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13、《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现有130卷,包含10本纪、80列传、8志、无表,记述了东汉一代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作者范晔被杀时表志未完成,这里是借用他人做的志。《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14、范晔: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范晔出生官僚世家,“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参与谋反,下狱处死。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16、裴松之注《三国志》:《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7、《宦者列传》中指出,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政治上“构害明贤”、“败国蠹政”,经济

上“剥削萌黎,竞恣奢欲”。

18、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它将记载的历史分为若干个历史事件,每个独立成篇,立以相应的标题,按时间顺序记其始末经过。《尚书》是这种体裁的萌芽,真正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把人物与事件相结合,按时间顺序记述,避免了重复,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相结合,为后世沿用。但它事与事之间的联系不明确,保存史料上有重大缺陷,不够完善。

19、三种体例(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为什么并行不衰?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使读者便于了解、比较各史事之间的关系,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但同一事件发生经过的时间过长,记事前后割裂,对人物生平和典章制度记述不详。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述完整,但它记事割裂,不便于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也不明确,而且,由于一事涉及多人,所以多人传记中都会记述,重复冗繁。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把事件与人物相结合,按时间顺序记录,避免了重复,将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点相结合,但它事与事之间的联系不明确,在史料保存的作用上不如纪传体和编年体。所以,三种体例各有优劣,无法完全取代其他的体例,只得互为补充,并行不衰。《通鉴纪事本末》:作者南宋袁枢,他喜读《资治通鉴》,感觉不便,而他官为教授有大量时间,于是将《资治通鉴》删编整理成《通鉴纪事本末》。此书创建了纪事本末体,并为后人继承,它重视社会现实,崇尚汉族政权的恢复。但它敌视农民起义,而且其内容全都抄自《资治通鉴》,没有史料价值。

纪事本末体包括:通史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

朝代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中“补遗六卷”关于满清兴起、在河北山东作战情况,在钦定《明史》、《太祖实录》中没有,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专史纪事本末:《中西纪事》,清朝夏燮(音叶),较完整地记录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

典制体:又叫“政书体”,是专讲典章制度的史书,脱胎于纪传体的志(书),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发展:《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续三通)+《清朝续文献通考》是为“十通”。

《通典》:是唐代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内容,历35年编撰而成,是记录历代典制的通史,也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通典》注重治史经世,重视经济,把食货典放在卷首。它打破历代编史习惯,不录天文、五行、祥瑞等,增加兵典、边防典。他对典章制度探本穷源,利用序、论发表了精辟见解,为后世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材料。但它对封建礼制十分重视,礼典多达100卷,另外在兵典兵制记载较少。

杜佑自己为《通典》作注,他发展了史书中自注的方法,举出史料考证、解释、音译、掌故等,并解释了写作意图。

杜佑:唐中叶重要的政治家、著名的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他出身名门世家,18岁入仕,78岁致仕,封爵岐国公,历六朝,居高位,对经济、政治制度十分了解。他熟知政策的弊端,曾支持两税法、轻徭薄赋,并主张总结历代典制,总结得失以改革。他还勤奋好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终于编成《通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地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自然资源诸反面的分门别类的综合文献和历史性资料书。它起源于先秦,萌芽于汉晋,发育于隋唐,成熟与宋元,昌盛于明清。代表作有《山海经》《洛阳伽蓝记》等。

史评,也称史论,即对史籍、史事、史学作评价。史考,是对史籍或史事进行考证,以辨真伪或探求答案。

《史通》第一部系统史评专著。作者刘知几。

史学思想:(1)“史才三长”,史才:驾驭史料,撰写史书的能力;史学: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实:良好的史学见解与秉笔直书的精神。

(2)揭露古史记载的虚伪。(3)倡导秉笔直书。(4)提出改造旧史的主张。29、章学诚(清)史学思想:(1)提出“六经皆史”论,扩大了史料搜集,史学研究的范围。(2)推崇通史,历史连贯反映事件的发展。(3)把方志当做一门专门的学问,主张把国史放在地方史的基础上。

(4)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还应具备“史德”,史学家尊重历史事实的基本态度。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胡三省,字身之,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进士。宋亡后,隐居著书。

胡注主要内容有:注音,注典章制度,注天文地理,注人名,注服饰。其优点,第一,注释兼校勘,期中理较为多;第二,详细注释典制,音韵,训诂,特别对官职,地理的注考精详;第三,较辨了前人的错误;第四,注中反映了胡三省的爱国精神。

图书情报专业综合真题(2004-2014)

一、名词解释(13.12.11.10.09.08.07.06.05.04) 1.帕累托最优; 2.G2G电子政务; 3.王重民; 4.文献采访; 5.推荐书目; 6.查准率; 7.文献老化; 8.元搜索引擎; 9.人事档案;10档案馆. 1.社会信息化; 2.网络资源的纵向配置; 3.《四库全书》; 4.数字典藏; 5.柳冶徽; 6.信息经济学; 7.信息系统; 8.布尔检索; 9.公务档案;10.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 2.信息政策; 3.袁同礼; 4.书目; 5.个人数字图书馆; 6.信息计量学; 7.查全率; 8.截词检索; 9.档案室;10.组织机构分类法 1.记录管理; 2.外化; 3.刘国钧; 4.书目参考; 5.索引; 6.信息工作; 7.引文分析; 8.论文作者分布规律; 9.电子文件;10.档案展览服务 1.经济信息化;. 2.G2B电子政务;. 3.王重民; 4.网络分类法;. 5.文献采访; 6.头脑风暴法; 7.网络信息计量学; 8.查准率; 9.科技档案;10.来源原则 1.信息资源的产权配置; 2.信息资源的垂直型共享; 3.天一阁; 4.文献资源;. 5.信息资源描述; 6.信息市场; 7.检索策略; 8.竞争情报; 9.文件中心;10.档案直接鉴定法 1.记录型信息资源; 2.CIO; 3.叙词; 4.联合目录; 5.《书林清话》; 6.信息系统; 7.布尔检索; 8.档案价值时效律; 9.革命历史档案;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智力型信息资源; 2.知识管理; 3.版本; 4.藏书; 5.引文分析; 6.搜索引擎; 7.信息商品; 8.档案的本质属性; 9.开放档案;10.档案的法律作用 1.信息资源政府配置; 2.零次信息资源; 3.国家书目; 4.检索点; 5.善本; 6.截词检索; 7.期刊影响因子; 8.现行档案; 9.档案价值形态;10.《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荷兰) 1.信息资源; 2.信息政策; 3.竞争情报; 4.简牍; 5.校勘; 6.叙词表; 7.德尔菲法; 8.档案价值; 9.全宗;10.档案证明 二、简答(13.12.11.10.09.08.07.06.05.04) 1.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 2.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构成。 3.搜索引擎的基本结构。 4.竞争情报的特点。 5.档案提供利用的主要方式。 1.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 2.图书馆事业的特征。 3.德尔菲法的特点。 4.信息分与与预测概念。 5.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 1.政府信息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2.文渊阁《四库全书》的流传与收藏。 3.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基本功能。 4. 信息服务的原则。 5.公文的特点。 1.信息资源管理的两个主要背景。 2.参考咨询服务的特点。 3.情报的类型 4.基于内容检索思想的主要内容。 5.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简述信息资源的选择与决策功能。 2.简要回答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构成。 3.简述信息商品的特征。 4.简述搜索引擎系统的基本结构。 5.简述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基本内容。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图书馆管理的内容。 3.科学决策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4.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如何衡量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 2.简述历史文献整理的目的与方法。 3.简述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什么是公文的现行效用? 1.简述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 2.简述史料的内容。 3.简述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档案室的任务是什么? 1.信息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2.简述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简述信息市场的特征与功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作用是什么? 1.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 2.信息资源分类法的类型。 3.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 4.信息商品的特征。 5.数字档案馆与现行实体档案馆的联系。 三、论述(12.11.10.09.08.07.06.05.04)(1必答,234选1作答) 1.分析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生长功能。 2.试述目录学的分支学科。 3.试述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特点。 4.试述电子文件的特点。 1.市场的自组织作用。 2.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内容。 3.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的类型。 4.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 1.信息立法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图书馆管理的内容。 3.竞争情报分析与预测的主要程序。 4.档案工作的性质。 1.信息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则。 2.研究文献学的主要路径。 3.信息系统的类型。 4.我国全宗理论的主要内容。 1.试述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意义。 2.试述目录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3.试述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特点。 4.试述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试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配置。 2.论述图书馆藏书结构的构成。 3.音频信息基于内容检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试述前苏联全宗理论对来源原则的丰富和发展。 1. 试述企业知识管理流程。 2. 试述分类法类目之间的关系。 3. 试述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 试述电子文件的特点。 1.试述信息资源的功能。 2.试述图书文化的主要内涵。 3.试述情报检索的基本流程。 4.试述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 1.试述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及其作用。 2.试论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 3.试述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试述档案整理理论中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网络信息检索流程。 2.文献的属性及基本要素。 3.咨询的类型及其作用。 4.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 (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 (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具体指采用断碎不全的各种版本,拼凑而成一部书,就像僧人的百纳衣一样。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 (8)校勘四法:指概括校勘古书、存真史料的基本方法。是著名学者陈垣在总结历代校勘学成果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四种,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 (9)本证:又称内证,即是指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10)理证:即是指在找不到任何证据或现有证据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情况下,以义理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从而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史学史期末考试

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判断 1、《春秋》,是现存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重视民族关系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3、《国语》共21卷,是以政治言论为主的文献汇编。 4、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写战国时期辩士言论的帛书,未标书名,经过整理,凡27章,11000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5、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_司马迁。 6、_刘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撰有《别录》一书。 7、《汉书》创立了一个纪传体断代史的规模,是一部集体著述,它的作者有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起领导作用的是班固。 8、魏收的《魏书》在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部中国诸民族的重新组合和融合方面,是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9、盛唐时最重要的三部全国总谱是《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 10、刘知几,字子玄,所著《史通》一书,是中国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11、虞世南所撰的《帝王略论》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君主的认识。 12、六朝唐人书注最浩博的三种注是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 13、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对于研究女真族的历史尤其值得重视。 14、《太平寰宇记》增添“人物”又涉及“艺文”内容,这和唐以前的志书主要记载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相比,是一大变化,对后来地方志编修体例产生影响。 15、欧阳修私人修的一部正史是《新五代史》。 16、谈迁著的《国榷》是一部编年的明史,104卷,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编年体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13、《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现有130卷,包含10本纪、80列传、8志、无表,记述了东汉一代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作者范晔被杀时表志未完成,这里是借用他人做的志。《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14、范晔: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范晔出生官僚世家,“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参与谋反,下狱处死。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16、裴松之注《三国志》:《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7、《宦者列传》中指出,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政治上“构害明贤”、“败国蠹政”,经济

2021东师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东师大汉语言文字学 ——考研宝典

本人情况说明 考研这场硬仗终于打完了,最后以胜利告终,顺利拿到了东师大的录取通知书,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还好拨开乌云见了晴天,不禁常常舒了一口气,啊,终于解脱了。 人都说考研人苦,为什么这么说:每天复习10小时,斩断七情六欲;不能吃喝玩乐,特别孤独,特别苦逼!会秃顶、会长痘、会发胖、会得颈椎病!别人在看电视、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背着英语单词;别人在睡懒觉的时候,我们只能逼着自己马上起床去上自习;舍友刷剧打LOL,而我们却在埋头奋笔疾书。一切的这些吓走了一大批本来决定考研后来害怕的放弃了。 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尤其对于身处诱惑中的考研族来说更是如此。考研是枯燥的,是真正的“一个人的战斗”。当你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你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要确定自己要考哪所大学,分析考上的难度,给自己定个位,告诉自己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预先的计划,完成计划,对于鼓舞自己士气,增加自信心等至关重要,还能促进继续完成下个目标。考研是一场长期战,对于单调的复习来说,更需要有个合理的计划,分配好自己每个阶段要做好的事情,复习的内容,循序渐进。 然后就是要有较强的执行力绝不拖延,高度的执行力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里很多同学养成了做事拖拉的习惯。拖延症是考研学子最大的威胁,这种病必须要克服掉!将每个任务完成的时间细化到小时甚至分钟,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必须完成某项任务,养成良好习惯,保持高效的状态。咸鱼不是没有梦想,它是没有行动力,很多人不是没有梦想,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然后选择了放弃,如果只是因为梦想难以实现,就不行动!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考研能磨炼一个人的性子,能够成功上岸的考研人都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考研人要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无需做太多,迅速走上人生的巅峰,同时最清楚不过的是“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但这些行为和思想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决定考研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但我们完全没必要挂念在心,毕竟,不能预

中国史学史

第十部分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 1.尚书:《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记载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内容 按性质分为六种:帝王事迹、典章制度、国家政治、誓师词、策命、诰。《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 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 文《尚书》”。古文《尚书》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各篇所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今文《尚书》28篇, 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2.孔子和春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有着深厚文化修养。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 撰史之风,突破了宗周以来学在官府的藩篱.他所修的《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 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 四年。被列为儒家学派经典之一。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①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②春 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③春秋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的方法。④重人事而不宜 宣扬鬼神。 3.《左传》: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完整地记述春秋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 作。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可贵的民本思想,历 史进化论的观点,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 义。 4.国语:《国语》是分国记言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是战国早期私人历史撰述,司马迁认为它 是左丘明所撰,但是《国语》汇集周王朝与各诸侯所录之“语”编纂起来的,当也不是一人一时所 完成的。国语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 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后期。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 先河。西晋初年出土,南宋后,该书亡佚。 6.班固和《汉书》:班固是东汉初史学家,字孟坚,扶风人。史学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 应”、人性三品,是正统史观的典型代表。《汉书》,继《史记》之后的又一巨著。全书记刘邦起义 以至王莽的失败,共分纪、表、志、传四个部分。表和天文志是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的。汉书:① 它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②扩大了志(书)的范围,详于史记。③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④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的记载。⑤在历史文学上也有很大价值。 7.刘向:刘向西汉末人,字子政,汉宗室,撰有《别录》,著《七略》,为我国最早目录学著作,刘 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他总校群书为历史文献的整理、分类和系统的论述学术源流提供了 范例,奠定了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基础。刘向宣扬阴阳五行说,著有《洪范五行传论》。 8.陈寿和<三国志>: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唯一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而又保存至今的著作,全书 65卷,《魏书》,《蜀书》,《吴书》。记事起于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以魏书纪年贯穿全书。三国志 只有纪、传而无典志,由于承袭《魏书》的若干记载。三国志语言简洁,反映了东汉流行的品评人物 的风气。 9.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松之南朝宋人,著有<三国志注>.所注内容主要在四个方面,以补其阙、以备 异闻、以惩其妄、有所论辩。三国志注在历史文献学上有重要的价值.三国志注的影响与贡献:①大 量补充史实,汇集异同,考辨真伪,进行评论,开创了新的著史方法。②反映出晋魏时期史学发展 的水平和趋向。③.裴注所引魏晋人著作,今已十存不一,便于我们理解当时事件、人物。 10.范晔与<后汉书>: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著《后汉书》,记载东汉事迹的史书。与司马彪 《续汉书》志“注以补之”合为130卷,《二十四史》中的优秀著作之一。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 事的评论精深,是该书的特点. 11.《魏书》至今存在的原因 1.《魏书》北朝魏收著,共131卷,帝纪,列传,十志,例目,现存130卷。 2.《魏书》的最重要成就在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 者的封建皇朝的皇朝史。 3.《魏书》在编撰上是精心设计的。如以《序纪》追述拓拔氏的元祖上至20余代的史事,大致阐述 了拓拔氏的历史渊源。 4.《魏书》的贡献主要在志上,很多志都是独创,如新增《官氏志》、《释老志》。 12.吴兢与<贞观政要>:吴兢,唐代汴州人,作《贞观政要》,其书成于唐玄宗时期。《贞观政要》是 一部按照专题写成的政治史,它记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和历史,共10卷40篇。主要内容:1.君 主自身修养和作风2.官员选拔和作风要求3.对内对外的大政方针4.规谏太子,确保社稷长存。由于 《贞观政要》是一本政治历史书,所以它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重视,把贞观政要作为座右铭来看待. 13.杜佑与《通典》:唐代杜佑所著.通典200卷,分食货,

仪案的名词解释

仪案的名词解释 仪案(yī àn),中国古代对于文书、文献的统称,包括各种记载文字的书籍、文件、公文等。仪案记录了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等重要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和文化价值。 一、仪案的起源与发展 仪案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夏代之际,为了管理国家事务,夏王将有关政务的文书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仪案。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都是我国古代仪案的珍贵遗存。 随着时代的演进,仪案的数量和品种逐渐增多,并使其在历史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即是从研究仪案的源流发展而来的。由于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仪案也各具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文献资源。 二、仪案的内容与分类 1. 政治仪案:包括朝廷发出的诏书、奏折、敕令等,记录了国家政策、官员晋升、军事行动等重要政治事件。 2. 经济仪案:记录了古代农业、商业、税收等经济方面的事件,如户籍、土地所有权、交易合同等。 3. 社会仪案:记录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重要事项,如教育、科技、医疗、婚姻等。 4. 文化仪案:包括文学作品、诗文集、书信等,记录了古代文化艺术、历史记载、思想理论等。 5. 宗教仪案:记录了古代宗教信仰、仪式、修行等相关信息。

仪案的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证据。通 过仪案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深入的了解和解读。 三、仪案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仪案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 对仪案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揭示朝代更替、社会转型的原因,拓展了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研究仪案,历史学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群体式研究,通过对大量仪案的搜集和整理,得出统计数字、图表等,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其次是个案式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某一份仪案,探究具体事件的缘由、结果和影响,从细节上还原历史画卷。 四、仪案的保护与传承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摧残,古代仪案往往面临严重的损坏和破坏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学术机构共同开展了仪案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工作。 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将仪案高清扫描、拍摄,建立数字档案,实现了仪 案的长期保存和传承。同时,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优质的研究资源,并方便了更多人群的学习与了解。 五、仪案的现实意义 古代仪案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研究仪案,我们 可以了解历史赋予我们的启示,并从中吸取教训,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谭晓禹

谭晓禹 2011年考研即将要划上句号,13年考研备考周期又悄然而至。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大多数决定13考研的同学已然已经步入了13复习的规划中。对于历史学统考专业的复习相信很多同学在复习之初会有很多的疑问。究竟在首轮复习阶段同学们应该怎样进行复习和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今年是研考历史学基础全国统考第5年,从2007年开始,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中,历史学的考试科目由四门调整为三门,分别是外语、政治和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满分为300分)。历史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其中,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也会体现在以上各个部分之中。试卷的题型结构有四种,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以及简答题。史料分析题和简答题所占的分值偏大。历史学所涉及的专业科目比较多,考察目标各科的重点和各科之间的相联系知识点的综合考察。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每科内容的同时要进行综合的复习,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结合真题的特点制定复习计划 从08年的真题来看,题目的设置继续沿袭去年的命题思路,考查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等内容,而其目标依然是考纲中所规定的四项基本能力,即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史料解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根据新考纲的精神,选择题和名词解释依然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主要侧重考核历史上的

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重要结论等内容。 由上述特点所决定,今年的历史学复习建议大家首先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通常来说,从三月到七月初是第一轮的通读参考书目的阶段。这一轮复习主要目的是熟悉教材,夯实基础,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认识。尽量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知识点整理出来。第二轮的复习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初,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大纲熟悉教材。在这一阶段,考生应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印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在教材中划出大纲中的知识点,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力争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认识。第三轮的复习时间从十月到离考前半个月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参照年历年真题和以前重点学校的历年真题,做好笔记,在这段时间内来消化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余下的半个月时间可以做几套模拟试题,进行查缺补漏,对不会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并在这段时间内把大纲规定的历史知识点再过一遍。 参加辅导班: 是否需要参加辅导班,这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如果觉得历史学对于自己是一个弱项,而且对历史的把握没有宏观的认识,觉得很混乱,从而梳理不出一条历史主线,那么建议你报一个历史学的辅导班,辅导专家可以帮助你理顺历史的脉络,从而对历史有一上宏观和整体上的把握。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专家可以给予加强认识。 推荐参考书方面: 中国史: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侃等著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填空题] 孔子的文献整理成就:主要是对《》《》《》《》《》《》等“六经”的整理。经孔子整理出来的六经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可以说“六经”的整理,是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 参考答案: 《尚书》《周易》《诗》《春秋》《礼》《乐》 开山之祖 2:[论述题] 解释: 《七略》目录学古史辨派《太平寰宇记》类书善本辨伪学《太平御览》丛书版本学 参考答案: 《七略》: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在刘向所撰写的叙录汇编《别录》的基础上,撮其要而撰成的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将西汉一代的藏书分为6略,38种,是一部有书名、有序、有简略解题的分类目录。其组织比较严密,系统比较完整,为后代编辑图书目录在原则、体例、方法上,打下了基础。 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的分类编目整理和图书目录的利用以及目录工作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古史辨派:是指我国“五四”时期,以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为首提倡大胆疑古辨伪,吸引众多学者围绕其疑古观点参加讨论,并在学术界形成以他为主将的疑古辨伪学派。这一疑古学派讨论文章辑集共出版了《古史辨》7册,对于20世纪学术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录2卷,是记述宋代疆域版图的一部全国总志。作者乐史从东京开封写起,然后分卷记述各州、军的建置沿革、境界、户数、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名胜古迹。我们提供了宝贵史料。特别是注明材料出处,为作进一步研究指明线索。

类书:我国古代一种采辑或杂抄古籍中各类或某一类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历代官修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000卷等。 善本:凡是内容较好、流传较少,刻印较精,无错讹脱漏或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参考价值的古籍,无论旧椠近刻、新旧稿本、抄本、批校本等,均可称为善本。具体地说,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性之一的版本,均可称为善本。 辨伪学:是对辨伪这门学问的研究,包括对辨伪理论、辨伪方法、辨伪历史、辨伪成果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太平御览》:1000卷,北宋太平兴国2年李?等奉敕编撰的百科全书性质的大型类书。全书分为55部,部下分4558子目,按天、地、人、事、物为序编排,每个子目直接用古代到唐代的文献资料,并按经、史、子、集为序编排。共约500万字,所引古书共达1690种,今十之八、九已失传。所引资料先标书名,后录原文。特点是引书比较完整,且注明出处。 丛书:编印各种单独著作,或汇各书为一编,或集一人所有著作为一集,冠以总名而一同印行者,叫丛书;也称为丛刻、丛刊、汇刻、合刻、丛编、类编、全书、全集等。封建社会最大的丛书是清乾隆时编修的《四库全书》。 版本学:就是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的认识古籍、揭示古籍的一门学问。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种图书版本发生、发展、流变的历史;各种类型版本的基本特点;版本的基本形态和书籍制度;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途径;版本学的利用。 3:[判断题] 《册府元龟》1000卷,是北宋王钦若、杨亿奉敕编撰的中国古代较为成熟和分类极为详细、完备的一部历史性类书。 上述说法是正确的吗? 参考答案:正确

2011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试卷B

…………………………………………………答……………………………题……………………………线………………………………………………名 学号 学院 级 专业 班 ………………………………………………装……………………………订……………………………线…………………………………………………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2010级《中国历史文献学》试题B 卷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 东汉班固修《汉书》,删《七略》之要以备篇籍,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先从篇章结构上调整《七略》散辑略入六略之中;其次,对原文作了出、入、省的增补和删改;最后,除去提要,改作小注,并在文辞上也有所勘酌和改动。《汉志》开修了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对于了解西汉及先秦社会学术、历史文献有重要意义。 2.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有鉴于司马光《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制,杜佑《通典》所记止于天宝年间,节目不全,于是编《文献通考》,以补其不足。全书发展了分类编纂材料的方法,创造了文献注三者合一的辑录体的编著方法,材料丰富,保存了珍贵史 料,其《经籍考》一门作为辑录体目录,对后世影响甚大。 二、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 章学诚指出书籍文献古今有别,故对文献的分类也会随着 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针对古无今有、古有今无之书的不同情况,不能用旧有的陈法来分类著录当今的图书。 具体来讲,就是不能用刘歆《七略》的六分法来分类著录后世的文献。六分法向四分法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西汉末刘歆编《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部类。《汉志》继承沿袭了这一分类方法。 曹魏时秘书郎郑默编《中经》,西晋荀勖因之编《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部,相当于《七略》六艺略;乙部纪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相当于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丙部纪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是新兴的史书和类书;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相当于诗赋略。 继荀勖之后,东晋著作郎李充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形成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的格局,但四部名称仍没有确定。李充的分类得到官方目录的肯定,秘阁以为永制。 唐初编修《隋书〃经籍志》,最后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 类在图书分类上的主导作用。 唐以后,历代官私目录大多依循四部分类法,但在具体有小 类上仍有了调整发展,尤以《四库全书总目》在古代最为完善系统。 2.伪书伪文不仅影响了古籍的整理,也会使人认不清历史,甚至使人们得出错误结论,篡改历史,误导人们,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 不辨伪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无益于古籍整理,无法编纂史书,无法认识学术源流。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 10分,共30分) 1.以下史料是针书面材料出现的哪些类别的问题所作出的具体改正说明?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整个史料指明了文献发生错误的四种类型及其改正的具体处理办法。 (1)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 此指讹。有形近、音近等原因。 (2)或多字,以雌黄圈之; 此指衍。有形似、涉上下文、涉注文、重叠等原因。 (3)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 此指脱。有书籍缺损、重文、刊抄之漏、脱简、脱页等原因。 (4)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 此指倒。有上下字句相联,倒页倒简等原因。 2.根据以下史料,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校勘。 死校是广搜异本,互相比较,照录异文,不断是非,不改文 字。活校是根据资料,判断是非,决定取舍,校改谬误。死校是活校的基础,活动是死校的归宿。在校勘过程中,二者兼取才能达到最佳的校勘效果。 3.结合下面的史料,谈谈读书选择什么样的版本为好? 据史实而言,宋元本和各精刊本优于翻刻本和影印本,翻刻本和影印本又优于随便石印或排印的本子。其实,选择什么样的版本来阅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最好是善本书,尤其是经过精校精刻者为好。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10 分) 1.辨伪方法。 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方法,如胡应麟《四部正讹》辨伪八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辨伪12条公例皆是。具体而言,可以 …………………………………………………答……………………………题……………………………线………………………………………………名 学号 学院 级 专业 班 ………………………………………………装……………………………订……………………………线…………………………………………………

中国语言文学系参考书目

中国语言文学系参考书目: 文艺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陆贵山、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陆贵山、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史》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现代汉语》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人大古汉语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叶蜚生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现代汉语》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人大古汉语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等书目文献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叶蜚生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参考书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现代汉语》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人大古汉语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大文学考大综合,一门文学基础,一门语言学基础,各一百五十分,参考书目大致如下(各专业本专业参考书目可能有所不同): 文学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 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外国文学简编;黄晋凯等;人大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11年文学理论没有考这本书,而是考了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可参考北大版张少康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朱立元《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人大版章安祺等编《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由于文论部分向来占分比较重,又太多,所以不好抉择,各位自己做决定。文论我只看了童庆炳,其它的都没看。) 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纲要;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一二册);王力编

中国历史文献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1、下列关于罗马共和国的表述,错误的是( ) [单选题] * A.经过不断扩张,公元前2世纪,罗马取得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B.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C.共和国后期,斯巴达克起义打击了罗马的统治 D.公元前2世纪,地中海成了罗马共和国的“内湖”(正确答案) 2、有学者认为,宋代正是因为……才没有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覆辙。该句中省略号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单选题] * A.发展经济 B.减免赋税 C.发展海外贸易 D.重文轻武(正确答案) 3、81.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中医疗法逐步应用在治疗过程中。下列有“医圣”之称的是()[单选题]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正确答案) D.贾思勰

4、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单选题] * A.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正确答案) D.吠舍在田里劳动 5、17.在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设立了管辖机构,任命官员,对该地区进行管辖治理。下列管理机构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西域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④北庭都护府[单选题]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正确答案)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6、75.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汉代新疆地区就纳入中国版图。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单选题]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张骞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正确答案) D.班超经营西域

7、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这一“发明”是( ) [单选题]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正确答案) 8、30.下列对“文景之治”表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 A.以农为本(正确答案) B.盐铁专卖 C.实行推恩令 D.北击匈奴 9、31.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①唐蕃和亲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华[单选题] * A.②③④(正确答案)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起了不计

(完整word版)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一、填空题 1.“文”之古义为文章,“献”之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定礼的人;而“文 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本纪》,增立《惠 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之别(一好恶分明,一中庸正统)。 8.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其中裴 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 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编年记事为编 纂历史之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的详情。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与封建王朝由 领主割据逐步转向中央集权之大一统的历史背景相适应,有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大一统的作用。优点在于各阶层人物的活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情况都能得到反映,内容比较丰富。缺点是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志)等篇之中,叙述重复,且不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发展过程,难以反映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兴起 背景为随材料丰富,历史著作体量亦日益增长,一般读者难以通读。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缺点是不能反映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且详于政治、军事而忽略经济、文化等方面。 4.《别录》:西汉刘向所撰目录著作。中国国目录学的开创之作。其典校群书,每部之前写一“叙录”,由 其子刘歆汇集成书,名为《别录》。开创了提要目录体例,并提出了图书分类法,是中国目录学史上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