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

合集下载

一句经典的心房扑动的分类

一句经典的心房扑动的分类

一句经典的心房扑动的分类1.引言1.1 概述心房扑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与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了紊乱,导致心房不再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有规律地收缩,而是以一种不规律和快速的方式收缩。

这种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还会增加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并且可能导致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心房扑动的分类对于临床医学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心房扑动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医学界,根据心房扑动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将其分为多个分类,并且对每一种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旨在对心房扑动的分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心房扑动的定义和背景进行阐述,以使读者对该心律失常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心房扑动的各种分类,包括其分类要点和特征。

最后,我们将对心房扑动的分类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些分类在临床上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心房扑动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心房扑动的特点和分类要点,以及对心房扑动分类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这对于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心房扑动,以及未来心脏病学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心房扑动的分类,为临床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围绕着心房扑动的分类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介绍心房扑动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信息。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心房扑动的分类要点,包括心房扑动的定义和目前已知的分类方法。

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心房扑动的特征、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临床案例。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心房扑动的分类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对心房扑动分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及其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本文将阐述心房扑动的分类,并探讨其意义和应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心房扑动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现象。

211100169_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鉴别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价值

211100169_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鉴别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价值

0 引言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常见心律失常症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成倍增加[1]。

房扑可逐渐转化为房颤,房颤可引发脑卒中,严重者可致死。

除持续性房颤和房扑外,还存在短阵或无症状房颤及房扑,不利于判定病症,因此,方便、快捷且准确诊断房颤和房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传统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对房颤、房扑的识别率很低,在临床上存在一定争议[2]。

随着科技发展,逐渐推出基于动态心电图的海量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RR 间距时间作点于同一可视平面的lorenz 散点图。

lorenz 散点图可将不同心律表现为不同的图形特征[3],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心律失常。

但国内对lorenz 散点图鉴别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动态心电图诊断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电散点图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lorenz 散点图对鉴别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180例自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者,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其中男性97例,女性83例;年龄29~91岁,平均年龄(60.00±0.67)岁;持续性房颤63例,持续性房扑33例,阵发性房颤59例,阵发性房扑25例。

另随机抽取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8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92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8.50±0.65)岁。

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x±s)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等结果符合《实用临床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相关标准:出现心悸、乏力、气短、眩晕等症状,心律不规整,心房频率超过350次/min ,心电图显示为细碎颤动波,可诊断为房颤;出现低血压、头晕、心悸等症状,心律规整,心室率较为稳定在150次/min ,心电图显示为扑动波,可诊断为房扑。

②所有参与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什么是心房扑动?它的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心房扑动?它的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心房扑动?它的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AFL)简称房扑,是一种心房肌连续不断快速除极和复极的快速规律的房性心律失常。

未经治疗时,心房率范围250~350次/分钟,房扑通常表现为2:1房室传导,导致心室率为120~160次/分钟(大多为150次/分钟)。

常为阵发性,少数病例可持续数年,甚至引起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患者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也取决于心脏本身的病变程度。

房扑的心电图特点如下:
(1)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为250~350次/分钟、间隔均匀、形状相同的F波(扑动波),呈锯齿形。

(2)QRS波群为室上性。

(3)心室率可快、可慢,可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自心房向心室的传导比例。

心房扑动的疾病症状

心房扑动的疾病症状

心房扑动的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房扑发作时症状主要与房扑的持续时间、发作时心室率及是否合并有
器质性心脏病有关。

如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扑心室率不快时患者症状多
较轻,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心慌、胸闷、乏力等;若房扑发作时心室
率较快或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则可表现出运动耐量下降、头晕、晕厥、心绞痛甚至是心功能不全表现。

少数患者可因心房内血栓形成并
脱落发生脑栓塞。

心电图表现
典型房扑心电图特点是窦性P波消失,心房激动代之以一系列大小相同
的锯齿样的规则扑动波,频率为250~350次/分,扑动波常常以2:1的
比例传导至心室,心室率多为150次/分,也可以4:1或不等比例传导至
心室,引起心室率不规整。

典型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房扑(逆钟向型)扑动波形态多是在Ⅱ、Ⅲ、aVF导联负向,在V1导联正向,少数情况下
扑动波形态在上述导联刚好相反。

不典型房扑的房扑波形态与典型房
扑不同,有时房室传导比例多变,短时间内又可转化为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第十四章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E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D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C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C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A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B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C
ADE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B
ABD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B
AC
AB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B
ABCD
D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DE
ABCDE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C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A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C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第十八讲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第十八讲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一些“老房颤”患者,长时间心房颤动,心房缺血,心房肌纤维化,心肌除极是产生的电动力极小,f波很小。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心房扑动是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而规则的心房扑动的F波,F波频率250~350次/min。

F波通常按一定比例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R-R间期匀齐,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R-R间期不规则。

它比心房颤动少见,两者的发生率1:(15~20)。

1 心电图特征1.1 典型心房扑动典型心房扑动包括逆钟向心房扑动和顺钟向心房扑动两种类型。

1.1.1 逆钟向心房扑动逆钟向心房扑动常见,心电图F波明显,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

(1)F波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波形相同、波幅相等、间期匀齐、波间无等电位线、呈三角形的锯齿状F波。

F波频率在250~350次/min,多数在300次/min左右。

同一时间内记录的心电图显示F波频率快速匀齐,但在不同时间记录的F波频率可有明显变化,应用奎尼丁治疗后,F波变得宽大,其频率可慢至180次/min左右。

Ⅱ导联、Ⅲ导联、aVF导联、V3导联~V6导联F波倒置。

V1导联F波倒置。

(2)F-R间期①F-R间期固定,房室传导比例固定。

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F-R间期可以固定,也可不固定。

F-R间期通常比窦性心律时的P-R间期长。

②F-R间期不固定a.隐匿性传导与迷走神经张力变化:与F-R有关系,F-R间期有长有短,常出现被跳越的F波。

b.文氏型房室传导:分为干扰性文氏现象与阻滞性文氏现象。

c.干扰性房室脱节:心房扑动与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并存。

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

d.阻滞性房室脱节:心房扑动合并高度房室阻滞或完全房室阻滞伴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或心室起搏心律。

(3)QRS波群①QRS波形、时间与窦性相同。

②部分QRS-T波群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的蝉联现象。

③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及其分支阻滞。

④伴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心室预激综波。

(4)心室率心室率多在60~150次/min,活动或白天清醒状态,多为2:1或3:1下传心室,1:1下传时,心室率快速,夜间睡眠或白天卧床休息时,房室传导比例增大,转变为(3:1)~(6:1)不等,甚至更多的F波因干扰,隐匿房室传导或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未能下传心室。

房扑

房扑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AFL),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率一般为240-400次/分,心室率取决于心房率和房室传导,常呈2:1传导。

由于快房率影响了心脏收缩舒张时程,使房室收缩不协调,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低血压、加重肺淤血、诱发心肌缺血等,少数患者甚至出现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1. 历史回顾:1911年,Jolly和Ritchie首先描述了房扑。

以后对房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房扑发病率低于房颤,但房扑在儿童心律失常中构成比明显高于成人。

2. 房扑的诊断:诊断上依据体表心电图并不困难。

由于心室率增快影响血液动力学,可造成心悸、头晕、气短,甚至晕厥等症状。

大多数房扑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在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还可出现心绞痛。

另外,血栓栓塞也是房扑较常见的表现。

心电图上,扑动波常常在下壁和V1导联比较明显。

在常规心电图高度怀疑房扑但又不能确认时,可采用一些增加迷走神经张力的措施,如颈动脉窦按压和valsalva动作,可产生短暂的房室阻滞而显示扑动波。

上述方法失败也可考虑如下措施:1)放置食道电极,记录心房波;2)使用腺苷、艾司洛尔、维拉帕米等促使产生房室阻滞,显示心房波。

但心房扑动合并宽QRS波群时,使用上述药物可恶化心律失常。

3.分型及机制:许多年来,房扑的分型争论一直很大。

最早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将II、III、AVF导联扑动波为负向的房扑命名为典型房扑,与之相反的为非典型房扑;此后,这两种类型又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典型房扑称为常见型房扑和逆钟向房扑,非典型房扑又被称为少见型房扑和顺钟向房扑。

Wells等根据房扑是否可以快速被心房起搏终止而分为I型和II型。

峡部依赖性房扑及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等多种分型。

1996年Lesh等根据房扑的电生理机制,将房扑分为3种,即1)典型房扑,包括顺钟和逆钟性房扑;2)真正不典型房扑;3)手术切口或补片周围折返性房扑。

Scheinman根据折返环所围绕的解剖结构,对房扑做了新的分类,分为右房房扑和左房房扑、二尖瓣环部位房扑、肺静脉部位房扑、卵圆窝部位房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房扑2:1传导时显示QRS 融合波(旁路和房室结均 下传)。
B.房扑1:1传导时显示完 全预激的QRS波形。
心室律规整
患者男性,23岁,酒精 性心肌病,心房扑动。
A.在急诊室描记的心电 图提示心房扑动伴1:1下 传,心室率为278bpm。
B.16min后房室传导比 例为2:1至3:1不等,平 均心室率为116bpm。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3、QRS波群形态
¾ 正常: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未经药物治疗的2:1~4:1房扑QRS多与正
常相同。
¾ 增宽:>=120ms • 伴室内差传:房扑时心室率>150bpm,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室率
极快时可呈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图形。恢复窦性心律后QRS正常。
• 伴室内阻滞:①窦律心电图呈室内阻滞图形;②房扑时心室率
左图:房扑1:1下 传,心室率为254 次/分,因情绪激动 而诱发。
右图:96秒后下传 心室比例不等,平 均心率163次/分。
心室律规整——不规整
心室律不整,F波下传比例变化(2:1,4:1)
4:1传导时RR间期=2:1传导时的2倍,提示4:1传导时存在隐匿传导。
心室律不整,F波下传比例交替(2:1~4:1交替)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血管病医院
4、终止后窦性心律心电图
¾ P波异常:①P波I、II(aVL、aVF)顶部圆钝形态消失,呈现双峰
(峰间距>0.04s)、切迹或顿挫;P波V1导联负向波部分增大(P波终末 电势:PtfV1>0.04s.mV)——常多见;②P波II、III、aVF高尖(振幅 >0.25mV)——少见。
逆钟向折返房扑 = 典型房扑:Ⅱ、Ⅲ、aVF负向F波; 顺钟向折返房扑 = 非典型房扑: Ⅱ、Ⅲ、aVF正向F波;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2、心室律
¾ 心室律规整:
• 多数呈2:1~4:1 由于存在房室延搁,未经药物治疗的房扑F波下传比例 通常为2:1(心室律150bpm左右),伴AVB或隐匿传导时可呈3:1或4:1 传导,以4:1多见(隐匿传导)。
• 少数呈1:1 在①伴WPW综合征旁路前传 ②应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使房扑 频率降至200bpm ③伴加速房室传导的疾病(甲亢、酒精)时,可引起 房室1:1传导,导致快速的心室反应。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分类和发生机制
房扑分类是基于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由于受当时认识所限,曾出现多 种不同分类方法,随着电生理学检查和治疗的发展,逐渐有统一的趋势。
目前认为, 各种类型的房扑都可 以归结为心房内单一的大折返性 心动过速。
典型的折返环一般位于右心 房。这是因为引发折返的关键基 质—缓慢传导区域, 一般位于右 心房—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之 间的峡部。但有时折返环也可围 绕右心房内的疤痕组织、手术切 口或位于左心房。
Curr Probl Cardiol 2005;30:121–168.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四、心电图特点
1、F波
• 大小:在同一导联振幅、时限相等;多在下壁(II、III、aVF)导联和
V1导联最为明显(长描优先选择);有些导联不清晰,尤其在I导联中。
• 形态:多呈锯齿样(典型房扑),且锯齿波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偶呈圆
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振幅均整齐的锯齿状F波,F波频率约300次/分, QRS波群正常,房室传导比例为4:1,心室律规整。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二、流行病学
房扑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相对少见的一种类型
¾ Bialy 等分析了1990年美国678家医院50万例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其中房 扑只占4.5%,而房颤高达34.6%。
心室律规整,F波下传比例固定
自上向下依次为:房扑2:1、3:1、4:1传导。
心室律规整,房扑伴三度AVB
上行:心室率30bpm;下行:心室率33bpm。心室律均绝对规整,为逸搏心律, F波与QRS之 间无固定下传关系(FR间期不固定,QRS重在F波上不同部位致形态多变)。
A.房扑1:1传导时12导联心电图 B.A图的II导联放大显示(箭头所示为典型房扑波,频率250bpm) C.同一患者2:1传导时心电图(箭头所示为典型房扑波,频率300bpm)
• 三度AVB 在房扑合并三度AVB时心室律也规整,此时心室律多为缓慢的 交界区或者室性逸搏心律。
¾ 心室律不规整:常由房室结不应期延长、变化或隐匿传导所致。
• 下传比例成倍变化 多为2:1~4:1交替传导。 • 伴二度AVB ① 类文氏型:RR间期多有规律的成组出现,典型者为:RR
间期进行性缩短,直到一个长RR间期,周而复始。 ②高度AVB:房室结 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传导比例在4:1以上变化。
凸向上(不典型房扑)。
• 方向:分为“圆顿区”和“峰顶”,方向以峰顶方向为准。 • 频率:典型房扑频率多在250~350bpm,不典型房扑可在340~430 bpm。 • 节律:极为匀齐,F波间相差不超过20ms(往往不超过10ms)。 • 等电位线:至少一个导联等电位线消失,并非所有导联均消失。
F波方向判定
J. Am. Coll. Cardiol. 2000;36;2242-2246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三、常见危险因素
多数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最常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者常见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肌病 慢性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外科手术
伴发于其他疾病
<100bpm,呈室内阻滞图形;③房扑时心室率100~150bpm,终止后QRS 正常,称为快频率依赖性室内阻滞。
• 伴显性预激:QRS波起始粗顿,或呈完全预激图形。 • 其他少见情况:蝉联现象。
刘春燕等—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 年3 月第23 卷第3 期
房扑伴室内差传呈交替性左右束支蝉联现象,右室肥大。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心房扑动 Atrial Flutter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主要内容
概 述 分类和发生机制 致病机制和临床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 疗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概述
一、定 义: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简称房扑,是一种快速而规整的心房节 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而规则的扑动波(F波)。F波 在同一导联上形态、方向、大小相同,间隔极为匀齐(相差<0.02s),频 率在240~430 bpm(多数在250~350bpm),至少一个导联F波之间无等电 位线;心室律多规整,也可不整,取决于F波的下传比例;可表现为阵发 性或持续性,可长达数月至数年难以自行终止。
心室律规整
1:1下传
(房扑伴预激)
QRS波群起始 粗顿,依据 胸前导联波 形,提示B型 预激。
当F波频率由 250次/分上 升至300次/ 分时,遇到 旁路不应 期,传导比 例从1:1降至 2:1。
心室律规整
(房扑伴预激A型) 典型房扑(顺时针折返)发 作时12导联心电图,已证实 该患者存在左后间隔旁路。
¾ Granada等MESA研究显示房扑年发病率为88/10万,估测美国每年新发房扑 病例为20万,其中8万为单纯房扑。且房扑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 异:男:女大约为2.5:1,<50岁人群年发病率约为5/10万,>80岁人群年发 病率高达587/10万。
¾ 我国尚无房扑流行病学资料。
右图示房扑年发生率的年龄和 性别差异 (黑方块示男性,黑 点示女性)
肺部疾病——COPD,肺栓塞,肺部手术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心包疾病——心包炎、心包囊肿 中毒、药物——尤其是酒精中毒
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Granada等对181名房扑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因素后, 心衰患者发生房扑的风险是无心衰的3.5倍,COPD患者发生房扑的风险是无COPD 者的1.9倍。
引自:许原 易铁敏《心房扑动的体 表心电图分型》——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1 年2 月第10 卷第1 期
心电图频 率计算表
HR=300/大格 数 HR=1500/小 格数
典型房扑心电图(频率300bpm,呈4:1传导)
A.12导联描记,多个导联等电位线消失,F波在下壁、V1导联最明显,I导联最不明显。 B.II导联放大,F波呈锯齿状,节律极为匀齐,方向向下,升支陡峭,降支平缓。
心室律不整,F波下传无规律,但下传比例多大于4:1,应想到存在房室阻滞
连续心动周期中下传比例不等(3:1~8:1),多大于4:1,最长为8:1,RR间期无明显规律,平 均心率48bpm,最长RR间期1.86s,应想到存在房室阻滞的可能性。
房颤/房扑合并高度房室阻滞尚无一致的诊断标准,下列几点供参考:①平均心室率≤60bpm, 伴多次≥1.5s的长RR间期或逸搏;②平均心室率≤50bpm;③缓慢的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数>心搏总 数50%;④心室全部为缓慢的室性或交界性逸搏心律(三度房室阻滞)。
房扑分类的演变
1911年,Jolly和Ritchie首先在Heart杂志描 述了人类房扑,并与房颤区别。 1920年,Lewis首次给房扑下了确切的定义。
心电图Ⅱ、Ⅲ、aVF导联的表现
典型房扑:Ⅱ、Ⅲ、aVF负向F波;=常见型 非典型房扑: Ⅱ、Ⅲ、aVF正向F波;=少见型、非常见型
对房扑折返环路的认识加深
注意:两图中室内传导 阻滞图形相似,心室率 减慢时QRS波群时限从 172ms缩短到132ms, 提示为差异性传导减轻 的结果。
电生理检查证实了为房 扑伴1:1下传。随访中患 者有几次房扑1:1传导发 作,常在饮酒后诱发。
邢台市第三医院 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患者男性,80岁, 慢性肺病,II、III导 联显示心房扑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