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
手足口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的中药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是自限性的,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手足口病。
一、中药治疗方法之清热解毒法1. 石膏:石膏能够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常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中。
将石膏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日多次更换。
这样能够有效地缓解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
2. 疏风解表法:此法适用于手足口病的早期,主要目的是祛除外邪。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荆芥等,可以单味或配伍使用。
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液温服,能够帮助降温、缓解发热症状。
二、中药治疗方法之清热燥湿法1. 黄连泻火汤:此方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
将黄连、黄柏、黄芩等中药材一同煎煮,取汁液温服。
黄连泻火汤能够有效地改善手足口病患者的食欲不振、口舌生疮等症状。
2. 牛黄上清丸:该制剂由牛黄、黄芩、黄连、栀子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将牛黄上清丸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匀后口服,每日3次。
这样使用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三、中药治疗方法之滋阴清热法1. 龟龄集:龟龄集中的龟板具有滋阴清热、补益气血的作用。
将龟龄集研磨成细末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口服数次,能够帮助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康复。
2. 麦冬清热汤:此方由麦冬、生地、黄芩等多种中药材组成,可滋阴清热,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将中药材煎煮后取汁液温服,每日2-3次。
四、中药治疗方法之祛湿化痰法1. 苦参碱:苦参碱具有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将苦参碱研磨成细末,与麦芽糖调成糊状,每日口服数次,能够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小儿解表颗粒:该制剂主要由黄芩、石膏、滑石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去湿、祛痰平喘的作用。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特点是口腔、手部和脚底出现水泡、疱疹和溃疡。
中医中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症状、加快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中医治疗手足口病首先需要准确的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属于“疮疡"范畴,其病因主要是暑湿毒邪侵袭体内,造成气血不畅,导致口疮、手足水泡等症状。
中医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病情和辨析病机。
二、中医治疗原则1. 支持正气: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基本原则是支持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师会针对患儿的体质及病情给出相应的调理方案,例如调节饮食、保持充足的休息、合理安排活动等。
2. 清热解毒:手足口病多与暑湿毒邪有关,中医中药可以发散风热、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3. 润燥化痰:手足口病临床上常伴有口舌干燥、痰黏、咳嗽等症状,中医中药可以利湿润燥、化痰止咳。
例如常用的中药有麦冬、薏苡仁、川贝母等。
4. 活血化瘀:手足口病患儿常伴有局部红肿、疱疹溃烂的症状,中医中药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赤芍、当归、三七等。
5. 调理脾胃:手足口病患儿常出现纳差、食欲不振、腹泻等情况,中医中药可以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白术、苍术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煎剂:根据患儿体质和病情,中医师可以开具适量的中药煎剂。
将中药配方煎煮后,逐渐降温并喂服给患儿。
中药煎剂的剂量和用法需遵循中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剂量进行配制和使用。
2. 中药外敷:手足口病患儿局部水泡、溃疡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
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草药,煎煮后药渣敷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3. 中药浴疗:对于手足口病有皮疹、水泡较多的患儿,可以采用中药浴疗以辅助治疗。
将中药草药煎煮后加入洗浴水中,患儿进行浸泡,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 - 北京中医药信息网

附件: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2008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夏秋季常见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以CA16和EV71为主,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本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5~7天自然痊愈;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为进一步做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在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和《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总结既往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经验,根据今年北京地区病例的临床特点,参考安徽阜阳等地区的流行病学资料,特制定《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防治方案》。
一、治疗方案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
时行疫毒经口鼻而入,热毒夹湿,侵袭肺脾,邪毒蕴郁与内湿相搏,外发四肢,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伴发热、咳嗽、恶心、腹泻、便秘等症状,重症者病情险恶,传变迅速,邪毒炽盛,内陷心肝,高热、神昏、痉厥,甚则发生喘脱。
病机以热毒、湿毒为关键,治疗以解毒祛邪为主。
根据临床轻、重型表现,结合疾病不同的病程阶段,分为以下三种证型辨证论治。
(一)轻型:卫气同病临床证候:口腔黏膜及舌面疱疹,糜烂灼痛,或有流涎;手掌、足底、指趾发红色丘疹、疱疹,根盘红晕;臀部有丘疹、疱疹;伴发热,流涕,轻咳,纳差,拒食,或恶心;舌红,苔白腻,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薄荷、生石膏、藿香、鲜芦根、黄芩、荆芥穗、炒牛蒡子、生甘草加减:1.高热加羚羊角粉冲服;2.腹泻加煨葛根、焦山楂、车前草;3.便秘加酒大黄,厚朴;4.恶心、纳差加竹茹、苏叶;5.咽喉疼剧加元参、蝉蜕;6.咳嗽剧烈,痰多加炙麻黄、杏仁、桔梗;7.皮疹色紫暗,局部压之不褪色者加赤芍、丹皮、紫草。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历年均有发生,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在总结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今年部分地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药的使用情况,特制定本指南。
一、证治方案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
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一)普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参考处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
加减:1.高热、抖动、易惊加羚羊角粉冲服;2.便秘加生大黄;3.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4.咳嗽加杏仁、炙杷叶。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颗粒、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金莲泡腾片,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1.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风。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国内外资料均显示6~7月份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
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的诊断及分期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普通病例:邪犯肺脾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l~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
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白蔻仁、藿香、石菖蒲、滑石、茵陈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
加减: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
2.普通病例:湿热蒸盛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
加减:偏于湿盛,去知母、生地黄,加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
传染病科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

传染病科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身上。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是由湿热毒邪所致,治疗的关键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痛。
下面是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1.中药治疗1.1清热解毒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三黄泻毒汤等。
这些方剂能够清热解毒,消除体内的湿热毒邪,缓解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
1.2祛湿止痛类方剂:如香薷饮、足三七消斑饮等。
这些方剂能够祛除体内湿气,缓解手足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2.中医治疗方法2.1中药洗口:选用中药制剂进行口腔冲洗,如枯草杆菌溶液、枇杷叶煎剂等,能够减轻口腔溃疡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2.2中药外敷:可使用中药贴膏或药物浸渍的纱布敷贴患处,如菊花粉、黄连粉等,能够缓解皮疹、瘙痒等症状。
3.饮食调理3.1食物宜软:口腔溃疡严重时,应进食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汤、面片汤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3.2多喝水:病情期间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排除体内湿邪,预防脱水。
3.3避免食物过热:手足口病患者容易上火,避免食用过热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4.中医调理4.1加强锻炼:手足口病患者在恢复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4.2保持良好的心情: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带来的不良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病情的改善。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促进病情的康复。
以上是手足口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中医治疗方法、饮食调理和中医调理。
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遵医嘱服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上海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指南

XX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指南XX中医药学会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在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X畴。
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头痛、身楚、咳嗽、流涕等,由于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如果毒邪没有及时祛除,耗伤气阴,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一、中医药预防:运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之功能的中药,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一)中成药:1.双黄连口服液口:5~10ml,一日2次,口服。
连续服用7日;2.健儿清解液:5~10ml,一日2次,口服。
连续服用7日;(二)饮食疗法:1.米仁粥:生米仁100g、金银花30 g、白术30 g熬粥,每日一次。
(托幼机构作为午后点心服用);2.银花茶:金银花10 g、野菊花6 g煮沸20分钟代茶,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饮用;3.金银花露:用市售金银花露5~10ml冲水饮用。
每日二次。
(三)预防汤:金银花10 g、野菊花6 g、黄芩6 g、米仁30g、白术10 g,藿香10g,煎汤服用,连续服用7日。
(四)预防香袋:建议佩带儿童香袋。
或自制菖蒲5 g藿香5 g白芷5 g 艾叶5 g研粉装入布袋佩带胸前。
(五)银花洗手液:金银花煎水洗手,一日数次。
(六)漱口液:金银花10 g、野菊花6 g、板兰根10 g、生甘草5g煎汤漱口。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
疫毒经口鼻而入,湿热侵袭脾肺,外发四肢,上熏口咽,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咽痛、流涎、纳差、便秘等症状,重症者邪毒炽盛,湿热生风,表现为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甚则内陷厥阴,致神昏、厥、脱。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且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本病重症传变迅速,应密切观察、积极救治。
1、普通型:脾肺湿热证临床表现:手、足、口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物组成:黄芩、藿香、连翘、金银花、滑石、牛蒡子、佩兰、白茅根、生薏米、通草、青蒿、生甘草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藿香、败酱草、黄芩、青蒿、栀子、生薏米外治法: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
中成药: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金振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2、重型:湿热动风证临床表现: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见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化湿,熄风定惊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药物组成:生石膏、大黄、生栀子、黄连、钩藤、天麻、菊花、生薏米、羚羊角粉、全蝎、白僵蚕、生牡蛎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酒大黄、生石膏、生薏米、钩藤、天麻、桂枝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
3、危重型:厥、脱证临床表现:壮热,神昏,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喘促,口中可见粉红色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
(2012年版)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
疫毒经口鼻而入,湿热侵袭脾肺,外发四肢,上熏口咽,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咽痛、流涎、纳差、便秘等症状,重症者邪毒炽盛,湿热生风,表现为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甚则内陷厥阴,致神昏、厥、脱。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且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本病重症传变迅速,应密切观察、积极救治。
1、普通型:脾肺湿热证
临床表现:手、足、口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芩、藿香、连翘、金银花、滑石、牛蒡子、佩兰、白茅根、生薏米、通草、青蒿、生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藿香、败酱草、黄芩、青蒿、栀子、生薏米外治法: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
中成药: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金振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2、重型:湿热动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见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化湿,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石膏、大黄、生栀子、黄连、钩藤、天麻、菊花、生薏米、羚羊角粉、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酒大黄、生石膏、生薏米、钩藤、天麻、桂枝
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
3、危重型:厥、脱证
临床表现:壮热,神昏,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喘促,口中可见粉红色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解毒开窍,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安宫牛黄丸合参附汤或生脉散加减
药物组成:羚羊角、天竺黄、石菖蒲、郁金、红参、麦冬、制附子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浓煎,频服或鼻饲。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4、恢复期:气阴不足、余邪未尽
临床表现: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