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2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三讲 文字版
国学堂 20100508国学堂-梁冬对话王东岳第一讲 文字版

国学堂 20100508国学堂-梁冬对话王东岳第一讲文字版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05.08 23:00~23:30主讲:王东岳主持:梁冬本期主题——从中西文化看“中国趣味”本期导视:画外音:国学与文化,暗藏玄机。
王东岳:欧洲人讲性,中国人讲食。
画外音:国学与科学关系复杂?王东岳:所有科学都是单刃刀,只砍你的生存技术。
画外音:国学与生存命中注定?梁冬:中国人讲中庸啊,是站在全球格局上。
王东岳:跟我们的生存格局相匹配。
画外音:《国学堂》梁冬、王东岳带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共同探讨生存之道中的国学智慧。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
一直以来呢,我很希望啊,有一个人能够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对比里面去讲国学。
因为就有如说你讲男人,你就一定要讲女人一样。
所以讲国学,一定要打通来横跨来讲呢,才更加理解。
结果呢,心念一闪,震动十方。
还真让我找到这么一位老师。
前一段时间呢,我和徐文兵老师啊去黄帝陵祭祖的时候呢,碰到了独立学者——王东岳老师。
那王东岳老师呢,就是这么样一位老师。
诶,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和徐文兵老师呢跟他聊天的时候啊,惊为天人,很有趣。
所以呢,今天就把这位王东岳老师,独立学者呢,王东岳老师呢请到了我们现场。
王老师你好。
王东岳:梁冬,你好。
梁冬:诶,王老师啊,就是说,什么叫独立学者,首先是?我看你的名片上就是独立学者。
王东岳:呵呵呵,我是不在任何一个学术机构中工作,就是钻在自己所在的书房里。
梁冬:那你这个做独立学者做了多少年?王东岳:哎呀,前前后后有二十年左右了吧?梁冬:就是在终南山脚喽?王东岳:依山傍水,后面就是秦岭,旁边就有一条河叫太平河。
所以那个地方非常有景。
梁冬:诶,我听说有本书叫《空谷幽兰》啦,它说呢,在终南山呢,到现在都有很多隐修的人,那个秘修的人啊,在山洞里边,据你所知,就是说到现在还有没有这种隐士?王东岳:有啊。
终南有……这个秦岭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庙宇,都是在一些比较特别不容易到的地方,这些大多数啊,就是佛教和道教的人,我曾经见到过十七八岁,高中毕业以后呢,突然间就出家了的小伙子。
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第六讲文字版

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第六讲文字版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过去的几周里面呢,醍醐灌顶啊,倪师帮我们打通了很多关于生命和身体的奥妙,这一周,依然请来倪师,有请,倪海厦老师——“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导师,倪海厦老师,谢谢您。
倪海厦:谢谢,谢谢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倪海厦。
梁冬:大家好!我们都讲了这个中国文化太美,在我的观念里面,医和易本来就是相通的。
在过去的几周里面我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摁着,没有问的原因呢……这个先也要热一热,跟上这个倪师的节奏,然后呢,才能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个医和《易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倪海厦:这个,这个问题提得好。
梁冬:我知道倪师很小的时候,是先是学《易经》,后来才是学的医嘛,对不对?倪海厦:对,我是从《易经》开始下手,中国文化,我们不能说,我绝对不敢说我是最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但是我对中华文化是一种敬仰的心情。
我认为一个炎黄子孙,多多少少要看一些东西。
那我从小对天文、地理、《易经》非常有兴趣,那我就从《易经》开始下手,《易经》读完了以后,在不是很透彻了解《易经》的状态之下,我就开始研究这个中医。
那《易经》和中医的关系非常的微妙,我用一种很浅显的方法让大家能够懂。
首先我们讲一些精神上面、心理上面的疾病。
梁冬:好。
倪海厦:比如说,一个家里面,如果说妈妈得了乳癌,怎么样做我前面已经讲过。
可是现在遇到一种情形,精神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
妈妈呢生了一个儿子,三千宠爱在一身,爸爸妈妈来宠,爷爷奶奶……叔叔啊,通通来宠这个独生子。
结果发现这个儿子喜欢穿裙子,不喜欢穿裤子,然后喜欢像女孩子的化妆的东西,吃饭的时候还打莲花手,还喜欢烫头发,他讲话声音动不动就像女生。
糟糕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全家人开始,爸爸妈妈也烦恼,爷爷奶奶也烦恼,糟糕!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好开心,现在居然……结果长出来是个女儿,那怎么办?你说,啊,不行你要去穿裤子啊,你要怎么样思想,你把它丢到那个西医的精神科啊,什么科,什么科改变他,但是他就是喜欢做女孩子,你怎么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梁冬:对啊。
己.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1(上).己.[经方派美国行医]
![己.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1(上).己.[经方派美国行医]](https://img.taocdn.com/s3/m/60542e7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7.png)
己.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1(上).己.[经方派美国行医]06—经方派美国行医刚才讲倪师学医的过程,在台湾刚刚开始学医针灸,后来学的是经方派,和当时主流的温病派不太一致。
也发现了经方派在治疗上、效果上更加摧枯拉朽一些;温病派更温和一些,变成了是有一种治不好人也治不死人的状况。
后来就全家移民到美国,慢慢就到美国来,开始发展另外一番事业,在美国开始落地生根,就开始行医了。
梁冬老师在美国碰到好几位中医大夫都有这样的认为,包括田大夫,徐文兵老师,都说到在美国对中医的行医并没有太多限制,不会说一定要温病派,只是它有一个限制就是中医就不能开西药。
在美国讲一句良心的话,也是很难过的话,反而真正发扬了中医,真正赞成中医的是美国人是老外。
此话怎讲?这话有点猛哦?在国外老外找中医看病,问他们说:“你为什么找中医,找我中医来看病呢?你这个病你西医在吃药?”他说:“Oh,My doctor told me.”——我的医生叫我来看你的。
“啊,为什么?”“你们五千年的文化,must be something good.”一定有好的东西在里面。
然后美国的医师——西医都是:“why not!”为什么不要用?好,能对你好为什么不用?那中国人自己懂一点当归,懂一点黄芪,懂一点生姜,懂一点红枣。
他就认为说:“我懂中医了,中医算个什么!”。
在海外的华人他们认为要加入美国主流的社会,就要跟他们用同样的东西。
吃什么止痛药,吃什么感冒药,吃抗生素,就按照西方人的活法才是先进,然后华人反而排斥中医。
“中医,中医,我懂啊!我怎么会不懂?”就是说美国华人去学西医去了,而美国人本土白人在吃中药,文化上的吊诡。
到美国的华人家里面去看,很多一大堆的抗生素,在家里止痛药,还有很多的维它命,都是美国人的东西。
认为美国人怎么样做,他们都是对的!而且很多华人去给西医看的时候,那真的是低声下气,毕恭毕敬的,在医生的诊疗间里面,大声话都不敢讲一声;而跑得来看中医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样子,“我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给我打折扣,你怎么怎么样?”这种状况中医馆在国外碰到很多。
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1-中国饮食文化-饮食之道【含音频】

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1-中国饮食文化-饮食之道【含音频】01—饮食的有滋有味红叶老师分享从孔子的生活观里,看到其如何过得有滋有味的。
其实在中国古人包括士大夫阶层,都很懂得如何好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让自己吃得舒服,吃得愉快,睡得舒服,睡得愉快。
从而透过自己愉快,令到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
自从西方文明传来之后,其实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一定要有足够的热量、能量、饮食、营养等等。
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反而忽略了中国生命和生活观里那一种追求精致、雅细、舒服的境界,其实有些时候也觉得很有些遗憾。
也就是说当这样一种生活文化消失的时候,生活过得真的是太粗糙了。
红叶老师是一个专业的医生,其从医生的角度发现:原来让一个人过得舒服,是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源泉。
上一期提到了孔子的生活观、饮食观和文化观,接下来说说饮食的滋味。
现在所能见到的文化方面的发展,包括文化潮流,实际上都跟经济有很大的关系。
当西学东渐以后,当西方文化的思潮,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带给东方思想,包括东方很多传统习惯一种妄图改变和颠覆。
在这种潮流之中,有两个门类,不光没有变化而且能够逆流而进。
一个是中餐,世界各地,中餐到处开花;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有墙内开花墙外红之势。
其中还是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堡垒,中国文化的中坚,可以去发扬和去坚守的重要点位。
红叶老师作为医生,需要了解医疗以外内容,就象平常喝茶一样。
喝茶应该是心内求茶。
而学医到一定的层面后,需要医外习医。
就是说在医疗技术本身以外,或者医疗学科以外,找到别的学科对医疗能够产生启发的内容,这样的话就能够解决更多问题。
“心内求茶,医外习医”这是红叶老师近两年的体会,实际上在研究饮食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饮食味道。
美味的味道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味道所在。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直在追求贵族的思想。
现在经济发展了,是有钱了,但丢掉了对贵族的追求。
怎么样才能把其找回来?考虑一下怎么样来寻找回已经遗失的久违的味道,不要光从营养上来考虑问题,毕竟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脱离了贫困。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文字版定稿版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文字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旅游卫视国学堂-20100227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一讲文字版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02.27 23:00~23:30主讲:徐文兵?? 主持:梁冬视频音频下载:/eajian/blog/item/4023471615509b4121a4e933.html 文字整理:慕越人、徒步去旅行、天机锁、佩之、清远、蓝色天空、修身齐家、慧从庐溪旁白: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徐文兵:两个甲子。
梁冬:一百二。
旁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寿命的长短?梁冬: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徐文兵:最重要打的那个“基”,来源于母亲。
梁冬:父亲他的……体现在哪里?什么叫做外在表现啊?徐文兵:行为啊,举止啊,学习啊,工作啊,一些,表现的不是很好。
那是什么?子不教……梁冬:父之过。
徐文兵:父之过。
旁白:国学堂《黄帝内经》之天年系列,梁冬对话徐文兵,聊聊如何才能颐养天年。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今天的“国学堂”,有幸呢请到了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呢,和我们一起讲这个《帝内经》。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以及观众。
徐文兵:以前是听众,现在成观众了,大家好!梁冬:啊,徐老师,咱们这个,由于时间非常紧凑,所以呢,抓紧时间进入《黄帝内经?灵经?天年》啊,这个解一下题。
徐文兵:呵……大家都知道中医,《上古天真论》第一篇讲的就是让“人尽其天年,度百乃去”。
背景提示:“人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自然赋予人的寿命叫天年,是两个甲子,120岁。
徐文兵:就说,中国道家或中医认为,人的天赋的寿命,叫“天年”,这天年的这个具体目呢是两个甲子。
梁冬:一百二。
徐文兵:呃,一百二十岁。
我们以前说,要尽其天年,要健康长寿,而在《黄帝内经》,是《灵枢》篇里面,它专门列出单独一章,讲《天年》。
20120715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二讲

20120715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二讲本期主题:书法的内心回归主讲人:林曦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2-07-25 21:30-22:15资源下载:/eajian文字整理:晓杰半弯月yhlj 嘻嘻田若素修身齐家猪光宝器慧从卢溪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
在过去的一期节目里边,我们请到了一个很年轻的书法家老师——林糊糊老师。
林曦:梁老师好。
梁冬:跟我们一起来分享关于书法种种种种。
画外音:林曦,中央美院硕士,职业画家,曾于法国、印度、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出版有个人书画集,小说、音乐专集等。
梁冬:用了一集的节目时间,还没来得及讲到底什么是书法,我们赶紧入正题。
什么是书法嘞?林曦:我觉得书法有好多好多层定义,就是我们通常会……大家会直接想到的是如何把字、把汉字写漂亮的一个方法。
但是,我们现在可能讨论到的书法其实是如何使用书法这样一个法门,能够深入到内心回归的一个方法。
梁冬:能举一个例子吗?林曦:就是说,我曾经,我做过一个书法课的一个教材,然后在这个教材的翻开第一页上有一段话,大意呢就是说,我们学习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字比别人写得好的人,而是通过一遍遍的跟古人这个……因为法帖是最直接跟古人的交流,揣摩和熏习,然后使我们成为一个有教养、有风骨,然后懂得规矩的一个人,然后,最重要的是呢,你从书法的这个美里面体会到这个当下非常难得体会到的抽象之美,至于字写的够不够漂亮,够不够好看,那是一个非常次要的而且功能性的要求。
梁冬:我以前在节目里面曾经跟大家分享过我自己的一个感受呵。
当你在抄经的时候,抄着抄着你就发现,哎,有些字写的还好看,有些字呢就写得很乱,明明都是一个人在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显然是前者你的心是静的,是喜乐的;而后者呢,你的心是乱的,你是心有旁鹜的。
所以呢,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观察的过程。
林曦:对,而且是一个作用和反作用的过程。
《中国之声 国学堂》之《上古天真论》

(转帖)《中国之声国学堂》之《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国之声国学堂,每周六晚23点,时间一个小时《中国之声国学堂》之《上古天真论》第一期文字版(2009-02-04 09:20:33)《中国之声》《国学堂》之发现中医太美(第一期:2008年12月6日)感谢百度国学堂贴吧兵不厌诈105的整理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我是梁冬、梁某人。
坐在我对面的是我在求学中医方面的偶像级老师徐文兵老师,徐老师您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哎哟,一看你就很有电台风范,从小肯定是听“小喇叭”长大的人。
徐文兵:听孙敬修爷爷的故事长大的。
梁冬:我估计您可能是最后一批提到孙进修爷爷的小朋友了。
以后的小朋友肯定都很难提到了,所以说让我们无限伤感。
其实还有让我们更无限伤感的东西就是中医。
中医作为一个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且它作为一个能够通达宇宙道理的一门学问,最近,尤其过去这一两百年来可以说饱受诟病,很多人也不很理解。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用一种崭新的视角,用一点点,让我们现代人都能理解的语言,重新去讲讲我们的中医。
尤其在中医里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
这本书很多朋友可能也在不同的地方听说过。
但是实际上,以我看来,我听到的关于《黄帝内经》讲的最有趣的人,就是我对面坐的这位——徐文兵老师。
徐文兵:过奖。
梁冬:徐老师,你一看就是贵人。
以前都说“贱人多语,贵人沉默”。
徐文兵:不是,先得听你说,你抛砖、我引玉。
梁冬:那我们这个节目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本《黄帝内经》,足足可以让很多人读一辈子,所以我们肯定要慢慢和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有很多篇,大概有81篇。
徐文兵:《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叫《素问》,它有81篇,第二步叫《灵枢》,也有81篇,合起来162篇。
梁冬:《素问》和《灵枢》有什么讲究吗?徐文兵:我们互联网经常有一个词叫FAQ,就是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就是经常要被问到的一些问题。
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第七讲文字版

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第七讲⽂字版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
在过去的⼏周⾥⾯呢,我们请倪⽼师讲到了很多⽣命、⾝体、宇宙之间的关系,上知天⽂、下知地理、中知⼈事,以⾄于常常让我们感觉到⼀种精神飚车的快感,以及之后的虚脱感。
今天在这⼀段⾥⾯,我们和⼤家⼀起来分享⼀个升级版的话题。
⾸先,还是要特别感谢倪师来到我们的现场。
谢谢倪师,你好!倪海厦:谢谢主持⼈,各位听众,⼤家好!梁冬:在此之前,我们主要讲了⼀些很普遍的⼀些问题,包括药呀、医呀等等问题。
这就引发了⼀个很多的⼈的⼀个提问,假如我真的很想学医,那你是在美国,怎么学会⽐较好?因为激发了愿望之后,哦,你⼜去台湾了,⼜去美国了,那怎么办呢?这个肯定是⾃然⽽然升发起来的⼀个想法。
倪海厦:对,我就希望给已经有基础的,⽐如在中医学院读的那些中医药⼤学的学⽣,还有⼀些有社会上⼈⼠喜欢中医药的,这个研究中医药的⼈⼠,给⼤家⼀个建议。
在中国⼤陆,我相信,有⾮常多的经⽅家,我实际上只是⼀个⼩中医,从美国来的⼀个⼩中医。
中国⼤陆很多的民间的医⽣,或者是正在中医药⼤学的,⽐如说我所知的,你们的刘⼒红——刘教授,⼴西中医药⼤学的,⼭东中医药⼤学的这个孔乐凯,还有赵本⼭。
不是那个演员。
还有⽐如南京中医药学院的那个黄煌教授都是经⽅,实际上我相信很多学校的教授,也是属于研究经⽅的,我们中医有五部经典,我在过去出版的《⼈纪》,讲的就是这五部——五⼤经典,那诸位呢,在有空的时候必须要常常要阅读这五⼤经典。
梁冬:哪五⼤咧?倪海厦:这五⼤经典就是我《⼈纪》⾥⾯的,第⼀个呢,是《针灸》;那第⼆个呢,这个是《神农本草经》;第三个呢,是《黄帝内经》;第四个是《伤寒》;第五个是《⾦匮》。
这五⼤经典你⼀定要熟读,中国⼤陆很多,包括⼤学都开这种课,如果将来说我们需要做这个……,如果各个中医药⼤学能够多开这些课,⽽把西医的部份,⽐如说⽣理病理学呀、解剖学,这些东西减少,⽽增加《黄帝内经》的量,可以读得很深,每⼀句,逐章,逐字来研磨这个《黄帝内经》,研究这个《黄帝内经》到底什么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7-30 9:0920120722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三讲文字版本期主题:书法的身心修炼主讲人:林曦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2-07-22 21:30-22:15资源下载:/eajian/blog/item/fc2c1fd5ccb954e55 0da4bb5.html文字整理:窗外别名晓杰风光学黄修身齊家青莲慧从卢溪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
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在上一期的时候呢,我们请到了年轻的书法老师。
林曦:梁老师好!梁冬:书法老师,林糊糊老师呢,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了写字当中的种种有趣。
画外音:林曦,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职业画家,曾于法国、印度、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出版有个人书画集、小说、音乐专辑等。
梁冬:讲了一件事情,她说一个“永”字,比如说拿着这个“永”字。
您正着写的时候呢,当然是这样写的了,如果你练习的时候,你反过来是这样去写一个“永”字呢,一定也很有趣。
那到底什么意思呢?林曦:就是克服自己的这个眼睛和手的惯性的一个方法。
这个,当然倒着写也不是为了去写字,实际上是一个分析的方法。
因为我们,由于我们是,如果我们是外国人就还OK,由于我们是中国人,你对这个字一定有你的理解,以及从小老师告诉你偏旁要怎么写,就是这个字的主体要怎么写。
比如写“王”,你会很正常的最后那一横,最后那一横是最长的。
梁冬:对。
林曦:这些习惯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面了。
但是呢,你再去临帖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彻底放下这个惯性,然后去跟帖写得一模一样的。
就是临帖这个事情,也就跟中医讲的,就是形、气、神三个层次。
最开始我们需要“形”,就起码你要做到“形”一模一样,你才可能做到“气”一样,然后你最后做到“神”一致的时候,你就可以离帖了,你就可以跟这个帖离得比较远,但一看呢你是掌握到这个精髓的。
所以很多人说,董其昌临的帖都出帖得很远,但是他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但是像我们如果初学,我是觉得深入、细致、准确地,穷尽可能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同学他在写字的时候,他怎么写都跟那个字帖离得特别远。
可是呢我就会想一个办法说,哎,那你倒过来,你倒过来写这个字,哎,就发现就很像。
那笔法上肯定不好,因为是倒着写的嘛,但是在形的轮廓上非常地像,他就会很长吃惊说……梁冬:为什么呢?林曦:对对!就是表情跟你一样,就是无限困惑。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倒过来的时候,它这个字就对你来说,它不是一个字了。
梁冬:它是一个形。
林曦:对,它不是你读过、你写过,你知道它的发音,知道它的意义的一个字。
而是一个搞不清楚什么的图形。
那这个呢,这个方法怎么来的呢,应该是法国吧,一个法国的一个学者做的研究。
他们是做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让一群成年人去临一个毕加索的画,然后发现画得都非常非常不像,然后这群成年人非常的挫败。
然后他把这些画全部倒过来,让他们重新临摹,发现非常的像。
就是,所以这个又回到我们讲的心性的这个话题。
如果一个人……这个一个长期被训练的人他写什么帖都像的。
就是因为我有的时候会在微博上发我自己写的练字的作业,就老有人在下面评论说:哦,你怎么又换风格了。
实际上不是我换风格了,是我在做不同的功课的时候,我就应该像那个、那个帖嘛。
所以这个里面如果越能把“我”放下的时候,将来的“我”才能更有个性。
所以一个“我”没有个性的时候,就是他最有个性的时候。
梁冬:据你所说呢,这个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气势所在,是吧?有些横笔又怎么样,打折又怎么样。
林曦:对对对……梁冬:它里面呢,其实我觉得中国人是一个仿生学艺术的这个……他所有的东西都是仿生学嘛。
林曦:都是相。
梁冬:对,都是相嘛。
就是说哪怕写个汉字,也是对与大自然的种种的自然现象的一种回应。
林曦:对。
梁冬:不光是简单的临摹,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就是说在书法里面的横竖撇捺,它是如何与自然之间进行回应的呢?林曦:可以去看这个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给他传过一个东西叫《笔阵图》。
梁冬:对。
林曦:那这个《笔阵图》呢,它就讲到这个当你写一“横”的时候,要如同千里阵云,就是……梁冬:就像我们坐在飞机上看到的。
【《笔阵图》:“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林曦:对对对……就是那个地……就是那个云层的那条线。
然后你写一“点”的时候,如同高峰坠石;然后写一“竖”的时候如同万岁枯藤;写一“撇”的时候呢,就好像一个斜插在这个地上的一个象牙。
所以它有它这个文章里面有就是有一个非常短的文章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比喻。
如果,你看这个转折,它说要像劲弩筋节,然后找了一个仙鹤关节的图片。
就是,这些虽然有些比喻是非常具象,有些比喻讲的就是一个感觉,但是实际上就是……就好像读诗一样,首先你得胸有丘壑。
所以,一个人写的字就是他胸中气象的外现,然后你在手上的字的这个气象的锻炼上又同时反作用于你的内在。
梁冬: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认识一个老师,他曾经给我这样描述一位医家,他说这个医家,你看他开方子的时候,你觉得此人大气磅礴,啊,点线面俱到,心思缜密,而且,当机立断,在现实生活中,他这个人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我的问题就来了,会不会有些人你看他的书法觉得这个人很高级,内心充满了坚定的温柔,腼腆的执着,哈哈哈……但是这人一看现实呢,就是泯然众人矣,走在地铁里都不会有人看见,也没有那种气象,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呢?林曦:我觉得这个分两层讲,第一层呢有可能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可能是咱们没见着,就是他的这个……梁冬:现实生活中的气象。
林曦:对的,就是他的收藏是你没有见到的,这是一种可能;但是第二种可能比较多一些,在现实当中我们会观察到,就是说他没打通,学问是还没……还没通达呢。
所以佛教很强调“圆融”嘛,“圆融”就是能够往来,就是更趋于道的东西都是可以往来的,就是能够来也能够去。
梁冬:能出入。
林曦:对,能出入,能来回的,往往是跟道比较接近的。
梁冬:就是说他做事情做人,在这个地方做这个事情,在那个地方做人,他是一致的。
林曦:对,就是我觉得就是艺术家可能这方面……这样的更多吧。
就是他在某个领域获得了钥匙和这个路径,但是他还没有把这方面的成功或者说他的心得,融会贯通到另外的领域。
有些东西是可感知的,有些东西是不可感知的,就像我上课的时候给大家选的一个帖,是这个颜真卿的一个很少的墨迹,叫《竹山堂连句》,那我自己是非常喜欢这个帖的。
梁冬:呆会儿呢我们会在电视里面跟大家找到这个帖。
“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
”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刚才呢请林糊糊老师讲到了一个帖,这个帖叫什么名字来着?林曦:叫《竹山堂连句》。
梁冬:这个帖为什么它难看呢,为什么大家觉得难看你觉得好,我的意思。
林曦:难看的原因是,可能它不是那么漂亮的一个字。
但是呢,好的原因是第一呢,我选择这个帖是因为这是……我们通常都会看碑嘛,碑就是书法家写完,然后由工匠刻到石头上,然后再拓下来的这样一个……实际上它这样中间会有很多损失。
从好的一面讲呢,古人觉得就说,练碑你能练到那个比较整的那个感觉,就是比较整,也比较正,但是,碑呢,同样会带来一些错觉,就是你透过刀锋去看到这个笔峰的时候,会有一些,会有一些损失,而帖呢,因为是墨迹嘛,它就跟当时的书写是最接近的。
就是往往有的时候,美不说明问题,但难度说明问题,就当他发现这件事情不容易的时候……梁冬:起码还是代表了一定技术含量的。
林曦:对!是相当有难度的。
所以,在写完两次课,这个《竹山堂连句》之后,再也没有人说,颜真卿的这个字不好看了。
就是因为他发现难,就难度有的时候和美是非常交互的一种……一种关系,你越意识到难度的时侯,就是,就是我们总是认为有些经验是非常个体的,就是,我看到了你没看着,但是呢,你会发现,喝酒、喝茶、吃饭很多这种嗜好类的东西,大家玩的年头和深度和他的这个选择往往都是类似的,就刚,你听一个人在说喝什么茶,你大概知道他喝多少年了,以及他大概什么段位。
梁冬:就是吃到最高、最后层次,大部分都吃广东菜。
林曦:对啊,对啊,就是段位是……还是有可品评的标准的。
梁冬:你说的这个事情,你刚才讲到这个难度的时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意象,就是李宁啊,拿着那两铁环,在那儿“咔咔咔”,然后呢就能把腿盘起来,是吧!你看着呢人家也是举起来,你真自己去试一下的时候,你就完全不可能,你能够把这两个,把这个撑起来嘛!你得多大的臂力才能完成啊,就是说,那种很缓慢,而且很连贯的动作,背后是有巨大的练习才能完成的时候,你就知道它的美所在了。
林曦:对,所以了解难度就往往同时了解美了!所以在大家写过那个《竹山堂连句》之后,就觉得,哦!这个东西好像看上去,就是有难度的容易是更难的。
就有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当时在美院念书,有一个老师,他的画非常……非常的像小朋友画的,就是像……而且像那种小学啊或者幼儿园的美术课上画的,然后,我们都很不以为然,很傲慢啊,然后我的导师就跟我说,嗯,这个简单可是有难度的。
结果有一天我就很不服气,我就回家自己拿一张纸画一画,就大概画成那个老师的那个样子,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像丰子恺先生或者关良先生的那些画啊,看上去就跟儿童画一样很简单,你临一临试试,那个实际上难在那个气息和你以……那个简单只是你以为简单,里面还是有非常多丰富的内容的。
所以,就跟我们刚刚你说这个人,哎,没觉得他怎么样啊,可能是……可能就没看……没见着。
那个没见着往往是……梁冬:其实我们自己还没做到。
林曦:对对对,往往可能是因为你可能还不够吧。
就是我有一个老师讲过一句话,我一直都记得,他说:千万不要说对任何一个学科不喜欢,不喜欢往往都是你缺乏背景知识。
梁冬:还没进去呢。
林曦:对,你还远着呢,就是你进去了,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科就是……都是有它的有趣的那个点的,不然怎么有人在学得津津有味呢。
梁冬:对,所以我觉得有一些人呢动辄就批评西医,说西医太野蛮。
林曦:对,实际上他可能不懂。
梁冬:他不懂西医,同样,批评中医的人也是因为不懂中医。
林曦:对,往往就是“禅外说禅”,或者在门外的,但是你也不可以否定说,在所谓的门外他看到了某种整体,某种结果,某种结果导向的东西,但是……但是的确是这个未经深入啊,他就是好像在外面说的这个东西是,的确是会比较片面。
梁冬:所以呢,还是要实证实修呵,所以,一件事情你得……你批评别人,你自己先玩一玩,玩得比别人好了之后你再批评别人,那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林曦:就是那种出入的细致精微的东西,的确是体验过和没体验过是有差别的。
梁冬:比如说,说回书法这个事情,咱们本来是一个书法的节目,是吧!基本上没怎么讲书法,是吧!但是,我觉得基本上还是一直呢也在说书法。
你说这个“横”这个事情,我问一个粗鄙一点的问题,怎么才能写的很有那个像云,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林曦:千里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