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思考

合集下载

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思考

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思考
此较分析 了国内外职 业院校师资 队伍建设现状 ,归纳总结 国外职业教育在 师资队伍建 设方 面的丰 富经验 ;其 次,概括 了我国职业院校师资 队伍建 设的现状 及存在 的问题 ;最后 ,提 出了职业院校建 设 “ 师型 ”师资 队伍的措 施。 双 关键 词 :职业院校 ;建 设;双 师型 ;师资队伍
1 明确职教 师资应具备 的素质和 能力新标 准 .
美 国将 面向2 世纪职业技 术教育教 师应具 备的能 职 教 9 资 培 训 ,要 求新 教 师具 备 一 定 的专 业 学 历 背 1 币
力 归纳 为3 种能 力和 l 种技能 。3 4 种能力包括 :将教育 景和 工作经验 ,在指定培 训机构进 行全 日制 的脱产学
行生 产的能 力。

证书 。

国外 职业院校 师资建设的现状
( )院校师资职 前教 育主要模 式 二 纵观 国际职教 师资培训的模式 ,可以分 为两种 ,
1 附加 模 式 .
从培养 目标 、师资 资格获得及 从职前后时 间看 ,
国外职业 院校教 师的培养 可以划分为 职前的 师资培养 分别为 “ 附加模式 ”和 “ 整合模式” 。 和职后 的师资 培训 、进修 与提高 。经过长期发 展 ,国 外职 业院校 在师资 培训方面表现如下 :
作者 简介 :李亚春,女. 硕士. 工程师。 研究方向: 成人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的 ,包括 教 学 的各 个 环节 及 学生 的 教 育和 辅 导 。新

4 — 2
继律
2 1 年第 5 总第 1 8 0 2 期 期 9

探与践礴 索实 巨 国
教 师 在 通过 结 业 考 试 后取 得 职 业 教 育 教 师资 格 ,成 教 师资格 ,而 后凭此 资格上 岗执教 。而 且 ,获得 教 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又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学,是高职院校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虽然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在教育教学方面欠缺相应的能力;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但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

这种教师队伍结构限制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 教育教学理念滞后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滞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中,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这就使得教师没有受到足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熏陶,无法成为双师型教师。

3. 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不够科学和系统。

教师培训仍然停留在表面功夫,无法真正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 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鼓励专业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要鼓励普通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这样既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够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2.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 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机制的建设,推动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我提升的机会。

还可以借鉴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4. 提升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摘要: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探究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成因,最后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既面临着全新的内外部环境,也需要承担起新的责任与使命。

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是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特性。

因此,对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高质量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此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部分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加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成为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力量,然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却与预期有很大差距。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把握不当。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 但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少高校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便让刚走出校门的新入职青年教师直接走上讲台。

由于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知识缺乏,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理解,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教学内容缺少创新。

新时期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思考

新时期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思考

新时期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思考【摘要】本文针对国家教育部“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结合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结构现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学校;师资;培养职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职业学校对师资的要求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文件对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在教师素质结构、培养培训体系、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1.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本市中职学校师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我市职业学校师资来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约70%来源于各类高等院校,其中包括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约15%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调入职业学校,约15%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留校担任教师。

目前职业学校在岗教师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制约了当前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1.1 师范大学毕业从事职业教育的困惑。

我市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相当大一部分教师毕业于各类师范院校,数量约占50%。

这些教师在大学期间接受了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秉承了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方法。

但到了中等职业学校以后,面对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截然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明显显得无所适从。

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生产技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欠缺,特别是对于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方面,能从容胜任教学的少之又少。

为此,这部分从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在中等职业学校大多从事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1.2 职业学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师的艰难。

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有部分由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留校组成。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的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的思考
if i0 jI j— j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师 德 建 设
民办高职院校 双 师型教 师的培养模式 的思考
李 红云 ( 浙江省绍 兴市职称评 审 中心 浙 江绍兴 3 0 0) 1 0 2 摘 要: 高职 “ 师型”教 师 的校本 培训 是一 种新 的培 训理念 和模 式 ,它 能有效 地解 决 当前 高职 “ 师 型”教 师培 训的一 些 问题 。 双 双 为 了能 够 将 校 本 理 念 更 好 地 应 用 于 “ 师 型 ”教 师 的 培 训 中 , 凸 现 “ 师 型 ”教 师 校 本 培 训 的 优 势 与特 色 ,本 文 提 出 了实 施 高 职 “ 双 双 双 师 型 ” 教 师校 本 培 训 的 可 行 性 策 略 。 关键 词 : 双师型 教 师 培 训 中图分 类号 :G4 5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9 9 ( 0 9 o ( ) 0 2 — 2 1 - 7 5 2 0 ) 5b 一 8 0 63 7 2

图 1
训与继续 教 育 ,共 同商讨 非学 历教育 中的教 师进修计 划 、 实施过 程与考 核办法 , 从而使职 校 教师参 加的 培训专 业 、层次要 求与学 校需 要 相适应 。二 可选派 教 师到国 内外 同类 院校 进行 学习或 作为访 问学者进行 研修 、 习。 学 三 可 利用企 业进 行培训 ,主要 是为 更新提 高专 业 教师 的学科 知识 与专 业技 能 。通过校 企联 合进 行科学研 究 、 发产品 , 开 选派 教师到企 业 兼 任技术和 管理人 员 , 带职锻炼 , 增强教 师的 实践 经验 。 高职院校 实施校本培 训 , 其培训 网 络 必须要 健全 和畅通 ,培训 网络包 括 “ 内与 外” “ ”就 是培训 立足本校 ,充分利 用教研 ,内 室、 教研组 、 级组等 组织的作 用 , 年 倡建学 习 型组 织 。 选择 思想素 质高 、 教育教学 经验的 富 教 师送 到校 外培训 , 后 回校担 任培训 工作 , 然 建立 一支校 内培训 师资队伍 。“ 外 就是 充分 利用 校外的 资源 , 包括 “ 上、中 、 ” 个层 下 三 面 :上” “ 就是 与上级 培训机构 的联系 。 及时 了 解我 国最新培训动 态和要求 ; 出师资参加培 派 训; 接受上级 培训机 构工作指导 等 。 中” 是 “ 就 与兄弟培 训机构 协作 。把专 业相近 的专业 院 校 、 育科研单 位等 请进 校 门, 行提高 指导 教 进 性 培训 。 学校 与大学 的伙伴关 系仍要 坚持 “ 以 校 为本” 学 校与大学 共同制 定方案 目 、 , 标 规 划培训过程 、 监督评价 培训效果 。 改善与 企业 合作关 系, 他们参 与到教 师培 训中来 , 使 提高 教 师继续教 育实用性 。 校企 的合作 , 使企 业成 为教师培 训基地 。“ 下”是与下 级培训 基地及 教师任职 学校 的合 作 。如 在下级 培训基 地或 有条件 的中等 职业学 校设立 培训 点 ,送 教上 门; 或合 作实施培 训。通过 高职 “ 双师型 ”教 师校本培训 网络 的构建 ,实现资源 共享( 如图 2。 ) 高职 “ 师型”教师校 本培训的 教学内容 双 应以教师 为本 、 力为本 、发展 为本 。以教师 能 的需要 为本 , 体现 以人为 本的现代精 神 , 弘扬 教师的 主体意 识和 创造精 神 。以 往的教 师在 职教 育偏重 学科知 识的 系统性 与完整性 ,忽 视高职 教 9 币的综 合能 力培养 。校本培训 不应 再以 传授 知识为导 向 ,而应在完 善知识 的前 提下 , 将技 术能 力培养作 为校本培训 的关键 。 “ 双师型 ” 教师校 本培训打破 工具 理性的束缚 , 追求 职业院 校教 师个体 的发 展 ,充 分考虑教 师的 差异性 , 根据 教 师的不间特 点、 需要和教 师 的能力 水平选 择培 训的 内容与方 法 ,促进 其 成长为 “ 师型” 师。 双 教 校本培 训的 内容不 应 囿于教 师所缺 少的理 论和技 能 ,应该将范 围扩 大化 、 放化 , 开 以保 证职业院 校教师 对教 育 改革和 本校发 展做 出灵敏 的反应 。培 训内 容的确 立要考虑三 类相互关联的 因素 : 一是不

高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探讨

高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探讨

职 业 教 育 是 以技 能 为 本 位 的教 育 , 目标 是 培 养 技 术 应
师搭 建 一 个 终 身 学 习 、 自我 提 升 的平 台 。通 过 教 师 的 各 种
用型人才 , 其依托就是 “ 双师型” 的师 资队伍 。 但是 , 师资不 足, 水平偏低 , 特别是 “ 双师型” 师缺乏 , 教 是贯彻落实 “ 大
带新 ” 等方式锤炼教 师基本功 , 提高 岗位技能 , 立足岗位成
材 。 “ 师 型 ” 资 队伍 的 建 设 中 ,以 老 带 新 、 在 双 师 “ 以优 带 新 ”
有其 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是学校培养新教 师的有效模式 ,
它可 以 大 大缩 短 新 教 师对 岗位 、 育 教 学 常 规 、过 程 的熟 教 悉 与 适 应 期 ,同 时也 促 进 新 、老 教 师 双 方对 教育 教学 过 程
键是建立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文章对高校培养“ 师型” 双 职教师资 , 提出了针对性 的建议 。
[ 键 词 】 高 校 ; 业 教 育 ;“ 师 型 ” 师 关 职 双 教
[ 图分 类 号 ]G 4 中 6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7 —0 0 2 0 )40 8 —3 文 6 20 4 (0 8 0 —0 70
师 资 是 人 才 培 养 的关 键 和 保 障 , 用 型人 才 的 培养 要 应
求教师除具有扎实 的理论基础之外 , 还要具备很强 的技术
应 用 能 力 和 技 术 教 育 能 力 , 同时 具 有 教 师 和 工 程 师 的基 即
极性 , 而且也有利于 “ 徒弟 ” 产生 良好 的从 师态度 和行为 ,
V 1 4 N. o 2 .o4 .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9年文档资料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9年文档资料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

如何集聚师资力量,形成专业竞争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师资优势,是职业院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数量不足目前职业院校的生师比较高,教师总体数量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知识更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热门新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数量只有一两个人,而且有一些专业课教师属半路出家,“临时抱佛脚”,仓促上阵,现买现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高师职业院校毕业留校学生或是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二是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调入;三是社会兼职教师。

根据有关资料,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第一种来源渠道仍占很大比重约占85%,而其他来源所占比例约15%。

高职教育主要偏重于应用与实践,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师院校习惯于用培养普通师范生的方式来培养职教师资,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如实践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能力等都处于弱势。

(三)结构不尽合理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年龄结构落差较大、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及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少等方面。

往往是基础学科教师充足,而专业学科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的教师则不够用。

而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求是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后,才具备任职资格,我们与之相比有很大差距。

(四)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采取的是把教师送到高层次院校进修、加深加宽其专业知识,这种培训形式占大多数;派教师到企业、工厂实习占的比重小,即使去,时间也很短。

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愿意抽出时间和人力,腾出岗位,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二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不愿冒产品质量波动的风险接纳顶岗实践教师顶岗实践。

拓宽职教教师培养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重构职技高师职教教师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

拓宽职教教师培养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重构职技高师职教教师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

重构职技高师职教教师教育模式 题与对策
口 贺 文 瑾

●■■ ■■I


要 : 行 职 技 高 师 职 教 教 师 教 育 主 要 存 在 教 师 教 育 定 位 “ 专 业 化 ”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 师 范 化 ” 教 师 现 泛 、 去 和
教 育 制 度 “ 整 合 化 ” 大 问题 。 为 了 重 构职 技 高 师 职教 教 师 教 育模 式 . 待 采 取 如 下 对 策 : 进 专 业 化 的 职 教 非 三 亟 促
滞 后 . 能 适 应 职 业 教 育 现 代 化 和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的 不 要 求 , 析 现 行 职 技 高 师 职 教 教 师 教 育 模 式 可 以 发 分 现 , 要存 在 如下 问题 : 主
f 、 技 高 师 教 师 教 育 定 位 呈 现 “ 专 _ 4 倾 向 一 职 泛 . 匕” I E-
中 图 分 类 号 : 1 G7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 5 8( 01 1 — 0 7 0 1 0l 7 l 2 0) 9 0 4 — 3
职 技 高 师 作 为 培 养 职业 教 育 师 资 的
“ 作 母 工
现 实 中 .一 方 面 职 校 教 师 学 科 结 构 不 够 合 理 .
机 ” 承 担 着 为 职 业 教 育 培 养 专 业 课 教 师 的 重 任 。二 . 十 多 年 来 , 技 高 师 自 主 创 新 , 极 探 索 有 特 色 的 职 积
职 教 教 师 教 育 模 式 . 累 了 较 为 丰 富 的 职 教 教 师 培 积 养 经 验 . 我 国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输 送 了 一 大 批 合 格 的 为 职 业 教 育 师 资 然 而 . 着 社 会 对 职 业 教 育 师 资 需 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8 ( .0 .30 4 8 9 C)2 1 0 .0 1
程技术师 范学 院 、 广东技术 师范学 院等 , 但数量不多 。目前 , 国独立设置 的职业 全
技 术和媒体制作 等课 程 ,课时上大大低
于 国 际 通 行 的 教 育 类 课 程 占 总 课 时
2 %~ 5 5 3%的 比例 ,学 生 的 教 育 理 论 知 识 和教 育 实 践 技 能 训 练 经 验 不 足 。 这 些 院 “ 校 不 可 能 放 弃 自 己的 办 学 目标 而 全 心 全 意 地 培 养 职 教 师 资 ,所 以 不 可 能 成 为 培
方高师院校在培 养职教师 资上 的独特优
势, 包括 教 师 教 育优 势 、 论 研 究优 势 、 理
责任 担当。

术地位 较低 ,教师教育 的学术力量 也 比
较弱 。由于传统 的普通专业强势 和师范 教育弱势 ,目前 设置教育课程 比较 通行 的做法是按 照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规定 的
性大学加入 到教 师培养 中来 ,这使得师 范 院校不仅 面临同类 院校 的竞争 ,还 日
益 受 到 综 合 性 院 校 强 有 力 的挑 战 。 另 一 方 面 ,基 础 教 育 教 师 需 求 从 数 量 满 足 向 结 构 性 调 整 转 变 ,师 范 生 面 临 严 峻 的 就
业难形势。
高 师院校培养职教师 资 ,既是 自身 发展 的需要 , 也是学 校的社会责任担 当 。
从 2 纪 9 年 代 后 期 以来 ,师 范 院校 0世 0 独 家垄 断教 师教 育 的 情 形 被 打 破 ,随 着 教 师教 育 市 场 的 开 放 ,越 来 越 多 的 综 合
技术师范学 院仅有 8所 ,这些独 立设置
三 门课 程 , 教 育 学 ( 业 教 育 学 )教 育 即 职 、 心理 学( 业 教育心 理学 ) 教学法 ( 职 和 专 业 教 学 法 ) 排课 程 , 的 学 校 增 加 教 育 安 有
办学定位 和人 才培 养 定位的 特 色优 势 。 并以广 西师范大学为例 ,提 出 了高师 院 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可行性措 施。 【 关键词 】高师院校 职教 师资
育 师 资 短 缺 的 现 状 ,在 对 比 分 析 了我 国
现 有 两种主要 的职教 师 资培 养 形式 : 职 业师范教育院校培养职教 师资及综合性
大 学培 养职 教 师 资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地
范生就业难题 ,另一边 是职教师资 又面
临 十 分严 峻 的 紧 缺 压力 。 因此 , 养 职 教 培 师资是 师范 院校深化 发展 的 紧迫需 要 , 也 是 师 范 院 校 服 务 地 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从事师 范教 育最多的 , 比例 也只有一半 。 根据 《 中国青年报 》 道 , 报 培养 职教 师 资 的院校每年 的毕业 生最多 只有 6万名左
右 ,而 这 些 学 生 中 ,能 有 2万人 去 当老 “
积累了极为丰 富的教学 经验和相对成熟 的研究成果 ,储备 了大量 的教师教育研 究 和师资培养 的人才 资源 ,这种独特 的 师范 优 势是 其 他高 校 短 期 内很 难 超越
养 职教 师资的依靠力量 ,只能是培养职 教师资 的同盟军而 已。”
二 、地 方 高 师 院 校 培 养 职 教 师 资 的 优 势 分 析
( ) 师教 育优 势 一 教
为扎实。但是 , 这些号称 “ 中国培养职 教 师资的摇篮” 的职技高师 , 异化现象却 非
常严 重 , 这 8 院 校 中 , 是 所 有 学 生 在 所 不
在 综合性 大学设 立职 教师 资培养 专业 , 综合性 大学学科 门类齐全, 涉及文理工各 专业 , 学科基础 实力强 大, 学术 背景深广 , 有利 于培养学生 的学术科研能力, 提高学
生 的学 科 专 业 水 平 。 是 , 合 性 大 学 的 但 综 师 范 专 业 相 对 于 学 校 的 普 通 专 业 ,其 学
2 1 1: 计算 ,还有很大 的中职师资缺 口。 如果按照教育部规定 的生师 比 1 1 7: 换 算, 中职师 资缺 口更大 , 师数 量不 足 , 教 特别是高素质的 “ 双师型 ”专 任教师 匮

我 国现 有 职 教 师 资 培 养 形 式
相对 于普 通教育 ,我 国没有相应完 善 的职业 师范教育体系 。0世纪 8 年代 2 0
开 始 建 立 了一 批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 职 技 高 师 )如 天 津 工 程 师 范 学 院 、 林 工 , 吉
【 文献编码 】 o:O 99js . 5 - d i . 6 /in 4 0 l3 s 0

~ §
—熊 嬲

高 师院校培养职教 师资 的思考
口 广西师范大 学 梁 宏 文 萍
口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教 育厅 何 锡 光
【 摘
要 】 文针对我 国 目前职 业教 本
乏 ,师资 问题 已经成 为我 国职业教 育高
质 量 发 展 的瓶 颈 。 一边 是 日益 严 峻 的 师
都是 师范生 ,也不是所有 师范生毕业 都
在 从 事 师 范 职 业 ,毕 业 生 留 在 教 师 岗位
教师教育特色是 地方高师 院校 多年
的 办 学 沉 淀 ,师 范 院 校在 师 资 培 养 方 面
20 年 以来 ,我 国职业教 育迅 猛发 05
展 ,09年 中职 招 生 规 模 达 80万 人 , 20 6 在 校 生 人 数 约 为 20 2 0万 人 ,按 照 生 师 比
的 职 业 技 术 师 范学 院是 培 养 职 业 教 育 师 资 的 重 要 “ 作 母 机 ” 大 部 分 职 技 高 师 工 。 院 校 具 有 技 工 学 校 的沿 革 和 背 景 ,强 调 系 统 的专 业 技 能训 练 ,重 视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培 养 ,学 生 的专 业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