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

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

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

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三层基本涵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首先回顾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解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反思。

随后,我们将转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分析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结合本国国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通过对两者的对比和结合,我们试图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实践中借鉴和发展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同时也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如何注重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立和自信,展现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批判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源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现代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进步;另一方面,现代性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强调,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冲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生活资料,却承受着资本家的剥削。

这种剥削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渗透到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真正问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而非单纯的技术进步或社会变迁。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07 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同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我们要深刻认识十八大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把人的全面发展摆上更为紧要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一条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新路。

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任务重大而紧迫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必须深刻把握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不断增强自觉性与科学性。

社会整体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在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中,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及其作用发挥,既受到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现代化。

社会整体现代化是指社会全面变革旧有传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更包括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必要组成,而且是影响社会整体现代化尤为关键的一环。

社会整体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

世界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人的现代化不容忽视。

考察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往往呈现一种不平衡性,最常见的是“人的建设”滞后于“物的建设”。

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

人类要是不想自酿自饮片面发展的苦酒,就必须正视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突出问题,重视推进人的现代化。

在我国推进人的现代化具有特殊紧迫性。

又好又快推进现代化,是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人的现代化发展

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人的现代化发展

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人的现代化发展作者:杨金铭刘忠孝来源:《北方论丛》2017年第03期[摘要]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导向;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

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人的现代化发展[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3—0122—05伴随全球化进程,中国正步入信息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大潮中,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客观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人学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的论述成为客观分析人、理性引导人、价值塑造人的理论源泉,对人的现代化发展从本体论、方法論和价值论上,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启蒙时代以来,任何一个社会必然要从传统走向现代,步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之中。

尽管拥抱现代性的历程充满了种种艰辛,但这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繁荣和富强的必然之路。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可以体现为许多方面,经济上的市场经济、政治上的民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平等公正理念等等众多方面。

而人的现代化则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从客观标准角度看,人的现代化由一系列衡最指数,如衣、食、住、行等的水准构成,这些方面又必须以经济的现代化作为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作者:徐欢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43期关键词:资本主义现代化;现实的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应用。

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域下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彰显人的价值。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现实的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是一种总体性存在,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包括物质生产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并不断生成的历史。

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也看资本主义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又陷入了“资本人格化和人的物化”的陷阱中。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从人对人的奴役转变为“物”对人的奴役,只有当人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奔波,人才能够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在实践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总体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解决新问题,致力于让人民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统治,给予人民以一定的政治权利,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被压迫的事实,只不过是以新的阶级登上了统治地位,以新的方式压迫人民群众,因此人民群众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推翻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们看 来,人的现代 化的实质,是 人的思想价值 观念、行为方 式、生活方式 实现从传统到 现代的转变。
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到现代 化的转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 条件。它首先是指人们形成与社会斯认为,传 统人(害怕革新,被动 接受命运,敌视新观念 ,与外界隔绝等)的性 格特质轻易不会改变, 严重阻碍现代化进程, 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人的 现代化。
却迷恋帝制、吹捧慈禧、蓄辫抗世及
对缠足、娶妾等坚持终身。他有聪明智 慧,却没有与时俱进,思想很是封建落 后,这是为人所叹惋的。罗振玉甚至认 为辜鸿铭“不见用于当世,乃国与民之 不幸,而不在君也”。
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我认为,要想改变一个人,仅仅靠 外界物质是没有实际效果的,最重要的 是要根本上也即是从思想去改变他。
辜鸿铭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 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 、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 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学 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 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 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 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 法。
但是,虽然他学贯中西 但是,虽然他学贯中西,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 代化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购置先进 的仪器设备,移植现代的管理体制和 方法,但是,“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 现代化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 思想、态度和行为方法上都经历一个 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 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美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 )
人的现代化首先是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生工1002 李永美
人的现代化
那么什么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人应该具备什么 样的素质和特征呢﹖
中西方学者对此都曾作了 深入的探讨。其中英格尔斯提 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描绘了 现代人应具备的十二个方面的 品德特征,包括乐于接受新事 物,尊重知识探索未知,有进 取心和创造能力,能正确对待 别人和自己,等等。
只有从思想上发生根本改变,在思 想上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