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政策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文/汪三贵刘明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之路.为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了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合力攻坚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2012-2019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o到2()20年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消除。
然而,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不存在贫困问题,也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暂停.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并将成为未来减贫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治理在2020年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
目前学者们对相对贫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的理论、标准和长效机制方面.而有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理论关系、贫困战略转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有何不同?中国的扶贫战略如何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重点要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了解中国扶贫的新形势,把握中国扶贫工作的未来走向,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理论关系(一)绝对贫困的内涵及测度绝对贫困的概念最早由Booth于1887年在伦敦东区开展的研究中提出。
他将每周收入少于18便士且拥有6个孩子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同时还将收入之外的工作类型和生活条件纳入贫困的判定依据,如果个人没有工作且不存在酗酒、赌博等行为则被认定为贫困人口。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社会资本理论与反贫困
社会资本
指社会关系网络、信任、规范、制度等能促进社会合作和有效行动的资源。
社会资本理论对反贫困的意义
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提高贫困者的可行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 摆脱贫困。
社会发展理论与反贫困
社会发展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加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03
资源匮乏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往往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就业
等,这使得反贫困社会工作的难度加大,需要积极争取和创造更多的
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前景展望
政策支持
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反贫困社会工作的 政策支持将会不断加强。政府将出台更多的扶贫 政策和措施,为反贫困社会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 保障和支持。
03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施策略
政策倡导与影响策略
推动政策改革
通过倡导和游说,推动政府进行 有利于贫困群体的政策改革,包 括社会福利政策、教育政策、就 业政策等。
强化政策实施
协助政府更好地落实各项反贫困 政策,确保贫困群体能够真正受 益于这些政策。
监督政策效果
对反贫困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 督和评估,及时反馈问题和不足 ,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为贫困群体提供心理、社会、法律等 方面的个案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面临 的困难和问题。
要点二
链接社会资源
为贫困群体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包括 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帮 助他们走出困境。
要点三
促进能力建设
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贫困群 体的自身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书本 费 杂费 住宿 费 合 计
表 2 2 0 年 四川 少 数 民族 地 区 中 小 学 生 “ 免 一 补” 策补 助 标 准 单位 : 人 05 两 政 元/
l
免除 书本费 免 除杂费 合计
一 二年 三年 四 五 级 年级 级 级 年级 年 六年 初一 初二 初三 级
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
方式的看法) 。家长 的教育观念 指导和约束着他们 的教养态度和行为 ,并 通过教养态度 和行 为影 响 着子女的个性发展 。 同时 , 家长的教养观念 自身也
受到社会 文化 、 家长 自身的经 历 、 家长 的文化水平 及 其所学 的文化知识的影响。 尤其是社会文化 , 它 直接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价值 取向 ,并在其教养 态度和行 为上表现 出来。
一
政策 的分 析 , 以折射 出“ 免一补 ” 可 两 对重庆 渝东 南 民族地 区贫 困农户反贫 困的影响 “ 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
一
、
贫 困的影响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 理论认 为 “ 教育投 资是一 种极为有效 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它有利于提高 人力资本存量 , 增进个人和社会福利 , 促进经济和 社会的全面发展 。 农村义务教育“ ” 两免一补” 政策 是人力资本投资 的一种有效形式 ,必将对 民族贫 困地 区的贫 困人 口的劳动力 文化素质 的提高 、 就 业能力 的增强 、 收入 的增加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 进而加快他们脱贫 的步伐 。
孳壤锗 06 肾2 " 1 0
调 研 查究
“ 一卜策 民地 贫 农 反 困影 两 政 对 族 区 困户 贫 的 响 免 ”
以四川少 数 民族 地 区为例
。 庄 天 慧 牛廷 立 张卓 颖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人类减贫的启示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贫困地区特点,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一理论和政策体系旨在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包括脱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扶贫贷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人类减贫的启示在于,在推进减贫工作时,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和贫困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和措施,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扶贫,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务实合作,共同打击贫困,促进发展。
此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还强调了持久性和全面性的重要性。
反贫困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长期推进,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反贫困工作要全面推进,综合考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所有方面,促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人类减贫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根据自身国情和贫困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坚持长期推进,全面推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贫困,促进发展。
智利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随着贫困率的下降,智利的收入分配状况 得到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较快 。
社会保障覆盖扩大
通过教育政策的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接受 教育的机会增加,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
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服务的完善使得更多 的人得到了保障。
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2 3
政策覆盖不全
尽管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贫 困人口未能被政策覆盖,需要进一步扩大政策的 覆盖面。
完善政策体系
智利现有的反贫困政策需要进一步完 善和整合,以提高政策效果和覆盖范 围。
强化教育和技能培训
通过提高教育和技能水平,可以帮助 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实现更好的社 会融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智利贫困的严重程度
贫困率
智利的贫困率较高,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贫困深度与广度
智利的贫困深度和广度都较严重,贫困人口面临的基本生活问题较为突出。
贫困人口的主要特征
01
02
03
地域分布
智利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 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 区。
受教育程度
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文盲率较高。
健康状况
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较差,医疗服务缺乏。
分析智利政府在反贫困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总结其中的 经验教训。
为全球范围内的反贫困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01
智利贫困问题现状
贫困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指一种经济和社会状况,其中个体或家庭缺乏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 ,如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
贫困的衡量标准
贫困线是衡量贫困的常用指标,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 需的最起码的收入水平。
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反贫困政策

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反贫困政策
沃龙科娃OB
【期刊名称】《西伯利亚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贫困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
不同国家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贫困人口的构成存在差异。
降低贫困水平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制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步持续增长,建立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测机制,同时国家须积极参与反贫困过程。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沃龙科娃OB
【作者单位】俄罗斯国立新西伯利亚技术大学,新西伯利亚63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51.221.82
【相关文献】
1.美国和欧洲国家反贫困政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何慧超
2.“金砖国家”反贫困政策比较研究 [J], 白维军
3.促进金砖国家多边合作充分发挥竞争政策作用——国家工商总局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情况的综述 [J],
4.1995—1997年俄罗斯经济政策目标——俄罗斯科学院对国家中期改革的建议内容之一 [J], 武岫岚
5.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及其实施条件 [J], 林乘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述评

据 美 国 人 口普 查 局 公 布 的数 据 ,0 年 , 20 4
对于贫 困问题 的 观 点 。大 致 也 可 分 为 两 类 , 类 是 个 体 主 义 的 贫 困 观 , 种 一 这
美 国贫 困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例由2 0 年 03
劳动生产 率、国内生产 总值 和对外贸易 额均 居世界首位 。但 其国内的贫 困和无
家 可 归 者 问 题 , 以及 由 此 引 发 的 社 会 不
另一方面 , 一些专家认为 , 困和 无 贫 家 可归问题在美 国正 在好转 ,官方规 定 的贫困线标准过高 ,夸 大了美国的贫 困
范 围 。美 国穷 人 家 庭 中 ,0 7 %拥 有 汽 车 ,
维普资讯
口孙志 祥
美国的贫 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述评
^
_
0 5 1 月一 2 0 年 4 , 笔 者 作 为 0年 1 o6 月
( UC t e Un v ri f Il o s a UI h i e s y 0 l n i t t i
术 界 和 知 识 界 都 存 在 较 大 的 争 论 ,这 也
万个, 只有 父亲的家庭达5 0 0 万个 。单身
妈 妈今 天 在 美 国 是个 严 重 问 题 ,她 们 独
9 %有 彩 色电视 机 ,4 7 6 %有 微波 炉 ,0 5 % 有 立 体 声 音 响 。传 统 基 金 会 ( ra e Hei g t F u d t n 贫困问题专家瑞 克特 ( o et o nai ) o R br
的 1.%上升 到 1 . ,总 人 数 从 3 9 万 25 2% 7 50
上 升  ̄ 3 0 万 , 加 了 10 人 , 70 增 万 1 平均 每 8 个 美 国人 中 就 有 1 生 活 在 贫 困 之 中 。 人
西部反贫困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

大 量 的 数 据 和 实 际情 况无 可争 辩 的表 明 ,中 国 西 部 的贫 将来全面统一城乡户籍制度创造 良好条件 。 困 主 要 是 农 村 和 农 民 的 贫 困 。农 村 和 农 民的 贫 困 在 很大 程 度 2 探 索 可 操 作 的 农村 土地 流 转 政 策 上就是出于几十 年来 城乡二元 结构 的城乡分割及 其城 乡发展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格局下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逐步暴
遍缺少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质性 内容的土 地流转政 策,需要 制
虽 然 目前 户 籍 制 度 比原 来 计 划 经 济 时期 的僵 化 管 理 方 式 定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一是土地经 营权 转
灵 活 , 现 行户 籍 制 度 仍 有 两 个 弊 端 : 一 是 农 业 人 口转 为 非 让 。农 户 可 以将 5 但 第 0年 承 包 期 限剩 下 的 经 营 期 权 限 转 让 给 其 农 业 城 镇 人 口仍 受 一 定 的 限 制 : 由农 业 人 口转 为 非 农 业城 镇 他 人 ,在 土 地 流 转 的 收 益 中划 拨一 部分 款 项 进 入 转 让 土 地 农
镇 化 的 户籍 政 策 ; 索可 操 作 的农 村 土地 流 转政 策 ; 探 制定 城 乡基础 设 施 建 设 与 管 理 一体 化 的政 策 ; 制定 促 进 城 乡
平 等就业 的职业教育及培 训政策 ; 制定城 乡均衡发展 的义务教育政策; 制订全 民共享的医疗保障政策 ; 制定覆 盖 城 乡的社会保障政策 ; 制定城 乡共享的人才政策 ; 制定支持城 乡一体化发展公共财政政策 , 旨在 为解决 西部贫 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多视角的贫困理解 1、贫困应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 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 本的生存需求。相对贫困的衡量方法不 同绝对贫困的衡量方法,它更多地强调 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生存质量和水 平的相互比较。
第11页/共47页
(二)相对贫困的测量 1、建立贫困线的指标选择
由于贫困概念最初和最核心的内容指的是经济 收入不足导致的物质生活水准低下,因此,贫 困研究中常选择一些与收入相关的指标来划分 贫困线。这主要包括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福利、热量和完全收入,比较常用的是可支配 收入和消费支出,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可支配 收入作为制定贫困线的基础标准。可支配收入 通常包括工资(薪水)、经营收入、政府提供 的现金收入(如各种津贴)和其他收入(包括 投资、存款、出租房屋、购买股票、他人馈赠 等取得的收入)。
第17页/共47页
四、贫困:世界性的问题 (一)发达国家贫困问题的特点和反贫
困政策 1、特点: (1)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2)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 (3)贫困的主体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阶层性比较明显。 (4)形成了独特的贫困文化
第18页/共47页
2、 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政策 (1)是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
第6页/共47页
2、贫困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贫困,而且 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它不仅指最 低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态,而且指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 分。 客观贫困是指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 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主观贫困则是 指某些人根据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 贫困状态。
第一节 贫困、贫困理论和 贫困问题
一、什么是贫困 二、贫困的测量 三、关于贫困的各种理论 四、贫困:世界性的问题
第1页/共47页
一、什么是贫困 (一)关于贫困的理解 1、银行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
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 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 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 作斗争》中,世界银行将贫困的内容加以扩展, 认为贫困除了指物质的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 健康外,“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 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影响力。”
第20页/共47页
(三)国际发展目标到2015年,达到 1、生活在极低收入状态中的贫困人口减少一
半。
2、保证普及小学教育 3、到2005年消除小学和中学的性别歧视; 4、使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2/3; 5、使母亲死亡率下降3/4; 6、保证普遍享有生死健康服务; 7、到2005年所有国家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化,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贫困的社会基础。 (2)为穷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其中最基
本的是提供就业机会 (3)通过社会再分配使穷人能够合理地
分配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即为穷人提 供更多的保障和服务。
第19页/共47页
(二) 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特点 1、 贫困者经受绝对贫困问题和相对贫
困的双重困扰 2、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
从而到2015年扭转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问题。 为此,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又提出实现消除贫 困的三大战略,即机遇、赋权和安全保障。
第21页/共47页
第二节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及反贫困政策
一、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二、 我国农村中传统的贫困救济及八
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政策转型
第22页/共47页
一、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1. 目前的贫困状况: 然而至今为止,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没
第2页/共47页
2、英国的汤森(Townsend)之《英国 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 “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 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 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 贫困的。”
第3页/共47页
3、英国的奥本海默(Oppenheim)在《贫 困真相》一书中认为:“贫困是反映物 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 意味着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 少于平均水平。”
第8页/共47页
4、理解贫困时还要注意到区域贫困与个 体贫困的联系。
5、区分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第9页/共47页
二、 贫困的测量
第10页/共47页
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贫困的测量 也有绝对贫困的测量与相对贫困测量。
(一)相对贫困的测量主要采用收入比例法。 只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如政策和价值判断)确 定一个相当于社会平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 (如50%或60%),就可以计算出人均的贫困 线。其中,最常用的是国际贫困线法,即将贫 困标准定在人均收入的1/2处。
第4页/共47页
4 、 美 国 的 劳 埃 德 ·雷 诺 兹 (LloydG. Reynolds)在《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认为: “所谓贫困问题,是说在美国有许多家 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 生活水平。”
5、吴忠民认为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由于社 会资源占有量的不足或获得社会资源机 会的缺乏而导致的生活水准低下、发展 机会缺乏以及发展能力不足的一种生活 状态。
第12页/共47页
2、 测量单位 建立贫困线的测量单位通常有三种:个
人、核心家庭和住户。各国在制定贫困 线时,通常采用住户(即家庭)作为测 量单位,以个人为测量单位的做法有时 也被采用。
第13页/共47页
3、 测量时间 国际上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和周。
一般说来,贫困线划定的时期越短,越 能准确地反映贫困的状况。
第14页/共47页
4、建立贫困线的方法(绝对贫困线的方 法)测量表.doc
第15页/共47页
三、 关于贫困的各种理论
1、 个体主义贫困观 2、 贫困结构论 (1) 二元劳动市场论 (2)福利制度论 (3)制度论
第16页/共47页
3、贫困功能论 4、贫困文化论 5、贫困处境论 6、社会排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