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鼻腔及鼻窦影像学检查

图文:鼻腔及鼻窦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法

•鼻颏位(华氏位):病人以鼻颏贴片,中心射线向足侧倾斜15度,自后向前通过鼻尖投射片上,主要用于检查上颌窦。

•鼻额位(柯氏位):病人以鼻额贴片,中心射线向足侧倾斜15度,自后向前通过鼻根投射片上,主要用于检查额窦,筛窦。

•必要时可加拍

侧位一鼻窦、蝶鞍、鼻咽

视神经孔位一筛窦、蝶窦、额窦、眶尖

颅底位一上颌窦后壁、蝶窦、颅底、鼻腔及鼻咽

2CT检查

CT扫描是诊断鼻腔、鼻窦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冠状位和水平位。

冠状位:扫描后面垂直于眶耳线,自外耳道前2cm开始向前扫描,可依次显示蝶窦、筛窦、上颌窦和额窦的上、下、内、外壁,对鼻窦

炎手术有实际指导意义。

水平位:层面高度因欲检查的鼻窦而异,上颌窦及鼻腔扫描自眶耳线下方5cm开始,筛窦、额窦略高。主要显示各壁的内、外、前、后。

3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新兴的无创伤性显示人体内结构的影像学技术。它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无X线损伤。但不能显示骨的细微病变。

声明:

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目的是为了传递健康正能量,打造相互学习提高的专业服务平台。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转摘自:耳鼻喉时空

超多图解: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病和手术的关系

超多图解: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病和手术的关系 鼻腔外侧壁解剖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邻近区域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前筛、上颌窦自然口、鼻囟门。 窦口鼻道复合体 窦口鼻道复合体模式图 窦口鼻道复合体冠状观 Ma. 额窦 Ut. 筛漏斗 Spm.额隐窝 Spu.半月裂 Spb.筛泡 Sppc.中鼻甲基板 Sppr.最后筛房 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内窥镜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中鼻甲---筛骨结构 水平部:与筛骨主体连接--中鼻甲附着部。 前翼:水平位,筛窦内侧,附着于筛顶与筛板连接处。 后翼:下降位,向外分隔前后筛房,连接纸样板--中鼻甲基板。 垂直部:悬垂于鼻腔中部,由前向后逐渐下降,尾端位于蝶窦前壁下部之前。 中鼻甲尾端位于蝶窦前壁下部之前 中鼻甲解剖变异:泡状中鼻甲 泡状中鼻甲感染及引起上颌窦口阻塞 中鼻甲解剖变异:筛甲气房 筛甲气房感染 中鼻甲解剖变异:中鼻甲反向弯曲

中鼻甲解剖变异与鼻窦炎 中鼻甲与手术 •手术内侧界限标志。 •筛板和筛顶连接处薄而脆,切除中鼻甲前半部切忌粗暴。 •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可显露蝶窦前壁开口,其切缘相当于眶底水平。 •矫正或切除反向弯曲或过度气化的中鼻甲。 钩突解剖变异:钩突内偏、肥大 导致中鼻道狭窄,引流障碍 钩突的解剖变异:钩突外偏 钩突外偏引起筛漏斗狭窄,上颌窦引流不畅 钩突与手术 •切除钩突是内窥镜鼻窦手术常规进路。 •切除外偏钩突时,易损伤泪道和纸板。 •上断切除不彻底,影响额隐窝引流。 •下端切除不彻底,影响观察、处理上颌窦;影响上颌窦引流;易发生术后粘连。 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的骨性解剖 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 •切除钩突,沿下鼻甲由前向后寻找 •切除后囟门和前囟门 •切除钩突越彻底,上颌窦自然口暴露越好,扩大术越方便 •切除后囟门较安全,切除前囟门应注意不要损伤泪骨 筛顶与筛板的联接方式 左:倾斜式连接右:高台式连接 左:倾斜式连接右:高台式连接 筛顶与筛板的连接顶面观(高台式) 筛顶与筛板连接的研究(100具颅骨) 高台式连接与手术

鼻窦癌影像诊断

鼻窦恶性肿瘤影像诊断 1.概述:鼻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3%;好发部位:上颌窦>筛窦>额窦;老年人多见,男性>女性;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未分化癌;早期症状与慢性鼻窦炎相似,发现一般较晚;治疗:手术+放疗。 2.鼻窦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强化均匀/不均匀;伴邻近结构及颅内侵犯;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神经周转移。 3.鳞状细胞癌(SCC):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鼻窦肿瘤50%-80%;好发于50-60岁男性;长期接触镍、木尘、煤烟和铬的人群发病危险性增加;上颌窦多见(60%-70%),其次鼻腔(12%-25%);早期发现可提高生存率。 4.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早期:临床症状隐匿,类似鼻窦炎(故预后差)晚期:侵犯牙槽骨和牙龈,产生牙痛及牙齿脱落、松动;侵犯眶下神经,产生顽固性面部疼痛;侵犯鼻腔,产生鼻塞、血涕及嗅觉减退;侵犯眼眶,造成眼球突出、复视等;侵犯翼腭窝,

造成张口困难、麻木、疼痛。 5.鳞状细胞癌CT表现:鼻窦和(或)鼻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内可见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窦壁骨质呈弥漫性、虫蚀样破坏;最常发生颈部II区淋巴结转移。 6.鳞状细胞癌MRI表现: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中等稍高信号,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周围侵犯时窦周脂肪间隙消失、模糊。 7.腺癌:好发于55-60岁老年男性;好发于筛窦;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CT呈等、

低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强化,程度高于鳞癌。 8.鼻窦未分化癌(SNUC):发病年龄广泛,更具有侵袭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较其它恶性肿瘤更常见;5年生存率低于20%;起源于鼻腔顶部和筛窦多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强化欠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为中等到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常侵犯前颅窝、眼眶、翼腭窝、咽旁间隙、海绵窦等邻近结构。 9.腺样囊腺癌(ACCa):好发于40-60岁,

鼻部影像学

鼻部影像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鲜军舫王振常 第一部分扫描方法 一CT扫描方法 (一)鼻窦与鼻腔、鼻咽部与口咽部 扫描体位: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 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 扫描及重建参数 1 非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100mA 层厚2mm,层间距2~5mm(异物或较小的病变层间距≤层厚), FOV为14~20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重建(需观察软组织的患者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400HU 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2 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200mA 准直器宽度 1 ~2mm 重建间隔小于或等于准直器宽度的50% FOV为14~20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400HU 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重建横断面、冠状面:横断面重建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的重建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 重组层厚为2~3mm,重组间隔2~5mm(异物或较小的病变层间距≤层厚)软组织病变或血管性病变的增强扫描:推荐使用自动注射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总量80~100ml,2.0~3.0ml/s,延迟扫描时间依病变及设备情况而定;软组织算法重建。 (二)鼻骨 扫描体位: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扫描基线为鼻骨长轴的平行线 扫描及重建参数 1 非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100mA

层厚、层间距1~2mm FOV为10~14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 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200mA 准直器宽度1 mm 重建间隔小于或等于准直器宽度的50% FOV为10~14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重建横断面、冠状面:横断面重建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的重建基线为鼻骨长轴的平行线 重组层厚为1~2mm,重组间隔1~2mm 二MR扫描方法 鼻窦与鼻腔、鼻咽部与口咽部 线圈:头颅正交线圈(或头颅多通道线圈) 扫描体位: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 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 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正中矢状面 扫描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必要时加矢状面):T1WI(病变在横断面显示不佳时,需在显示较好的冠状面或矢状面行T2WI扫描) 脂肪抑制技术:在显示病变的最佳断面行T2WI(不进行增强扫描时),如行增强扫描可不需要增强前脂肪抑制技术;如T1WI显示病变内有高信号时,在显示病变的最佳断面行T1WI;场强低或化学位移脂肪抑制技术效果较差的设备可行STIR(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 增强扫描后:(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动态扫描梯度回波T1WI,每20~30秒扫描一个序列共扫描十次,间隔20~30秒);脂肪抑制后横断面、冠状面(必要时加矢状面)T1WI(可只在一个断面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场强低或化学位移脂肪抑制技术效果较差的设备不使用脂肪抑制技术) 扫描参数层厚3~5mm,层间距0~1mm FOV为16~20cm 矩阵≥224×256 第二部分正常解剖与变异及其影像学表现 第一节鼻与鼻窦解剖

鼻窦影像检查及正常表现

* * 第二节鼻及鼻旁窦影像本节学习要求:掌握鼻及鼻窦正常影像解剖;化脓性鼻窦炎、粘液囊肿、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熟悉鼻及鼻窦真菌病、息肉、乳头状瘤及鼻骨、上颌骨骨折影像。了解粘膜潴留囊肿、血管瘤及脑脊液鼻瘘。 一、检查方法1、X 线检查鼻腔与鼻窦照片一般用Water’s 位,必要时辅以侧位片和/ 或体层片。鼻骨照片通常用侧位片,必要时辅以轴位片。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C T 扫描由于鼻窦解剖结构精细复杂,C T 扫描必须进行多方位和薄层扫描方能准确、全面地显示其解剖结构及病变,必须有横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1)、横轴位扫描仰卧位,基线与听眶下线(IOML inferior orbitomeatal line )平行从上颌窦底开始,至额窦顶结束。层厚、层间距一般5mm 以下。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冠状位扫描仰卧位,头过伸,扫描基线垂直IOML 。扫描范围从额窦前壁开始,至蝶窦后壁结束。层厚、层间距一般为5mm 。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3)、增强扫描一般仅作平扫,如有征象提示肿瘤、富血管病变或提示病灶累及窦外结构均应辅以增强扫描。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4)、窗宽、窗位通常采用低窗位(10~30HU )、宽窗宽(200~400HU )观察软组织及窦腔内情况,同时用骨窗了解窦壁是否受累。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3、MRI 检查 1 )、扫描序列:一般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 E ),仰卧位,标准头颅正位,常规T1WI 横轴位和冠状位成像及T2WI 横轴位成像。必要时辅助以矢状位T1WI 扫描。扫描基线、层厚、层间距及扫描范围与CT 相同。对于肿瘤病人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T1WI 扫描,对病灶及淋巴结显示清晰。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增强扫描对于鼻窦内的感染并不常规使用对比剂,在怀疑肿瘤或怀疑病变累及窦外结构时可进行增强扫描。用量0.1mmol/kg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立即进行T1 加权扫描。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4、CT 及MRI 在鼻窦疾患检查中的比较1)CT 、CT 扫描速度快,对于不合作的病人产生的运动伪影较少;发现骨骼受侵蚀的敏感性较高;对于不能做MRI 的病人(安放起搏器、金属夹等)CT 较为适宜;费用较低。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MRI :由于不使用含碘造影剂,对于碘过敏或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较好;无放射性损伤;可获得多轴位的图像;无牙及其充填物的伪影,软组织对比度优良;由于可区分内肿瘤与瘤周水肿,对肿瘤大小的确定较准确,对原发肿瘤的分期诊断优于CT 。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1、外鼻由鼻骨、鼻软骨、皮肤及肌肉(鼻额缝及鼻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模版--五官-教学-定稿文件

五官系统――X线 副鼻窦未见异常 双侧上颌窦气化良好,密度均匀,窦壁光整;额窦、前组筛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颅骨内外板连续;未见明确骨质疏松、破坏及增生现象;未见明确骨折线;其它:未见异常。 颞颌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闭口位:下颌小头位于颞颌关节内;张口位:下颌小头位于颞颌关节前方;构成颞颌关节各骨骨质未见骨折,未见破坏及增生现象;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双侧乳突未见异常。 双侧乳突呈气化型,气房分化良好,房间隔清晰,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乳突尖正常。 腺样体未见异常。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厚度<1.8cm;气道未见受压变形;余未见异常。 鼻骨骨折。 鼻骨中段见横行透亮线;骨皮质中断;折远端向下成角移位;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双侧慢性乳突炎。 双侧乳突气化不良;双侧乳突气房小而少,小房将间隔模糊;乳突窦骨质硬化,未见明显破坏。鼓室盖、上鼓室正常;窦硬膜角正常。 右侧慢性乳突炎。 右侧乳突呈板障型,气房小而少,房间隔模糊,透光度减低,见普遍性密度增高影;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区;左侧乳突呈气化型,气房分化良好,房间隔清晰,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乳突尖正常。 左侧慢性乳突炎。 左侧乳突呈板障型,气房小而少,房间隔模糊,透光度减低,见普遍性密度增高影;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区;右侧乳突呈气化型,气房分化良好,房间隔清晰,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乳突尖正常。 左侧乳突炎,疑胆脂瘤形成。

左侧乳突气化不良;左侧乳突气房小而少,小房间隔模糊;左侧鼓室窦区见囊状不均质透亮影,骨质边缘模糊,小房间隔不可见;右侧鼓室窦区未见异常。双侧窦硬膜角正常。 右上颌窦囊肿。 右上颌窦下部见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晰,周围有透亮带。左上颌窦气化良好,密度均匀,窦壁光整;其余各副鼻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慢性上颌窦炎 右上颌窦透光度减低;见普遍性密度增高影;窦壁骨质未见破坏现象;余付鼻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双上颌窦粘膜肥厚。 双上颌窦近外侧壁透光度减低;窦壁骨质未见破坏现象;余付鼻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头颅术后改变。 头颅术后查:颅骨骨质部分缺如,边缘清晰;未见明确骨质疏松、破坏及增生现象;软组织正常;其它:未见异常。 腺样体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增厚,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厚度约1.8cm;气道明显受压变形;余未见异常。 五官颈部――CT 喉癌〔混合型〕 扫描示扫描示双侧声带不对称,左/右侧声带明显增厚/形成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前联合增厚,对侧声带亦受侵,左/右侧喉旁间隙受累呈软组织密度。肿块侵犯声门上区,会厌前间隙亦可见软组织肿块。 左/右/双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 薄层高分辨率颞骨扫描示左/右/双侧耳廓狭小,呈不规则肉团状,外耳道骨部/膜部闭锁/明显狭窄,中耳鼓室腔狭小,听小骨结构未见异常/听小骨结构异常,内耳结构〔耳蜗、前庭及半规管〕未见明显异常。 颈部未见明显异常。

【高清影像】26张图读懂鼻窦炎

【高清影像】26张图读懂鼻窦炎 CT检查目的 •显示解剖及变异 •确定有无病变 •确定病变部位 •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 •确定病变性质 适应症 •疑鼻窦炎均应行CT检查 急性鼻窦炎 •以鼻堵、脓涕、脓涕倒流及面部疼痛为特征 •疼痛或头痛的分布有助病变定位 •额窦炎头痛向前额部放射,整个头痛 •上颌窦炎疼痛从内眦部向面颊或齿槽区部放射 •筛窦炎疼痛位于鼻根和内眦后部,周期发作,晨起重•蝶窦炎一般缺少特性,枕部或球后部疼痛 •疼痛在窦口完全阻塞和脓性分泌物潴留时更为严重•发展致骨壁破坏溶解,引起眶内或颅内并发症 平片及CT表现 •Water氏位:窦腔混浊,液平面

•CT:鼻窦密度增高 •骨壁破坏 •脓肿 •并发症 急性鼻窦炎 筛窦异物伴急性感染 慢性鼻窦炎-临床表现 •症状多,平常较轻,有鼻堵、流涕、嗅觉障碍、鼻衄及头痛•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与急性鼻窦炎相似 鼻窦炎临床分期标准 Gliklich Metson 分类: •0期:正常(窦粘膜的厚度在2mm以下) •Ⅰ期:单侧阴影,或解剖异常 •Ⅱ期:双筛窦或(和)上颌窦的局限性病变 •Ⅲ期:双侧额窦或(和)蝶窦的病变 •Ⅳ期:全组副鼻窦病变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 Ⅰ型:单纯型鼻窦炎

•Ⅰ期:局限性单个鼻窦慢性炎症 •Ⅱ期:前组鼻窦炎和/或波及部分后组筛窦 •Ⅲ期:全组鼻窦炎 Ⅱ型:鼻窦炎伴有鼻息肉 •Ⅰ期:局限性单个鼻窦慢性炎症伴单发息肉; •Ⅱ期:前组鼻窦炎和/或波及部分后组筛窦伴多发息肉 •Ⅲ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息肉 Ⅲ型:全组鼻窦炎伴复发、多发性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慢性鼻窦炎分期与预后(1000例) CT对鼻窦炎分型分期的价值 •对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了解必须依靠鼻窦CT扫描 • •鼻窦CT扫描所见是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的基础 •术前CT扫描对判断鼻窦炎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CT表现 •冠状和水平位及HRCT技术 •粘膜增厚 •黏膜囊肿 •骨质:吸收或硬化肥厚 •并发症

鼻窦炎的检查方法

鼻窦炎的检查方法 鼻窦炎是指鼻腔内窦腔的黏膜发生炎症,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炎症状包括鼻塞、鼻涕、头痛、面部压痛等。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确诊和治疗鼻窦炎,检查方法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鼻窦炎的常见检查方法。 1. 临床症状的询问和观察 对于有鼻窦炎疑似症状的患者,医生首先会通过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初步判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鼻塞情况、鼻涕的颜色和量、头痛的部位和疼痛程度、面部压痛等情况。同时,医生也会观察患者的面部肿胀、鼻腔分泌物的情况等,以帮助初步诊断鼻窦炎。 2. 鼻窦X光检查 鼻窦X光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鼻窦是否存在炎症、病变等情况。通过X光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鼻窦的情况,如鼻窦是否有积液、有没有充血、骨质破坏等。这对于确定鼻窦炎的确诊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非常有帮助。 3. 鼻窦CT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鼻窦炎病例,医生会推荐进行鼻窦CT检查。与X光相比,CT 可以提供更为准确、更为清晰的影像,能够更全面地观察鼻窦的情况。通过CT 检查,医生可以了解鼻窦的内部结构情况,以及排除其他鼻窦疾病的可能性,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4. 鼻窦镜检查 鼻窦镜是一种用于观察鼻腔和鼻窦内部情况的内窥镜,也是常见的鼻窦炎检查方法之一。通过鼻窦镜检查,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的情况,发现鼻窦黏膜的肿胀、分泌物的情况、息肉、息肉、狭窄等异常情况。此外,医生还可以进行鼻窦窦口通气测试,了解鼻窦通气情况,对于诊断鼻窦炎、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指导治疗都有很大帮助。 5. 鼻窦颅腔镜检查 鼻窦颅腔镜检查是一种进一步细致观察鼻窦及其周围结构的检查手段。医生会通过鼻窦颅腔镜检查,全面观察鼻窦黏膜、鼻窦开口、鼻窦壁等情况,发现潜在异常,这对于鼻窦炎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帮助。 总结来说,鼻窦炎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从病史询问到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等,可以全方位地了解鼻窦的情况。通过这些检查方法的辅助,可以更准确地诊断鼻窦炎,明确病情的轻重以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出现鼻窦炎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相关检查,以便早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鼻癌影像诊断报告

鼻癌影像诊断报告 前言 鼻癌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肿瘤,通常起源于鼻腔的上皮细胞。早期诊断对于鼻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篇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鼻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患者信息 •姓名:XXX •年龄:XXX岁 •性别:XXX •病史:XXX 影像学检查结果 高分辨率CT扫描 高分辨率CT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鼻腔解剖结构和病变的信息。 正位扫描 在正位CT扫描中,我们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 1.鼻腔肿块:在右侧鼻腔中部可见一个不规则肿块,大小约为3cm。 肿块呈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可能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2.鼻腔变形:整个鼻腔腔隙被肿块撑开,鼻腔腔隙变小,鼻腔壁出现明 显凹陷。 3.骨骼侵蚀:肿块紧邻右侧鼻腔壁,引起鼻腔骨骼局部侵蚀。 横断面扫描 在横断面CT扫描中,我们进一步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 1.鼻腔内软组织肿块:肿块呈不规则形状,密度均匀,边缘模糊。 2.侧壁浸润:肿块向右侧鼻腔侧壁浸润,鼻腔侧壁局部呈现凹陷。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 信息。 T1加权成像 在T1加权成像中,我们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 1.鼻腔肿块:与CT扫描结果相符,右侧鼻腔中部可见一个不规则肿块。 2.信号强度:肿块在T1加权成像中呈低信号。 T2加权成像 在T2加权成像中,我们进一步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 1.鼻腔肿块:与CT和T1加权成像结果相符,肿块呈现高信号。 2.周围组织侵犯:肿块周围鼻腔软组织呈现模糊或不规则边界,提示肿 块可能侵犯周围组织。 诊断结果 经过综合分析高分辨率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 床信息,我们对患者的鼻癌作出以下诊断: 1.鼻腔右侧肿块:高度怀疑为恶性鼻癌。 2.鼻腔侧壁浸润:肿块已侵犯右侧鼻腔侧壁。 请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结论 该份鼻癌影像诊断报告基于患者的高分辨率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结果,对其进行了细致分析。诊断结果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恶性鼻癌,鼻腔肿块已侵犯右侧鼻腔侧壁。为了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建议进一步进行病理检查以及综合其他临床检查数据。 注意:此文档仅为影像学诊断报告,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和判断。

叙述鼻腔的检查方法

叙述鼻腔的检查方法 一、前鼻腔检查方法 前鼻腔检查是指通过鼻孔进入前鼻腔进行检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鼻腔前部的病变情况。常用的前鼻腔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鼻内窥镜检查:鼻内窥镜是一种细长的光学仪器,通过鼻孔进入鼻腔进行检查。医生可以通过窥镜观察鼻腔黏膜的颜色、形态以及有无异常病变。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在门诊进行,无需麻醉,操作简便,但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经验。 2. 鼻腔前窦道镜检查:这种检查方法是在鼻内窥镜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了视野。通过将窥镜伸入上颌窦等前窦道,可以观察到鼻腔前部和鼻窦的病变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鼻腔和鼻窦的病变,对于炎症、息肉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二、后鼻腔检查方法 后鼻腔检查是指通过鼻咽部进入后鼻腔进行检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鼻腔后部的病变情况。常用的后鼻腔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鼻咽镜检查:鼻咽镜是一种柔软的光导纤维束,通过鼻孔放置在鼻咽部进行检查。医生可以通过鼻咽镜观察鼻咽黏膜的颜色、形态以及有无异常病变。这种检查方法无需麻醉,操作简便,可以在门诊进行。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鼻腔和鼻窦的结构和病变情况。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判断鼻腔和鼻窦的炎症、肿瘤等疾病的程度和范围。这种检查方法需要到医院的影像科进行。 三、其他鼻腔检查方法 除了前鼻腔和后鼻腔的检查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鼻腔检查方法,可以进一步评估鼻腔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1. 鼻窦穿刺检查:对于疑似鼻窦炎的患者,可以通过鼻窦穿刺检查来获取鼻窦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这种方法可以确定鼻窦炎的病原体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助于指导治疗。 2. 鼻腔活检:对于疑似鼻腔肿瘤的患者,可以通过鼻腔活检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这种方法可以确定鼻腔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鼻腔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前鼻腔和后鼻腔的检查,常用的方法有鼻内窥镜检查、鼻腔前窦道镜检查、鼻咽镜检查和CT扫描等。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估鼻腔的病变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鼻颅底CT、MRI及底断层解剖对照图谱

内容简介 我国的鼻颅底外科在手术入路上不断改良和创新,已能进行鼻内镜下颅底外科手术,并能应用先进手术器械和新技术术中CT、MRI、手术导航等技术,使综合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方兴未

艾,而影像应用解剖学研究是安全开展鼻颅底微创手术前提条件之一。本书采取同一层面的CT和MRI影像断层对照观察,同时配以相应的火棉胶切片,能让读者从多个侧面理解鼻颅底解剖结构特征,相信会对安全开展鼻颅底相关手术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韩德民教授,男,1951年5月生,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理事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会长。曾获国家优秀归国人员奖、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奖、华夏医魂十大杰出院长、王忠诚优秀人才奖、何梁何利奖等十余项殊荣。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鼻内镜外科技术、鼻变态反应学、鼻及颅底微创外科技术、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嗓音医学、人工耳蜗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以及喉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等。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主编专著20余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15项和发明专利3项。 领导课题组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理生理学、解剖影像学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系统阐述了鼻内镜外科的基本内涵,率先提出了影像学筛窦骨化分型,主持制订了国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和疗效评定标准,首先在国内倡导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促进了传统鼻外科不断向鼻内镜微创外科转变。完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成果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明鼻腔清洗器及鼻腔手术硅胶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并分别获国家专利。最早提出喉癌转移过程中喉声门上区与声门区的解剖学分界,为喉癌手术保留喉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国内最早采用CO2激光显微技术治疗早期喉声门癌。提出联合使用多种客观测试指标估算主观测试结果的方法,扩大了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创建国内第一所临床听力学校和本科听力学专业。主持制订了我国咽喉科学领域第一部OSAHS 诊疗指南,创建了H-UPPP术式。 目录 绪论鼻颅底手术的现状和未来 第一章鼻颅底相关成像技术和解剖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鼻部CT扫描方法和参数 第二节鼻窦、鼻腔及鼻咽部MRI 第三节鼻颅底主要组织结构在CT及MRI显像特点和鉴别 第四节火棉胶切片制作法 第五节阅图说明 第二章鼻颅底断层影像和薄层切片图对照 第一节水平位图集

鼻部检查的主要内容

鼻部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前庭鼻镜检查 前庭鼻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鼻部检查方法,通过鼻腔前庭镜的插入,可以观察鼻腔的内部情况。这种检查方法无需麻醉,病人通常只会感到一些不适或轻微的疼痛。 在前庭鼻镜检查中,医生会仔细观察鼻腔的黏膜、鼻中隔、鼻甲等部位,以判断有无异常情况。通过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诊断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等疾病,并了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二、鼻窦CT检查 鼻窦CT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鼻窦结构信息。这种检查方法通过X射线扫描,可以获得鼻窦的断层图像,帮助医生判断鼻窦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鼻窦CT检查常用于诊断鼻窦炎、鼻窦肿瘤等疾病。在检查中,病人需要保持头部固定,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动。这种检查方法通常较为安全,但对于孕妇和儿童来说,需要谨慎考虑辐射的影响。 三、鼻部内窥镜检查 鼻部内窥镜检查是一种通过鼻腔内窥镜的插入,观察鼻腔内部情况的检查方法。这种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鼻腔的内部结构,包括鼻中隔、鼻甲、鼻窦等。

鼻部内窥镜检查常用于诊断鼻息肉、鼻炎、鼻出血等疾病。在检查中,医生会将内窥镜插入鼻腔,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节,并可以进行组织的活检或刮取物的采集。这种检查方法需要麻醉,但通常只会感到一些不适或轻微的疼痛。 四、鼻咽镜检查 鼻咽镜检查是一种通过鼻咽镜的插入,观察鼻咽部情况的检查方法。这种检查方法可以观察鼻咽部的黏膜、淋巴组织等,帮助诊断鼻咽部疾病。 鼻咽镜检查常用于诊断鼻咽癌、鼻咽炎等疾病。在检查中,医生会将鼻咽镜插入鼻腔,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节,并可以进行组织的活检或刮取物的采集。这种检查方法需要麻醉,但通常只会感到一些不适或轻微的疼痛。 五、鼻部X射线检查 鼻部X射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鼻部检查方法,通过X射线的照射,可以观察鼻腔和鼻窦的影像。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诊断鼻窦炎、鼻骨骨折等疾病。 在鼻部X射线检查中,病人需要将头部放置在X射线机的位置,并保持不动。这种检查方法通常较为快速,但对于孕妇和儿童来说,需要谨慎考虑辐射的影响。 六、鼻部疾病诊断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诊断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临床证实为慢性鼻炎鼻窦炎病人的ct表现。结果:慢性鼻炎鼻窦炎ct表现分5型:①漏斗型8例;②鼻道窦口复合体型23例;③蝶筛隐窝型2例;④鼻腔鼻息肉型7例;⑤单纯型5例。结论: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检查是鼻内镜手术治疗前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对鼻内镜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内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本组慢性鼻炎鼻窦炎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62岁,平均27岁。病程3个月~17年。主要临床症状反复鼻塞、流脓涕、 头痛、面部眼部胀痛、嗅觉减退或消失。 使用东软neuviz dual型全身ct机,均采用冠状位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层厚2 5mm,螺距10。软组织窗宽300hu,窗位35hu,骨窗窗宽200hu,窗位450hu。 结果 根据慢性鼻炎鼻窦炎鼻窦排泄通路阻塞部位,将慢性鼻炎鼻窦炎分为以下5型。ⅰ型即漏斗型:8例(178%),由于漏斗部阻塞引起的单纯上颌窦炎。ⅱ型即窦道复合体型:23例(511%),由于窦道复合体的闭塞引起同侧全部或部分上颌窦、额窦及前中组筛窦炎症。ⅲ型即蝶筛隐窝型:2例(44%),由蝶筛隐窝阻塞引起蝶窦及

后组筛窦炎。ⅳ型即息肉型:7例(156%),鼻腔鼻窦充填软组织密度影。ⅴ型即单纯型:5例(111%),上颌窦黏膜囊肿2例,单纯上颌窦局限性黏膜增厚3例。一侧病变17例(378%),双侧病变28 例(629%)。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表现:①鼻腔、鼻窦黏膜肥厚和息肉样改变。本组45例均有黏膜局限性增厚,均匀或不均匀环形增厚。鼻甲肥大、鼻腔黏膜肥厚30例。不规则团块状息肉软组织密度影7例,其中5例为双侧鼻腔内占位样改变。②窦腔内积液,ct值10~15hu。窦腔内气液平面,弧形液面或呈均一稍高密度影,上颌窦24例,筛窦8例,额窦2例,蝶窦3例。③骨质吸收、破坏、增生改变。骨质吸收破坏表现为窦壁变薄,密度减低或中断,以筛窦和上颌窦多见,其中筛窦15例,上颌窦10例。窦壁增生硬化表现为窦壁增厚,密度增高, 以上颌窦多见,共18例。 讨论 鼻窦的冠状位扫描能准确显示鼻腔结构及解剖变异。ct扫描已成为指导功能性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切除病灶,最大限度保 留鼻腔鼻窦正常功能重要诊断方法[2,3] 鼻道窦口复合体是功能性鼻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后的一个解 剖新概念,它是构成中鼻道周围的一组独立而又复杂的解剖结构。鼻道慢性炎症反应,以及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对窦口、鼻腔黏膜的压迫,引起鼻腔黏膜肿胀,黏膜纤毛功能降低,引流道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鼻腔和鼻窦的炎性病变。本组鼻道窦口复合体型慢性

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 一:背景介绍 随着真菌感染数量的增加,真菌性鼻窦炎成为了鼻窦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像学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的相关内容。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真菌性鼻窦炎进行准确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 1. CT扫描: a. 扫描范围:包括鼻腔、鼻窦、颅底。 b. 扫描方式:常规螺旋CT扫描。 c. 扫描参数:50mA,120kV,0.5s/转,层厚5mm。 d. 扫描评估:观察鼻腔黏膜及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异常、鼻窦壁骨质改变及扩展、鼻窦内积液情况等。 2. MRI:

a. 扫描范围:鼻窦及周围软组织。 b. 扫描方式:T1WI、T2WI、增强T1WI。 c. 扫描参数:T1WI(TR=700ms,TE=20ms),T2WI (TR=4000ms,TE=100ms),增强T1WI(Gd-DTPA,0.1mmol/kg)。 d. 扫描评估:观察鼻腔黏膜及鼻窦软组织的信号异常、 鼻窦壁的受累情况等。 四:影像学表现 1. CT表现: a. 慢性型真菌性鼻窦炎:局部鼻窦壁增厚、粘连,鼻腔 和鼻窦内均可见分泌物或充填物积聚。骨质破坏轻微。 b.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广泛鼻窦壁破坏,可出现骨髓炎,颈部软组织肿胀。鼻腔可见分泌物或充填物积聚。 2. MRI表现: a. 慢性型真菌性鼻窦炎:鼻腔和鼻窦内软组织信号异常,鼻腔黏膜增厚,可见分泌物积聚。鼻窦壁增厚,未见明显骨质破坏。 b.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腔和鼻窦内软组织信号异常,鼻腔黏膜增厚,可见分泌物积聚。鼻窦壁广泛破坏,局部颅底软组 织受累。

耳鼻喉科影像学检查与诊断技巧

耳鼻喉科影像学检查与诊断技巧导言: 耳鼻喉科影像学检查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使 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并评估耳鼻喉疾病。本文将重 点介绍耳鼻喉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相关诊断技巧。 一、耳鼻喉影像学检查方法 1. X射线检查: X射线检查是早期常见的耳鼻喉科影像学方法之一。它适用于骨 质疾病、骨折、骨骼肿瘤等的诊断。通过对X光透过人体后的不同吸 收程度进行检测,医生能够获取病变部位的影像信息,进而做出准确 的诊断。 2. CT扫描: 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 三维影像。它拥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准确显示鼻窦炎、中 耳炎、喉癌等疾病的细节。CT扫描在耳鼻喉科影像学领域中得到广泛 应用。 3. MRI检查: MRI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利用强磁场和无损的无 线电波通过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扫描,生成详细的影像。相比于CT扫描,

MRI具有更好的对比度,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软组织,对于喉癌等疾病 的诊断有独特的优势。 4. PET-CT联合检查: PET-CT联合检查是一种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与CT扫描结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够通 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来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二、耳鼻喉影像学诊断技巧 1. 辨别正常与异常: 在解读耳鼻喉科影像学检查时,首先需要掌握正常解剖和病理特征。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异常影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观察影像特征: 影像学检查中的病变往往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医生需仔细观察 影像中的密度、形态、位置等特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 行综合判断。 3. 多模式影像比较: 在影像学检查中,不同模式的影像往往能够提供不同的信息。因此,医生在作出诊断前,应对不同模式的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4. 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2021年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 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1年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 家共识(完整版) 摘要 慢性鼻窦炎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的异质性疾病,不同的分型有不同的预后,近年来个性化精准诊疗显著提升了治愈率。虽然鼻窦CT在慢性鼻窦炎患者评估和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鼻窦CT报告描述内容与临床诊疗关注内容明显不一致。为帮助影像医师掌握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关注点,提高鼻窦CT报告水平,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牵头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本专家共识,包括临床诊疗关注内容、鼻窦CT检查方案和主要评估内容以及结构式报告。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为常见病,中国人群中总体患病率为8%,欧洲约10.9%,美国12%~1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理精神障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隐患。CRS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的异质性疾病,不同的分型有不同的预后,近年来我国CRS诊疗和研究水平迅速提高,个性化精准诊疗和多学科诊疗模式已在临床上开展,治愈率显著提升。鼻窦CT 在CRS 评估及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临床医师对鼻窦CT报告的满意度较低。2020年初,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组织专家对影像医师描述的鼻窦CT报告内容进行调研,发现鼻窦CT报告内容与临床诊

疗关注内容明显不一致。为帮助影像医师掌握CRS诊疗关注点,提高鼻窦CT 报告水平,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组织专家编写和审阅了本共识,内容包括临床诊疗关注内容、鼻窦CT检查方案和主要评估内容以及结构式报告。 一、CRS临床诊疗关注点 (一)概况 1.定义:CRS是指病程超过12周的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现在中文统一称为“慢性鼻窦炎”,不再称为“慢性副鼻窦炎”“慢性鼻旁窦炎”或“慢性鼻⁃鼻窦炎”。 2.发病相关因素:解剖异常、纤毛运动障碍、变态反应和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3.临床分型(即CRS表型,phenotype):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 4.病理分型(即CRS内型,endotype):根据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分为4种类型:(1)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2)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3)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4)混合型。根据对治疗的反应不同,将CRS分为嗜酸粒细胞性和非嗜酸粒细胞性两型,此分型在临床上更常用,主要根据外周血、鼻腔分泌物或病理组织的嗜酸粒细胞计数分型,其中病理组织的嗜酸粒细胞计数及占炎性细胞的百分比对判断疗效最佳,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治疗效果较差、复发率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