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群点分析PPT

合集下载

离群点的判定

离群点的判定

离群点的判定摘要本文首先对离群点进行了定义,离群点(outlier)是指数值中,远离数值的一般水平的极端大值和极端小值。

因此,也称之为歧异值,有时也称其为野值。

深入了解了形成离群点的原因,并建立数学模型来找出一维、n维数据中的离群点,主要利用聚类的离群挖掘法。

针对问题一,考虑到数据的杂乱性,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往往比较多,离群点的个数也不确定,就考虑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利用离群值跳跃度比较大的特点,采用斜率比较的方法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离群点。

最后再对完成分类的数据进行分析。

完成分类的数据往往差距更小,可以近似的认为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利用正态分布的性质可以找出每类数据中的离群点,这样就找出了数据中所有的离群点。

针对问题二,我们主要采用具体的数据绘制具体的图形来分析存在的离群点,并说明离群点带来的影响。

针对问题三,我们主要利用基于聚类的离群挖掘方法,先利用一趟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然后再计算每个簇的离群因子,并按离群因子对簇进行排序,最终确定离群簇,也即确定离群对象。

确定算法以后再利用具体的数据进行检测,看该模型是否可行。

关键词:数据的分类处理聚类的离群挖掘方法(CBOD)一、问题重述A题:离群点的判定离群点(outlier)是指数值中,远离数值的一般水平的极端大值和极端小值。

因此,也称之为歧异值,有时也称其为野值。

形成离群点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可能是采样中的误差,如记录的偏误,工作人员出现笔误,计算错误等,都有可能产生极端大值或者极端小值。

其次可能是被研究现象本身由于受各种偶然非正常的因素影响而引起的。

例如:在人口死亡序列中,由于某年发生了地震,使该年度死亡人数剧增,形成离群点;在股票价格序列中,由于受某项政策出台或某种谣传的刺激,都会出现极增,极减现象,变现为离群点。

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离群点对以后的分析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造成分析的困难来看,统计分析人员说不希望序列中出现离群点,离群点会直接影响模型的拟合精度,甚至会得到一些虚伪的信息。

离群值分析与处理

离群值分析与处理

离群值分析与处理在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的领域,离群值(Outlier)指的是与其他数据点显著不同的数据点。

这些数据点可能是因为测量错误、数据录入错误,或是由于样本的特殊性质而出现。

离群值的存在往往会对数据分析结果和模型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离群值的分析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离群值的定义、检测方法、处理策略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离群值的定义离群值简单来说是指在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点显著偏离其他观测值的现象。

例如,在一个身高数据集里,大部分人的身高在150-190厘米之间,而有几个测量值为220厘米,那么这些220厘米的数据便可被视为离群值。

离群值的影响可能会使我们对整体趋势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在分析数据时,需要认真对待离群值的问题。

离群值的来源测量误差:一些数据点由于仪器故障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数据录入错误,这类错误通常较为随机,但也可能导致明显偏差。

样本特性:某些特定样本可能会天然形成离群。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少数病人可能因特殊病史而具有极端症状,这些个别现象便形成了离群值。

环境变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某些变量可能会突变,从而极大地影响部分数据点。

比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因素都能导致特定案例的数据异常。

不准确的模型假设:如果我们在使用某种统计模型进行分析时,该模型假设不正确或未涵盖全部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导致离群值出现。

离群值检测方法合理检测离群值是确保模型质量和分析准确性的第一步。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统计方法Z-Score 方法: Z-Score 是一种标准化方法,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点与样本均值相比有多远来识别离群值。

公式为:[ Z = ]其中,(X) 是样本数据点,() 是均值,() 是标准差。

当 |Z| > 3 时,通常认为该点为离群值。

IQR(四分位距)算法: IQR 是一种基于分位数的方法。

首先计算第一四分位数(Q1)和第三四分位数(Q3),接着计算四分位距(IQR = Q3 - Q1)。

离群分析报告

离群分析报告

离群分析报告摘要离群分析是数据挖掘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用于发现异常或离群的数据点。

本报告将介绍离群分析的概念、常用算法和实际应用,并通过一个示例说明离群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引言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一项挑战。

离群分析作为一种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识别出与大多数数据点不同的异常或离群数据点,对于异常检测、欺诈检测、网络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概念离群分析的目标是识别那些与大多数数据点有很大不同的观测值。

这些观测值可能是真正的异常,也可能是数据收集或处理中的错误。

离群点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离群值与其他数据点的距离较远;•离群值违反了数据分布的统计规律;•离群值对于整体数据的影响较大。

离群分析的核心任务是将离群点与正常点分开,以便进一步分析。

离群分析算法常见的离群分析算法包括:1. Z-ScoreZ-Score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利用数据的标准差和均值将数据点标准化为Z分数。

Z分数表示一个数据点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通过设定阈值,我们可以将超出阈值的数据视为离群点。

2. 基于距离的方法基于距离的方法通过计算数据点与其他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离群程度。

常见的方法包括KNN(k近邻)、LOF(局部离群因子)等。

3. 箱线图法箱线图是一种可视化方法,通过绘制数据分布的箱线图来判断是否存在离群点。

箱线图通常包括上下四分位数、中位数和异常值,通过设定阈值,我们可以将超出阈值的数据点视为离群点。

4. 异常点检测算法异常点检测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方法来发现异常点。

常见的算法包括孤立森林、One-Class SVM等。

实际应用离群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 欺诈检测银行、网络支付等领域常常遭受欺诈行为的威胁。

通过离群分析算法,我们可以识别出异常的交易行为,及时发现欺诈行为。

2. 网络安全离群分析可以用于检测网络异常,及时发现恶意攻击或异常行为。

通过监控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我们可以识别出异常的网络流量,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检查离群点的方法

检查离群点的方法

检查离群点的方法
离群点是指某一样本与其他样本相比具有显著偏离的特征值。

为了检查离群点,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箱线图检测法:通过绘制箱线图来判断是否存在离群点。

在箱线图中,离群点是位于上下限之外的数据点。

2. Z-score检测法:通过计算Z分数,即数据点与平均值的偏差除以标准差,来判断是否存在离群点。

一般情况下,大于3或小于-3的数据点可以被认为是离群点。

3. 离散值检测法:通过计算数据点与邻近点之间的差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离群点。

如果与邻近点的差值大于某一个阈值,则被认为是离群点。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检测离群点,但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去除缺失值和异常值,以确保得到的结论准确可靠。

挖掘建模之离群点检测

挖掘建模之离群点检测
Python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
第5章 挖掘建模之离群点检测
2020-10-15
目录
1
分类与预测
2
聚类分析
3
关联规则
4
时序模式
5
离群点检测
6
小结
2
离群点检测
l 就餐饮企业而言,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 如何根据客户的消费记录检测是否为异常刷卡消费? • 如何检测是否有异常订单?
l 这一类异点检测方法
x
1
x 2
e 2 2 x R
2
10
离群点检测——基于模型的离群点检测方法
11
离群点检测——基于模型的离群点检测方法
(2) 混合模型的离群点检测 l 混合是一种特殊的统计模型,它使用若干统计分布对数据建模。每一个
分布对应一个簇,而每个分布的参数提供对应簇的描述,通常用中心和 发散描述。 l 混合模型将数据看作从不同的概率分布得到的观测值的集合。概率分布 可以是任何分布,但是通常是多元正态的,因为这种类型的分布不难理 解,容易从数学上进行处理,并且已经证明在许多情况下都能产生好的 结果。这种类型的分布可以对椭圆簇建模。
基于密度 基于聚类
考虑数据集可能存在不同密度区域 这一事实,从基于密度的观点分析 ,离群点是在低密度区域中的对象 。一个对象的离群点得分是该对象 周围密度的逆。
给出了对象是离群点的定量度量,并 且即使数据具有不同的区域也能够很 好的处理;大数据集不适用;参数选 择是困难的。
一种是利用聚类检测离群点的方法 是丢弃远离其他簇的小簇;另一种 更系统的方法,首先聚类所有对象 ,然后评估对象属于簇的程度(离 群点得分)。
基于聚类技术来发现离群点可能是高 度有效的;聚类算法产生的簇的质量 对该算法产生的离群点的质量影响非 常大。

离群点的类型

离群点的类型

离群点是指在数据集中与其他数据点明显不同或异常的数据点。

它们可能与数据集的整体模式或趋势相背离,因此在数据分析和处理中需要特别关注。

离群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全局离群点:全局离群点是指在整个数据集中与其他数据点明显不同的数据点。

它们通常在数据的多个维度上都表现出异常,与数据集的整体分布有很大的差异。

2. 局部离群点:局部离群点是指在数据的某个局部区域内与周围数据点明显不同的数据点。

它们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维度上表现出异常,但在其他维度上与周围数据点相似。

3. 统计离群点:统计离群点是指基于统计方法和模型识别的离群点。

例如,可以使用箱线图、Z-Score 或聚类分析等方法来识别离群点。

4. 时间序列离群点:时间序列离群点是指在时间序列数据中出现的与其他时间点明显不同的数据点。

它们可能是由于突发事件、异常情况或数据采集问题导致的。

5. 空间离群点:空间离群点是指在空间数据中与周围数据点在空间位置上明显不同的数据点。

它们可能在地理位置、空间分布或空间关系上表现出异常。

离群点的类型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分析的目的进行划分。

不同类型的离群点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别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离群点类型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数据挖掘之5——离群点检测

数据挖掘之5——离群点检测

离群点检测(异常检测)是找出其行为不同于预期对象的过程,这种对象称为离群点或异常。

离群点和噪声有区别,噪声是观测变量的随机误差和方差,而离群点的产生机制和其他数据的产生机制就有根本的区别。

全局离群点:通过找到其中一种合适的偏离度量方式,将离群点检测划为不同的类别;全局离群点是情景离群点的特例,因为考虑整个数据集为一个情境。

情境离群点:又称为条件离群点,即在特定条件下它可能是离群点,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可能又是合理的点。

比如夏天的28℃和冬天的28℃等。

集体离群点:个体数据可能不是离群点,但是这些对象作为整体显著偏移整个数据集就成为了集体离群点。

离群点检测目前遇到的挑战•正常数据和离群点的有效建模本身就是个挑战;•离群点检测高度依赖于应用类型使得不可能开发出通用的离群点检测方法,比如针对性的相似性、距离度量机制等;•数据质量实际上往往很差,噪声充斥在数据中,影响离群点和正常点之间的差别,缺失的数据也可能“掩盖”住离群点,影响检测到有效性;•检测离群点的方法需要可解释性;离群点检测方法1. 监督方法训练可识别离群点的分类器;但是监督方法检测离群点目前遇到几个困难:1.两个类别(正常和离群)的数据量很不平衡,缺乏足够的离群点样本可能会限制所构建分类器的能力;2.许多应用中,捕获尽可能多的离群点(灵敏度和召回率)比把正常对象误当做离群点更重要。

由于与其他样本相比离群点很稀少,所以离群点检测的监督方法必须注意如何训练和如何解释分类率。

One-class model,一分类模型考虑到数据集严重不平衡的问题,构建一个仅描述正常类的分类器,不属于正常类的任何样本都被视为离群点。

比如SVM决策边界以外的都可以视为离群点。

2.无监督方法正常对象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是“聚类”的,正常对象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离群点将远离正常对象的组群。

但是遇到前文所述的集体离群点时,正常数据是发散的,而离群点反而是聚类的,这种情形下更适合监督方法进行检测。

检查离群点的方法

检查离群点的方法

检查离群点的方法
检查离群点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1. 箱线图法
箱线图是一种可视化统计数据的图形,它能够显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很容易地找出离群点。

箱线图主要由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最大值、最小值等构成。

在箱线图中,离群点指的是距离箱线(即上下四分位数)超过1.5倍四分位距的数据点。

常用于连续性变量数据的分析。

2. Z-score法
Z-score是一种衡量离群点的指标,它可以通过计算数据点与平均值之间的偏差来确定一个数据点是否为离群点。

一般的,如果数据点的Z-score大于3或小于-3,则可以认为它是离群点。

Z-score法适用于连续型数据和正态分布型数据的分析。

以上是两种常用的离群点检查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分析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行为不一致的离群点,往往预示着欺诈行为,因此成为执 法者所关注的。此外,在销售中确定极高和极低收入的客户的 销售行为,或者在医疗分析中发现对各种医疗处置的不寻常的 反应。
1.4 离群点检测遇到的困难
第一, 在时间序列样本中发现离群点一般比较困难,因为这 些离群点可能会隐藏在趋势、季节性或者其他变化中; 第二, 对于维度为非数值型的样本,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多加 考虑,比如对维度进行预处理等; 第三, 针对多维数据,离群点的异常特征可能是多维度的组 合,而不是单一维度就能体现的。
(2)嵌套—循环算法
嵌套一循环算法和基于索引的算法有相同的计算复杂度,但是 它避免了索引结构的构建,它把内存的缓冲空间分为两半,把 数据集合分为若干个逻辑块。通过精心选择逻辑块装入每个缓 冲区域的顺序,能够提高效率。
(3)基于单元的算法 基于单元的算法中,数据空间被划为边长等于 dmin /( 2 k)的单 元。每个单元有两个层围绕着它。第一层的厚度是一个单元, 而第二层的厚度是 [2 k 1。] 该算法逐个单元地对离群点计数, 而不是逐个对象地进行计数。
分布的离群点。
例1 假如我们设儿童上学的具体年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所 给的数据集是某地区随机选取的开始上学的20名儿童的年龄具 体的年龄特征如下:
年龄={6,7,6,8,9,10,8,11,7,9,12,7,11,8,13,7,8,14,9,12}
那么.相应的统计参数是:
均值=9.1; 标准差=2.3
2.3 基于密度的离群点检测
基于密度的离群点检测能够检测出基于距离的异常算法所不能 识别的一类异常数据——局部离群点。 2.3.1 局部离群点 局部离群点,是指一个对象相对于它的局部邻域,特别是关于 邻域密度,它是远离的。
图1是二维数据集,图中包含两个簇C1 , C2和两个离群点o1 , o2,其中C2稠密,C1 稀疏。 o2是全局离群点,根据上述定义 及挖掘算法,o2离群点易于挖掘,但o1却 难以挖掘,如果为了挖掘出o1,而调整参 数dmin,假如使dmin小于C2与O1之间的 最小距离,那么C1中的大多数数据点都 将被标识为离群点。此时, o1是一个局 部离群点。
2.1.1 不和谐检验
不和谐检验需要检查两个假设:工作假设和备择假设。 工作假设H,假设n个对象的整个数据集来自一个初始的分布 模型F,即:
不和谐检验就是检查对象 关于分布F是否显著地大(或小)。 如果某样本点的某个统计量相对于数据分布的是显著性概率充 分小,那么我们则认为该样本点是不和谐的,工作假设被拒绝 ,此时备用假设被采用,它声明该样本点来自于另一个分布模 型。如果某个样本点不符合工作假设,那么我们认为它是离群 点。如果它符合某个备择假设,那么它就是符合这一备择假设
离群点分析
1 离群点的简数介据处理方法 一

2 离群点的检测方法
2.1 基于统计分布的离群点检测

2.2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的检测
2.3 基于密度的离群点的检测 2.4 基于偏差的离群点的检测
第1节 离群点的简介
1.1 离群点的含义
在数据库中包含着少数的数据对象,它们与数据的一般行为或 特征不一致,这些数据对象叫做离群点。
2.2.2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的算法 (1)基于索引的算法 搜索每个对象o在半径dmin范围内的近邻。设M是一个离群点 的 dmin邻域内的最大对象数目。如果对象 o的 M+l 个近邻被 发现,则对象 o就不是离群点。这个算法在最坏情况下的复杂 度为 O(k*n *n ) , k 为维数, n 为数据集合中对象的数目。 当 k 增加时,基于值为:
阈值=均值±2×标准差
则在[4.5 ,13.7]区间以外的数据都是潜在的离群点,
将最大值取整为13。所以年龄为14的孩子可能是个例外。而且 由均值可知,此地的孩子普遍上学较晚.教育部门以后可据此 作一些政策上的改进。
2.1.2 基于统计分布的离群点检测的优缺点
优点 建立在非常标准的统计学原理之上,当数据和检验的类型十分 充分时,检验十分有效。
第2节 离群点的检测方法
2.1 基于统计分布的离群点检测
基于统计分布的检测方法是为数据集构建一个概率统计模型( 例如正态、泊松、二项式分布等,其中的参数由数据求得), 然后根据模型采用不和谐检验识别离群点。不和谐校验过程中 需要样本空间数据集的参数知识(例如假设的数据分布),分 布的参数知识(例如期望和方差)以及期望的离群点数目。
1.2 离群点的来源
一、测量或执行误差所导致的。比如:某人的年龄-999岁,这 就是明显由误操作所导致的离群点; 二、 数据本身的可变性或弹性所致,比如:一个公司中CEO 的工资肯定是明显高于其他普通员工的工资,于是CEO变成为 了由于数据本身可变性所导致的离群点。
1.3 离群点检测的原因
一个人的噪声也许是其他的信号”。换句话说,这些离群点本 身也可能是用户感兴趣的,比如在欺诈检测领域,那些与正常
缺点 第一, 绝大多数检验是针对单个属性的,不适合多维度空间 ,这也是一个主要的缺点; 第二, 需要预先知道样本空间中数据集的分布特征,而这部 分知识很可能是在检测前无法获得的,就不能确保所有的离群 点被发现。
2.2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检测
2.2.1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含义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检测,也叫基于近邻的离群点检测。此时离 群点就是远离大部分对象的点,即与数据集中的大多数对象的 距离都大于某个阈值的点。即: 如果数据集合D中,对象至少有pct部分与对象o的距离大于 dmin,则称对象o是以pct和dmin为参数的基于距离的离群点。 即DB(pct,dmin)离群点。
与DB (p, d)离群点一样,DS离群点使用同样的距离公式,如绝 对距离或欧式距离,但不根据pct和dmin来判定孤立点,而是 先计算数据对象两两之间的距离,再计算每个对象与其他对象 的距离之和。
设M为用户期望的孤立点个数,则距离之和最大的前M个对象 即为要挖掘的孤立点,这样可消除用户设置参数pct和dmin的 需要。
2.2.3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检测的优缺点
基于距离的方法与基于统计的方法相比,不需要用户拥有任何 领域知识,与序列异常相比,在概念上更加直观。
三种类型的基于距离的离群检测算法中,都要求用户设置参数 pct和dmin,寻找这些参数的合适设置可能涉及多次的试凑,
2. 2.4 基于距离和(DS)检测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