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目录一、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网络的国际出口带宽、以及IP地址数等信息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程度和普及程度。
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调查中这些基础性统计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互联网络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上网计算机数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456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半年增加了400万台,增长率为9.6%,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5.6%(如图7.1所示)。
可见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图7.1 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总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67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专线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内减少了30万台,增长率为-4.3%,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207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内减少了70万台,增长率为-3.3%,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3%;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为182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内增加了500万台,增长率为37.9%,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6.6%(如图7.2所示)。
可见,虽然上网计算机总数保持增长,但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只有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则依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图7.2 历次调查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结果中上网计算机总数、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的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如图7.3所示)。
图7.3 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数增长率2.上网用户人数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0300万人,同半年前的调查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增长率为9.6%,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如图7.4所示)。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类型与适用性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与适用性研究摘要: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的发展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在政治文化层面也推进了参与型政治的发展。
以政治文化作为出发点,对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做了详细的考察,进一步阐述了当前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参与形式的类型,并对各类型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适用程度,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型政治文化;适用性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51-02一、政治文化和网络政治参与(一)参与型政治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就把“政治文化”这一新鲜词汇带入人们视野中。
1966年,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合作发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对“政治文化”这一概念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
他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基于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相关阐释,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政治生活在心理层面的反映。
他认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入和输出方面都有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责任等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网络信息发展程度远超人们的预期,政治生活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中并充分渗透于网络这一虚拟社会中。
托夫勒曾用“信息政治”来描述网络政治,他指出“信息是和权力并进、和政治息息相关的。
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网络时代普通公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它是公民在网络时代参政议政、实现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新形式,标志着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
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报告论文

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中国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家长在网上看新闻、玩游戏的日常习惯也正在逐渐影响着孩子们,他们也开始通过上网搜索资讯来充实生活、了解社会。
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为此,《临洮二中和明德初中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为研究中学生上网对其身心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影响。
二、样本:以明德初中初一5班49名学生(男生26人,女生23人),初二5班52名学生(男生28人,女生24人),初三5班58名学生(男生30人,女生28人),高一5班60名学生(男生33人,女生27人),高二5班64名学生(男生30人,女生34人)为样本,发放问卷283份,回收283份,其中有效答卷269份。
三、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此调查作为”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一,问卷将为课题组收集信息,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研究方向。
问卷从以下7部分内容展开调查:①基本信息,②上网条件,③上网行为,④迷恋程度,⑤上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⑥上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⑦上网对价值观的影响。
具体内容分析如下:1、基本信息:了解被试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信息、被试人接触网络的时间长短,研究基本信息与”迷恋程度”、”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价值观”的相关关系。
基于CNKI的我国微博论文的计量与评价

科技信息0.引言微博(micro —blogging)又称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其代表有Twitter 和新浪微博等[1]。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与资讯获取方式。
以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服务——百度指数显示,2009年年末以来,“微博”一词的用户与媒体关注度呈现级数增长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指出,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尤其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十分明显,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24.2%[2]。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微博的研究也随之增长。
本文借助CNKI 以及EXCEL 的统计分析功能,从微博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学科类别分组、关键词频次、作者分布、基金项目资助情况以及网络传播情况等多个角度探讨微博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1.1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选取“篇名”为检索项,微博、微博客、微型博客、Micro-Blog 、Micro-Blogging 、Twitter 为逻辑或检索词,检索得到文献5437篇(检索日期截止到2012年10月10日)。
1.2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初步阅读、人工筛选,剔除了极少数不相关文献。
采用CNKI 平台提供的分组统计功能,对检索得到的结果做进一步评价研究。
2、微博研究论文情况统计分析2.1论文分年度统计分析按年度对CNKI 刊载的有关微博方面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表1),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08年,论文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2012年达到峰值,为975篇。
对比观察微博的发展态势,我们不难发现原因及规律。
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2014级)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摘要】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更加快速发展,网民数量激增,使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流行语也因此出现。
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是仅仅存在于网络世界,它已经扩散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情绪、生存方式的风向标。
网络流行语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表达,也包含着对社会消极因素的讽喻,揭示出社会现实和大众的心态。
从网络流行语着手来探究人民现实,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社会。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思潮;社会现实;大众心态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现实、现象的重要社会意识形态,它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新路径和新载体。
从当前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发育发展和传播来看,其与现实社会思潮的差异性日益显现。
网络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传播的关键性载体,对于这些社会思潮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亦可简称为网络热词,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它是网络传媒高度发展出现的一个代表。
网络新媒体平台为新思潮、新文化萌芽与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杨的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去政治化、去中心化的文化样式。
人们追求言论自由,追求个人话语权和自我意识崛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此相对宽松、自由的大环境下,借助网络的大平台,网络流行语顺势产生,并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重要代表,表现尤为活跃,成为当下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景观。
作为普通网民实现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网络现象,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超凡活力已经扩散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8]、社会现实、大众情绪与心态的风向标,,它的社会影响力也正在不断地提高和扩大。
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表现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1]。
健全网络监督机制 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发挥网络监督作用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信息线索、行使监督权力,网络监督成为了一种普遍、高效的新型监督形式,为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关键词:网络监督互联网透明性反腐倡廉一.网络监督的特点近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自主研发与外来吸收相结合的作用之下,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网民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信息线索、形式监督权力,随之产生的网络监督呈现出以下特点和优势:一是网络监督具有及时性。
与传统的纸质刊物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省略了印刷、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环节,压缩了信息传播时间;与广播、电视等音像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省略了拍摄、编辑以及协调播放时间等步奏,降低了信息发布的滞后性,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及时性。
二是网络监督具有民主性。
网络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网民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绝大数人采用匿名方式,消除了不能说真话、不敢讲真话的弊病,使人民大众的意见和观点真正得到反映。
三是网络监督具有广泛性。
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5.38亿人,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9.9%①,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发展将日趋高速化和普遍化,网络的发展为网络舆论监督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监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网络监督疲软,网络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网络监督与专门监督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机制,一些网络上反映出的问题未能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因而没有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仅仅依靠网络监督而没有专门监督作为其坚强后盾和可靠保障,就不能树立起其的权威性,因而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网络监督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对于网络监督的规范和保护有待加强。
我国游戏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报告

我国游戏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报告广州证券创新融资部梁雪妮中国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经历了20世纪末的初期形成期阶段,以及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阶段,成为文化娱乐产业、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游戏行业以客户端网络游戏为主体,页面游戏和移动游戏徐梦发展。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移动设备(手机)、3G网络的覆盖面扩大,我国游戏产业呈现快速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不仅形成日渐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对成熟的产业发展环境,而且本巨大土原创游戏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跨越同时。
同时,游戏在游戏品种、数量、题材类型、市场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由单一大型多人在线到网页游戏、社区游戏、手机网游等新品种不断的涌现,由以魔幻类游戏题材为主到益智、军事等游戏投放市场。
当前,电子游戏的网络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
无论是PC游戏还是电视机游戏,不管是在欧美、北美,还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游戏都是一个重要的潮流。
未来几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13-2017年中国游戏市场仍将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巨大。
一、游戏行业定义游戏指在各种平台上的运作的电子游戏,它涉及电子游戏的开发、运营、销售等经济领域,并形成自己的产业链。
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随着日益强大的网络经济,电子游戏经济已是娱乐产业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子游戏指用户通过 PC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娱乐的一种形式。
按照游戏运行平台的不同,电子游戏可以分成三大类:PC游戏、移动终端游戏和专用设备游戏。
PC 游戏是指用户通过在电脑上运行游戏软件,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的娱乐方式。
其中,根据对网络的需求状况不同,PC 游戏又可分为单机和网络游戏。
PC 单机游戏也称电子游戏出版物,指的是以独立的电脑软硬件设备为依托,主要供单人或利用 IPX/SPX 协议供有限数量的用户在局域网中玩的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

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络娱乐............................................................................................................................ 31 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 34
二、网民结构特征 ............................................................................................................................ 13 (一)性别结构............................................................................................................................ 13 (二)年龄结构............................................................................................................................ 13 (三)学历结构............................................................................................................................ 14 (四)职业结构............................................................................................................................ 14 (五)收入结构............................................................................................................................ 15 (六)城乡结构............................................................................................................................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0
一、网民规模 .................................................................................................................................... 10 (一)总体网民规模.................................................................................................................... 10 (二)手机网民规模.................................................................................................................... 11
目 录...........................................................................................................2
报告摘要 ....................................................................................................4
附录 2 调查支持单位 .............................................................................53
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 37
附录 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42
二、接入方式 .................................................................................................................................... 14 (一)上网地点............................................................................................................................ 14 (二)上网时长............................................................................................................................ 15
自 1998 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 1 月和 7 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 30 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 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 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 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 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 30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 诚挚的谢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 年 7 月
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目录
前 言...........................................................................................................1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4
2
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 24 (一)信息获取............................................................................................................................ 25 (二)商务交易............................................................................................................................ 27 (三)交流沟通............................................................................................................................ 30 (四)网络娱乐............................................................................................................................ 33
第一章 调查介绍 ....................................................................................6
一、调查方法 ...................................................................................................................................... 6 二、报告术语界定 .............................................................................................................................. 9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19
一、基础资源概述 ............................................................................................................................ 19 二、IP 地址 .......................................................................................................................................19 三、域名 ............................................................................................................................................ 21 四、网站 ............................................................................................................................................ 22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