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合集下载

论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涵

论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涵

论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涵作者:邓灵芬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20期邓灵芬(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学江苏苏州 215103)摘要:萧友梅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被人们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他的许多音乐教育思想在对当代音乐教育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共分两个大部分,分别对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43-01萧友梅(1884—1940),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他毕生从事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是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和奠基者。

他的诸多音乐教育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1 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萧友梅身处社会性质急剧变化、东西文化猛烈碰撞的时代,同时他又长期在国外留学,重点学习西方音乐以及学习哲学、教育学等知识,并选听了不少与音乐有关的人文科学的课程。

因此,其音乐教育思想受到多种教育思想的影响。

1.1 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教育开始倡导以后一种全新的教育风尚。

它们注重知、情、意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形成了“回归自然的教育、儿童本位思潮、劳动学校教育理论和艺术教育运动”的音乐教育运动。

从德国来看,德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较为注重宗教仪式的培养,但在新的教育思潮影响下,开始侧重人的个性发挥和内在能力培养。

英国的音乐教育音乐课程的实施当做是获得审美愉悦活动的重要途径,开设相应的音乐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美国的音乐教育则以欧洲的音乐教育理念为根据,重视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等心理特征,呼吁多一些真正的音乐,多一些音乐艺术的魅力。

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些音乐教育思想20世纪在中国广泛传播,为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内江师院学院继续教育大作业中外音乐史答案

内江师院学院继续教育大作业中外音乐史答案

内江师院学院继续教育大作业中外音乐史答案1、刘天华对于二胡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刘天华一生创作了12首二胡独奏曲。

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二胡音乐特点,还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

给传统的二胡音乐带来了新的风格,并形成了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乐派。

代表作品:月夜,悲歌,光明行2、萧友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哪些?萧友梅被誉为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他参加创立了北京大学音乐教研所,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我国早期音乐院校的建立。

还编写了很多音乐教育的书籍,是第一个向外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家。

代表作品:音乐在中国的意义钢琴教科书中国音乐史3、“强力集团”的创作主张是什么?强力集团是1 9世纪60年代在俄国形成的5人创作小组。

他们主张走格林卡路线,创作真正的俄罗斯风格的民族音乐。

他们从民间音乐吸取灵感,作品优美旋律动人。

主要作品:金鸡4、印象主义音乐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是德彪西和拉威尔。

印象主义音乐有德彪西首创。

追求标题所启示、象征的总体意境,追求感官印象的描绘。

音乐具有个性。

注重和声的色彩浓度。

5、试论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白毛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型新歌剧。

剧本贺敬之,丁毅执笔。

作曲由马可,刘炽,张鲁等作。

音乐吸取了我国民间歌曲,戏曲,说唱等因素,借鉴了外国歌剧的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传统民族风格。

是我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

6、结合歌剧作品论述瓦格纳的歌剧创作风格。

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的指环。

被瓦格纳看作是是一部戏剧,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

他废除了宣叙调和咏叹调。

并加入了半音和声,音乐调性模糊。

伴奏乐队的效果常常超过声乐。

7、学堂乐歌在音乐史上有什么意义?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所教唱的歌曲。

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日维新,内容大多反映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科学实现富国强兵的内容。

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的开始。

对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中国近代音乐家___知识归纳整合

中国近代音乐家___知识归纳整合

中国近代音乐家●萧友梅:1884~1940年,(字思鹤,又名雪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成就: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他致力于教学和办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北京大学音乐专习所、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撰写了大量的音乐理论文章,多部音乐教科书,影响较大的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和声学纲要》《和声学》《普通乐学》,著述有《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对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积极作用。

创作作品:萧友梅的音乐创作主要为描写自然景色、学校生活的抒情歌曲,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歌曲都配有钢琴伴奏。

创作歌曲90多首,部分歌曲风格接近群众性的进行曲有《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

三部合唱有《新雪》、《问》、《晚歌》、《南飞之雁语》等。

器乐作品有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大提琴曲《秋思》。

合唱曲《別校辞》(女生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理论著作《旧乐沿革》(是我国第一部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使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

●黎锦晖:1891~1967年,(湖南湘潭人)艺术家、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我国流行音乐的鼻祖创作作品: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较著名的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这是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长恨歌》、《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黎锦晖最成功的一部儿童歌舞剧)、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中《可怜的秋香》、《神仙妹妹》、《好朋友来了》、《寒衣曲》、《欢乐歌》、《谁和我玩》等影响最大。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者:赵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摘要】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历经一百多年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也在随着近现代历史运动而发生变化,在这过程中,一曲曲优秀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和发掘出来。

本文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背景、发展意义和转型过程进行了论述,追寻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根源,为当今研究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近代音乐;教育;教育转型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36-02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人们情感的集中体现,既能够陶冶情操,也能够交流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组成。

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类型在发生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受到影响和冲击,音乐作家们在这种背景下激发了创作热情,各种优秀的作品被创作传颂出来,给音乐的发展历史留下浓重的色彩。

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背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社会政治变化,音乐教育思想也在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变化。

时代发展规律客观上影响人们的思想,推进音乐创作和教育发展。

(一)社会政治背景。

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背景,就因为中国的百年政治变动带来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空间。

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单单是土地和主权在被资本主义侵入,国内原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也在改变,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不断激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冲击,在压迫中,慢慢觉醒了中国人的思想。

特别是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救国意识下,通过各种手段开始反抗,新的教育思潮涌现,而音乐教育转型也是在这样背景下孕育发展。

(二)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洋务派开始兴建新式学堂,对外派送留学生等,改变了原有的故步自封的模式,也打开了教育发展的大门。

维新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寻找强国之路抵御西方侵略,运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制夷”,对于人才的追求,把西方文化引入到国内,开辟中国教育新格局。

萧友梅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探微

萧友梅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探微
育发 展做 出的贡 献 。
关键 词
萧友 梅
音 乐教 育
音 乐创 作
名 词学家 易韦 斋作 词萧友 梅编 曲, 歌 曲虽然 在情绪上 略显消 沉, 但 却 比较 贴切 的道 出 了当时 的知识分 子对 山河破碎 、 国: f 沦 丧
的忧虑和感慨 。
萧友梅 是我 国近代著 名音 乐教育 家、 作 曲家 和音 乐理论家 , 他不但 是我 国近代 专业音 乐教育 的先 驱 ,而且 是我 国专业 音乐 创作 的开拓 者 。他创 作有 《 五 四纪念 爱国歌》 等1 0 0余首 歌 曲, 为 中国新音乐的创作 奠定 了基石 。

体育与艺 术研 究
陈放萧 友 梅 与 中 国 新 音 乐 文 化 的 发 展 探 微
萧 友 梅 与 中 国新 音 乐 文 化 的 发 展 探 微
陈 放
( 漯 河职 业 技 术学 院
; - " 7 南
漯河
4 6 2 0 0 2 )
摘 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中国专业音 乐教育的奠基人萧友梅 先生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 , 在上 海建立 了我 国第一 所正 规 的 高等专 业 音 乐教 育 机构一 上 海 国立音 专 。 本 论 文试 图从 几 个 方 面论 述 萧友 梅 先 生 为我 国 的音 乐教


萧友梅为 中国音乐教育做 出 的贡 献
1 、 创办 专业音乐教育 机构 萧 友梅 为我 国专业音 乐教育 的教 学和 管理做 出 了卓越 的贡 献, 他 先后创办和主建了北京r 女 子高等师范音乐科 、 北京大学音乐 传习所 , 以及后来的我国第 一所专业音乐高等学府 …一 国立音乐院。 作为中国倡导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者, 萧 友梅对 我国专业音 乐教育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萧友梅在创建音乐学校之初就非常重视师资力 量, 聘请中外优秀的音乐家到学校教授音乐, 如查哈罗夫、 华利斯、 托 诺夫 、 杨仲子、 周淑安 、 刘天华、 青主、 黄 自等人: 文化课聘 请 的教师 也是 当时著名的学者 , 如易韦 斋、 龙榆 生、 韦瀚 章等人 。 为了确立较 为合理 和完备 的教 学体制 及课 程设 置 ,他 规定 学 习理 论 作 曲和器 乐 演奏 的学 生必 须 选 一 门 民族 乐器 作 为副 科 。同时, 他还亲 自教授 中国古代音 乐史 并编 写讲义 萧友梅 非常注重音 乐实 践活动 ,他 在北 大音 乐传 习所的 五 六年问 , 举办了4 O多场师生 音 乐会 , 为 北京 的听众 带来 了海坝 、 英扎特 、 贝多芬等 西方古典 乐派 以及浪 漫乐 派的经 典音 乐作 品 。 国立音 专 白 l 9 2 7年 成 立 到 1 9 3 6年 之 间举 办 了 4 9场 学 生演 奏 会 以及各种演 出活动 , 并刊登演 出节 目单 以及演奏 者的名字 。 萧友梅 除 了担 任管理 工作 之外 , 还 教授 很多 课程 , 并编 写相 关 的教材 。 同时 , 他也非 常重视 中小 学音 乐教育 的发展 , 也 为其 编写 了大 量的教材 。 萧 友梅对 西方音 乐推崇 的同时 , 并没 有摈弃 中 国古代传 统音乐 , 相 反他在 德国 留学时 的博士 论文就 是 《 1 7 世 纪 以前中 国管 弦乐队 的历 史的研究》 ,对 中 国古代 乐器 的概 貌 、 乐 队组合 、 乐队的丰 十 会功能等 进千 j : 了深入 的研 究 , 』 l ] 圜之 后又陆 续 写作 了 《 中国历 代音 乐沿 概 略》 、 《 旧乐沿 革》 等音 乐论 文和 教材, 尤其是 ( ( 1 t 4 乐沿 革》 足 为国立音 专 的学生 编写 的讲义 , 对音 专 的学生了解 中国古代音乐 , 提 供 了重 要的教 材和参考 资料 。 萧友梅 曾分别 留学 日本 、 德国学习西方音乐 , 因此对 于西方音 乐 比较推崇 , 并且对于西方音 乐教 育机构和制度尤 为关注 , 并想 以 此缩 短与西方音乐的差距 。他对西方音乐史也特别注重 , 并在北京 女子高等教育师范学校期间讲授 代西洋音乐史纲》 ; 1 9 2 8年根据 北大音乐研究会 《 音乐杂志》 上连载 的文章 出版 了《 普通乐学》 一书, 在这本书的前十章简述 了两方古代 、 中古时代 、 近古l 时 代、 新时代时 期世界音乐尤其是欧洲音 乐的发展历程 , 他专 门针对西洋音乐院的 构建和现状进行介绍 , 并对 中 音乐的发展寄予 了厚望。

王光祈和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王光祈和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基金课题
王光祈和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之比较
——及对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徐双雨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43000)
摘 要:王光祈和萧友梅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的著名音 乐家,他们都怀抱强国理想,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强国梦。 对二者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获得 更多启示,从而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展开在当今中国的音乐教 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王光祈;萧友梅;音乐思想;音乐教育思想
1 王光祈的音乐教育思想 1.1 时代背景及当时我国音乐教育的状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 成的时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 .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 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清政府逐渐被降服、中国 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9世纪末20 世纪初,新式学堂开始出现,西方音乐文化和 音乐教育理念随之进入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为近代音乐教 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以“学堂乐歌”为标志的中国近代音乐 教育从此拉开序幕。 1.2 王光祈的个人经历及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社会活动和 学术专著 1892年8月15日,王光祈出生于四川温江,他在童年时就 喜欢吹奏笛箫,对音乐很有浓厚的兴趣,读中学时又对川剧很 着迷,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音乐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08年,王光祈进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读书,1912年 毕业于成都府中(即现在的石室中学)。1914年,他考入北京 中国大学学习法律,并以以优异成绩(第二名)毕业。在北 京求学期间,他积极从事社会活动。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国 法兰克福学习政治经济学,1922年起,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 习小提琴。一年以后,他决定放弃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转到柏 林一所音乐学校,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27年, 在王光祈考入柏林大学以前的四年中,他已在国内发表了《德 国人之音乐生活》(通讯十篇)、《东西乐制之研究》、《欧洲音乐 进化论》等众多篇音乐方面的著述。王光祈进入柏林大学以 后,以音乐学作为主课,学习了七个学期,课程包含音乐理论、 钢琴、音响学、乐器学等。1933年10 月,王光祈受聘于波恩大 学东方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课。1934年,他以论文《论中国古 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 德国波恩。 王光祈在德国的十多年里,陆续写了18本音乐专著、论文 40余篇。王光祈很重视大众音乐教育,他在论文《德国国民学 校与唱歌》中,阐述了德国音乐能够普及的原因及音乐教育的 一些基本常识,还介绍了国民学校音乐教育等内容。他在介绍 德国国民学校的音乐状况时,还将其与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音 乐教育现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和比较。他在 1927 年写的《德 国音乐教育》这篇文章中,将德国音乐分为中小学音乐教育、 私家音乐教育、大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教育四大方面,分别 并加以论述,这成为了我们了解当时德国音乐的教育的第一 手资料。王光祈还特地为国内的小学编写了一部《小学歌唱 新教材》,为我国初级音乐教育的实施做出了探索和尝试。[1] 1.3 王光祈的音乐思想及音乐教育思想 王光祈是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采用德国柏林学派比 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比研究的人,他系统学习并接受了柏林 比较音乐学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在《东西乐制之研究》 (1926)、《东方民族之音乐》(1929)和《中国音乐史》(1934)

萧友梅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甲乙师范科课程设置分析

萧友梅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甲乙师范科课程设置分析

萧友梅北大附设音乐传习卿加范科课骰置分析□徐金阳引论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开拓者萧友梅先生(1884—1940年)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起始于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年秋季开始招生的甲、乙两种师范科。

目前所见最早的甲乙师范科教学规制性文件,是1922年8月19日发布于《北京大学日刊》之上的甲乙师范科课表。

这两份课表,作为萧友梅专业办学课程设置的规制文件,不仅展示了萧友梅早期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还相当程度地展现了我国现、当代音乐教育领域“西方话语体系”和“单科性”现象的原因。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上述两种课表的课程设置结构、特点及局限作简要论述,以期对理解萧友梅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该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我国现、当代音乐教育现状提供可能的帮助。

―、课程设置结构在蔡元培支持和萧友梅努力下,1922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改名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至此,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正式成立。

1922年8月19日,《北京大学日刊》发布萧友梅起草的传习所简章和本年度秋季招生章程,其中“简章”中有甲乙两种师范科课程表。

现对两种课程表的课程结构分述如下:(一)甲种师范科课表按萧友梅的设计,甲种师范科修学4年,总120学分,共设49门课程,分公共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三大结构模块。

1.第一学年第一学年共12门课程。

其中公共理论课模块有“伦理学第一期(周课时2)”“伦理学第二期⑴”“词章⑵”及“第一外语英文(7)”等4门;专业理论课模块有“心理学(2)”“普通乐学⑶”“普通和声学(3)”“声学⑴”“视唱⑷”“合唱(2)”等6门;专业技能课模块有“钢琴(风琴)⑴”“乐器练习(12,包括中西各种管弦乐器)”等2门;周总40学时(原表37,核算有误)。

2.第二学年第二学年共11门课程。

其中公共理论课模块有“词章(2)”“英文(7)”等2门;专业理论课模块有“教育学(2)”“教育史(2)”“音乐术语(1)”“音乐史⑴”“普通及应用和声学⑶”“视唱⑶”“合唱(2)”等7门;专业技能课模块有“钢琴(风琴)⑴”“乐器练习(⑵”等2门;周总36学时。

浅析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浅析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浅析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作者:刘靖华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1期【摘要】为了改善我国的音乐文化教育水平,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提出教育救国的音乐教学理论,同时为了我国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所依据,提出了适合我国音乐教学发展的许多措施,并撰写了适用我国音乐教学的多部著作。

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同时弥补我国音乐文化的不足等方面。

萧友梅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就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的音乐文化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致力于促进我国音乐文化教育不断前进。

【关键词】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中国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177-01一、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将音乐文化教育进行音乐艺术方面的细分。

包括内容、节奏、形式、乐器、技术等多个方面。

每一个方面进行专向性的音乐教学发展,并且制定出我国音乐文化教学的详细步骤:(一)让学生了解国学音乐文化的组成,形成整体化的国学思想。

(二)将国乐文化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国乐文化的音乐精神。

(三)让学生进行西方现代音乐的学习,实现国乐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培养新时代国乐文化精神。

(四)对学生进行全面音乐内容的教学,多种乐器与表现形式的全面培养,实现学生音乐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五)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界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中国传统音乐中进行提炼创新,创作出崭新的国乐文化,顺应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潮流。

通过萧友梅这些音乐教学思维的培养,我国的音乐教学从学校的教学方向、教学措施,学生的学习要求等,都具有了完善的音乐教学方案。

并在国乐的文化教学中融入了现代教学方式,实现了现代中国音乐专业教学的发展传承。

并且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发展出适用于我国音乐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专 业 音乐学 年 级 2008级 姓 名 李冰冰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指导教师 邓欢欢 职称 讲师

2011 年 5 月 15 日

学号: 20087141016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萧友梅音乐思想的形成背景 „„„„„„„„„„„„„„„„„2 二、萧友梅的生平简介及成就 „„„„„„„„„„„„„„„„„„3 三、萧友梅音乐思想的主要内涵„„„„„„„„„„„„„„„„„4 四、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5 (一)在音乐表演方面 „„„„„„„„„„„„„„„„„„„„„„„5 (二)在音乐理论方面 „„„„„„„„„„„„„„„„„„„„„„„6

(三)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 „„„„„„„„„„„„„„„„„„„„„7 结论„„„„„„„„„„„„„„„„„„„„„„„„„„„„„„„8 参考文献:„„„„„„„„„„„„„„„„„„„„„„„„„„„„10 1

浅谈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学生姓名:李冰冰 学号:20087141016 院 系:艺术系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邓欢欢 职称:讲师 摘 要:萧友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综观萧友梅一生,可以发现他的所有音乐 经历与音乐活动都和音乐教育分不开。他的教育思想、创作理念、音乐实践和高尚的人品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代音乐学子,其音乐教育思想中凝聚着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的宝贵之处。 关键词:萧友梅;专业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思想;贡献

Abstract: Xiao Youmei is a famous music educator, composer, music theorist and the cause of China's modern music education pioneer and founder as well. We can be found that all his experience and music activities are inseparable with music education by his life.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creative ideas, music practice and noble character deeply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music students. Lots of his music education thought is still worth seriously studying and refering by us. Key Words: Xiao Youmei ;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 Music education thought ; Contribution

前言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意识成为时代思潮主流,欧洲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且迅速影响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当时许多音乐界人士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大力提倡引进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教育教学理念,这种大规模西学东渐式的音乐思潮必然造成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碰撞、融合。正是在这种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催生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萌芽,为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萧友梅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与开拓者,也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与新音乐实践的先行者。他被人们称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之父、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①。

纵观萧友梅一生,可以发现他所有的音乐思想与实践都与一个根本目的分不开,那就是音乐教育。他在办学思想、教育方针、教学方式及音乐美学等方面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凝聚着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早在19世纪末,中国内地的音乐教学实验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也伴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而开展起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在封建制度内部进行某些改革,在维新派的变法内容中,效法西方教育制度的教育改革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中就包括音乐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变革。从维新派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体现出他们欲从实施艺术教育入手改造国民品格、振奋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维新派从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小学“养体”、中学“育德”、大学“开智”为主的教育方针②,并认为音乐在各个阶段中对学生的身体、性情、智慧、道德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学堂乐歌运动,正是维新派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当时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发展推动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此后,具有近代意义的音乐教育机构在中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般的萌生起来。

① 金桥,2006:《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② 康有为,1959:《大同书》.[M].中华书局。 3

萧友梅认为统治阶层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与音乐教育机制和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准之间不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音乐的兴衰也同样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学成之后尽毕生之心血,致力于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尽其所能向当时的统治者宣传音乐教育对与国家的重要性。他虽然历经挫折,但毕竟在原先几乎空白的的基础上,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树立了一面旗帜。1927年,国立音乐学院在上海成立,蔡元培兼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并主持院务。它结束了中国无国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历史,也为之后音乐教育事业的开展铺下了起步的基石。

二、萧友梅的生平简介及成就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鹏,1884年1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他5岁时即随父移居澳门,入当地灌根草堂学习。1899年萧友梅入广州的著名学堂“时敏学堂”,1901年毕业后即随其校长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和东京音乐学校学习。1909年学成回国,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名位,不久即授职“学部”的“视学”。1912年萧友梅赴德国公费留学,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1916年7月,他以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回到北平,先后任教育部编审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实验小学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等职。1921年1月又应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修科主任,音乐科主任。在北京任教时期,他陆续创作了《卿云歌》、《华夏歌》和《今月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等用于教学的系列教科书,以及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等。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以声乐作品为主,绝大多数是为了音乐教学的需要而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独唱歌曲《问》、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等。

1922年,经他的提议,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正式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他受聘为该所的教务主任,主持哪里的日常工作。1926年8月,他又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主任,但在1927年夏,当时北京政府教育当局下令关闭北京所有各国立院校的音乐系科,萧友梅随即南下上海,积极筹组国立音乐院的建立。于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在上海国立音专期间萧友梅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管理工 4

作之中,主持教务,为学生编写适用的音乐教材并亲自为他们授课,还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数量不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独唱歌曲《杨花》、混声四部合唱《春江花月夜》等。

三、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主张实行旗帜鲜明的“拿来主义”。他通过洋务运动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洋学生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新型知识分子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以封建专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近现代社会对新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对西方文化采取旗帜鲜明的“拿来主义”,成了当时国人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蔡元培、萧友梅所创建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以西方单科高等音乐学校为摹本,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出现结束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空缺的尴尬局面,也为其后出现的类似音乐教育机构树立了典范。萧友梅在国立音专任期内先后聘用了曾分别留学于美国和法国的黄自和陈洪两位先生,他们也将自己在外国留学所学习的音乐教育之精华带回了中国,带到了上海国立音专的教学活动之中。

萧友梅采用当时国际通行的专业音乐教育标准,创建了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对迅速提高十分薄弱的中国音乐教育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专门音乐人才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虽然萧友梅认识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存在的不少弊端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迟滞的若干原因,但他没有因此丧失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信心,他主张以发展的眼光和近代化的音乐技术理论去研究古乐、复兴国乐。从他对“旧乐”和“国乐”的明确划分中①,就可以看出他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态度。在他看来,“旧乐”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供今人欣赏,而在于为创造“新国乐”提供材料和基础。他认为应该“采取其精英,剔去其渣滓,并且用新形式表出之”②才可能创造出表现国人应有之时

① 陈聆群等,2009:《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第539—542页。

② 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