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

合集下载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解析

《短文两篇》翻译及知识点
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向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夸父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了一片桃林。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
实际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结构的想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共工怒触不周山》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共工怒触不周山》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这篇神话故事反映了远 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 位具有非凡神力的共工形象, 从神话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 天倾西北、河向东流的自然 现象,从侧面反映了远古人 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 烈愿望。
问题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 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 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 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字词疏释:
昔(从前 )者共工与颛顼

( )。天倾所西以北,故( )
日月星辰这移里,焉那(里
);
地不满东南。故积水水潦(

尘埃归焉。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
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 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 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 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 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 都在这里汇集 。
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 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 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 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 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 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 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 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 和支持,
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 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 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 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 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 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 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 成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5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基础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2)饮于河.、渭()(3)北.饮大泽()(4)未至.,道渴而死()(5)化为邓林..()(6)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7)天柱折,地维.绝()(8)故水潦.尘埃归焉()答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到达(5)桃林(6)从前(7)绳子(8)积水2.翻译下列句子(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喝水。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

25课《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伤仲永》选取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临川先生文集》。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主要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福楼拜和左拉的性格特点。

C.《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D.《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生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答案:A解析:这里A中《伤仲永》选取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下面的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D.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记述了挪威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答案:C解析:《社戏》是小说。

点评:在鲁迅作品集中,《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小说集,《野草》是散文诗集。

3.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

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

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

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

七下语文25课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七下语文25课 《共工怒触不周山》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 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 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 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 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 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 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 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 (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 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 到了人们的尊敬。
读准字音
疏 通 文 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 柱折,地维绝 。 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 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 埃归焉。
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如何理解结尾的两句话?
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 样的人?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淮南子》又名《淮南 鸿烈》,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 的一部著作。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 袖,炎帝的后裔。
相 关 资 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在 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 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 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 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 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 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 水的办法。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 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 烈的斗争。
背诵课文
• 文中用浓墨重彩描写共工的 “怒”的特写镜头是:____ • 文中体现共工“怒”的后果 的句子是:______
完成学案上的达标测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研讨课件_1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研讨课件_13

预习检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淮__南__子__集___释__》_
《淮南子》又名_《__淮__南__鸿__烈__》_,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自学指导1:
1、听范读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要求: a、不拖音、不蹦读、不加字、不漏字 b、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语气 (3分钟后检测)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共 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 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 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 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 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 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 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 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 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 大有好处。
3、如何理解结尾的两句话?

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解释日
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
知识补充:
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 大都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去,日月 星辰都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对这种自然现象的解释,我们的祖先根 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认为这也是人类 开发自然的结果,于是把这个开发的功绩与共 工的英雄事迹结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创 作了这一奇伟壮丽的神话。
疏通文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 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碰、撞
折断 绳子 断
(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
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
绳子断了。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所以
移动
(结果)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
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

人教版七年级下《共工怒触不周山》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共工怒触不周山》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共工怒触不周山》课文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说明】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PPT26 人教版 (共53张PPT)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PPT26 人教版 (共53张PPT)

3、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这件事? 从神话的积极意义方面理解:夸父有着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征服大自然的强烈 愿望和顽强意志。表现人类有宏大的志 向、巨大的气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伟大斗争精神的反映。 你认为夸父这样的结局值得吗?
从探索未知世界的角度看,他的 精神可 这句话?
谈谈读后感受。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 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 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 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 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 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 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哪些人也可以称得上是“夸父”呢? 请结合人物的事迹简要地谈一谈。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论力气,共工氏要 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 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 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 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 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 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 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 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 表示 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 人们的尊敬。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 山河 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 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 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 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 英雄。
古代神话故事的记载都较为简单和朴素。 请展开想象,具体描写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的情形。(50字以上)
说说你听过的一些古代神话 故事,有怎样超凡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 来改造山河。 (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 民族的英雄。
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 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 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 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 自然现象,之 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 人格化。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 (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 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 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 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 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 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问题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 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 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淮 南 子 》
朗读课文, 找出不懂的地方
字词疏释:
昔( 从前 )者,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碰,撞 )不周之 山,天柱折,地维绝( 断 )。 天倾西北,故( 所以 )日月星辰移 焉( 这里,那里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 积水 )尘埃归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 怒而触不周之山, 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大地的东南角塌陷,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 里汇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