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8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一讲 文字版

合集下载

上古天真论篇第十二讲 中国之声 国学堂 中医太美 文字版

上古天真论篇第十二讲 中国之声 国学堂 中医太美 文字版

上古天真论篇第十二讲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播出时间:2009-02-28 23:00—24:00经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蚂蚁、慧从卢溪等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梁冬和徐文兵老师的请教。

徐老师您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是的。

现在徐文兵老师呢,这个人气急升啊!都是因为呢,大家最近啊学习身体的这个意愿非常强烈。

好,我们继续!今天是最后一段,关于这个《上古天真论》。

数一数真是很恐怖,我们差不多用了十周、十一周的时间,才把《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哦……徐文兵:对,的前两段。

梁冬:前几段讲完哈,讲完了哈。

徐文兵:前两段。

梁冬:前两段。

我们现在抓紧时间哈。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一直没有句号,我本来想找一个有句号的地方停一下。

徐文兵:嗯。

梁冬:我们就来先讲讲这段吧,“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啥叫提挈天地呀?徐文兵:这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基本上分为三段。

第一段呢,就是说黄帝问说,这个有的人半百而衰,他们这个将身不当呢,还是这个天数是这样?就此呢,黄……就是黄帝老师岐伯,提出一个健康的生活观念的问题,怎么做。

这一段结束以后黄帝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就是第二段,就是说谈到了生育的能力,生殖功能的这么一段话,引出了黄帝的老师岐伯,你看老师就是老师,他就说女子七岁怎么变,变到什么时候是个什么样儿……第二段结束了。

今天我们学的是《上古天真论》的第三段,我给它起个标题。

梁冬:叫什么?徐文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梁冬:呵呵,这是一首歌的名字吧?徐文兵:对,当年李铁梅,《红灯记》里面的,就说做什么人?梁冬:叫真人嘛!徐文兵:在中国古代,就是我们道家的对人……就是做人的这种理想,它分成了四个层次。

20100228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二讲

20100228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二讲

20100228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二讲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0.02.28 23:00-23:30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何以为人,何者为神》参与整理:慕越人、清远、Sapphire、修身齐家、晓杰、小鱼儿、沙、慧从庐溪下节预告:旁白:何谓血气以和?徐文兵:这一(血气以和)四个字告诉我们,不孕症,去怎么治。

梁冬:噢。

徐文兵:对吧,不孕症,一言以蔽之,血气不和。

吵架以后,反而有时候能促孕……梁冬:两口子先吵一架,然后再打一架。

旁白:中医里,怎样的大夫才是最高境界?徐文兵:调神的大夫。

旁白:《国学堂》黄帝内经之天年系列。

梁冬对话徐文兵,聊聊“何以成人,何者为神?”。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年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

继续呢是有请——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

徐老师,您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哈哈哈,也包括听众朋友,对不对?好,上一期的时候呢,我们讲到一个话题啊,讲到呢,这个人怎么能够活得好,他什么样的一个基础呢?然后呢讲到了,“血气已和,荣卫已通”。

徐文兵:对,“血气已和”呢,最早我们就说谈到人的根上,就是父精,母血。

母亲呢是制造一个卵子,然后呢,父亲来了精子,带着他固有的能量,两个人……梁冬:喷薄而出的能量,对吧?徐文兵:对,就是这种和,首先是合二为一,但是这个“合”是,一人一口那个“合”。

但另外还有,我们这儿讲的这个“和”是什么呢?梁冬:一个“禾”,一个“口”嘛。

徐文兵:对,是和谐社会的“和”。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父亲提供的气,和母亲提供的那个阴血不和的话,不可能有人。

也就是说这一(血气以和)四个字告诉我们,不孕症去怎么治。

梁冬:噢……徐文兵:对吧?不孕症,一言以蔽之,血气不和,什么意思?就是父亲的气,和母亲的血不和。

梁冬:就是两个人如果吵架的话就很难……徐文兵:呵呵呵……梁冬:那也不一定……徐文兵:吵架以后,反而有时候能促孕。

《细品国学-梁冬对话张长琳3讲合集》

《细品国学-梁冬对话张长琳3讲合集》

梁冬对话张长琳主讲:张长琳主持:梁冬目录20101204国学堂—梁冬对话张长琳第一讲 1本期主题:人体的彩虹(一)——看不见的佛光听不见的音乐主讲人:张长琳萧宏慈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12-04 21:30-22:15资源下载:/eajian文字整理:晴川鑫情 yhlj 雪狐慕越人子轩小鱼儿慧从卢溪20101212国学堂—梁冬对话张长琳第二讲12本期主题:人体的彩虹(二)——物理学家眼中的经络主讲人:张长琳萧宏慈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12-11 21:30-22:15资源下载:/eajian文字整理:晴川 yhjl 雪狐慕越人徒步去旅行赤梅舞雪小鱼儿慧从卢溪20101218国学堂—梁冬对话张长琳第三讲21本期主题:人体的彩虹(三)——物理学家眼中的色即是空主讲人:张长琳萧宏慈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12-18 21:45-22:30资源下载:/eajian文字整理:雪狐 yhlj 世界有我晴川 lym210 赤梅舞雪小鱼儿慧从卢溪20101204国学堂—梁冬对话张长琳第一讲本期主题:人体的彩虹(一)——看不见的佛光听不见的音乐主讲人:张长琳萧宏慈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12-04 21:30-22:15资源下载:/eajian文字整理:晴川鑫情 yhlj 雪狐慕越人子轩小鱼儿慧从卢溪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

在以前做电台版《国学堂》的时候呢,有一次,我跟萧宏慈老师——游走中华大地、世界大地的游侠医萧宏慈老师聊天。

有一天他跟我讲到说,他在德国碰见一个人叫做张长琳教授,这是个物理学家,居然从一个物理学家的角度可以讲佛光,就是那个你看全世界什么基督啊……佛光到底怎么回事?然后可以讲经络到底怎么回事?甚至可以讲爱情,从物理学的角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哇,我觉得很有趣。

当时我们就透过邮件等等,种种机缘,终于等到了今天,在电视版的《国学堂》里面,请到了张长琳教授和萧宏慈老师。

20101030国学堂梁冬对话蒋晔第三讲文字版

20101030国学堂梁冬对话蒋晔第三讲文字版

20101030国学堂梁冬对话蒋晔第三讲文字版20101030国学堂梁冬对话蒋晔第三讲文字版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

延续前两周的这个话题,我们聊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在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为什么都有"古",而中国却不叫古中国,一直叫中国呢?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只有中国没有作古呢?我们请到了中国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以及历史学者蒋晔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个观念。

他认为其实令到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能够一直长存下来,逢凶化吉呢,是有三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易经》带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存的智慧。

我们面对变化的时候,保持了某种的包容性。

保持了用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同时拥抱变化,这是《易经》。

那《易经》生出了两个:一个是汉字;一个是中医。

汉字令到我们的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同的方言区的人们,都可以透过汉字来交流,从而大家不会因为语言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最后能够团结的牢牢地团结在一起。

今天经过历史的沿革,这个国家仍然没有分裂,(而是)成为一个大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是很有原因的。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跟中医有关。

试想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历经了那么多次大的瘟疫,而这个民族的人们,却能够永远的繁衍不息。

那么多的人经过那么多战争,诶,还能够有那么多人,显然是拜中医所赐。

由于我和蒋秘书长都不是中医,所以我们今天特别请来了老先生--郭生白老先生。

八十四岁老中医郭老和我们一起来分享,关于中医是如何救了中国的命以及救了中国人的命的。

同时,今天很难得蒋秘书长也和我们一起,和郭老一起来聊这个天,把这个话题延续下来。

那郭老,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

就是说为什么中医能够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把中国人的这个生活、这个生命延续得这么好?郭生白:中医它是一种道,它不是术。

中医和中国的道家、儒家这三家的…梁冬:儒、释、道三家。

梁冬对话林大栋|中医太美05

梁冬对话林大栋|中医太美05

梁冬对话林大栋|中医太美05梁冬: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世界观决定世界,就是说会不会出现一个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你们的前提、假设、条件需要调整?林大栋:因为阴阳虚实的分辨,有时候是一个决定的关键,如果不是这个地方这么难辨别,天下就不会有庸医了。

那我们要怎样避免庸医呢?第一个整个医生的训练里面,特别讲,当你资料不够的时候不要乱下结论。

资料够的时候,我们会利用现有的资料先做阴阳虚实的判别。

还有舌诊、脉诊是可贵的,除了问诊之外,如果光问诊就容易出现前述的问题:明明是阳虚,却用阴虚的药治,效果不好。

林大栋:可是当你有舌诊,当你有脉诊,阴阳虚实,大家可以看出来。

在把脉、在舌头就可以看得出来。

舌头如果是红,他是红红的湿湿的上面没什么苔,这是一派阴虚,阴虚发热。

而这个病人脸虽然白白的,手脚还有点冷冷的,不要一定当成阳虚。

舌头伸出来看,白白的、胖胖的、肥肥的、水水的,那就可确诊是阳虚,人焉廋哉! 就是看你往哪跑,躲到哪去都躲不掉。

脉诊、舌诊,甚至加入腹诊,都可以弥补。

刚刚梁老师问的问题呀,是我们说为何世上有庸医,可是事实上,只要有高人稍微点化一下,他这就过去了。

梁冬:前段时间我听说,现在好像哪个大学,他们有那种皮肤的感应器,可以精准的捕捉到手指都捕捉不到的强度、振动幅度,各种信息。

林大栋:关于脉诊,我还要用梁老师的说法,成功经验我们不多,失败经验绝对值得大家参考,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研究脉诊设备。

讲到这里我们祥瑞兄,心中又在滴血,花了很多的钱、人力、物力来做。

其实我们做的,我觉得已经不错。

可是离我们的理想差距很大,现在所有做脉诊的都还没有任何完美产品,我们当时都所有产品买来看,都觉得不好,我们自己做,也很复杂,不容易,因为脉诊,人的手去把,就我们这几天教的东西,你要把它转换成传感器,转换成什么多普勒侦测器,要转换成你的所有的脉的资料收集,这些动作我们都做了,所有市面上有的技术。

林大栋:我们自己研究了一遍,所有东西都做了。

国学堂-20100110梁冬对话常海沧

国学堂-20100110梁冬对话常海沧

旅游卫视国学堂-20100110梁冬对话常海沧第一讲文字版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01.10 23:00~23:30主讲:常海沧主持:梁冬参与整理:小鱼儿、清远、顺道、小翔、蓝色天空、慧从卢溪视频和音频下载:/eajian/blog/item/8053431030a69bf7c2ce79fc.html画外音:你可曾想过自己要活到多少岁?从理论上讲,你、我每个人都有条件活到125岁至175岁。

为什么大多数人活不到百岁?缺少这样的规划,你不晓得你自己还有条件活到百岁。

国学堂之孙思邈养生哲学系列,梁冬对话常海沧;逐层揭开孙思邈的养生秘决,告诉你中国人原来可以如此优雅的生活,轻轻松松活到120岁。

梁冬:大家好,我是梁冬,梁某人。

欢迎收看今天的一个节目,叫《国学堂》。

有一些年没有在屏幕上和大家这样见面了,主要的原因是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面,我在学习中国的学问。

我发现中国人,真的是一群很可爱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地去养生,如何地去对待自己的生命,而且呢,在几千年之前的中国人,他们的life style就已经很好了。

为什么这样说?有一个教授叫王守常教授,他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老师、教授;他跟我们说,实际上中国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或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多的它是一个文化概念;你居在中间,你可以告诉别人如何生活,那么你就是中国。

如果有一天你不能够告诉别人,如何更好地去生活。

作为一个人来说,你如何优雅得体而舒服而且高贵地生活,这实际上是一个蛮大的学问。

如果中国人不懂得告诉别人的话,让别人来告诉你,那别人就是中国。

我们就是外国,就是南蛮,就是东夷等等等等,这个不是我说的,这后面这句话是梁启超说的,所以我一直也希望说,做一件事情,帮助大家一起和我一起去学习,因为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学习嘛,一起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一种学问,才是能够让人感到喜乐的学问。

在我所喜欢的诸多的城市里面呢,有一个城市是西安。

国学堂-梁冬对话曲黎敏第三讲

国学堂-梁冬对话曲黎敏第三讲

20100424国学堂-梁冬对话曲黎敏第三讲文字版本期导视:旁白:《礼》究竟是陈俗陋规还是警世之言?曲黎敏:就是越复杂就越需要规范,而这个规范就是孔子非常强调的--礼教。

旁白:为什么孔子要反复强调繁冗复杂的礼节?曲黎敏:在孔子的言论里边他有一个很核心的一点叫“发乎情,止乎礼”。

梁冬:止乎礼。

旁白:《国学堂》之《曲说六经》--仪礼篇。

嘉宾曲黎敏,主持人梁冬带您重新拾起礼仪之邦的礼仪,重新认识孔子删定《仪礼》的初衷。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承续过去几周以来我们邀请了中国文化学者--曲黎敏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分享《六经》,曲老师好。

曲黎敏:你好,梁冬。

梁冬:其实在《六经》里面,我们相信几乎所有的书它只是从不同的法门都在讲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曲黎敏:对,这是中国文化很核心的部分。

梁冬:对。

《诗》、《书》、《礼》、《乐》、《易》、《春秋》。

《礼》和《乐》为什么把它放在一集里面来讲?曲黎敏:我觉得因为《乐记》现在已经丢失了。

梁冬:对。

曲黎敏:那么就是说的《礼记》,就是《仪礼》、《周礼》这部分还在,就是在《十三经》里边还存在哈。

梁冬:对。

曲黎敏:那么就是说其实它们两个有一个很核心的东西都是在讲和谐之道。

就是在讲你行为上如何达到和谐?就是说从礼上来讲,礼呢实际上我们中国非常讲究仁、义、礼、智、信。

曲黎敏:这个“礼”实际上是对人性的约束,但是话说回来了,为什么孔子会强调这些?梁冬:对呀。

曲黎敏:他认为这些,就说的你首先心里要明白人生是要有规矩的,就说其实呢就是在孔子的言论里边他有一个很核心的一点,叫“发乎情,止乎礼”。

梁冬:止乎礼。

曲黎敏:就是说你一定你的情感可以是发散性的啊,但是你最后要有一个归宿。

就是说人世间的,咱们回到原先就是说人世间都是在讲人间的关系。

就是越复杂就越需要规范,而这个规范就是孔子非常强调的--礼教。

(画面)旁白:片春秋时期诸候争霸,列国君主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金匮真言论四(1)—梁冬对话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四(1)—梁冬对话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四(1)—梁冬对话徐文兵解读黄帝经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梁冬。

依然有请的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

徐老师好。

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上一周呢,我们讲到了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徐文兵:就讲了一句话。

梁冬:对,讲了一句话。

今天呢,我们再开始来讲:“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脊梁的“脊”。

徐文兵:嗯。

我们说了很多风,东南西北风。

梁冬:对。

徐文兵:那个,中央刮什么风?梁冬:对。

徐文兵:嘿嘿。

梁冬:你看它这个中央就不叫风了。

你看前面是说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是吧?到中央,它中央就没有风。

徐文兵:中央有旋儿风。

梁冬:对喔。

徐文兵:这中央为土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这一年啊就不刮风,就没风。

梁冬:对。

徐文兵:大家说这风这么不好,那没风是不是好?不见得。

风是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

我们说它对身体会有害,但是没有风……梁冬:那也不行。

徐文兵:出问题了。

什么问题?你看非典那年,每年都春天刮风,起沙尘暴。

非典那年都一点儿风没有,一次沙尘暴没有,所以它就湿气就起来了。

梁冬:噢……徐文兵:湿气就大。

所以给人造成了很大的这种危害,所以,中央为土呢,好像是东南西北风,它都刮不到,但是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呢,它就会造成一些脾胃方面的疾病。

脾胃方面什么疾病呢?梁冬:他说的是“病在脾,俞在脊”嘛。

徐文兵:对,病在脾,就是说,没有风的推动呢,这人呢就会吸收了很多不应该吸收的东西,造成了人体这种富营养化,你看我们现在江河湖泊,都是什么?生了很多水藻,啊,长了很多这种水葫芦,富营养化。

为什么?没流动,流动不起来。

梁冬:嗯。

徐文兵:这个,中央的话呢,我们讲东边是肝,西边是肺,南方是心,北方是肾,中间儿呢,是指我们的脾胃。

脾和胃呢,它有两个功能,胃是主消,吃进东西它把它磨碎了,大的变小了,冷的变热了。

脾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大家都认为好像脾主运化,这是个误解,脾是什么?太阴,什么叫太阴?梁冬:太阴湿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7-25 14:3520120708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一讲文字版本期主题:书法的历史性格主讲人:林曦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2-07-08 21:30-22:15资源下载:/eajian/blog/item/fc2c1fd5ccb954e55 0da4bb5.html文字整理:晓杰★尐木頭★佩之赤梅舞雪红楼绿梦修身齊家慧从卢溪画外音:书法究竟是什么?林曦:用毛笔在纸上写字来锻炼心性的功夫。

画外音:书法如何反映历史性格?林曦:每个时代的书风都是最直接的这个时代的心电图。

画外音:学好艺术有哪些要求?林曦:眼高手低是学任何门类艺术的第一个要求。

画外音:中国文化有怎样的传承特点?林曦: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放则必收,收则必放。

画外音:《国学堂》全新策划,展开笔墨丹青的历史长卷,从书法艺术窥探书法传承,以笔锋流转探寻人生之道。

书画家林曦带您重新发现汉字书法之美,一起聆听书法的历史性格。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

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大家好!我们很期待的这一期节目终于出现,你知道吗?一个人在一年当中可能就只有几期节目是值得名垂千古的,今天这一期呢,很有可能是这样。

点解啫?(广东话“为什么?”)因为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徐文兵的老师,他告诉我说,他说啊,哇,我最近发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呢,写书法写的实在太好了。

徐老师也算是自小承受家教,也算会写毛笔字的人了,能这样说,那我当然很好奇了,我说这是什么样的老先生呢?他居然告诉我,是一个年轻女子。

这于是就更加激发我的好奇了,当我面对这位老师的时候,林糊糊林曦老师的时候呢,才发现,哦,原来真的写字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今天就请来林老师,林老师你好!林曦:梁老师好!画外音:林曦,中央美院硕士,职业画家。

曾于法国、印度、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出版有个人书画集,小说、音乐专集等。

梁冬:书法这个事情很奇怪,自从人们开始用了电脑之后呢,很多人啊提笔忘字,你也会这样吗?林曦:就是因为我也用电脑,实际上这种大家不再把书法当做日常书写的这件事情,对书法是两面的。

通常我们会觉得它是不够好,因为这样事实上让大家对写字这件事情……就用手、用笔、用纸写字这件事情越来越远了。

但是就如同跑步一样,你想在原始社会,每一个人跑是他的基本技能。

但是,当开始出现交通工具,跑步就变成了体育项目,然后,于是就有人开始创造世界纪录,所以,那跑步这件事情的专业化和对跑步这件事情的发展来说不见得是坏事。

梁冬:言下之意,就是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写字,反而让一部分把写字做为职业的人可以显得更专业,更高级,甚至可以迈向一个更深的领域咯。

林曦:我觉得可能探寻出了不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经典的书法作品在当时有两种可能:一种呢就是信,写的信,就是日常的有实用功能的这些东西;还有呢就是在庙堂之上的这些碑文啊什么的,就是它还是有用途的。

所以当现在书法进步到无用的这个境界的时候,它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你觉得这是文化的失落,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它开始有了新的可能,就它就和绘画、音乐,就这些纯艺术领域的种类走得更近了。

梁冬:说的很有趣!昨天晚上我在抄这个《金刚经》的时候呢,一边抄啊就一边充满了一种很强烈的喜悦。

因为我感觉到了我好像和这个毛笔之间……你知道笔是软的,对不对?这个一个软的笔在您的手上居然在你手上呈现出一个好像那些碑文里面的那些字了,其实是很不一样,有一点点像的时候,你会觉得说,你和一个柔软的东西之间发生了关系。

林曦:那是,因为,因为就是说,中国的这个书法从最开始就是跟这工具有最……就是是有最直接关系的。

因为你看像油画的刷子,它都是齐的,但只有中国的这个毛笔是圆锥形的,而且呢,我们在写书法的时候,最基本的品评标准就是有没有中锋,就是以我们毛笔中间最长的那个毛,它是不是始终待在笔划的中间来做为判断的。

梁冬:真的吗?林曦:对对对对!所以像那个……他们给我起的,就我的学生给我起名字名字就叫林中锋,就是因为问我任何问题,我都说那你要在你的中锋上找到这个原因。

因为中锋相当于是什么呢?我觉得抽象点说,中锋你是要找到跟毛笔的这个气的关系,就是无论你的笔倒向哪一面,你的笔锋的这个气它是正中的。

柳公权当时有个笔谏就是说,皇帝问他说:“如何才能做到笔正?”然后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

”所以呢,很多人就……一些我觉得学传统的人就会说,一个人可能从字上面,一个人写的字,你就能看到他大致的性格,他的心性的特征,就是这些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任何的一点都是全息的,就任何的一个细节都是反应整体的。

那在落实到书法的技术上呢,如果说你没有找到中锋的话,那我觉得是还没有入门。

古人呢形容这个中锋,大概有几个比较著名的形容:一个叫“屋漏痕”,就是你去江南的园林,就是像那个苏州的那些园林,你会看到那个白墙上啊,有好多这个往下垂的这个,就是那种长期潮湿,一条一条的,有吗?就那种,那种上面还有点绿绿的,就是那个,就“屋漏痕”,就雨滴呀或者……然后我也让同学观察,说你开车的时候下雨,你看一看车窗,就是你发现那个雨点打在车窗上迅速地往下落的时候的那个轨迹,是绝对的中锋。

这个中锋用最直观的感觉来看,就说这个笔划,有些人的笔划就是看着又薄又扁,然后特别没有质感。

怎么样叫书法入门了,就是你把这个字能够写得站起来了,站起来就讲形容的是某种立体感,对吧!立体感实际上就是你的这个笔划的力量是往中间聚合,而不是外散的。

所以学书法首先是得真的理解和能够运用中锋。

梁冬:有一次我在一个道士那里,他给我讲了一句口诀,叫“守中无倾”,倾斜的倾,守住中间,没有倾斜。

“守中”这个概念呢,很有趣。

有一次这个杨振宁先生呢在凤凰卫视的这个《世纪大讲堂》里面呢,他讲到了这个物理学之美。

他说物理学界里面呢有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就是它的对称性。

就说任何的一个美的东西,都有某种奇妙的对称在里面。

中国建筑呢是很对称的,所以呢他觉得某一些现代建筑不好看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觉得那些现代建筑忽略了或者放弃了这种美的这种均衡感,所以呢他就觉得不太好看。

林曦:对,就是关于美这件事情呢,就是你看音乐,建筑,实际上它都是符合了宇宙的某个频率,然后这个频率里面肯定有平均……就是……就是平衡。

就即使是它动当中也是平衡。

就有一次我一个老师问我,他说你去看完《兰亭序》之后,有什么感受。

就好像看一个舞蹈,然后每一个动作,都是你觉得不可能呆住的平衡,就兰亭为什么就是会成为一个……一个制高……就是书法的某种制高点,就是因为它在最极限地打破平衡的时候它维持了平衡。

古人形容这个《兰亭序》,说叫:“龙跃天门,虎卧凤阁”,很无解吧?就是龙跃过天门,然后虎卧在凤阁。

那这个话里面它试图传……就是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某种惊鸿一瞥的瞬间,而《兰亭序》让这种瞬间呈现在你面前了。

很多书法的学者认为每个时代的书风都是最直接的这个时代的心电图。

就是魏晋那个时期的这个……这个人的那种风骨啊造就了他,他就是那种在一个瞬间里面要永恒的。

你去读一读这个……这个竹林七贤的那些文字,我觉得虽然美,为什么美学上一直把魏晋南北朝推到一个那么高的位置?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人的那种没有太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约束,然后比较道家美学的那种状态,是非常令人就是感慨的。

就是我们今天是很难做到那样的。

梁冬:对。

关于魏晋时期人们的品评和书法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刚才呢跟林糊糊林曦老师在讲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她说一个汉字总是能够在你可以看到它的中道,它有某种在一篇布局或者某一个汉字里面呢,你可以看到它的某一种中道里面的平衡,那种美学感。

然后就由此呢,讲到了魏晋时期的人们,他们的风骨。

事实上来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和绘画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峰,甚至魏晋时候的人也显得很可爱。

那它是什么原因?你对它的理解怎样?林曦:我觉得几个原因,我们随便聊。

梁冬:分享嘛。

林曦:第一呢,就是说那个时代的动荡让那个时代的人迫使他们必须活在当下。

就是魏晋时代的人是比较……态度……就是对人生的态度是比较,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不管的。

梁冬:对。

林曦:所以,所以这种放下带来更大的集中。

所以魏晋时期的整个的,不管诗词就文学上的诗词还是,还是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发展到了就是后世挺难以超越的某个高峰的。

因为可能从量上它不够大,但是就那种整体,尤其是在哲学领域的这个成就,是后代难以逾越的。

梁冬:我觉得可能是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呢魏晋时期它的确是门阀呀,所以呢世族很庞大,家里面呢基本上还是有钱人,不是穷人上来的。

林曦:那是有闲的。

梁冬:还是有钱有闲的。

林曦:对!梁冬:第二个原因呢,可能跟当时啊,你刚才说的儒教还没有那么强盛,所以呢大家也玩得比较High。

林曦:这就儒教的影响嘛就没有赋予它一个,你必须这个这个叫什么“修齐治平”的这个任务,对吧?你没有这个任务。

所以你可以很好的这个……你就……就在那个时期一个人躺那儿说,我澄怀以观道。

你觉得说,啊,大家都给他鼓掌,那再后来比如你说到了这个理学盛行的时候说,你在这儿闲着,你不担这个天下的重任,你不去这个,这个叫什么,“兼济天下”怎么行呢!就是说那个时代你完全地不想着兼济天下的独善其身是被认可的。

梁冬:嗯,它有点像美国的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时代,是不是?林曦:对对对,但是就有点那个意思,但是整体这个东西的区别啊,就是美的区别,就是高度的区别。

就是我不知你有没有读过宗白华先生就专门有很多文章,讲魏晋时期的人的这个风骨之美,金庸的人物里面,哪些是比较魏晋的呢?黄药师是比较魏晋的,杨过是比较魏晋的,就是这种不怕怪,但是我就是专。

郭靖是肯定特别不魏晋的,魏晋的品评标准里面,他是一个特别……肯定就一评就评下去了的人。

所以书法这种最直接呈现你的这个人生状态和心相的这样一个……我就说是一个心电图吧,就是它好像就是你的末梢神经的一个外现的这么一个东西,它跟这个人本身永远是最接近的。

梁冬:我听说几个关于魏晋时期的故事,它说某一个人有一天晚上想他的朋友,然后月黑风高,划船、划船、划船,去到门口的时候呢,他把门环拿起来,突然觉得没啥意思了……林曦:姓戴的哥们儿。

梁冬:对对,他又放下来回去了,他称之为叫“兴之所至,尽兴而归”嘛,然后他们说那就是那个时候人们的浪漫。

林曦:我觉得那个真的不是浪漫,那个真的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态度。

实际上我们今天为什么觉得活得累,就是因为你兴起的时候,你先想你先自我责备一通,就说我为什么要重视、这么重视自己的个人愉悦呢!你就先就是被教育地……先给自己的情绪一打击,好了,但是你是不能违背你的本性的。

梁冬:又放纵一下。

林曦:于是你就放纵一下,放纵一下,然后……梁冬:又开始后悔。

林曦:对,又开始后悔,就是怎么说,就是当下、当代人的情绪里面我觉得非常的这个……梁冬:患得患失……林曦:魏晋时期为什么你觉得看着这么羡慕呵,就是因为他特别爽利,就是……梁冬:想,就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