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关于ABC成本法的理论背景
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系统。
ABC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美国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
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这是理论上研究作业会计的第一部宝贵著作。
但是,当时作业成本法却未能在理论界和实业界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MRP、CAD、CAM、MIS的广泛应用,以及MRPII、FMS和CIMS的兴起,使得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住处与现实脱节,成本扭曲普通存在,且扭曲程度令人吃惊。
美国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Robin Cooper)和教授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注意到这种情况,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1988)(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
ABC成本法引人了许多新概念,下图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图中的黑点),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中间的小方框),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中间的椭圆).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别是将资源和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依据。
泽稷网校 ABC 成本法的诞生背景及解读!

标题:泽稷网校ABC 成本法的诞生背景及解读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处处与现实脱节,成本扭曲普遍存在,且扭曲程度令人吃惊。
Much modern manufacturing relies on highly automated,expensive manufacturing plants–so much so that some companies do not separately identify the cost of labour because there is so little used.Instead,factorylabour is simply regarded as a fixed overhead and added in to the fixed costs of running the factory,itsmachinery,and the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which coordinates production.具体表现为现代制造企业大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机械设备,以至于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甚至有些企业已经把人工成本归类为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的一部分进行成本核算,这与传统的料工费归集方法有了很大不同。
Many companies rely on customisation of products to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and to enable higher margins to be made.Dell,forexample,a PC manufacturer,has a website which lets customers specify their own PC in terms of memory size,capacity,processor speed etc.That information isthen fed into their automated production system and the specified computer is built,more or less automatically.另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背景下,产品差异化策略被许多企业采用,希望以此作为突破点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
总结abc法则

总结abc法则总结ABC法则写1000字ABC法则,即碎片化管理法则(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旨在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通过将成本以活动为基础进行分配,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资源的使用情况,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ABC法则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主要是针对传统成本计算方式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改进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ABC法则,包括其背景、实施过程以及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
1. 背景ABC法则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计算方式无法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成本的问题。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基于直接劳动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进行分配,忽视了活动的实际成本驱动因素。
对于一些复杂的产品或服务,传统成本计算无法准确反映资源使用情况,往往导致成本计算失真。
因此,ABC法则的提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的成本计算方法。
2. 实施过程ABC法则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确定活动首先,需要识别出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活动。
活动可以分为资源活动和成本驱动活动。
资源活动是指为产品或服务提供资源的活动,如生产、采购等;成本驱动活动是指导致资源活动发生的原因,如装配、传输、设置等。
2.2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然后,需要确定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
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影响活动成本的主要因素,如产品数量、产品种类、订单量等。
通过分析影响活动成本的因素,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和分配成本。
2.3 计算活动成本接下来,根据活动的资源使用情况和成本驱动因素,计算每个活动的成本。
活动成本可以通过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两种方式进行。
直接分配是指将活动的成本直接分配给产品或服务;间接分配是指将活动的成本通过成本驱动因素进行分配。
2.4 分配产品或服务成本最后,将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通过将每个活动的成本按照活动驱动因素的比例分配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上,得出准确的成本分配结果。
3. 优点ABC法则具有以下几个优点:3.1 更准确的成本计算ABC法则考虑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驱动因素,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和分配成本。
员工绩效管理中的ABC成本法应用研究

员工绩效管理中的ABC成本法应用研究一、引言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里,企业想要保持竞争力,不光得拼产品、拼服务,还得在内部管理上下足功夫,特别是怎么高效又公平地评估和激励员工的表现。
咱们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啊,很多时候就是单纯看业绩、看指标,但这样真的够全面吗?能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员工的价值和贡献呢?所以,就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琢磨,怎么让绩效管理更科学、更细致。
这时候,ABC成本法就慢慢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1.1 ABC成本法的基本概念ABC成本法,就是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缩写,它可是一种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精细、更能反映真实成本信息的管理工具。
简单来说,它就是把企业的运营过程分成一个个作业,然后根据这些作业来分配成本。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准确地追踪到每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让管理层在做决策的时候心里更有底。
那ABC成本法到底怎么运作的呢?得识别出企业的关键作业,比如采购、生产、销售这些环节;接着,要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再根据产品或服务消耗的作业量来分配这些成本。
这样一来,成本分摊就不再是简单地按产量或者工时来均摊,而是更加贴近实际的业务活动。
1.2 ABC成本法在员工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背景把ABC成本法引入到员工绩效管理中来,其实就是想让绩效考核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你想啊,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范围、工作内容都不一样,如果都用同一套标准去衡量,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而且,传统的那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方法,有时候会忽略掉员工在工作中的努力和付出,长此以往,大家的积极性不就受挫了吗?但是,ABC成本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它可以帮助企业从多个维度去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比如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这样一来,绩效考核就变得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了。
员工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二、ABC成本法应用于员工绩效管理的理论框架2.1 理论依据与适用性分析ABC成本法之所以能在员工绩效管理中发挥作用,背后可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
作业基础成本法(ABC)的原理与优势

作业基础成本法(ABC)的原理与优势作业基础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它基于活动产生的成本来分配资源,以更准确地反映出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
ABC方法从成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ABC方法的原理和优势。
原理解析ABC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活动划分为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通过计算各项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再将成本分配给产品或服务。
与传统的总成本法不同,ABC方法更加精细地考虑了各项活动对成本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ABC方法关注的是活动,而不是产品或部门。
通过识别和评估各项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成本的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
ABC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那些消耗资源多、成本高的活动,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优势分析1.成本分配更准确ABC方法能够将成本更准确地分配给各项活动及其所产生的产品或服务。
相比于传统的总成本法,ABC方法能够避免将固定成本平均分配给所有产品或服务,使得成本分配更具可比性和可控性。
2.促进决策效率通过清晰地了解各项活动对成本的影响,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从而制定更科学的定价策略,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3.提高生产效率ABC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并优化那些成本高、效率低的活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各项活动的成本,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益。
作业基础成本法(ABC)通过对活动成本的精细化分析和分配,为企业提供了更准确、更详细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制定更科学的决策,并提高生产效率。
ABC方法的应用能够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优势,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工具。
在实际运用中,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ABC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成本状况,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ABC方法值得企业深入研究和应用。
ABC成本分析法

ABC成本分析法ABC成本分析法,即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用于确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的管理工具。
它是基于活动驱动的成本系统,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将成本合理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以更准确地计算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ABC成本分析法进行详细介绍及分析。
ABC成本分析法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88年提出,并在1995年被国际会计师协会(IFAC)采纳。
与传统的“全成本法”相比,ABC成本分析法更加注重对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并将活动的成本与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行关联,从而准确计算出各项活动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影响。
ABC成本分析法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对企业的各个活动进行分类和描述。
活动可以是任何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工作过程,如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
对活动进行分类有助于理清企业的工作流程,从而更好地分析每个活动的成本。
其次,对每个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
ABC成本分析法将活动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与活动相关联的成本,如人工和材料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无法准确分配给某个具体活动的成本,如管理成本和间接材料成本。
然后,确定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
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活动发生的原因或影响活动成本的因素,如产量、工序数、产品种类等。
通过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上。
最后,将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根据活动的成本和产品或服务对各个活动的需求程度,可以计算出每个活动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影响。
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ABC成本分析法有以下的优点:首先,它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传统的全成本法往往将成本均摊到产品或服务上,忽略了各项活动对成本的影响。
而ABC成本分析法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将成本合理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成本,帮助企业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 (abc)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 (abc)的基本原理ABC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成本精确控制的需求。
传统方法主要采用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作为分配成本的基础,而忽略了间接成本的影响。
这样就导致了许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不准确,无法反映实际生产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效果。
ABC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活动上,然后再将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它通过建立作业成本池,将间接成本按照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法认为,不同的作业活动对成本的消耗是不一样的,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成本扭曲。
ABC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作业活动,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活动,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其次,建立作业成本池,将间接成本按照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资源驱动、事务驱动等。
然后,将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根据产品或服务对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
最后,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得出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ABC法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成本扭曲,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其次,它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成本的真正来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对作业活动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哪些活动对成本的消耗较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此外,ABC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然而,ABC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实施ABC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来说是一项较大的工作量。
其次,ABC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有准确的成本数据和作业活动数据作为基础。
如果企业的数据不完备或不准确,就会影响到ABC法的应用效果。
此外,ABC法的实施还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管理意愿和决策支持,否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9.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及核心概念

《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全面预算概述背景及核心概念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01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02u 当时,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
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
另外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大大减弱。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Robert S.Kaplan)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
适时制(Just-in-time)生产系统的实施,为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创1重要的应用条件。
适时制使传统的“交易基础成本计算”或“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受到强烈冲击,并直接导致作业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成本会计因适时制的产生而产生,又因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2由于变动成本法在实际实践中运用地不理想,所以企业家目前更注重完全成本法。
实务工作者认为短期变动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种不充分的计量尺度。
他们倾向于把固定成本分配到产品之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实务工作者对完全成本法的这种浓厚兴趣,就成了作业成本会计产生的现实土壤。
3在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activity)作业链和价值链(activity chain & value chain)成本库(cost pool)成本动因(cost driver)01如果把整个制造中心(即作业系统)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成本法关于ABC成本法的理论背景ABC成本法的发展背景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
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
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
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
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
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
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ABC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
ABC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ABC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ABC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即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ABC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ABC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实施ABC成本法和不实施ABC成本法的原因在国外关于ABC成本法调查的研究文献指出,在拥有ABC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ABC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ABC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ABC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ABC 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ABC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ABC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使用ABC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ABC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对ABC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
引进ABC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Kaplan,1988)。
基于这种假设,采用ABC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
有关ABC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
而ABC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
管理层在考虑实施ABC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ABC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
Yvonne P.Shanaban(1997)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
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
使用ABC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ABC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ABC 成本法的公司。
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ABC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ABC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ABC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ABC成本法和非使用ABC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
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ABC成本法更感兴趣。
ABC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实施ABC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ABC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ABC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ABC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实施ABC成本法的公司对ABC成本法的满意程度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ABC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ABC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
1987年Howell et 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ABC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ABC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ABC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ABC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
ABC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ABC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
这表明对ABC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ABC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ABC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
而实施ABC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ABC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ERP中的ABC成本法ABC成本法是会计理论界首先提出来的。
应当说理论本身并不复杂,但是由于企业内部流程是千变万化的,成本动因也无法标准化,因此理论的实践变得比理论本身困难得多。
一般企业实施ABC成本法都会使用计算机软件。
而使用ERP中的ABC成本法模块又比一般软件有更多的优势:首先,ERP的集成性使得ABC 成本法完全融入整个系统,而不需要另外维护一套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
其次,成本动因数据可以自动从ERP中的其他任何模块中取得,比如销售,采购,生产,储运,人力,财务等等。
而避免了复杂的系统接口设计和烦琐的数据上载过程。
第三,大型ERP软件一般具有动态处理大数据量的技术基础。
流程(Process)成本会计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根据成本发生的原因将成本流归结到成本对象上去。
虽然对于直接成本来说我们可以做这样明确的归结(比如,对于生产定单的原材料耗用),但是当我们讨论到间接费用时,情况却并不是如此简单。
一般来说,间接费用会首先流向成本中心,成本中心会计模块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可以将间接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上(比如,分摊,分配,间接费用率和作业分配)。
但是将间接费用归结到成本中心只反映了成本产生的地点,而无法反映成本产生的原因。
因此在很多时候直接从成本中心分配到成本对象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经验丰富的咨询顾问都提到过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刚开始接触成本中心会计时感觉成本分配的工具太多也太复杂了,多过了你所想要的。
但是一旦在企业中实际使用这些工具时,却又发现工具还不够多也还不够复杂,要做到合理和公平的分配间接费用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ABC成本法的核心。
流程反映了企业内部一个连贯的业务处理过程,流程才是间接费用产生的原因。
一个流程在ERP管理会计中不是被禁锢在某个特定的成本中心里,相反它是跨职能部门的成本对象。
比如一个采购流程可能跨越了采购,货物接受和质检三个成本中心。
图一中兰色的矩形箭头即代表了位于间接费用处理核心位置的“流程”。
企业中所有的流程都需要按标准层次结构加以维护。
当然除了标准层次以外,还可以为了报表等原因任意地定义其他流程组。
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相对于流程,成本中心管理的是企业的资源,是成本发生的地点。
流程会耗用各成本中心的资源,因此需要将成本中心的间接费用分配到各流程里。
引起流程耗用资源的驱动因素称为资源动因。
比如采购流程对采购辅助人员时间的占用。
图一中以流程左侧黑色的圆圈代表资源动因。
成本中心的间接费用根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不同的流程上去。
事实上资源动因是一种新的概念,而不是ERP中的一种新的技术。
我们可以认为资源动因是对于成本分配技术的一种新的诠释。
我们在《成本中心和内部定单》章节中介绍的成本分配技术都可以用来决定资源动因的消耗数量。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区别两种将成本中心资源分配到业务流程(通过资源动因)的技术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