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优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一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一、铺垫孕伏: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

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怎样计算套管体积?如果知道套管的内周长和外周长几套管的长,怎样求套管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二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

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

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

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鸡兔

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

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 (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

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

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

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

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

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

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

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

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

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三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 (要求学生摸着说) [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 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其中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其中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其中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

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么吗 (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

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

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

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1.想一想。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 (可能有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

是右手,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

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

不同。总之,这段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2.动脑筋。

(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

错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地走。

[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程,

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

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学习品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创设购买玩具的情景组织学生开展猜测、推理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四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难点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

(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得例题,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

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

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

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

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学生可能会说3个

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就是10。)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五

1.知识目标:确定空间中物体间左右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确定空间中的左右的位置关系。

知道参照物不同,方位不一样,所看到的物体也不同。

多媒体教室。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 健康操比赛。(出示主画面)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巧、小亚、小胖来到课堂里,要带领大家一起去逛街。大家高兴吗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做做健康操。(通过游戏,复习左与右)

2. 师举手表扬大家:大家做的真棒!我举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师小结。

二、创设情境,展开探究。

(一)确定参照中心,判断其左右事物。

1.(出示“在街上”主题图) 街上到了!瞧!街上车来人往。司机和行人都很遵守交通规则,你对交通规则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说。

2. 师:小巧过马路,先看哪一边向左看,她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又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告诉旁边的同学。

3. 师:看,小巧的对面是谁她也要过马路,如果你是小亚,向左会看到什么,向

右会看到什么

4. 比较,发现不同点。小结:小巧和小亚站的位置不同,所以两人的左右也不同。

5. 师:小胖和小丁丁也要过马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轻轻的说一说,向左看,看到了什么向右又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出来站一站。

1. 摆一摆。(课件摆学习用品)

(1)把学习用品排成一排,师说要求。

(2)学生做小老师,说要求,其余同学摆。

2. 师: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福娃图)

关于福娃,你知道多少

(介绍福娃的相关知识。)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本领说说福娃的左与右分别是谁吗

3. 看一看(课件出示)

师:看,谁来了出示小丸子和侦探柯南:“在马路上有一元钱,小丸子说在他右边,可柯南却说在他的左边,这是为什么”

4. 师:“超级变、变、变”,超女周笔畅来到我们课堂上,要和大家一起学本领。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

遗漏

师:小朋友经过小组讨论、动手摆摆数卡,得出了123、132、213、231、312、321六个三位数。

四、共同总结,拓展延伸。

1.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 师:根据今天所学的本领,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自己家的小区图,说说自己的家的位置;再看看中国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我们的家,上海的位置,上海的左、右分别是哪个城市我们的首都,北京在哪里北京的左、右各有哪些城市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六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

简单的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根跳绳长约2()。

(2)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3)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

(4)教室的门高约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顷=()平方千米

3公顷=()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

4、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厂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

的面积有多大?

5、调查我国的陆地土地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从地图上知道我国哪个省或自

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6、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7、(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8、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9、小调查

调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学校操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长㎝

宽㎝

面积㎝

10、数学游戏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

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复习了面积与周长的含义;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数学事实。)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正确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但对一些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就感觉措手不及,说明空间观念比较差。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七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

数学学习的快乐。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同学们,五一长假,六(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欣赏一下(请

一生朗读日记),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文中出现较多的是什么?

对,里面有很多的量。比如: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板书: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

让学生填写第118--11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口答:(投影出示)考考你: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六(1)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检查自学,同桌相互批改,反馈自学情况。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用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

(象我们学校工地上的1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

时间过得真快,上课至现在已经有十多分钟了,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交流汇报第119页上的内容。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学生问:1个世纪有多少天?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去计算一下)

脑筋急转弯:小明今年五年级啦,今年的2月份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他今年几岁呢?

你知道今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

(3)关于时间问题,老师也想考考你: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反馈校正。

估算一下:教室黑板的长是多少(4米),宽呢?(1.20米)

象1.20米,就叫做名数,名数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分,请你分别写一个,同桌交流一下。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看书,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书上的例题1。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过程)

讲评时强调两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

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名数的改写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旨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注意点,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2)、每年都是365天。()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6)、2.25时=2小时25分()

4吨500千克 2时15分

4吨50千克 2时9分

4.05吨4 1/20 吨 2.15时 2 3/20时

4050千克 2 1/4 时

4500千克 215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较好地掌握了计量单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生教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实物,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学习,学生在平时吃的暑片、可乐等实物上见到了克、千克(g、kg)、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真正触摸了数学,拓展了课堂知识。

2、激活学生:课堂上,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是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助梳理了一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3、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八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掌握比的意义。

: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

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

=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

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

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

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是指把系统的其中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秒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旋转与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 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 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 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 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一、总体说明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 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1 《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

2022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

2022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 2021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 解法二:3×6=18(元) 解法三:12÷3=4(瓶)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优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一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一、铺垫孕伏: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 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怎样计算套管体积?如果知道套管的内周长和外周长几套管的长,怎样求套管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二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 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 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 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鸡兔 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_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通用8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通用8 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法估算必要性;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估算。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感受估算解决问题的简洁性,培养估算意识。 3.体验解题的过程和步骤,感受解题过程中的方法,有复习和反思的意识,积累解题经验。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况下,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三、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583接近()百 718接近()百 192接近()百 219接近()百 583接近()百()十 718接近()百()十 192接近()百()十 219接近()百()十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近哪个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引出新知 向阳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形象最大化。让我们看一看。有哪些问题?需要使用哪些信息? 你想怎么解决这道题?(估一估,算一算) 下面就解决一下这道题。 2、汇报交流。 六个年级的学生可以同时坐下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221+239=460(人)46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2:把221看成200,把239看成200,200+200=400(人)221+239>400人。 预设3: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220+230=450(人)450人>441人所以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能同时坐下。 预设4: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所以不能同时坐下。 讨论交流: (1)这些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2) 方法一和方法三、方法四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小结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的是精确计算,有的是估算,但是一般我们不用找到准确答案更简洁一些。 4、方法提炼: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明确问题,找到信息——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方法 (三)巩固提升 1、解决15页问题 (1)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汇报方法

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

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 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从远古时代开始,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以下是小编准备的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202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简洁(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简洁(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简洁(篇1) 一、说教材 “24时计时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教材涉及的另一个内容是,通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计算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这一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小时计时法,并会用24小时计时法正确地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间,并能计算出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2、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24小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能够准确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应作以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表模型学具。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学生自制小圆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过关游戏,想玩吗?(想)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 师:(多媒体呈现)请认真看一看,分别有几个几?怎样列式? 师:求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创设情境——感知“倍”进入第二关:小嘴巴,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把小红、小青和小明也请到了课堂,(多媒体演示)他们在干什么呢?请打开课本76页,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引导学生说出1个4根、2个4根、3个4根,并板书: 师:大家的发现真好,其实,表示几个几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通过预习谁来告诉大家3个4也可以说成什么? (板书:3个4→4的3倍) (2)自主探索——理解“倍”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新朋友。 师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谁能结全这幅图,说一说4的3倍表示什么意思?(在板书上划红线) 师小结:我们把4根小棒看作一份,有3个4根,就有这样的3份,就是4的3倍。现在请跟我说:“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师:现在请看小青摆的2个4根,2个4根也可以说成…… 师:你真棒,那1个4根呢……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观察与发现,我们知道每摆一个正方形都用4根小棒,就是以4根为一份,有几个4就是有这样的几份,可以说成是4的几倍。 师:现在请同位看着黑板说一说:几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几倍。 (3)实际应用——巩固“倍”: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看来第二关也难不了同学们!有信心闯第三关吗?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2、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通用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通 用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通用8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老师要在学生说的根底上加以标准: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场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详细的时刻。)(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 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场到另一个时间完毕,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 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提醒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 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①9分米是1米的()(填分数),写成小数是()。 ②《新华字典》厚约5厘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米。 ③8角2分是1元的()(填分数),写成小数是()元。 ④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用小数表示为()。0.36表示()分之()。 ⑤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2角=()元3角8分=()元18厘米=()米4分米=()米 0.03米=()厘米0.6元=()角0.58元=()分=()角()分 0.48米=()厘米=()分米()厘米 2米4厘米=()米8千克4克=()千克5元5分=()元 4米8分米=()米1米3分米7厘米=()米 4千克350克=()千克2米4厘米=()米 4元5分=()元2升80毫升=()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我会填,要数细心我第一。

1、一年有()个月,第三季度的月份是(),共有()天。平年全年有()天。 2、一天有()小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圈。 3、淘气从13:50到学校,也就是下午()时()分。16:30放学回家,下午他一共待在学校为()时()分钟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分米,它的。边长是()分米 5、一台冰箱1200元,王爷爷买了一台电冰箱。先付500元,余下部分每月付260元,()月能全部付清。 二、我有火眼金睛,我来判断。 1、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上一条宽的长度,正好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3、3件上衣和4条裤子搭配成一套衣服,共有7种搭配方法() 4、2504积的末尾有1个0。() 5、奇思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她的生日是2月29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1、有香榧137千克,每盒2千克,装这些香榧,用70只盒子,够吗? 2、金龙公司有808千克食用油,每瓶装2千克,可以装多少瓶?如果把这些油每4瓶装1箱,可以装多少箱? 3、万山红衬衫厂有560件衬衣。如果每箱装8件,需装多少箱?如果每箱装4件,需装多少箱?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优秀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优秀8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P63例题,P64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测量、计算、拼图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生初步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拼图中图形边长以及周长的变化,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其中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周长计算的算法理解及交流喜欢的算法基础上逐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们想用它们来拼图形吗? 1、出示题目“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请一生读题。你会拼吗? 生:拼一拼。 全班交流。 2、师:用同样的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不会相等呢?今天就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揭示课题)学完了这一课再来解答这一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导入,师:你去过标准的篮球场吗? 生:有,没有。 师:这里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演示课件:这是学校的篮球场) 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谁来指指篮球场边的各部分名称。(生指一指)几条长?几条宽? 师:篮球场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一起来看看。(演示课件: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 师:根据长和宽,你能提什么问题?(演示课件: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师:谁来指一指篮球场周长。(生指)篮球场周长也就是围成这个篮球场几条边长的和。你会算吗?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学生。 师:有不一样的上去写。 生:①26×2+14+14=80(米) ②14×2+26+26=80(米) ③26+26+14+14=80(米) ④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⑤ 26+14=40(米) 40×2=80(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一 本节课首先利用情境图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已有口算加减法的经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情境图。(出示ppt课件) (1)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收集数学信息,并相互交流。 (2)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1)出示例1(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5+34=? (3)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然后汇报。 算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结果是69。 算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得数是69。 (4)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5)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加数连续加上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②把两个加数都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加起来。 2.课件出示例1(2),学生独立完成。 算法一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算法二用凑整法,先算39+1=40,再算40+43=83。 算法三先算30+40=70,再算9+4=一三,最后算70+一三=83。 [例1(1)不需要进位,例1(2)个位数相加满十了,需要向十位进1] 3.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充分体现知识的迁移,给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精品教案)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讲课稿模板八篇

(精品教案)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讲课稿模板八篇 为大伙儿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讲课稿8篇,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讲课稿篇1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觉事件发生的别确定性和确定性。 1、经过推测------实践------验证,记忆情况发生的也许性的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觉事件发生的也许性是别确定的,事件发生的也许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也许性举行举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也许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别确定性。 教学难点:明白事件发生的也许性的大小是别同的,能依照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也许性的大小举行比较。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摸球实验-------机智咨询答-------解释日子现象-------描述日子现象。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明白事件发生的别确定性和确定性;经过摸球游戏引入也许性的咨询题,引导学

生采纳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的学习方式,明白也许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记忆了推测,实验,验证的过程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经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办法,让学生在自个儿喜爱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咨询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咨询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帮小红解释日子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日子中,学生明确学习了也许性之后有啥用呢? 能够在日子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讲一句话,来描述日子中的情况,学生能够更加灵便的运用确定性和别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日子现象,举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子中来解决咨询题。 在怎么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咨询题后,先推测结果是啥?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推测是否一致。使学生记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也许性有大有小。 三年级上册数学讲课稿篇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举行教学的。关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经过使用直尺,差不多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尽管别常用,但它对学生明白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全然目的在于为个体的进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进展的平衡等基本上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懂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那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其次单元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页。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熟悉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对四边形进展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殊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预备: 课件。每人预备水彩笔一支。四人小组:一袋四边形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爱参与体育活动吗?你喜爱什么体育运动? 2、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展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1)认真观看,在这漂亮的校园里你发觉了什么图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沟通) (2)沟通汇报,学生可能找到的图形有:(指名答复,课件单

一闪动) 3、导入课题。 在漂亮的校园里有很多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同时闪动这些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都叫四边形。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熟悉。 4、初步感知: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探究沟通、概括特征。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 同学们,数学书第35也有很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喜爱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 (2)涂完后,同桌沟通,说说理由。 (3)集体反应,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2、争论,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认真观看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应) (2)依据学生的反应,板书。 3、推断四边形。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推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集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8篇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8篇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外表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熟悉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学问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熟悉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日的学习,我们要熟悉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熟悉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假如教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洁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由于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由于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刚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外表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外表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平面图形的面) (2)反应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局部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局部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师:(电脑演示)涂色局部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拟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拟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由于第一个图形的面比拟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想,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拟,解决问题) 教师:教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察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拟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2)反应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局部?(面的大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