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历史作文用六件史实对主题加以论述

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历史作文用六件史实对主题加

以论述

中美关系一路走来阴晴不定。从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崛

起开始,中国领导人就没有停止过为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做出努力。其中,台湾问题因涉及到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一直是矛盾中最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也是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开的一个“结”。

二十世纪中期的世界呈两极化格局,美苏冷战剑拔弩张。彼时,中国为求得一个和平的国内环境以便经济发展,故把解放台湾作为1950年新中国军事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美国担心台湾受共产党控制

后成胁其远东战线,也正虎视耽耽地盯着台湾。为此,朝鲜战争刚刚爆发,杜鲁门就总统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阻止任何对台湾的进攻,确保台湾的中立化,并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论。所谓“地位未定”的谬论使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浮出水面。然而历史事实不容颠覆,早在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的《开罗宣言》就明确表

示将台湾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更重申了其“必须实施”性。显然,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是国际公认的,而美方的谬论是对我国内部事务的严重千预,直接导致中美关系长期非正常化。直到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台湾驱逐出联合国。国际压力终于使美国的态度有所缓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就中美关系中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尤其在台湾问题上,中方的坚决态度使美方认可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国明确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向,同年签署的《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后,《中美建交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关于一个中国原则,并宣告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第三世界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分化演变,美国开始重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力量。两国为着手解决台湾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1982年中方领导人邓小平首次大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详尽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充分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诚意。同年中美两国政府就美售台武器问题发表《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售台武器。在1989年邓小平主席于布什总统的会谈中,两国领导人再次重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关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中美关系进一步明朗化。

回顾这五十多年中美关系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两国都以积极明确的态度着手解决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有可能稳定地向双赢的良性轨道发展。毕竟和平和发展才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人类最终追求的方向。中美为了两国共同利益和世界局势的稳定,必将妥善解决台湾问题,从而使中美关系奏响和谐的新乐章。

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1. 介绍 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国家行为。其中,中美 关系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本篇文档将探讨中美关系在过去几 十年中的历史演变。 2. 第一阶段:建交前期 2.1 历史背景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二战时的盟友地位渐渐消失,美国对 中国持有怀疑和压制态度。冷战的兴起使得两国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 2.2 朝鲜战争及建交前夕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战略竞争。然而,在1970年代初,随着尼克松政府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秘密接触,共同利益逐渐成为改善两国关 系的契机。 3. 第二阶段:建交与合作期 3.1 尼克松访华与上海公报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此次访问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2 经济合作的推进 80年代至今,中美之间经济合作逐渐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开放和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投资,在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4.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挑战与争议 4.1 受益与问题并存 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包括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和政治摩擦。 4.2 全球议题和地区安全 中美矛盾在一些全球议题和地区安全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在南海纠纷、朝鲜核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竞争。 5. 第四阶段: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 5.1 当前形势总结 中美关系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贸易战、技术竞争和地缘政治对抗等。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5.2 未来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中美关系仍将保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双方应通过对话和协商,务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在共同利益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

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 中美关系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 之一。自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两国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但同时 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和共赢成果。本文将对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背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美国 的商人、传教士和探险家开始涌向中国,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警惕和反感。1900年,美国还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实施了侵略和瓜分。20世纪初,孙中山和其他中 国爱国人士开始向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寻求支持,但是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着不平等的待遇和政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为了四大盟国之一,与美国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是,由于两国在理念和制度上的差异,中美关系并没有一帆风顺。在冷战时期,中美两国成为敌对的阵营,分别代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个阵营。1960年代,中美两国互相断交,数十年里没有任何正式外交接触。1972年,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问中国,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成果和分歧 1972年以来,中美两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中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债务持有国。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达到了数千亿美元。 在科技领域,中美两国也有着密切的合作。中国的科技人才在美国很多领域都 有很高的地位,而美国的科技公司也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优秀的工程师。但是,由于一些政治和安全问题,中美之间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和冲突。

其中最大的一项分歧,就是贸易问题。美国认为中国的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条 件不公平,所以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和制裁。另外,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也开始担心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对自己的影响。所以近年来,美国也对中国的人权和军事扩张表示了关注和批评。 三、现状分析 当前,中美关系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转折点,由于新冠疫情等一系列的战略博弈 和争端,双方之间的关系正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从总体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如以前那么紧密了。 从经济方面看,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升级到相互关税、贸易战的程度。由于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政策,中国的某些出口行业已经出现了困难,这也对中国整体的经济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美国还在加紧限制中国的高科技行业,布局数字经济的全球领导权。 从政治和安全方面来看,两国之间的一些分歧也越来越明显。除了贸易问题之外,两国之间在南海、台湾、香港等一些敏感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争议也加剧了敌对情绪。 四、未来展望 整体来看,中美关系并不容乐观。双方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越来越不匹配, 分歧也愈发明显。因此,中国应该积极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弥补自身落后的部分,并关注提高自身的全球影响力。 另外,对于那些出现在贸易和技术冲突中的中国企业,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与 美国的交往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中美两国也应该加强沟通和互信,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尽管过去 的几十年里,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和挑战,但是双方也创造了很多合作和共赢的机

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历史作文用六件史实对主题加以论述

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历史作文用六件史实对主题加 以论述 中美关系一路走来阴晴不定。从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崛 起开始,中国领导人就没有停止过为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做出努力。其中,台湾问题因涉及到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一直是矛盾中最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也是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开的一个“结”。 二十世纪中期的世界呈两极化格局,美苏冷战剑拔弩张。彼时,中国为求得一个和平的国内环境以便经济发展,故把解放台湾作为1950年新中国军事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美国担心台湾受共产党控制 后成胁其远东战线,也正虎视耽耽地盯着台湾。为此,朝鲜战争刚刚爆发,杜鲁门就总统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阻止任何对台湾的进攻,确保台湾的中立化,并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论。所谓“地位未定”的谬论使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浮出水面。然而历史事实不容颠覆,早在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的《开罗宣言》就明确表 示将台湾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更重申了其“必须实施”性。显然,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是国际公认的,而美方的谬论是对我国内部事务的严重千预,直接导致中美关系长期非正常化。直到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台湾驱逐出联合国。国际压力终于使美国的态度有所缓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就中美关系中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尤其在台湾问题上,中方的坚决态度使美方认可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国明确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向,同年签署的《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后,《中美建交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关于一个中国原则,并宣告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第三世界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分化演变,美国开始重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力量。两国为着手解决台湾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1982年中方领导人邓小平首次大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详尽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充分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诚意。同年中美两国政府就美售台武器问题发表《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售台武器。在1989年邓小平主席于布什总统的会谈中,两国领导人再次重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关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中美关系进一步明朗化。 回顾这五十多年中美关系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两国都以积极明确的态度着手解决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有可能稳定地向双赢的良性轨道发展。毕竟和平和发展才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人类最终追求的方向。中美为了两国共同利益和世界局势的稳定,必将妥善解决台湾问题,从而使中美关系奏响和谐的新乐章。

【新】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 (2018年山东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 D.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参考答案】D 【解题必备】全面认识中日关系 1.中国近代 (1)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1900年,同英法美俄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904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夺取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4)一战期间:1914年日本出兵中国东北,并提出“二十一条”,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及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建国以后 (1)五六十年代: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 (2)七十年代 ①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提升。 ②表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3)九十年代以来 ①原因 a.二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清算不彻底; b.70年代以来,日本积极寻求世界霸主地位,军国主义思想抬头。 ②表现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抬头,修改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扩军等错误举措,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中美关系 B.中美关系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D.中日关系是维护远东和平的关键 2014年以来,整个世界在中日外交恶化问题上表态谨慎和纠结,日本与西方有共同价值观,理应是朋友。中国对世界重要性太大,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希望中日改善关系,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日本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日本极力提升政治诉求大国地位 C.多极化格局使各国相互制约又联系密切 D.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

近现代中美关系

原因:(1)国际局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英法实力较强。(2)美国方面:经工业革命经济有所发展,但实力较弱;且美国致力于向西部扩张领土,忙于内战和向拉美渗透。 2.19世纪末,采取独立侵华政策。 表现: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同时又表明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 原因:(1)国际局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2)

美国方面: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发展迅猛,其工业总产值跃升世界第一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3.20世纪早期,是寻找代理人侵华的主要国家。 表现:扶植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支持袁世凯,破坏辛亥革命;一战期间,支持旧军阀,制造“府院之争”,与日本在中国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反对日本独霸中国;一战后,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恢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原因:(1)19世纪末美国在西半球霸权地位确立,“门罗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侵华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2)向帝国主义过渡和一战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美国掌握了世 ( 约》 (2) 则。 。(2)中 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发展基本正常。 表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调整、改变了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对抗局面,同中国相继签署并发表了上海《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并于1979年初与中国正式建交。 原因:(1)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2)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危机,侵越战争又受挫折,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在争霸中处于防御态势。(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4)中美两国对付苏联的共同要求: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中国为了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同时也由

2020届高考艺术生历史复习课时作业:主题训练三 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Word版含解析

主题训练三 (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蚌埠二模,31)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化大革命”流毒。这表明当时() 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 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 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解析:D[根据材料“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化大革命’流毒”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故选D项;材料主旨强调改革是趋势,未涉及改革的主体为群众,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改革是趋势,未涉及开放,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改革是趋势,未涉及开放,排除C项。] 2.(2020·太原模拟)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 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较快发展阶段,故选B项。] 3.(2019·江苏省百校大联考,12) 1980年,中国改革先锋步鑫生出任浙江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一砍“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在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制”;二砍不合理的劳保福利制度,请假不发工资;三砍“铁饭碗”制度等。以下有关步鑫生对工厂改革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针对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成为企业成功进行改革的模范

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历史 第15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说课稿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第15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课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外交政策和原则 (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____________、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__________。 2.成就 (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______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4年,新中国参加________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坚持“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和合作。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思维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其他 国家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为维护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历史性的握手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 背景⎩⎪⎪⎨⎪⎪⎧ ①问题由来: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 联合国 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 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一直没能恢复。 ②条件: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发展 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同时,中国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恢复在联 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 支持和拥护。 (2)恢复:1971年,第______届联合国大会。 2.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的缓和 ①背景⎩⎪⎨⎪⎧ 美国方面: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 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 中国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 安全的直接威胁。 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 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②进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 《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 》, 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③影响⎩ ⎪⎨ ⎪⎧ 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中日建交的实现。 (2)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特别提醒 中美关系在中国70年代外交中的地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大成就,其中最重大的成就是中美关系改善,因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课时作业: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此事件表明当时() 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 C.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 D.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2.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C.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 D.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下表为周恩来某一天的行程安排,这些外交活动的内容表明当时他正在参加()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联合国大会 D.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4.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5.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6.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 A.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D.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7.1970年6月4日,美国众议院第一次从其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紧接着,美国驻法大使向中国驻法大使馆传递美方的意图: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这反映出当时() A.美中苏鼎足的世界格局出现

[历史]现实性问题的解读

[历史]现实性问题的解读 现实性问题是文科综合考试关注的一个的重要方面。与现实性相关的问题往往会渗透到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中去。在高三的教学中,大家往往习惯于将这一类的问题称为“热点”问题。现实性问题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一篇短文中无法做到完全的枚举。本文拟例举国际关系和社会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一些问题,供同学们作为进一步思考的进阶。 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毕竟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从历史来看现实问题,主要是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探究其历史渊源,寻求历史的借鉴。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和衰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人认真的思考和借鉴。 1.中国从古代的强盛到近代的沉沦 第一,古代中国的强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古代世界,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历史片断来认识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强盛的地位。 首先是秦汉时期。夏商周三代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文化先进的大国。①秦灭六国,中国第一次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华文明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②汉朝时,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时期,张骞通西域和反击匈奴的

胜利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形成了汉朝空前辽阔的疆域。③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造成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性的影响。④秦汉时期经济文化的先进水平和宏大气势是当时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的基础和体现。 其次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相对最为强大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领先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②国家统一,疆域辽阔。③政府开放的政策和人们开放的心态。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 清朝的康乾盛世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时期的辉煌。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但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由盛转衰的时期,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面对新兴的工业文明,中国的颓势渐成。但是,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康乾盛世的明确表述,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关于清朝政治经济的有关叙述去提取和迁移相关的信息。 第二,近代中国的沉沦 工业革命后西方崛起,中国仍然处于农耕文明,以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在这种背景之下,相对的衰落了。关于近代历史上中国的沉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次,列强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15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下的国际关系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十五)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埃及向美国寻求军事援助,美国提出了提供武器的先决条件:埃及加入以西方为首的中东防御体系。埃及政府认为这有损于国家主权,因此拒绝了。埃及政府在向西方寻求武器未果的情况下,于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通过中国向苏联提出了购买武器的请求。对于苏联而言,这是打入中东地区的绝好机会。为了防止美、英等国的过度指责和反应,埃及和苏联于1955年9月达成了以捷克斯洛伐克的名义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协议。 材料二埃及不愿意因此而彻底破坏同西方的关系。同样,英、美两国也希望通过“黄油”来吸引住埃及,避免其滑向“共产主义的深渊”。1955年12月,美国与英国同意向水坝第一期工程提供7 000万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也答应给予2亿美元的贷款。但是,由于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取消了这项资助。同时,在约旦阿拉伯军团担任最高指挥官的英国人格拉布将军被约旦国王解除了职务,英国认为格拉布将军的解职是纳赛尔使然,“我们应该尽量抵制埃及的政策和支援我们的中东朋友,而不是安抚纳赛尔上校”。 而在此问题上苏联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关心政治甚于经济,通过建造水坝,我们会赢得埃及人民的信任和感恩……也是所有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信任。……而且我们知道加强阿拉伯国家就是削弱敌人的阵营”。1956年6月,苏联外长谢皮洛夫访问埃及,答应不附加任何条件为阿斯旺大坝提供为期20年的11亿美元的贷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从苏伊士运河事件看英美“特殊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埃及在二战后采取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及相关的国际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美、英两国和苏联对埃及援助政策的目的和结果。 解析(1)第一小问,从“维护国家主权、维持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目的;第二小问,要联系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国际背景,从摆脱殖民统治的角度组织答案。(2)第一小问,要分别从美苏两国各自利益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美国取消了这项资助”以及“埃及和苏联于1955年9月达成了以捷克斯洛伐克的名义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协议”的信息分别从美苏角度回答结果。 答案(1)特点: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努力摆脱英国的控制;不加入以美苏为首的任何一个阵营;在美苏之间寻求埃及国家利益最大化。背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立并激烈斗争;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加强了合作。 (2)目的:美英希望埃及加入西方防御体系,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希望赢得埃及的信任和支持,削弱资本主义阵营。结果:美英因为埃及不能满足其要求而拒绝援助埃及;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某某某某二模)“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X,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X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 A.鸦片战争 B.英法的殖民战争 C.杜鲁门主义 D.荷兰殖民者占领某某 答案 C “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的。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公开反苏、反共的纲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发生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前,不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 2.(2019某某某某二模)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这一法案( )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 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 答案 D 1947年6月,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从材料信息看,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权利,这一法案显然是受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即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故选D项。 3.(2019某某某某一调)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 寻突破 主题五 (专题提升)近现代西方大国的沉浮与近现代的中国梦

主题五近现代西方大国的沉浮与近现代的中国梦 热点专项练 1.(2015·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联考)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 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 ——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材料二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材料三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 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 种认知的原因。 (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 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首先提取材料一信息判断布罗代尔、阿瑞吉主张及两者的角度不同;布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 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可惜的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此必须重

现代中国的外交 小专题训练--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 1.1949年6月,美国认为,中共已拥有摧毁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并将于年底以前组建中央政府,而美国“不可能颠覆或有力阻止这一进程,中国共产党倒向苏联的状况在近期内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一判断 A.影响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立场B.标志着冷战的重心已转移到亚洲 C.导致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D.促使美国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2.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这一认识 A.是由新中国的国情所决定B.否定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C.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3.《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 4.针对西方对华封锁,1952年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易促进会已同日、英、法、德及亚非多国建立了民间贸易联系,与意、奥等国相互设立了商务代表处。这一组织的活动 A.标志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B.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C.瓦解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D.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5.“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周边国家认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往来C.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D.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6.“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这一原则的核心是 A.和平共处 B.不结盟

【历史中考卷】2023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测试卷(二) 中国近现代史(含答案与解析)

2023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测试卷(二) 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70分)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2·广东)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 A.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B.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实践《资政新篇》 D.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2.★(2022·福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3.(2022·成都)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

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2022·山西)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 5.(2022·扬州)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出 ( ) A.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 C.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下面三幅历史地图共同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是 ( ) A.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 专题二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2016·课标全国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 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2.(2016·某某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3.(2016·某某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4.(2016·某某文综,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