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政府竞争主流理论的一个综述
国外税收竞争理论的最新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为我 国财税 理论 研 究 者 和实 践 部 门所 热 衷 , 与 国 但
率和公共支出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一 国政府是 “ 仁 慈” 其进行的税收竞 争也是有害的, 的, 因为这会导
政策。
・
1 06 ・
仅仅包含如上所述的税收竞争有害论和有益论等有 关税收竞争的后果 , 而且还要 阐述一下税 收竞争 的 界定 、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及其拓展 、 税收竞争的衡量
以及税 收协 调等 问题 。
二、 有关 税收 竞争 的界 定
关于税收竞争 的模 型论述 可 以追溯到 T bu i ot e (9 6 , 15 ) 他在其所严格设定假设下 的模型中强调了 不 同辖 区对流动性 家庭 的竞争 。T bu 假设家庭 i ot e 将根据他们对税收和公共支出组合的偏好而对其在 不同辖区的位置进行排 队, 在可以选择地方政府 即 “ 用脚投票” 的情况下 , 通过在政府间的迁移来寻求 满足 自身偏好的税收与公共支出组合 。在这种情况 下,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有帕累托效率的 , 因为在某种
致 其 公共 产 品提供 的低 效率水 平 。 当然 , 有 学 者 如公 共 选择 学 派 给 出 了不 同 的 也
外理 论界 对此领 域 的 研究 相 比 , 国 的研究 仍 处 于 我
介绍 和评 析 阶段 。鉴 于此 , 文 综 述 了国外 学 者 对 本
税 收竞争观 , 他们 认为税 收竞 争也许 会通 过减 少
一
、
引言
(96 。这 一学 派 将 官 僚 和政 治 家 看 作 是 不 以选 19 ) 民的福祉 最大化 为 目标 的寻租 者 。如 果政 府官 僚能
当代地方政府财税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体是指 ,在 战后 北 欧福 利 国家兴 起 的 初始 阶段 , 中央政 府 是 国家 社 会 公 共 产 品 和 福 利 性 服 务 生
究体系 之 中。地 方 治 理 理 论、财 政 联 邦 主 义 (i a fdrl m) f cle ea s 、财政 分 权 、税 收 竞争 和 税 收 s i
.
11 , 1v n1 1 n
当代地方政府财税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陆 军
( 北京 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摘 10 7 ) 0 8 1
要 :地 方政府是基 于政府分层理论基 础上 的重要研 究领 域 ,也是一 个新 兴的 交叉学科研 究
的 焦 点 。本 文 围绕 现 代 地 方 政 府 职 能 的 不 断 演 进 ,对 国 内外 地 方政 府 发 展 进 程 中 的财 税 理 论 与
实践的核 心 内容进行 了较为 系统的综述,概括 出了该领域 中具有重要研 究价值 的九个前 沿问题 。
关键 词 :地 方 政 府 ;财 政 税 收 ;前 沿理 论
中图分类号 :F 1 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X 2 1 )70 1 -6 0 016 ( 00 0 -0 20
迅速 发展成 为地方 政府 独立化 阶段 的理论标 志 。 在全球化 和 区域 一 体 化 的开 放 经济 环 境 中 ,
受 景气 周期波 动 、经济衰 退或者 财产 价值下 降 的影 响 ,地方 政府 经 常 出现严 重 的财 政 问题 。 例 如 ,2 纪 7 O世 0年代 中期 ,纽 约 市 出现 严重 财
政府 是 否需 要 推 行 应 急 和 解 困基 金 模 式 ? ( ) 2
地区性行政垄断一个研究综述

关于地区性行政垄断的一个研究综述[摘要] 本文介绍了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概念,并总结了现有文献对地区性行政垄断成因以及程度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地区性行政垄断导致分割市场,阻断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通,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
[关键词] 地区性行政垄断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一、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概念我国是一个转型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广泛存在,这种干预在某些方面弥补了市场失灵,但另一方面也阻碍市场竞争,扭曲资源的配置。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并未及时退出,导致后一种效应愈来愈引人注目。
很多经济学家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胡汝银[1]在其著作《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首次对行政垄断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在传统的集权体制下,中央通常以无所不包的计划指令,既控制着宏观经济变量,又控制着微观经济活动范围。
这种垄断基本上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具有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来维持的,为了便于同一般的市场垄断相区别,我们把它称为行政垄断”。
自“行政垄断”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是,关于行政垄断的定义实质上并未完全统一,以行政垄断的主体为例,有的文献强调政府机构为行政垄断的主体,有的则认为企业与政府机构并重,甚至认为政府机构居于从属地位。
但本文认为这种差异可能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大,也并不会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毕竟关于行政垄断的各种定义,均强调了行政力量的参与及其在垄断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已足以使他同经济垄断区分开来。
因而,本文接受于良春[2]对于行政垄断的定义,即行政垄断是政府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的限制和排斥。
这一定义切中行政垄断的本质特征,并且外延丰富,有利于拓展研究视野。
与之相应,地区性行政垄断是指地方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的限制和排斥。
二、产生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原因分析我国对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研究均是以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的。
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杨雪冬现代国家(modern state)或者说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单位(吉尔平,1994),而现代国家的构建则是一个不断寻求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合理化的持续性历史进程。
这种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单个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诸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上(宁骚,1995)。
因此,国家构建可以作为检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视角和基点。
一国家构建、民族构建和民族国家构建20世纪晚期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和民族国家构建(nation-state-building)三个概念也开始被国内学界较频繁地使用。
尽管如此,对于三者的界定、相互间的关系(定义上和历史时段上)以及适用范围,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看法。
比如,对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的译法就有多种。
比较流行的有“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建设”或者“国家形成”。
实际上,这种混乱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
即使在创造这些概念的西方社会科学界,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民族国家有多个表述形式(nation-state, national state,nation state)就说明了这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从西方引入的概念所反映的历史情境与这些概念使用者的非西方认识情境的不对称。
具体而言,一方面,与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这三个概念也是从西方经验中归纳出来的,虽然在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后得到了理论上的抽象,具有了相对的普适性,但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地域历史性。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认识背景下,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
现代汉语中的“国家”起码充当了英语中的三个词:作为地理概念的country;作为政治概念的state;作为民族/文化概念的nation。
作为研究者很难在语言表述上把作为分析概念的“国家”与作为日常生活概念的“国家”区分开来。
财政分权环境质量:一个文献综述

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一个文献综述摘要: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较早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的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低。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有的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提高,而有些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降低。
国外文献基本是针对财政联邦制下,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税率决定权的财政分权行为进行研究的,而我国地方政府并不具备独立的税率决定权。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中国的财政分权伴随着政治集权,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有非常强的(政治)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从国内文献的研究来看,基本上还是认为,财政分权加大了地方环境污染。
但是,研究越来越细致。
如把环境污染的种类再细分,发现财政分权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又如,采用不同的财政分权度量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此外,针对我国各省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环境污染倒u型曲线的新假说。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财政环境质量一、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较早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的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低。
tiebout(1956)利用“用脚投票”理论解释了较高的财政分权体制可以激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来该辖区居住,其中就包括提供较低的环境污染程度。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提高,而有些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降低。
从理论研究角度,kunce and shogren (2007)认为,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为了吸引新的商业和创造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可能会通过放松环境监管来降低所引进的商业企业的社会成本,促使地方政府放松环境监管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fredriksson et al(2003)认为,地方政府降低环境标准或以其他地区为标杆制定标准是为了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或税收等,而环境作为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地方政府很少有动力去关注他们的不作为给周边区域强加的污染成本问题从实证研究角度看, potoski(2001)考察了美国《清洁空气法案》颁布前后大气污染状况。
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

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王凤荣董法民摘要:市场化是我国30多年来渐进式改革实践的基本取向,而政府行为在市场化演进中的作用却是理论界聚讼不休的焦点问题。
中国式分权背景下,政府行为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演进中的作用机理及其逻辑框架为:由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驱动的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间的市场整合具有双刃效应。
利用K r ug—grl an专业化指数计算全国30个瘩1999—20t0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在控制了各种变量之后,使用G M M 方法考察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中旨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积极竞争(即顺市场力量)促进了地区专业化,而地方保护主义等消极竞争导致地区逐渐封闭并形成大而全的产业体系。
此外,还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效应和跨时效应。
关键词: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地方保护;地区专业化一、引言市场化是我国30多年来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取向,也是缔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之一①。
市场化改革的题中之意在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逐渐增强,而政府行为(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弱化。
因此,市场化与政府行为在理论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改革实践中更是如影随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包干和分税制改革打破了此前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使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
与财政分权相对应的是政治集权,这种基于政绩考核的制度性安排向地方政府提供了市场化的激励。
正是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式分权制度②,内生决定了地方政府之间必然会展开竞争。
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税收、公共服务等手段吸引要素的流入,另一方面通过地方保护等手段限制要素的流出③。
许多文献都关注到了地方保护主收稿日期:2012一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竞争、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的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1N Y l4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会项目“我国企业并购的产业整合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09ZR B02104);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企业并购的决策机制、授融资行为与宏微观效应研究”。
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

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一、既有理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对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的研究,很可能是解谜的钥匙之一。
中国几千年中央集权的统治历史,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权威主义的民族性格,以及几十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制度沉积,使得从计划转向市场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绝对不可忽略。
中外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法团主义〃、"地方政府即厂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村镇政府即公司"和〃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等观点。
但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试图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初步的研究和理论思考,建构一个地方政府角色的分析框架。
1. 〃地方法团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戴慕珍(Jean Oi )在对财政改革激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经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法团主义〃理论(Oi, 1992; 1995; 1998; 1999).她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具有公司的许多特征,官员们完全像一个董事会成员那样行动,这种政府与经济结合的新制度形式,我称之为地方法团主义?我所说的地方法团主义是指一个地方政府协调其辖区内各经济事业单位,似乎是一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实业公司〃(Oi,1992: 100-101).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杠杆控制和介入企业的经营运作:一是工厂管理。
地方政府把企业承包或者租赁给个人而不是实行私有化,这有助于政府对企业进行干预与控制。
承包制把集体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权分散下放,并且用金钱激励工厂经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生产。
承包者可以对人事、发展、投资及生产提出建议,但是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政府手里。
二是资源分配。
地方政府掌握着中央调拨给地方的计划内价格的物资和本地拥有的稀缺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分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国外文献综述

社会经纬2017年第2期176(三)提升企业文化,满足货主需求对于运输业来说,服务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
中铁快运的全部效益都来自服务,对内,可以以提升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不断总结提炼其精神文化内涵,如大力开展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岗点、责任区等。
对外,以满足货主需求为目标,让货主把铁路作为出行走货的首选。
(四)提高运输效率,克服技术难题对于已经开通运营的高铁,以京沪高铁为例:2012年日常开行60对,节假日开行78对,而理想状态下区段通过能力至少有149对,如此看来,线路能力仍然富余,因此,可利用富余能力的高铁线路开通快捷货物运输,这样既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快件运输需求,也能为高铁运输提高效率。
同时,中国南车与北车公司可以抓紧研发货运专列,以此来突破高速铁路不能承担行包运输业务的局限。
七、结论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商户和消费者选择了网上购物,这也为高速铁路经营快递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倒逼高铁速递行业规划发展策略,实现高速速递行业与民营企业资源共享,提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同时高铁速递行业应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服务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优化配送服务质量对策,尽早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高水准快递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1]崔星.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化配送服务质量探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8).[2]李佳婷.“互联网+”时代下的跨境电商发展[J].电子商务,2016(10).[3]委洁.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民营快递物流企业综合评价中的作用[J].物流科技,2016(9).[4]李铁评.民众对高铁的意见也大都集中在运营机制僵化[EB/OL]./s/blog_954b5ee30101dodd.html.[5]邵俊国.“高铁快递”价格高遭质疑,何不“以量换价”?[N].长沙晚报,2014-04-02:11.(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国外文献综述郭媛媛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逐渐进入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众由最初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主流理论的一个综述[摘要]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竞争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就此学界已有共识。
本文对流行于西方的主要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就其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财政分权要素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举世瞩目,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此进行解释。
财政分权及其带来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许多学者希望通过对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研究,解释我国的经济增长。
了解西方主流的政府竞争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税收竞争理论美国经济学家Tiebout[1]在1956年发表的“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一文中,第一次较全面的关注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
文章假定,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居住地,从而选择最符合自己偏好的公共服务,而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和税收组合来吸引居民,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将带来公共品供给和居民偏好之间的更好匹配,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达到帕累托改进,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尽管Tiebout等人的研究支持了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合理性,但很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质疑。
Oates[2](1972)提出:“税收竞争可能导致地方提供的公共服务低于效率水平。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可能降低税率,从而使公共投入低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尤其是哪些不能直接为商业投资带来利益的公共支出更将受到影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区性政策存在外部性。
地方政府可能会降低税率以吸引资本流入本地区,然而本地资本的流入必然意味着其他地区资本的流出,而其他地区为了防止本地区的资本流出也会降低税率,最终的结果是,相比于没有税收竞争的情况,所有地区的福利水平都恶化了。
Zodrow和Mieszkowski[3]以及Wilson[4]建立了税收竞争理论的标准模型。
假定存在许多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竞争性公司生产同样的产品,生产要素为流动性的资本和非流动性的劳动,均为当地居民平均拥有。
产品一部分被当地居民消费,一部分被转化成公共产品。
当地的社会福利水平由代表性居民的效用水平表示,假定其效用函数为,其中C代表私人消费,G代表对公共品的消费。
私人消费水平取决于代表性居民的劳动所得和资本收入,公共品供给由政府对区域内的企业征税来满足。
那么地方政府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税率t,以使代表性居民的效用水平最大。
其约束条件是。
其中r为资本的税后收入,由于资本的流动不受限制,r在各地区之间相等;表示在收益率和税率一定时本地的资本供给量。
由于政府提高税收以增加公共品供给的边际成本不仅包括由于私人消费减少,而且导致资本外逃,因而提税的均衡点为,。
由此可知,政府提高公共支出的边际收益要大于没有政府竞争时的边际成本。
也就是说,标准的税收竞争模型的结论是,由于存在财政政策的外部性,区域竞争会导致低于效率水平的税收和公共支出,此即“扑向底层的竞争”.Brueckner[5]的模型中允许居民流动,即居民不但可以选择到哪里去投资,而且可以选择居住地。
均衡结果是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公共品供给水平,但对资本的征税仍然存在外部性,从而导致税收水平和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处于低效率状态。
二、怪兽理论前面讨论税收竞争理论均假定政府是仁慈的,其目标是区域内居民福利的最大化。
另外一些学者借鉴了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方法,认为这一假定并不合理。
Brennan和Buchanan[6]将政府部门比喻成能够自我膨胀的“怪兽”(1eviathan),他们不遗余力的通过税收等手段将资源从私有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从而导致公共部门的过度膨胀。
而要素的流动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对流动性要素的竞争将对地方政府的征税能力产生约束,从而控制地方政府的扩张。
Wilson和Gordon[7]对原有模型的假定进行了修订,他们认为一些财政工具容易受到选民或者民意代表的监督,因而政府不容易随意操纵,而另一些财政工具则相对复杂,难以监督,更容易受政府控制,前者如税率,后者如政府支出。
因而政府的扩张性行为可能更多的体现在财政支出方面。
由此他们假定政府官员能够从他们所控制的支出中受益,从而有扩大支出规模的强大动机,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一个支出竞争模型,即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吸引流动的劳动者以增加税收。
模型的均衡结果是尽管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仍然存在,政府间的支出竞争能够提高政府利用税收提供公共品的效率。
至于政府竞争与政府规模的关系,文章认为存在不确定性,原因是尽管支出竞争可能抑制政府规模的扩张,但公共品提供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公共品价格,从而使居民愿意支付更多的税收来获得更多的公共品。
三、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也被称为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以区别于Tiebout 、Oates等人的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两者的区别是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属于规范分析,着力点在于研究什么样的财政制度能够优化公共品的供给,从而导致福利最大化,他们并不关注政府的性质及其行为特征;而第二代分权理论借鉴了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认为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励政府和官员进行制度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坏的制度设计会诱使政府和官员进行破坏经济增长的行为。
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强调联邦制或者分权存在多种形式,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设计千差万别,因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分权就是好的。
Litvak,Ahmad和Bird[8]认为:“分权对于效率、公平或者宏观经济稳定来说无所谓好坏,它的效果取决于具体的制度设计。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设计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呢?联邦主义经济学家们给出了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必须满足的条件(Weingast,1995)[9]:(1)层级结构。
即存在一个多层政府体系,并且各级政府之间有着明确的权责划分;(2)下级政府拥有充分的自治权。
下级政府拥有管理当地经济的充分权利;(3)存在一个统一的市场。
中央政府能够提供和维护一个统一的市场,从而确保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4)预算硬约束。
所有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面临硬的预算约束;(5)分权是制度化的。
即任何人无法对分权随意作出调整。
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联邦主义即为市场维护型的联邦主义。
当满足上述条件时,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将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发展本地经济,而不是进行成本高昂的经济干预,或者屈从于利益集团的不正当要求,同时地方政府无法滥用权力对投资进行掠夺,或者培养垄断势力。
因为如果地方政府不能采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政策(比如培育当地的市场),它将在区域间的竞争中丧失资本和劳动力,从而丧失税收。
上述五个条件的任何缺失都将妨碍分权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自治权(条件2),地方政府将无法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经济管理制度,确定恰当的税率或者提供适当的公共物品,政府间的竞争将毫无意义;其次,如果中央政府无力维持一个统一的市场(条件3),各个地区将变成国中之国,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被无限压缩,地方政府进行的不当市场干预、寻租或腐败行为将不再受到惩罚,市场培育型的政府也将不复存在。
第三,如果不存在对政府的预算硬约束(条件4),也就是说政府不再承担由他们的错误行为造成的财政后果时,谨慎的财政政策和恰当的经济政策也就不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最后,如果中央政府可以随意的对地方政府施加影响(条件5),他们将侵蚀地方政府的经济成果,削弱甚至消除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激励。
Jin,Qian和Weingast[10]计算了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留成比率,1981-1992年中国这一比率为89%。
这或许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如此关心,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速为什么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因为根据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的逻辑,收入支出之间联系越低,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越弱,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越弱,反之,则相反。
四、结语本文对流行于西方的主要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研究视角和假定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理论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而,在理论的运用中应充分考虑基础条件的差异。
我国处于转型期,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各项制度还很不完善,因而在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中应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在逻辑,认清利弊,为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1] Tiebout.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 (October):416-424.[2] Oates,Wallace E,1972,Fiscal Federalis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New York.[3]Zodrow,George R,and Peter Mieszkowski.Pigou,Tiebout,Property Taxation,and the Under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1986):356-70.[4] Wilson John D.A Theory of Interregional Tax Competi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 296-315 (1986).[5]Brueckner,Jan K,2000. A Tiebout/tax-competition model,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Elsevier,vol.77(2),pages 285-306,August.[6]Geoffrey Brennan and James M.Buchanan,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7]Wilson,John D.and Rogar H.Gordon.Expenditure Competition.Working paper,1998.[8] Litvak,J,Ahmad,J, & Bird, R.1998.Rethinking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9]Weingast,Barry R,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LAW, 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V ol 11 No 1,Spring 1995.[10]Jin, Hehui, Yingyi Qian, and Barry R·Weingast·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 Federalism,Chinese Styl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8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