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

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学习任务及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2.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层面,相较于中学而言,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文学常识,还要建立宏观的文学史体系,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语文常识,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特点,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尤其是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能力层面,优化听说读写技能,着重提升人际沟通、应用写作、鉴赏批评、职业适应等能力;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准确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具有时代必须的信息素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具有较强

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专业学习要求策划、组织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素养层面,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还有着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批判性思维和工匠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培养职业情感和敬业精神;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养成谦让、诚信、刚毅的品格,形成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3、课程内容和要求

3.1 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主要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高职学生相对薄弱的语文知识、技能水平,水利、电力类等行业岗位需求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来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见表3。

表3???教学内容一览表

3.2 教学要求

1.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课程实施中,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特征。作品分析理解注意充分采纳当前学界所推崇、公认的结论,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多元认知和学习,从而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在遵循课程标准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地区、专业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也可以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开设适当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人文视野。

2.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其探讨人文经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3.强化课程的应用实践。要根据学生专业成长与职场发展的要求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个性特征,精心设计与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鼓励课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实施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以及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积极打造资源平台。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积极开发课程的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3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共48学时。

表4???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3.4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实现本课程设计思路,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积极倡导情境化教学、体验性学习、交互式探究和信息化互动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空间、网络和社团三大平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三个强化、三个引导、三个提高:(一)强化学习者中心,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情境化体验、综合性语文实践以及社团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强化人文教化,引导学生在知识习得、审美体验中,培养懂得爱、学会爱、奉献爱的职业情感,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能阅读、能鉴赏、能交流的语文素养,提高人文品质和生活情趣;

(三)强化专业互动,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与应用中学,在合作与交往中学,在探索与发现中学,在评价与激励中学,在自主构建中学,提高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表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一览表

4、实施建议

(一)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

1.课堂教学要求有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教学条件;

2.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自学用书、音频视频文件、PPT 课件等。

(二)主教材

谢东华、王华英《大学语文》[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13

(三)教学参考资料

表6 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四)教学资源网站

5、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按照课程目标、要求,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艺术审美能力。(二)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实行三个结合和三个为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考核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试卷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以技能考核为主。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作业、语文实训等,占总成绩的80%;终结性考核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20%。主要的考核内容见表7。

表7???课程考试考核内容与形式一览表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

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学习任务及职业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高技、技师学生 二、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高技、技师班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参考学时: 四、总学分: 本课程的总学分为2学分。 五、课程目标: (一)职业技能 1、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职业知识 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语文和语言运用的基础知识。 (三)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 1、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 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喜欢、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参与各类生产实践活动。 4.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5.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识。 6.有将生产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7.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六、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养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内容的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以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及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七、内容纲要: 项目1 唱响人生 (一)适用对象:高技技师学生 (二)参考课时:8 (三)学习目标:本单元安排了四篇关于人性的课文,学生通过对人性“真、善、美”的了解,学习如何更好地成为一名具有当代社会主流道德情操的高级技能人才。 (四)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学习如何做人。 模块一:《孔子的诚信观》 课时:2课时 1~1.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诚信思想,深刻理解诚信对个人、社会、国家及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2.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 1~3.相关实践知识:小组讨论诚信观对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基础意义。 1~4.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掌握总分总结构,说清文章观点,掌握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 模块二:《实话实说丁大卫》 课时:2课时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 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体方法包括: 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 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以考察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评价方式包括: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吕永林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地位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 1978 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区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 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理、 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 用也将更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 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 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 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 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员读、 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文学气息和人文意识浓厚,融思、想、识、趣,听、 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3、课程设计思路 (1)在完成好“大学语文”本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主,《管理文秘》、《当代文学解读》、 《美术欣赏》等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搭建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 台。二、课程 目标 总 体目标: 融思、 想、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大学语文课是我校面向本科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中国诗文的历史源流与流变; ●中国文学史; ●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文学精华; ●重庆的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 2.能力目标 ●对中国文人先贤的人格传承; ●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 QQ日志,博客等学生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 ●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的评点(如流行歌曲从罗大佑到周杰伦,影视文学 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山》,对流行文化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 ●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短信,颂红色 乐章,讲红色故事等); ●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 开展)。 (三)参考学时 32学时 (四)课程学分 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用。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力拓展中也灵活运用。 (2)引导文教学法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理论课 学时:6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属于高等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课程。本课程继《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之后开设,与前续课程均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和内涵上的汇总与提升。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提高幼儿教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从教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以树立大语文观为主导。引导学生将本课程和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作为较高层次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和理念均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淡化中学语文的应试性,提升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岗能力和素质做储备。 以培养人文情怀为内驱。基于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吁,在课程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传布民族精神和道德能量,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经典的熏陶下,感受文学魅力,感悟人生真谛,在审美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情操、追求高远境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围绕听、说、读、写,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协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使学生勤于自学,善于自悟,勇于创新。 以契合就业需要为方向。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所以本课程设计要契合幼教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和未来的幼教工作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语言表达和文本欣赏等多方面训练学生教学才能。 3.课程任务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标准 (2010年起执行)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 000107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容。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学前等各系学生。周课时2节,共2个学期72个课时。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中语文》。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让学生通过优秀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核。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容体系。具体作品共包括先文学(《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庄子》),两汉晋南北朝文学(《史记》、《汉书》、《汉乐府》、《世说新语》及操、渊明诗歌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优秀经典篇章,现、当代作品则注重介绍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与新流派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授课班级:造价17B1 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李艳 专业负责人: 教学院长: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的人才”本标准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面对建筑类应用学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本学科通过人文知识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既要培养学生语言的驾驭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又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和陶冶审美情操的职责,还肩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使命,为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做最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培养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让学生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沟通,学会独立思考并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继承民族文化。大学语文让学生更多了解国学精髓,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诠释,为学习专业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背景铺设。 3.塑造健全人格。文学即人学,就是研究人分析人,每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具备完美的人格品质,并且教给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与社会对接。

4.培养创新意识。大学语文求异性思维方式与理科求同类思维相得益彰,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成为文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5.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优秀作品的鉴赏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写作的起、转、承、合的基本要求。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从文学的四大样式来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承继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精髓,“中体西用”强化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在工作中具有较高品位的设计理念,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朗读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和求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工作做前期准备。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育部人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合我学院本科生素质及能力特点确定。 黄美玲主编的《大学语文》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编写符合我们选定教材的要求,所选篇目短小精悍知识覆盖面大,知识点落实准确到位,人文素质培养篇目具备,适合非专业学生学习,本书分为三部分:文学欣赏、口才训练和应用写作。我们前两部分在大一学习,最后一部分写作能力培养在大三学习。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适用对象:大学高职高专各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总课时:72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 授课团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 编制人:未提及 审定机构:未提及 编制时间:未提及 审定时间:未提及 二、课程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现代职业人,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

素质结构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新)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三年制高职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在价值体系的感悟中增加学生的精神内涵,形成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为未来人生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的特点,依据我校各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身心全面发展。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重点加强语言文字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培养,加强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训练。 该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注重人文熏陶和价值引导。应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人生体验。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体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突出人文性、适用性和独创性,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现代性。 2.注重全面发展和职业准备。大学语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素养的养成,注重语言文字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活动训练,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未来工作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理解运用和思维写作习惯,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养成。 3.注重语文实践和专业衔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注重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注重与高中课程的衔接,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衔接,通过语文课程学习促进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 4.注重体验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大学语文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2001001 开课系(部):人文学院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课 学时:36 (理论:18 实践:18) 学分:2 撰稿人:X 编写日期:202X年9月 一、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一)课程的地位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深化语文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随着汉语文化处境的变迁,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教育的紧迫性日渐明显,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日益突出。 汉语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于它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学生改善与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校各专业学生来说,大学语文课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程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汉语文阅读、理解、评价、赏鉴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程的任务 在中学语文学习基础上,进行母语的高等教育,在中学语文的文字学习层次、文章学习层次基础上,过渡到大学的文学学习层次和文化学习层次,核心任务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译)方面有大的提升,为学生进入社会准备好基本的价值观、沟通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表达技巧,拥有适当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涵育完善的人文品格。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开设学期:第1-2学期 总学时:116(8学分) 编制人: 审核人: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 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 (一)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 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 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一)素质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目标 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特点及发展简况。 (三)能力目标 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感受形象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课程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划分为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两部分。共性教学模块是现在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讲授、经典美文鉴赏、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母语的掌握能力和视野开阔度。 个性教学模块,即面对不同的专业,拓展补充不同的经典文本或艺术作品欣赏;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应用能力训练。后者主要针对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艺术活动和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文体进行模拟训练,真正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 表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大学语文课标定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90353 课程性质:公共课/必修课学分:2 计划学时:32学时(理论课学时数:28学时;实践课学时数:4学时) 适用专业:2012级机械工程系全体高职生 1课程概述 1.1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开设的一门知识性、技能性、欣赏性、思想性很强的职业能力选修公共课程。 大学语文主要是人文意义上的语文,它有工具性的一面,但更强调人文性。大学语文中的文指文学和文化。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是由文学作品和艺术性很高的文章编成的。文学须注入文化,才能寻其根源,体现其博大精深;语文课须注入文化,才能提高学术含量和课程的品味。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文除了文学之外,还应包括诸如历史、哲学、伦理、宗教等相关的文化。大学语文课程里的语言,则是文学和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既包含也区别于古汉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也包含和区别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辞、逻辑,它不是纯基础和纯工具意义上的语言,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和文化。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更应该是文学和文化意义上的语言。 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不需要那么精、深、专,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依据课程的性质定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定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这门课程主要任务是把高校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熟练的写作技能、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素质的当代优秀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接班人。 1.2设计思路 1.2.1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具备通用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尤以职业性为主要特征。《大学语文》是为夯实高职学生的语言文化基础,以满足就业择业过程中对口头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的需求,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本课程以人文教育、创新思维为目标,以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为主轴,在教学全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写作技能.同时本课程还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建议 (二)学习方法建议 (三)教材选用建议 (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五)教学条件建议 (六)师资条件建议 (七)教案编写要求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七、其他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编码:10070004 课程类型:基础素质教育课 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专业):高职各专业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对高职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院各专业开设,课程的建设受益面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很有必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 《大学语文》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优秀经典文学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关怀,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语文》以经典的优秀文学名篇为内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和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联想、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学语文》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成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用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了解现当代的重要作家,对作品选的个体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与文学审美水平,提高其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按照“一线串珠”思路进行编排。即以中外文学发展脉络为线索,按文学体裁进行分类编排,每类文学作品篇目按从古到今和先中国后外国的顺序排列,每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均配有“文体概述与学习指导知识”,每篇有作家作品介绍、注释、导读、相关链接、思考与练习等内容。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社会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既能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又充满人文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专业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通过阅读、理解、表达以及教学做合一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初步的教学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 3.方法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的方法,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作为高职教育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培养目标是:以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宗旨,以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为标准,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导,以模块组合为课程框架,紧密配合专业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把发展“人”作为首要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代码:00002117 制定人: 审核人: 行业专家审核人: 系部审核: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教务处制 开课系:财经系与国商系 总学分: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及层次:财经系与国商系专科 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财政系和国商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必 修课程。《大学语文》是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以适应日常交流及专

业学习的需要。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多态性和丰富性,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提高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比较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字材料,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掌握职业需要的语言和文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有正确对待职业、满足职业语文需要的综合能力。(三)素质目标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代码: 制定人: 审核人: 行业专家审核人: 系部审核: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教务处制 开课系:财经系与国商系 总学分: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及层次:财经系与国商系专科 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财政系和国商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语文》是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以适应日常交流及专

业学习的需要。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多态性和丰富性,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提高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比较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字材料,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掌握职业需要的语言和文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有正确对待职业、满足职业语文需要的综合能力。(三)素质目标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感受语文的魅力——赏析诗歌。 2.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大学语文》这门课程。 2.赏析诗歌《蒹葭》。 3.介绍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课后练习 预习第一课《蒹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赏析法、朗读法。 《蒹葭》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 1.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