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与TDABC(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BC)

合计
280,000,000 174,500,000 62.3% 105,500,000 37.7%
而按 产量来进行间接成本分摊的情况是: 硬盒: 75%
软盒: 25%
23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简单的案例
作业成本法的间接成本分摊的情况如下:
硬盒:
每箱所分摊的间接成本= 174,500,000
300,000
A)便于企业管理层掌握各产品成本间的差异 B)为企业所获取的计划外生产指标在各产品间的合理分配提供正确的成本依据 C)为企业成本控制、流程改善、兼并重组提供依据 D)需建立在企业内高度信息化的平台之上
13
第二部分 实用举例
14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简单的案例
说明: 考虑到涉及企业机密问题,案例中隐去了企业的名称和品 牌,并对所用的数据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调整,但这 些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软盒
活动
每项活动的成本
机器设备折旧
机器设备修理
1,000,000
机器的启动和工作时间 20,000
质量的检查 管理人员的活动
10,000 20,000
软盒
20 300 450 1250
软盒 50,000,000 20,000,000 6,000,000 4,500,000 25,000,000
•机器设备折旧分摊的成本由产品线的相关情 况直接得到
15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简单的案例
•某烟草生产厂某品牌的香烟有硬盒和软盒两条产品线,2000年硬盒产量 为:30万箱;软盒为:10万箱 •2000年间接成本:2.8亿元 •企业当前采用的是根据产量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全厂范围内的分摊) 则:每箱所分摊的间接成本为:
总产总量体(间硬接盒成+本软盒)=
ABC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

ABC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在传统成本计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
这一方法通过更加精细化的成本分配,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核算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从而提高作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ABC作业成本法,下面将从其基本原理谈起,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ABC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理念ABC作业成本法的寓意在于聚焦于“作业”这一核心内容。
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同,ABC方法并不是直接将间接费用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产品或服务上,而是通过细化作业活动,明确每种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具体资源。
这种方法背后的核心理念在于,企业的成本并不完全是与产品的生产量线性相关的,实际上,许多成本是由作业活动驱动的。
作业成本法的第一步在于识别各个作业活动,理解其如何消耗资源。
接下来,将成本分配到特定的作业上。
再将这些作业的成本根据产品的实际消耗量进行汇总,得出每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
识别作业活动在实施ABC作业成本法时,明确作业活动是关键的一步。
作业活动可以分为主作业和辅助作业。
主作业直接与产品制造或服务提供相关,而辅助作业则支持主作业的开展。
例如,对于一家生产家具的企业,主作业可能包括设计、切割和装配等活动,辅助作业则可能是机械维修、仓库管理及员工培训等。
通过细分作业活动,企业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环节的成本构成。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往往需要借助相关数据和工具,比如作业活动记录表、成本动因分析等,以确保所识别的作业活动尽可能准确。
成本分配与动因分析识别完作业活动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将相关成本分配到这些作业上。
这是通过确定各个作业的成本动因来完成的。
成本动因是指那些影响作业成本的因素,例如,生产量、作业时间、工人数量等。
公司通过分析与这些成本动因相关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较准确的成本分配模型。
例如,在家具生产企业中,车间的员工工资、设备折旧、原材料等都是构成作业成本的元素。
估时作业成本法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

估时作业成本法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作者:陆依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23期摘要:估时作业成本法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法的缺陷,以时间作为资源成本分配的依据,简单而准确地提供了成本信息,并在闲置产能管理、盈利能力分析和业务流程等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对估时作业成本法模型的原理、特点、作用、应用难点和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简明的梳理。
关键词:估时作业成本法模型时间方程估时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TDABC)是在罗伯特·卡普兰和罗宾·库珀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系统的基础上,与埃康系统创始人史蒂芬·安德森为客户开发的时间改进方法相结合所产生的,它修正了ABC 模型,以解决其在应用中的高成本问题。
同时,TDABC模型将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和时间管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建立了经济合理的成本计量与分配体系,进而为成本管理、产品(服务)定价、客户盈利能力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流程管理、绩效计量与评价等决策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一、TDABC的模型和成本计算原理(一)TDABC模型的两个参数为弥补ABC难于操作的缺陷,TDABC对ABC模型进行了修正和简化。
它以流程为基础,整合一系列相关的作业,将“时间”因素加入ABC模型,认为时间可以成为多数不同质作业的共同动因,以时间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来对企业资源的供给以及作业、订单、产品或客户对资源的需求进行计量。
通过修正,使得成本计算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并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
TDABC模型采用了两个重要的参数。
第一是产能成本率,第二是成本动因率。
两个参数的计算都是以时间为基础的。
(1)产能成本率,也即资源的单位时间成本,反映资源的价格。
其公式为:资源成本率=资源成本÷预计可用产能(时间)。
其中,分子是指从各种资源总分类账户中分配到部门或流程的全部资源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可追溯到该部门或流程的间接支持部门的成本;分母是企业资源的预计可用产能,也即资源预计的实际供给时间,可以按照理论产能(时间)扣除员工因为休息和培训、设备因为调整和维修而引起停工的时间来进行估算。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一)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20世纪80年月西方管理睬计进展和应用起来的新型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提出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和掌握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依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先依据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进行安排,再将作业成本安排给产品,得出产品最终成本。
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有明确的成本归属对象,所以在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方法上,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法并没有区分。
作业成本法对于成本的确认和归集特别点主要体现在对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上,作业成本法按作业归集间接费用,依据成本动因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安排,对于形成产品成本的全部相关费用均纳入成本归集、安排范畴,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阶段发生的成本,这使得产品最终成本更加科学、合理,同时采纳多样化的安排标准(作业动因、成本动因)归集成本也有利于企业进行业绩评价。
(二)涉及的相关概念1.资源进入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包括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
资源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和费用来源,是肯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供应服务所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
资源进入企业,不肯定都被消耗,即便被消耗也不肯定对最终产出有所贡献。
企业要区分有用消耗和无用消耗,把无用消耗价值单独归集到不增值作业价值中去,而将有用耗费的价值安排到作业中去。
作业成本计算以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是在价值形成的最初形态上反映被最终产出吸纳的有意义的资源消耗价值。
例如,材料运输是选购部门的一项作业,那么相应运输费用、车辆折旧费、搬运人员的职工薪酬、电话费等都是运输作业的资源费用。
制造行业中典型的资源项目一般有原材料、帮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折旧、办公费、修理费以及运输费等。
ABC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与案例

第一部分 理论知识
前言
间接成本的分摊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全厂范围内分摊
按照部门来分摊
基于活动来分摊
使用单一的变量在 整个企业内进行分 摊(如:产量、价 格等)
每个部门有各自的 成本分摊率
根据产品所涉及的 活动,进而得出其 消耗资源来进行成 本的分摊
硬盒
30 300 550 1650
软盒
20 300 450 1250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简单的案例
硬盒产品线间接成本分摊的情况如下:
硬盒
活动
每项活动的成本
活动的数量
机器设备折旧
机器设备修理
1,000,000
机器的启动和工作时间 20,000
质量的检查 管理人员的活动
10,000 20,000
30 300 550 1650
成本驱动因素是指一项活动中导致产生成本或
者驱动产生成本的因素
作业成本法分析的方法(续)
3)计算出每个成本驱动因素的成本率(即成本驱动率) 4)按照下述公式将间接成本分摊到产品:
成本驱动率*产品所消耗成本驱动因素数量
活动的复杂性会耗费资源
成本不仅是活动数量的函数,还是活动复杂性的函数
现 自动化程度提高 代 企 业 业务复杂性提高
成本驱 动因素 的数量 增加
选择成本驱动因素
1)因果:选择导致成本的因素作为驱动因素
2)收益:选择导致收益发生的因素作为驱动因素
3)合理:某些成本无法按照上述第一类或第二 类方式。这种情况下,成本只能按照公平性或合 理性原则分摊
常见的成本驱动因素
*开机时间 *人工时间或成本 *材料消耗 *打字页数 *开关机次数 *订单 *质量检查 *产品零部件数量
作业成本法ABC概述

10000
12000
5000
50000
28
界定作业,确认资源
▪ 经研究,发现本企业间接费用的成本动因 有5个:材料领用数量,包装批次,质量检 验小时,设备维修时数和装卸搬运次数。 其他有关资料如表所示:
2020/10/30
29
表3 作业类别和相关作业量
作业类别 成本动因 材料领用 材料领用数量
作业量
概述?date?2路漫漫其悠远一abc的背景一产品特征?需求的多元化?品质的独特个性?产品寿命周期的变化?战略管理思想的引入?date?3路漫漫其悠远二成本特征?制造技术的改变与先进制造模式的采用使得制造类企业生产组织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费用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大批大量生产为主的成本计算方法不能正确的反映产品成本的消耗?date?4路漫漫其悠远成本结构变化直接材料直接人工50制造间接费用2030主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10制造间接费用50次要成本主要成本次要成本?date?5路漫漫其悠远三传统成本计算的局限性1间接费分配基础的疑问?费用与产品的关联度的削弱?人工小时与机器小时的不足2成本计算方法对决策的影响?举例说明?date?6路漫漫其悠远例例1单一品种的成本计算原材料直接归入法人工费某一品种产品间接费用?date?7路漫漫其悠远例例2多品种的成本计算原材料直接人工不同品种产品直接归入间接费用中间账户平均分配?date?8路漫漫其悠远传统成本计算的缺陷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或工时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摊间接费用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本对象(产品/服务)
2020/10/30
22
▪ 第一步 确认主要
▪
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也叫作ABC(Activity-Based Costing)成本法,是基于资源、作业和对象的一种数据模型。
有点难,我尽量用通俗的非财务语言解读下。
ABC成本法的大致逻辑就是,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然后对象与作业之间,作业与资源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动因关联起来的,这个动因也可以理解为分摊的依据因子。
接来来,我们讲讲如何理解资源、作业和对象。
1、资源资源可以理解为我们制造实际商品或者产生服务所消耗的物资,比如人工、水电、场地、办公用品、材料等等,当然这些资源可以再细分一下,比如说外包人工(变动的)、正式员工(固定的)、办公场地、生产场地等。
所有新产品的产生一定是消耗了一定资源的,就像人之所以存活就是因为有氧气和各种养料的持续消耗。
资源的消耗,通常我们使用货币进行衡量,然后再转化为财务的语言,就是成本了。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下,资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金钱消耗,也就是所谓的成本了。
2、作业作业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环节。
一件产品和服务的产生,通常会经过多道工序或者步骤,之所以要区分作业,就是为了把一件产品的成本在不同的环节上进行拆分,从而可以更精细化的进行成本管理和流程控制。
举个栗子,一个马克杯之所以能出现在我们的办公桌旁,是经过了各种环节的。
概括一下,至少有烧制环节(实际这一个烧制又可以分析更多小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我们可以把这些环节理解为不同的作业,比如说烧制的作业等。
每一个环节或者作业,都会消耗人工、场地、材料等,如果我们不区分作业,把所有环节一锅炖,就没办法很好的区分一个成本到底消耗在哪里,如果成本出了问题,就更没办法进行追溯。
所以,作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回溯资源,利用资源和配置资源。
3、对象对象就比较好理解了,其实就是实际的商品或者无形的服务,是我们消耗了资源、作业之后所得到的一个结果。
对象可以是一个马克杯,也可以是一个APP。
这个逻辑比较复杂,需要很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大数据作为支撑,目前在大企业里面应用也不是很广泛,而且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关于动因这边也千差万别,但是一套比较好的ABC模型,对企业的精细化运营助力又特别大。
ABC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ABC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传统的成本分摊方法过于简洁。
ABC成本法的核心在于主见以活动量作为安排大多数间接成本的基础。
ABC成本法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帮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而各种耗费资源的活动“驱动”了成本的发生,每种产品的成本将取决于其对诸如制度方案、工程预备、加工制造、市场营销、销售发运、开票结算和其他服务等活动的需要量。
“驱动”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务是隐蔽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即为“成本驱动因素”。
成本行为是由成本驱动因素所打算的。
要把间接成本安排到各产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行为,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驱动因素。
假如简洁地用一个数量标准把它们安排到各个产品中,那么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势必发生扭曲。
因此,应采纳以活动量或事务量为基础的成本驱动因素来安排共同成本。
同时,几乎全部活动的成本都是可分的,因此它们都能被分解并追溯到详细的产品或产品系列中去。
ABC成本法的实施步骤如图1-1所示。
图1-1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包括识别不同活动的成本,并把它们安排到活动成本库中。
活动成本库可以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所发生的各种活动敏捷加以确定。
它们可能包括设置调试机器、订货、材料处理、储存、发运、生
产过程监管、供电等。
对成本驱动因素的分析有助于确定把制造费用安排到各个产品或产品系列上的适当比率。
其次步,运用这些比率把成本库中的制造费用分摊于各个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