观的分歧、斗争的焦点。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首先碰到和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我们认识和处理一切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都必须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否则,就会犯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2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

奴隶社会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在社会意识上奴隶对奴隶主绝对的隶属关系,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迫害(带上手铐脚镣强迫劳动、用活奴隶陪葬等)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封建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上封建伦理纲常的等级森严,达官贵人与布衣小人不能逾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资本主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废除等级,资本家有平等的生产权、贸易权、经营权;工人阶级有平等的接受资产阶级剥削的权利。反映到社会意识上是自由平等博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虚伪性。

离开人们的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生活过程,就不会有社会意识的产生。

(2)社会存在制约了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我们做一些比较:

封建社会早期:等级森严的社会存在决定宗法关系的不可逾越。刑不上大夫……

封建社会中后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但没有那么绝对,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我国的情况: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高集权制的社会存在决定反对竞争,论资排辈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鼓励竞争尊重知识和人才……

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物质关系的改变,我们现在经常提到,转换观念的问题,就是说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随之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面性: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和破

坏的作用,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和改革走向胜利,错误的理论使革命和建设遭受挫折。(文革的阶级斗争人为地扩大化和改革开放中特色理论与初级阶段理论)(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一经建立,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社会存在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相对独立性上: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上的不完全同步。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存在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超前于社会存在的现象。我国现阶段:存在封建意识的残余传统观念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官本位的思想的表现:“人贵言显人微言轻”;“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都是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一切向钱看,惟利是图,见死不救,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同时,也存在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思想意识,比如义务劳动、无偿献血、助人为乐不记报酬等行为。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作用,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生产力水平高于我国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意识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意识。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由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但生产关系的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意识高于资本主义。(80年代美国学者的实验:小瓶与三粒珠子)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易经、四大发明、孙子兵法、伦理思想等构成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把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就会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宗教观、艺术观和哲学思想等是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

第五,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看,有促进与阻碍两种情况,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本质的理解要么是被神化为由上帝或者其他神灵预定的秩序,要么被精神化由个别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这些都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宿命论与唯意志论)。旧唯物论在社会本质的问题上也没有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他们把社会本质自然化,把社会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史观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二是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包括科学实验在内的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形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结构。

2.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

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自为存在形式。人类的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二节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性一劳动是连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纽带

1.劳动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接起来,促进了双方关系的发展。

劳动的出现,是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重要标志,也是自然发展

史的质的飞跃。人类的劳动并非离开自然界凭空产生的,劳动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它首先是自然史发展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的劳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并且贯穿劳动过程的始终。人类就是在自然界的怀抱中从事劳动的。

劳动的主体是人类,劳动的客体就是劳动对象,两者都要受到自然的制约。从劳动主体看,人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从事劳动的过程受到自己的自然肉体的制约,也就是生理条件的制约。从劳动的客体看,有天然的未经过人类劳动改造的纯自然的对象,也有经过前人和他人改造过的人化的劳动对象,不管是什么类型,都一样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与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结合政治经济学学习过的劳动价值论来理解)。人类的抽象劳动创造产品的价值,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强化。在人类劳动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

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获得自己所需的物质资料。动物只能直接使用自身

的自然生理器官,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事物。因此我们说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被动的活动,只有人类的劳动才是主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类在劳动中结成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类的劳动和其他的社会活动都不是以孤立的个体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动物也有群居的情况,但是没有结成像人类社会的复杂的关系。

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因此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人类的劳动促使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的区别。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积累、继承和发扬创新的过程,而动物的本能的活动是遗传的方式,不能继承和发扬。

二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促进了类人猿转变为人类。在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转化中,首先是手与脚的分工,这种分工是在劳动中完成的。从类人猿的猿手转变到人手,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更是劳动的产物。

第二,劳动促使猿脑变成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没有人脑的进化就没有意识的产生。语言是思维的器官,没有语言的产生意识的产生也就没有可能性。

第三,劳动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都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三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1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2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考察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首先必须考察它存在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扩展到历史观,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基本观点。

唯心史观把精神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推广到历史观,形成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个别英雄人物或客观精神决定社会历史

即唯意志论或宿命论的理论表现。唯意志论认为,个别英雄人物的意志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社会的前途。胡适曾经认为,个别伟大人物的意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释迦牟尼一个念头就创立了佛教,希特勒一个念头就可以让人类血战几十年……还有尼采的超人学说、林彪提出的天才论等,都是英雄史观的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论。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的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

“真神”、“天命”、“绝对精神”等,是客观唯心论的理论表现形式。

为什么在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论呢?我们回顾我们自己的认识过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谈到鸦片战争,我们就会联想到三个历史人物:

林则徐——假若他的爱国爱民主张能贯彻到底,

道光皇帝——如果不是昏庸无能,能支持林则徐的主张中国近代史是否要改写?

琪善——阴险奸诈卖国求荣的诡计如果能被朝廷内外抵制

这里面就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唯物史观认为,如果我们的假设能成立,中国近代史的被侵略和殖民地的命运不会改写,但战争的规模、后果会改变。从世界历史看,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在领土上瓜分世界的战争与争夺不会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导致了积贫积弱,中国是一块肥肉,被侵略和成为殖民地势不可挡,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不能改变,但是否一个接一个不平等条约,甚至战胜国一样要割地让权赔款,被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倒未必。甚至一个版图不到中国的八分之一的日本,我们也要历经8年抗战、沦丧大半国土、牺牲八千万之众,还要在苏联红军出兵和美国的原子弹等帮助下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这里面涉及如何看待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寻找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看看唯物史观的第一个概念:

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构成社会物质运动的诸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了不同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地理环境指的是与人类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

地貌、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资源等。在原始社会,地理环境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河里的鱼,空中的鸟,地面的小动物和野菜野果),在今天,比较多表现为人化的自然。

1.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几个问题:

(1)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分为三步走?从地理环境看,分析沿海地区、内地与边远

山区在地理环境上各有什么特点,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2)战乱的焦点为什么都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中东的地理位置、科索沃的地理位置意义怎样?为什么成为各国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热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分析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是决定性因素”的历史进步性与反科学性。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酷热——使人性格懦弱——精神软弱——只能当奴隶(黑人)

寒冷——使人性格坚强——精神强壮——适合当主人(白人)

把人的社会地位进行气候的划分,实际上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但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在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的情况下,孟德斯鸠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人会产生影响,并为资本主义的殖民政策提供理论武器。地理环境对人确实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比如我国南方,春光明媚,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受,生活在南方的人从共性看一般感情细腻含蓄;我国的北方大漠的风沙,无边的草原,黄土地和高原给人奔放豪迈的感受,生活在北方的人从共性看一般性格粗犷豪放不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那北方的汉子,玉树临风潇潇洒洒是南方的儿郎,不同的水土会养育出性格气质截然不同的人物,但不能由此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社会的存在,都必须占有一定的地理环境,人们在与地理环境的斗争中才能解决

衣食住行等生存的第一需要,才能维持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才谈得上发展。正如我国的墨子所说“食必常饱然后求其美,衣必常暖然后求其丽,居必常安然后求其乐”,在这里,饱暖安都是由人类与自然作斗争中获得的。

(2)地理环境影响到生产力的布局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人们通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有道理的,在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适合发展渔业和海洋食品加工,如果一定要围海造田,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一定得不偿失;内地合适发展高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充分利用科技和劳动力资源密集的条件,在平原地区可以率先采用机械化进行农业生产。边远山区有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可发展林业、牧业和开采矿藏,但“要致富先修路”,只能第三步发展。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有重要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性质,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更替看,

地理环境发展慢(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桑田的时间极为漫长)人类社会变动快。而且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会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重视环保: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兴修水利、保护生态平衡——地理环境的优化发展;人类掠夺自然,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能源危机、水源污染、土壤沙化、动植物资源灭绝……——地理环境的劣化。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二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数量、发展速度、构成成分、分布的密度、人口质量和变化规律

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中国和世界的人口现状和发展情况。

(1)中国为什么成为人口大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原因:由中国的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模式决定。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生育

观,被人们称为传统观念的“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等重男轻女的思想,从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看,应该说是中国的生产力落后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直观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强壮劳动力就是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并非中国人格外喜欢孩子,而是中国落后的生产力迫使人们不得不以数量的多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生育观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造成人口的极度膨胀,因为中国历史上天灾人祸频频出现,战祸连年,民不聊生,客观上表现了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实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大规模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关怀人民身体健康的运动的深入,使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也是两高一低,但产生了根本的逆转: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当时北京大学的教授马寅初先生几次上书中共中央有关领导,提出必须适当控制中国的人口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并根据他的调查提出每个家庭以两个孩子为宜。但是,马寅初先生的意见在当时并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有几个:盲目地向前苏联学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死伤人口甚多,人口增长率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需要鼓励人口增长,推行“英雄母亲”的奖励政策;在抗美援朝中,北朝鲜也因为战争造成人口锐减,据说曾经要求留下志愿军的一个军解决人口问题;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也是农民战争。在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共同作用下,领导层没有从根本上弄清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和人口发展要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的客观规律,仍然鼓励人口增长。

毛泽东同志甚至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尤其是在政治冲击一切的时代,马寅初先生的意见不仅不能得到重视,而且成为他的罪状:帝国主义人口理论的代言人,把马寅初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挂钩划等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增长按几何级数,物质资料增长按数学级数,两者不可能相互适应,他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就要用瘟疫和战争消灭和淘汰劣等人种(主要是有色人种),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战争制造理论武器。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提出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制造理论武器,两者有着天壤之别,但在反右和文革中,马寅初成为右派和资产阶级反动的学术权威被专政。理论的失误造成实践中严重的后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人口增长从建国初的四亿多人口激增到今天的十三亿,而且这个数字是在我国推行城市“独生子女”政策二十年费尽人力物力财力才达到的。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的政策

看,城市比较成功,农村问题和困难重重,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和封建主义的生育观直接相关。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存在较大量的“超生游击队”,黑人黑户无法准确和科学地进行人口普查和统计。

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造成许多的压力:消费过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据经济学家的看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6%等于持平:其中3%用于抵消物价增长指数,3%用于新增加人口的消费,只有高于6%,才能算是增长。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安定,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很大的压力。十三亿人口,衣食住行的解决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还要考虑人口的素质教育等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口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中国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难题。计划生育也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世界人口发展状况:18世纪前,世界人口每1700年增长1倍。

18世纪中叶,世界人口达到10亿。

此后每增长10亿人口的速度越来越快。

1930年,世界人口20亿;

1960年,世界人口30亿;

1990年,世界人口54亿……

总趋势:经济越不发达,生产力越落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如亚洲和非洲等落后国家与地区(与中国的情况一致);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如西方国家)人口增长越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接受外国移民来解决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的问题。在亚洲也有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地区(新加坡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