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合作研究综述
中国-东亚自由贸易区研究综述

关键词 : 自由贸易区;F I D ;贸易转移 ;贸易转移
当前 ,经 济全 球化 和 区域 经
等 等。 黄阳坚 、 田伟 ( 0 9)、 20
亚 F A的 建 立 给 成 员 国 既 带 来 T
济 一体 化并 行发 展 ,成 为 当今 世
一
主 要 归因 于 要素禀 赋 的 重叠 性 ,
结 果 显 示 , 中国和 东盟 五 国进 出 口贸 易都从 C T AF A中获 利 。刘 咏 蓓 ( O 2 1 O)将 中 国加 入 C T AF A
后 的 福 利 水 平 提 高 归 因 于 贸 易 创 造 效 应 高 于 贸 易 转 移 效 应 。 薛 敬 孝 、 张 伯 伟 ( 0 )对 东 盟 、 2 4 0 中 、 日、 韩 不 同 组 合 的 自 由 贸 易 安 排 的 经 济 、 贸 易 效 应 进 行 有 益 的 探 讨 ,发 现 绝 大 多 数 自 由 贸 易
Kadj (2 n 005 )、 KOk Ye 和 Oh
在 平均 关 税税 率 的 降低 基础 上 , 它们 认 为关税 税 率 的降 低 ,很 大
程 度 上 降 低 了成 员 国 贸 易 的 成
本 ,促 进 域 内 贸 易 的 增 长 ,但 是
( 0 7 )、 P 《 0 7 、 张 丽 2 0 a k2 0 ) r
谈 判阶段 的 自贸 区有6 ,处于联 个 合研究 阶段 的有3 个。和 东亚各 国
建 立 F A不 仅 是 中 国 政 府 的 发 展 T 的 战 略 重 点 , 同 时 也 成 为 学 术 界
他们 的研 究主 要 建立 在理 论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缺 乏 定 量 分 析 。 C i ha
二战后东亚经济崛起与区域合作

二战后东亚经济崛起与区域合作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经历了一段快速崛起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区域合作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地区稳定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东亚经济崛起的原因,并分析区域合作在其中的作用。
一、战后复苏与发展二战后,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废墟满目、贫困落后的状况。
然而,这些国家通过艰苦努力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快速发展。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和韩国。
作为战争的参与者,日本在战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通过国际援助和自身的努力,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在汽车、电子、造船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类似地,韩国也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从战后到现在,韩国汽车、半导体、造船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韩国成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之一,也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这些成功的经济体验表明,战后复苏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来自于国家的正确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指导。
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东亚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区域合作密不可分。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东亚地区的国家纷纷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因此,他们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形成了许多合作机制和组织。
例如,东盟、东亚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合作为东亚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通过合作,东亚国家得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
这为他们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区域合作也为东亚国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东亚国家通过合作形成了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地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然而,区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虽然东亚国家通过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但同时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东亚国家互为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合作伙伴。
rcep国外研究现状

rcep国外研究现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热门议题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涉及的国家范围广泛,对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国外研究的角度,探讨RCEP的现状和相关问题。
一、RCEP的背景和意义RCEP由东亚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共同发起,旨在建立一个涵盖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RCEP的签署将为参与国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和经济合作机会,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二、国外对RCEP的研究现状1. RCEP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对RCEP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RCEP的实施将推动参与国的GDP增长,增加贸易和投资。
同时,研究还指出,RCEP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提高区域价值链的整合水平,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2. RCEP与其他自由贸易协定的比较与其他自由贸易协定相比,RCEP的规模和影响力更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RCEP涉及的国家占全球GDP的40%,贸易总额占全球的30%。
与此同时,RCEP还具有更加灵活的规则和更高的自由度,有助于解决参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和经济摩擦。
3. RCEP的战略意义和地缘政治影响RCEP的签署对参与国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RCEP将使东亚地区的经济中心更加倾向于亚洲,增强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
同时,RCEP也对其他国际贸易组织和自由贸易协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对世界贸易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RCEP的挑战和问题尽管RCEP的签署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参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东亚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1. 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
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以上,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东亚经济合作的历程东亚经济合作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
当时,东南亚各国共同抵御冷战时期的威胁,开始基于经济利益展开合作。
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
此后,韩日贸易争端、亚洲金融风暴等事件使得东亚经济合作达到低谷,但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崛起,各国之间合作的热情重新燃起。
3. 东亚经济合作的机制目前,东亚地区主要的经济合作机制包括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3、东亚峰会等。
其中,东盟+3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亚峰会包括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4. 东亚贸易的现状据统计,2019年,东亚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了7.3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5%。
主要贸易对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其中,中国、日本、韩国的总贸易额超过了5万亿美元。
二、未来发展方向1. 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东亚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东亚各国应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区、经济联盟等项目,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技术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地区经济整体效益。
2. 创新合作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东亚地区需要加强创新合作,推动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也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合作提供更好的保障。
3. 区域安全合作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创,区域安全也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全球经济合作与金融危机后的东亚经济

全球经济合作与金融危机后的东亚经济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新型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而被广泛关注和提倡。
这种合作的本质是建立多边竞争和谐的经济体系,通过合作与竞争一体化的方式,实现协同效应,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时之间许多国家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经济合作与全球化迎来了重大挑战。
在这个时候,东亚地区的经济表现得相对稳定,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众所周知,地理位置和巨大的人口是东亚地区如此巨大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已经普及了现代化技术,已经加入了市场经济,这是在过去四十年里该地区的主要成就之一。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因此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比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东亚地区的金融市场的复杂度较低,因此风险较小,这也是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之一。
随着危机的过去,东亚经济对全球合作的需求将会增加。
台湾附属研究人员表示,东亚地区的国际竞争唯一可能遭遇的一个元素就是低利率的规定,这将大大截断国际竞争的伸展性。
另外一个东亚国家的问题就是分工的改变。
由于本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东亚许多国家正在将重点从去年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捆绑驱使,转移至渠道管理和全方位协作。
这种变化的要点之一就是打破内外二元论,倡导多元合作,通过集群为代表的动态高质量的制造业分工,增加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协作和联系。
在东亚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让中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
中国现在是制造业的中心,在许多国家里面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对于该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是否可持续和确定性的问题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此外,中国还不得不面对地区政治因素带来的动荡和状况,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全球合作以及地区一体化努力的进行。
同样需要提到的是,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扩大也将会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区域合作报告: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区域合作报告: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前景与挑战一、引言东亚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东亚经济共同体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次报告旨在讨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二、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定义与背景东亚经济共同体是指由东亚国家组成的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
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十国以及可能包括台湾地区。
东亚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和高度的经济互补性而闻名于世。
三、发展前景:机遇与潜力1. 优势互补东亚地区的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具有明显的优势互补性。
例如,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廉价的产品与服务,而日本则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品质管理能力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 市场潜力东亚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市场和最快的经济增长率。
中国的崛起和东南亚国家的迅速崛起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
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将加强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商机和市场。
3. 跨国合作的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的国家面临着需要跨国合作来应对共同挑战的需求。
例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都需要东亚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将有助于加强地区内的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四、发展挑战:难题与问题1. 政治争端东亚地区存在一些政治争端,例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以及朝鲜半岛的局势紧张等。
这些争端可能对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阻碍地区内的合作。
2. 经济结构调整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以其制造业和出口为主导,而日本则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和服务业为主导。
由于各国之间的结构差异,推动经济一体化可能会面临一些结构调整的挑战。
3. 文化差异东亚地区拥有多种不同的文化,这也可能成为发展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障碍。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合作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地区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东亚研究报告

东亚研究报告东亚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东亚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
首先介绍了东亚地区的背景和历史,包括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语言和宗教等方面。
然后分析了东亚地区的政治状况,包括主要国家的政府体制、领导人和政党等方面。
接下来,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包括主要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等方面。
此外,还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包括教育、医疗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最后,本报告对东亚地区的未来展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未来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 东亚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本报告的目的和结构2. 东亚地区的背景和历史- 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 语言和宗教- 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3. 东亚地区的政治状况- 主要国家的政府体制和选举制度- 领导人和政党- 政治稳定和冲突状况4. 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 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 经济增长和城市化5. 东亚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状况- 教育和医疗体系-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社会问题和发展挑战6. 东亚地区的未来展望-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机遇- 政治变迁和地区合作- 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7. 政策建议- 加强地区合作和对话- 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提升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结论:本报告通过对东亚地区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了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
在对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方面,强调了地区合作、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性。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促进东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状况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东亚区域经济概述•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东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贸易•东亚区域经济的金融市场•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东亚区域经济的未来展望01东亚区域经济概述地理范围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蒙古、朝鲜、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总面积和人口总面积约为1.7亿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东亚地区的定义东亚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近一半,尤其是中国和日本。
东亚地区的经济特点制造业发达东亚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区域之一,出口产品以电子产品、纺织品、钢铁等为主。
出口导向东亚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入,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外资投入贸易中心东亚地区是全球贸易的重要中心之一,区域内贸易十分活跃。
经济增长引擎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投资热土由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投资环境良好,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
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02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早期发展历程工业化起步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和工业化进程的开始,东亚各国开始引进外资和工业化技术,逐渐发展起轻工业和重工业。
经济模式转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亚各国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以农业为主导在早期,东亚各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结构单一。
1近现代发展历程23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亚各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快速经济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东亚各国逐渐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向型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亚各国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逐渐发展起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经济结构调整当代发展历程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进程中,东亚各国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产业升级和转型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东亚各国逐渐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压力,逐渐发展起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一个综述安岗2004-9-11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战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综述了这一研究中的重要文献。
以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为界限,战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的研究重心主要体现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两个方面;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经济合作研究进入以“新地区主义”为明显特征的新的繁荣时期,在东亚的货币合作、贸易合作以及更高层次的东亚共同体等问题都有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出现了超越地区主义的声音。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北亚经济圈新地区主义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东亚奇迹的出现,使得对东亚经济合作的研究日益重要,众多研究成果也对东亚经济合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理论上我们可以追溯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提出的一国产业“雁行发展形态”理论,后来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的学者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用于解释东亚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形象地称之为“雁行模式”。
以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为界限,战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本文通过对战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试图勾勒出研究重心的变迁路径,寻找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内在联系。
一、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的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重心主要体现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两个方面。
1.亚太地区经济合作1961年,受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委托,由日本、印度和泰国的三名经济官员组成的“亚洲地区经济合作专家小组”,提出了一份“关于区域性经济合作问题”的报告,主张建立亚洲经济合作机构。
这就是有名的“三人报告”,是战后在亚太地区最早主张建立经济合作机构的研究报告。
1963年,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提出了“关于太平洋经济合作方向”的报告。
该报告建议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5个发达国家有必要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以贸易问题为中心,就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1965年,日本的小岛清教授发表了题为“肯尼迪回合与太平洋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报告,主张仿效欧共体,建立由美、日、加、澳、新5个发达国家组成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PAFTA)。
在此以前,小岛清(1964)就率先提出过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
国际上现在普遍把小岛清视为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首倡者①。
在上述三个报告的影响下,后来又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共同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形成的理论基础。
2.次区域经济合作由于大区域合作的步伐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理论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各种各样的次区域合作构想层出不穷。
如:日本“经济调整协议会”(1987)提出的建立由日本、韩国、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组成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区”设想;日本学者西川润(1987)提出并经其他学者补充和完善的“环日本海经济区”构想;1988年,我国学者金凤德先后提出了连接日本海、黄海、渤海的“三海经济圈”构想和“东北亚经济圈”构想②;同年何剑提出了“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构想;1987年韩国提出的“环黄海经济共同体”设想;1989年5月原苏联提出的“东亚铁三角区域经济圈”设想;由海内外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先后提出的众多的“中国经济圈”设想,等等。
更进一步,以我国学者池元吉、王胜今、日本学者小川雄平、韩国学者金泳镐为代表的中、日、韩、俄、蒙学者在1997年汇聚吉林,对东北亚城市间经济合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合作设想。
二、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的研究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经济合作研究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
“新地区主义”则是这一时期研究的明显特征,在这一思潮的指引下,对于东亚的货币合作、贸易合作以及更高层次的东亚共同体等问题都有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出现了超越地区主义的声音。
①何剑:《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②金凤德:《东北亚经济圈》,载于张景柏等编:《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中国的选择》,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237页。
1.“新货币地区主义”的东亚货币合作1997年9月,日本政府在IMF和亚洲开发银行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的构想,倡议组成一个由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国家参加的组织,筹集1000亿美元的资金,为遭受货币危机的国家提供援助。
但很快因遭到美国政府和IMF的反对而搁浅。
直到1999年11月,ASEAN+3(ASEAN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峰会在马尼拉通过了《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同意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对话、协调和合作。
根据这一精神,2000年5月ASEAN+3的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达成了《清迈协议》。
围绕AMF在学者之间也展开了争论,分为赞成与不赞成两派。
赞成AMF的论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加起来超过了7000亿美元,如果汇集这些资金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救援机构,能够更迅速有效地向遭受危机的国家提供紧急贷款(Wade and Frank, 1998) 。
第二,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因此它们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彼此的国内政治经济问题,也更容易对症下药,提出适合遭受危机国家国情的改革方案(Andrew Rose , 1999) 。
持反对意见的观点有,国际组织和寻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性质完全不同。
私人企业如果竞争失败将面临破产之虞;国际组织一经建立,即使被证明是不成功的也仍然会顽固地存在下去,变成一个臃肿的国际官僚机构(Barry Eichengreen ,1999)。
而且,如果东亚国家遭受危机之后必须同时向IMF和AMF救援,将增加其交易成本(Bird and Rajan , 2000)。
对“新地区主义”关注的早期文献当属德国学者笛特尔(Heribert Dieter)提出的“货币地区主义”概念。
③他认为,金融危机后,东盟与中日韩之间最终想建立的是它们自己的地区清算基金,因为这样的基金可以成为东亚地区自己的紧急金融贷款。
一旦金融危机再次发生,东亚国家用不着去舍近求远前往华盛顿求助,而只要相互帮助就可以了。
笛特尔认为,21世纪的地区主义之所以不同于20世纪的地区主义,就在于货币地区主义。
所谓货币地区主义就是预防与保护各国不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地区主义。
也就是说,货币地区主义的根本目标是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或者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地区联合的力量,能有效地稳③笛特尔的“货币地区主义”概念首先发表在《远东经济评论》与《金融时报》上(Heribert Deter and Richard Higgot, “The New Monetary Regionalism: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aucus Takes Shape ”, Financail Times, August 12, 2000 an d Heribert Dieter, “Asia's Monetary Regionalism”,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ly 6, 2000)。
定地区货币局势。
为此,他提出了关于金融地区主义的一个理论。
认为东亚是世界上最可能实现货币地区主义的地区。
④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对“新地区主义”的阐释。
庞中英(2004)提出,新地区主义是克服东亚一系列危机的一个根本方案。
东亚正在发展中的货币地区主义,需要强调的社会地区主义和刚显现的安全地区主义,是东亚新地区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傅新(2004)也进一步阐释了亚洲的“新地区主义”和“金融优先”的概念。
“新地区主义”通常是开放的,与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相一致,表现为地区成员自愿和自主的进程,不仅包括贸易和经济一体化,还涉及环境、社会政策、安全与民主等问题,其发展趋势与全球结构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
东亚正在兴起的地区主义“天然”地具有参与、发展并最终受益于多边贸易体系的开放性、地区成员合作意愿的一致性以及发展目标的系统性。
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的“新地区主义”明显具有“金融优先”的特色。
东亚金融危机导致地区合作日益成为东亚经济体的共识,各方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的讨论,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合作的“焦点(focal point)”,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东亚合作的僵局。
我国以王子先(2000)、何帆(2001)、余永定、何帆及李婧(2002)、李晓及丁一兵(2002,2003a,2003b,2004a,2004b)、刘力臻(2003a,2003b)、施建淮(200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在金融合作优先趋势的指引下,积极研究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路径等问题。
台湾的李文志、张珈健(2004)研究了建立“亚元”的可行性。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谷川浩也(2004)从东亚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和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角度作出的分析,并建议废除制度性国家间壁垒和建立金融货币合作框架,构思出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完结的东亚经济发展机制。
学者们关于货币合作的重点的看法不尽相同。
何帆(2001)认为,亚洲货币合作实际上有三个不同层次: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区域性解救危机的机构(如AMF)、单一货币区(比如可以称为ACA, Asia Currency Area)。
目前有关亚洲货币合作的讨论似乎主要集中于建立一个区域性机构,以解救下一次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对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单一货币区重视不足。
从长远来看,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区(ACA)可能是大势所趋。
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教授(2004)认为,亚洲国家在④Heribert Dieter, “Monetary Regionalism: Regional Integration without Financial Crises”, CSG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arwick, No. 52/2000.目前阶段不应该着力追求统一的货币。
对于亚元,蒙代尔说,在世界的某些地区是可以建立这样的单一货币体制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在日本或是中国所在的区域有建立单一货币的可能性。
他认为在目前这个阶段,亚洲国家不应该着力追求统一的货币,因为统一货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行为,它需要政治上的一体化。
⑤施建淮(2004)的观点介于何帆与蒙代尔之间,他认为,目前东亚金融合作的重点应在地区最后贷款人和紧急援助机制上,中期重点应在发展地区债券市场,而东亚货币汇率合作则应留待更长远的未来去实现。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新货币地区主义”的东亚货币合作的研究是危机后东亚合作问题的最大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