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寒论_证候分类纲目_太阳表证寒风郁阳正邪相争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在临床上,外感病中的“刚痉”与“柔痉”均较常见。

痉病的临床表现,以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为特征,刚痉与柔痉亦不例外。

张仲景依据痉病的不同兼症,以及不同的病因属性,将痉病分类成“刚痉”和“柔痉”。

按照《金匮·痉湿暍病篇》开首所说的:“一.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即将处于表证阶段的痉病分类成了刚、柔两类,并列举出二者的主症及二者的鉴别要点;同时,从其现症亦可分析出二者的病因异同。

从刚痉症现“发热无汗,反恶寒”可知其病因属犯表之风寒,此点笔者在上一节已作分析,不再赘述。

从柔痉症现“发热汗出,不恶寒”则可知,其病因属犯表之风热(之所以判断其病因属风热,笔者在下面【病因病机】中尚会进一步论证)。

张仲景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引起痉病的病因有伤寒、中风、风热等多种:因伤寒所致者如“刚痉”;因中风所致或与中风相关者,如“五.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金匮·痉湿暍病篇》),即使风寒所致的“刚痉”及风热所致的“柔痉”,其病因亦常兼挟风邪,其痉症与风邪亦不无关系;因风热所致者如“柔痉”等等。

同时张仲景观察到,痉病的形成机理与太阳表证发汗太过而伤津助热、经脉失养关系较大,所以他在治疗痉病时,常常采用升津或生津的葛根与栝篓根(即天花粉)为君药。

我们应注意的是,在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对辛凉解表法治疗风热表证的认识尚很模糊,更无在临床上成熟有效的辛凉解表方剂。

所以,仲景虽明知柔痉多为风热所致,但仍选用辛温的桂枝汤以疏其风,然后加用甘寒的天花粉为君,一则制桂枝汤之温,二则生津、濡养经脉以祛强急。

处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则有更多更好的方剂可供选择,为了提高临床的实际疗效,故笔者在【治疗方法】中,选用后世《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加栝蒌根,作为治疗处于表证阶段的柔痉的主方。

【相关原文】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表证 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表证  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

下 、 寒不 得外泄则 痒 ) 风 。故 本 证 病 机 , 寒 风 郁 是 阳 , 邪相争 于 表 , 宜从 速 因势利导 , 表宣郁 , 正 治 发 使 体 表 之风寒 得 以宣散 , 闭于体 表之卫 阳得 以宣 通 , 郁 由此邪 去 正安 , 正 相 争 之 势 亦 自然 得 息 , 病 则 邪 其
尖 )甘草 一 两二铢 ( )大枣 五枚 ( ) 炙 擘
右七 味 , 以水 五升 , 先煮麻 黄一 二沸 , 上沫 , 去 内 诸药 , 煮取 二升 , 去滓 , 服一 升 , 温 日再服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3 脉 浮数者 , 当汗 出愈 … … … ……… ( 9 . 法 4)

即不再 发病 。
【 临床现症 】 发热恶 寒 , 时作 时止 , 日发作 二次 或数 次而 不 一 定时 ; 无汗 , 或服 药发 汗 而不彻 ; 面红 , 痒 , 呕 , 身 不 大 小便 正常 ; 质 淡红 , 舌 苔薄 白 , 浮 。 脉 【 病因病机 】 本证 的病 因病 机 寒 风 郁 阳 , 邪 相 争 , 均 力 正 势

5・
JANG I XIJ R OU NALOF RA T O L C NES MEDI I T DI I NA HI E CNE
寒风郁 遏卫 阳 , 邪 相 争 , 当恶 寒 发热 ; 恶 正 本 今
均 可 出现 “ 红 赤 ” 面 。然 本证 的 病 因病 机 仅 为 风 寒 郁 阳 , 无 内热 , 面赤 身 痒 , 属 阳 气怫 郁 欲 发 越 并 其 乃
寒发热时作 时止 , 如疟之发作 ( 即第 2 、5条所谓 32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大家好,我们上课。

下面我们就看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第9页的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个发热,他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阳邪相比较,风为阳邪,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

阳气是什么呀?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

那么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人当然就要发热。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就发热,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这个症状。

张仲景又把卫阳因为抗邪而出现这个病理性的亢奋,叫做卫强。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卫强,并不是卫气的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气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第二种症状就是汗出,为什么会有汗出呀?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

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如果这个衣服没有拿洗衣机来甩干,我们挂在房间里,如果房间的窗户开着,有对流,那么空气是流通的,这个衣服干得就快一些。

如果这个房间的门窗是紧闭的,没有空气的对流,这个衣服就干得慢一些。

所以,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

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是汗出的病机。

汗出的病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第二个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面为汗。

我们说,在前面讲《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对第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它的病机,那么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太阳中风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三个症状是“恶风”。

其实恶风,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

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写恶风呢?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

伤寒论:太阳病篇恶寒

伤寒论:太阳病篇恶寒

伤寒论:太阳病篇恶寒【参考资料】恶寒《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表明恶寒为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

外感病初起,外邪侵袭,正邪交争,郁遏阳分,使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此时虽加衣近火,仍不能使外邪祛除,邪气郁遏不解,故不能使肌体之阳气宣达于表,因而得温怕冷感却无明显缓解。

恶寒与恶风、寒战、畏寒的鉴别其中恶风、寒战属外感病常见症状,恶风指患者遇风怕冷,避风可缓,较之恶寒为轻,为外感证中恶寒之轻症;寒战是指患者恶寒时伴有战栗,是外感证中恶寒之重症;三者区别是轻重不同。

而畏寒是指患者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症状,多见于阳虚之证。

其与恶寒的区别是发病机理不同,恶寒一般指新病、病程短,多为实证、表证,而畏寒一般指久病、病程长、多为阳虚证、里证,常以加温近火后怕冷能否缓解进行鉴别。

发热发热指体温升高(例如口温>37.8°C或肛温>38.2°C),或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日波动。

发热主要发生于机体的温度调节器(位于下丘脑)在较高的温度复位(重置)时,主要是对感染的反应。

不是由体温调定点重置引起的体温升高通常称为过高热。

症状主要取决于引起发热的原因,而发热本身也可以导致寒战、盗汗、不适、潮红。

体温在24小时内,清晨体温最低,傍晚体温最高。

最大体温波动大约0.6°C。

体温是由肝脏和肌肉等组织的产热和体表的散热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健康人下丘脑体温中枢保持内脏体温在37°C到38°C之间。

发热提高下丘脑调定点,触发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管收缩,以减少体表血量并降低热量丢失,有时因此诱发寒战、增加产热,直到下丘脑周围血液温度达到新的调定点。

下调体温调定点(例如,使用退热药物)后人体可通过发汗和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特定患者(如酗酒者、老人、幼儿)发热能力可能减退。

致热源致热原是导致发热的物质。

外热原通常是微生物及其产物。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1002002.aspx
语——整理者注)——秦艽10 g、炒白芍10 g、炙甘
草10 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
(收稿日期:2010-01-20责任编辑:蒋力生)
r……………………………………一飞! ;
新专栏征稿


i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
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
一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自汗 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
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
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 稍按又觉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 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疫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 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 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 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 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 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 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 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 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 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 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为次的偏实证候。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6月2日初诊。(伍 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5天,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 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 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太阳病篇总结1、太阳本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2、太阳变证:3、太阳类似证分述如下:1、太阳病症(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

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1)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抵当汤(丸)(破血逐瘀)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a.【热证】——病位不同《上焦热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用栀子豉汤类。

邪热壅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中焦热证》热入阳明,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下焦热证》热迫肠道用葛根芩连汤。

b.【虚寒证】——所伤脏腑不同,病情轻重兼挟不同《心阳虚证》心阳虚心悸用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本证表现为发热恶寒阵作“如疟状 ”,因此有 究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必要与疟疾鉴别 。其主要鉴别点有以下几点 :

桂枝一两十七铢 (去皮 )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
(1) 伤寒病属外感风寒致病 ,患者多有明显的
六铢 (去节 ) 生姜一两六铢 (切 ) 杏仁十六个 (去皮 感受风寒史 ;疟病为感受时疫之气所致 ,患者多无感
江西中医学院 姚荷生研究室
特约专栏
江西中医药 2010年 3月第 3期总 41卷第 327期
《伤寒论 》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表证 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
★ 姚荷生 原撰
★ 整理 :伍炳彩 1 邓必隆 2 姚梅龄 1 (1.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南昌 330006; 2. 江西中医学院
效 。乃来求治 。来诊时仍见身痒 ,面红 ,口不渴 ,纳 可 ,大便日一次 ,小便清 ,月经正常 ,苔薄白 ,舌淡 ,脉
无热邪内扰 ,故无心烦一症 ,仅有部分患者在阳欲胜 浮 。用桂麻各半汤 。
寒 、汗欲出的短暂时间内 ,乍觉体表烦热欲去衣被而
桂枝 6 g,麻黄 5 g,白芍 10 g,生姜 3片 ,炙甘草
两方所不同者 ,桂二麻一汤属已用汗法之后 ,故麻黄 了如实交代姚老对桂麻合方药味用量的原意以外 ,
更轻 ,而桂芍则较重耳 。
尚有两个目的 :第一﹒通过此段文字 ,我们可以窥见
3. 宜忌 :
姚老严谨治学之一斑 ;第二﹒对照现代医学严格规
(1) 药后静卧取汗 ,避风 。
范药物用量 ,我们固然能发现规范中药用量 (包括

【治疗方法 】
术 思 想
1. 治法 :助卫达表 ,小发其汗 。 2. 方药 :

(1) 已经发汗者 ,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
2. 关于“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 汤 ”药物用量 ,以及中药用量的问题 ,姚老在《 <伤 寒论 >串解 (草稿 ) 》“23条重点申述 ”中有一段话 :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
(收稿日期 : 2010202211 责任编辑 :蒋力生 )
·6·
尖 ) 甘草一两二铢 (炙 ) 大枣五枚 (擘 )
受风寒史 。
右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 ,内
(2) 疟病多为邪犯少阳 ,其症多有往来寒热 ,即
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服 。 ………
恶寒与发热二症交替出现 ;而本证恶寒发热同作 ,其
…………………………………………… (25) 一日数次阵发寒热 ,属寒热同作同止 ,此后又同作 ,
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 又现无汗 、面赤 (面色反有热色 ) 、身痒 ,又提示本证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很难顺利地自解 ,因面赤 、身痒 ,是阳气怫郁在表 ,寒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桂枝一两十六铢 (去皮 ) 芍药 生姜 (切 ) 甘草 (炙 ) 麻黄 (去节 )各一两 大枣四枚 (擘 ) 杏仁二十 四个 (汤浸 ,去皮尖及双仁者 ) 右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 ,内 诸药 ,煮取一升八合 ,去滓 。温服六合 。 …… (23) 2. 服桂枝汤 ……若形如疟 ,日再发者 ,汗出必 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每日一剂 ,以水适量 ,日煎服二次 。
“标准量 ”, 而为各医临证随证按习用量斟酌 。因
按 :桂麻各半汤与桂二麻一汤 ,形式上好象是麻 此 ,总意对三方用量 ,可遵庞安时意大致定为“各半
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而力量更大 ,其实均属轻剂 ,走 者 ,两方各取一半 ; 二一者 ,两方各取二份与一份 ”
表更捷 ,良以邪虽不盛 ,解之却应从速 ,势使然也 。 之法 。事实如何 ? 待定 ”。我们载录姚老原话 ,除
风欲透而不得透之现象 (郁阳上冲则面赤 ,汗郁皮 ●
下 、风寒不得外泄则痒 ) 。故本证病机 , 是寒风郁
姚 荷
阳 ,正邪相争于表 ,治宜从速因势利导 ,发表宣郁 ,使 生
体表之风寒得以宣散 ,郁闭于体表之卫阳得以宣通 , 学
由此邪去正安 ,邪正相争之势亦自然得息 ,其病则 术
愈。
思 想
【鉴别诊断 】
区别 。因此 ,必须将本证与表寒闭热的大青龙汤证 炳彩治验案 )
进行鉴别 。鉴别要点如下 :
患者怕冷一周余 ,伴身痒 ,但色不甚红 ,面色红
(1) 表寒闭热证因有热邪内扰 ,一般均会出现 赤 ,口不渴 ,曾用中药疗效不显 ,又用西药抗过敏无
心烦一症 ,尤其是表寒闭热的重证大青龙汤证 ,其心 烦甚至使患者明显烦躁不安 ;而本证属表寒郁阳 ,并
寒风郁遏卫阳 ,正邪相争 ,本当恶寒发热 ;今恶 均可出现“面红赤 ”。然本证的病因病机仅为风寒
寒发热时作时止 ,如疟之发作 (即第 23、25 条所谓 郁阳 ,并无内热 ,其面赤身痒 ,乃属阳气怫郁欲发越
·5·
J IANGX I JOURNAL OF TRAD ITIONAL CH INESE MED IC INE
已。
6 g,大枣 5枚 ,杏仁 10 g
(2) 正因本证无热邪 ,所以不会出现表寒闭热
服 1剂 ,诸症均减 ,服完 2剂 ,诸症消失 。
证因热所致的诸如咽痛 、口干渴 、小便黄 、苔黄等症
【整理备注 】
状。
1. 本篇在原书中是作为【附 】篇的 ,之所以如此
(3) 若症现发热恶寒 ,日二三度发如疟状 ,然脉 处理 ,是因姚老讲课稿中原无此篇 ,此篇文字乃属根

桂枝 3~9 g,白芍 3~9 g,生姜 3~6 g,炙甘草 3 汤之用 量 , 宋 林 亿 虽 用 算 法 校 订 (见《宋 本 伤 寒
● g,麻黄 0. 6~1 果与各味用量
每日一剂 ,以水适量 ,日煎服二次 。
亦不相符 ;据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注‘本方当裁为越
小便正常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浮 。
热 ,进而形成表寒闭热证 (下一节变证的第一个证
【病因病机 】
候即为“表寒闭热 ”证 ) ;加之本证与表寒闭热证 (例
本证的病因病机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 ,势均力 如“大青龙汤 ”证 )均属太阳表证 ,其现症均有脉浮 、
敌。
恶寒 、发热 、无汗 (常为“不能得小汗出 ”) ,甚至二者
南昌 330006)
关键词 :伤寒论 ;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表证 ;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
中图分类号 : R 222. 29 文献标识码 : A
【相关原文 】
“如疟状 ”、“形如疟 ”,“一日二三度发 ”、“日再发 ”
1.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 之类 ) ,提示卫阳与表寒相争而时有进退 ;加之其症
微而恶寒较重 (寒多热少 )者 (参考 23 条 ) ,则属少 据姚老《 <伤寒论 >症状鉴别诊断学 (条文类录 ) 》
● 姚 荷
阴太阳俱虚 ,不属“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 ”的实证 ,不 能采用麻桂合方的发散之剂 ,而当用桂加附子汤主
生 之。
中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篇中的理论阐述 ,亦属整理 者参照姚老平时的讲课 、论文及论著草稿中的见解 汇辑而成 。故将本篇作为【附 】篇 ,供同道参考 。
而不得之故 。治疗仍须辛温助阳 (故须用桂枝汤辛 是正胜邪却 ,为欲愈也 。此时 ,亦可用桂枝汤小和
甘温助表阳 )散寒 (又须同时用麻黄汤发散表寒 ) , 之 。
而不能用寒凉之品 (如石膏 、芩 、连 )压抑和克伐阳
【病案举例 】
气 ,这就与大青龙汤必须加生石膏以清邪热有本质
李某某 ,女 , 35岁 , 1987年 4 月 5 日初诊 。 (伍
(2) 未曾发汗者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
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 ,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
桂枝 3~6 g,白芍 3~6 g,生姜 3~6 g,炙甘草 3 可见仲景所用皆古方 ,其用量并非亲手用统一标准
g,麻黄 3~5 g,大枣 4 g杏仁 6 g
订定 ;后世记载方药多不定量 ,又可见中医药量并非
药物的耐受度 、体质偏向 、以及病情变化对药品配伍
(4) 忌苦寒清热 。理同麻黄汤禁忌 。
用量的要求不同等等 ,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却是绝
【预后转归 】
对存在的 ,有的差异还很大 。那么 ,中医对药量掌控
本证若不经上述治疗 ,可有以下转归 : 发热恶 的传统做法 ,是否有其合理和科学的一面呢 ?
寒 ,热多寒少 ,如疟状 ,一日二三度发 ,若脉微缓者 ,
(2) 禁冰敷 、冷敷 、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疗法 , 单味药 、复方各药的定量 、甚至包括将来中药中成药
以免闭遏或损伤卫阳 ,更助寒郁表 。
有效成份的标准含量的标定等 ) 有大量的工作要
(3) 禁下 。正如 44 条所说 :“太阳病 ,外证未 做 ;但从大量的临床事实来看 ,患者病变的程度 、对
解 ,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
3. 脉浮数者 ,法当汗出愈 …… ………… (49) 复同止 。故二者不同 。
【原文词解 】
(3) 疟病多数热发有定时 ;本证寒热发无定时 。
1. 第 25条的“日再发 ”,指一天发作两次 。
(4) 疟病不少先寒后热 ,继而汗出热退 ,然过一
2. 第 23条的“如疟状 ”与第 25条“形如疟 ”,是 二日又作 ;本证汗出透彻热退之后 ,若不复感风寒 ,
指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呈阵发性 ,非疟疾之 即不再发病 。
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
(5) 疟病脉多弦 ;本证脉浮 。
【临床现症 】
2. 太阳风寒闭表证与本证 , 均有风寒郁遏卫
发热恶寒 ,时作时止 ,一日发作二次或数次而不 阳 、卫阳奋起与风寒相争的机理存在 ;若卫阳被郁过
定时 ;无汗 ,或服药发汗而不彻 ;面红 ,身痒 ,不呕 ,大 久或过甚 ,甚至卫阳奋起过亢 、阳复太过 ,又反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