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尾河流域径流量时空演变特征

合集下载

贵州近50年来的径流过程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诊断

贵州近50年来的径流过程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诊断

收稿日期:2009-01-05;改回日期:2009-06-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2006CB403200)、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308012)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项目/111计划0(B08048)第一作者简介:杨涛(1974-),男,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

E -m ail:Enigama2000@贵州近50年来的径流过程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诊断杨 涛1,陈 喜1,谢海文2,许崇育3(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8; 2.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南京 210008; 3.挪威奥斯陆大学地球科学系,挪威奥斯陆)摘 要:本文以贵州10个径流站覆盖近50年的实测月径流资料(1956~2000)及19个气象站同期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M ann -K endall 趋势分析和流量历时曲线FDCs 等方法,分析了时间变异点(1986年)前后贵州8大主要流域的径流过程的年度和季节变化、洪枯水变化规律及其演变的空间特征。

结果表明:(1)从时间规律上看,贵州主要江河近50年间径流变化大部分测站呈现小幅增加趋势,个别下游水文站径流呈明显增加趋势;(2)1987~2000年期间贵州的汛期径流和1956~1986年期间相比更加集中了;(3)贵州大多数水文站月径流洪水指标(Q 5)在1986年后有不同幅度增加,而枯水指标(Q 95)1986年后涨跌互现。

与之对应的洪水指数(Q 5/Q 50)及枯水指数(Q 95/Q 50)也存在类似规律;(4)从空间规律上看,贵州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径流减少,其它地方(主要集中在乌江上游)增加。

贵州1986年前后近50年时期内的降水及蒸发的空间规律与其径流变化空间规律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贵州过去近50年来的径流过程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保证并促进贵州地区区域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和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李桃英1,殷峻暹2,张丽丽3,赵红莉2(1.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西安71006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8;3.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根据1950~2007年汉江上游安康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汉江上游径流的变化趋势,重点分析1990年后汉江上游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包括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下垫面变化、耗水增加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

关键词:汉江; 径流; 演变趋势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磻冢山,甲河口以上称为汉江上游,集水面积59115km2,本次研究选用汉江上游的安康水文站,集水面积38625km2,占汉江上游面积的65%,可基本代表汉江上游径流变化趋势。

1 径流演变趋势汉江上游流域以山地为主,处于我国西部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有明显的季节性,是南北气候分界的过渡地带,流域内植被良好,降水较为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汉江上游年径流的地区分布和降水量大体一致,汛期径流占年径流80%左右。

1.1 径流年际变化汉江上游流域位于夏季风活动边缘带,具有东亚季风带一般河流的特点,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

逐年间季风形成的降水,其年降水量或降水过程的年际变化均比较大,直接影响汉江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变化,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并且由于各年之间季风强弱不同,来去的迟早和停留的时间长短不等,逐年降水与径流也不相同,有多水年和少水年之分,最大水年与最小水年相差较大[1]。

安康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87.2×108m3,其中最大水年1983年径流量411.0×108m3,最小水年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4A07、2008BAB29B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50721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CB403404)。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7.17 河流_河流径流的年内变化(3)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7.17 河流_河流径流的年内变化(3)

二、径流年内变化的特征值除了上述季节径流量或若干月径流量之和占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之外,还常以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和径流年内分配完全年调节系数表述径流的年内变化状况。

1.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在上式中,: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 为第i 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百分比;:为一个月的个数(即1)占全年总月数(即12)的百分比,即:vy C iK K 1100%8.33%12K =⨯≅121(1)12i i vy K K C =-=∑值的计算公式表明,该值越大,各月径流量相差就越悬殊,即径流的年内分配就越不均匀。

前已述及,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受降雨和气温的年内变化控制;此外,下垫面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之。

降雨和气温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而一些下垫面因素也显示出一定的地带性规律或在平面上的渐变规律,因此,值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故可绘制一定区域内的等直线图。

vy C vy C vy C2. 径流年内分配完全年调节系数在洪水季节,水库可拦蓄部分上游来水;在枯水季节,水库再将其中的部分水分放出,以补充下游的水量。

因此。

水库可起到调节径流的作用。

如果水库能将下游的径流调节的十分均匀,即在一年内,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下游的流量完全相同(应等于年平均流量),这样的调节称为完全年调节。

水库为实现完全年调节就必须拦蓄一定量的上游来水,水库储纳这部分上游来水的容积称为完全年调节库容(V)。

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同,水库为实现完全年调节而必须储纳的水量就不同,完全年调节库容V也不同。

年内分配越不均匀,V就越大。

因此,V可作为反映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的一个综合指标。

常采用V与年径流总量W的比值来比较不同河流年内分配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完全年调节系数”。

径流年内分配完全年调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在上式中,C r:径流年内分配完全年调节系数;V:完全年调节库容;W:年径流总量rVCW若以多年平均完全年调节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计算,便可得多年平均完全年调节系数: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相同,完全年调节系数也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

沱江流域雨季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沱江流域雨季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沱江流域雨季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周丽;罗娟
【期刊名称】《吉林水利》
【年(卷),期】2024()2
【摘要】为应对我国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现状,加强沱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应灾防灾能力,采用百分中位法确定沱江流域雨季各气象站点的极端降水阈值,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极端降水总量、极端降水频次和极端降水强度等极端降水指标,运用普通克里金法、线性倾向估计法、 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极端降水阈值表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频次由西向东逐渐减少,总量和强度均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时间上,沱江流域雨季极端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1984年极端降水总量和强度发生突变,而后,极端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周丽;罗娟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
【相关文献】
1.中国西南部区域雨季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2.泾河合水川流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3.洞庭湖流域雨季极端降水事件的环流演变特征分析
4.湖南省资水流域
极端降水量时空变异特征及重现期极端降水量的推算5.海南省牛路岭水库流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秃尾河流域暴雨衰减指数推求

秃尾河流域暴雨衰减指数推求

秃尾河流域暴雨衰减指数推求为了探索出秃尾河流域暴雨衰减指数n值的合理定量,提高设计洪水的精度,首次以高家堡、高家川站41年(1971~2011年)降水资料,推求暴雨衰减指数n值,以供小面积河沟的设计洪水计算使用。

秃尾河流域暴雨衰减指数雨力暴雨强度一、概况秃尾河流域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发源于陕西省神木县瑶镇镇的宫泊海则,由北向南流经神木县的瑶镇、高家堡、乔岔滩等乡镇,至神木县万镇镇河口岔村汇入黄河。

秃尾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干流全长139.2km,河道平均比降3.61%,流域面积3378km2。

以长城为界,北部属风沙区,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其面积各半。

风沙区,地表沙丘连绵不断,地势平缓,大部分为固定沙丘、移动沙丘及平缓沙地覆盖,沙丘呈东北西南排列,一般高1~5m,最高可达40m。

沙漠中分布有许多滩地、河谷地,是沙区的主要耕作区,风沙草滩区分布有许多海子。

风沙区地表以粉细沙为主,透水性强,泉水分布广泛。

由于特殊的下垫面条件,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沿河道两侧补给。

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以黄绵土为主,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秃尾河河网较发育,且两岸分布比较匀称,两岸支流象叶脉样分布。

全流域河长大于5km的支流有33条。

流域形状呈羽毛状。

秃尾河流域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多雨早霜。

年平均气温10℃,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20.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水利、交通、工矿和城镇建设,多集中在秃尾河上中游。

对于无水文资料的小面积河流,一般都用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水,但公式中雨力(SP=Htt1-n)在运算时,暴雨衰减指数n值难以定量,在借用其他地区的数值时,难免因地域与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带来差异。

为了探索秃尾河流域暴雨参数n值的合理定量,提高设计洪水计算的精度,现以高家堡、高家川水文站历年降水资料,推求该流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暴雨衰减指数n 值,以供众多的小面积河沟的设计洪水计算使用,亦可供类似的地域参考选用。

秃尾河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秃尾河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2 Gr u d a e n g me t n nt rn ra f S a n i r v n e . o n w tr Ma a e n d Mo i i g Bu e u o h a x o i c ,xia ,S a n i 1 0 3C i a a o P ’ n h a x 0 0 h n ) 7
Ab t a t Ba e n ge gr p ci or ton s s e ( S)s ta n l i e hn o y,t e o e l y a l i s r c : s d o o a hi nf ma i y t m GI pa i la a ysst c ol g h v ra nayssof
用地 和 居 民点及 建 设 用地 主要 集 中在 高程 为 10 0 0 和 缓坡 区域 , 0 ~12 0m 受坡 向影响 相 对较 小; 1 6a间( 9 5 0 0年 ) 1 8 —2 0 秃尾 河 流域耕 地和 居 民点及 建设 用地 面积 在 不 同 高程 、 度 和坡 向级 别 内 坡 都有 所 增加 , 而林 地和 草地 面积 在 大部分 地形 因子 级 别 内则显著 减 少。
2 0 o o a n t e dit i uton c r c e i tc ft a e t p s u e f e e o ii s o o gr p 0 0 t bt i h s rb i ha a t rs i so hel nd us y e nd rdif r ntc nd ton ft po a h—
的土地 利 用类 型的 分布特 征 , 而探 讨 土 地利 用 类 型动 态 变化 对 地 形 因子 的响 应 。结 果表 明 : 进 草
地 、 地和 林地 是该 流域 主要 土地 利 用类 型 , 9 5 0 0年 间 大部 分 减 少 的林 地 和草 地 向耕 地 转 耕 1 8 —2 0 化 ; 形 因子对 土地利 用类 型 的分 布 有显 著 影响 , 地 和耕 地 主要 分 布在 10 0 12 0m 高程级 地 草 0 ~ 0 别、 缓坡 和 阳坡 区域 内, 随 着坡 度 和 海拔 的增加 , 且 两者 分布 呈 减 少态 势 ; 地 在 不 同的 海拔 、 度 林 坡 和坡 向级 别 皆有 分 布 , 在 10 0 12 0m 高程 级 别 、 但 0 ~ 0 斜坡 和 阴坡 区域 分布 比例 最大 ; 体 、 水 未利

大通河流域径流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大通河流域径流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河 流含 沙 量较 小 : 受东 南海 洋 季风 的影 响 和蒙 古 高 压 的控制 , 流域 气候呈 现 大陆性气 候特 点 , 日照 时间 绘 制代 表站尕 大滩 、 天堂 、 享堂站 历年 平均 流量 差 积 曲线 图 ( 1 。从 图 1 以看 出 ,0个世 纪 6 图 ) 可 2 0
第 4 8卷第 8期 21 0 2年 8 月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GA U NS WAT R E OU E N H硼) P E R S RC S A D R0 OW腿 T C E HNO GY LO
Vo . No8 1 48. .
Au .2 1 g, 0 2

水文水资源 ・
该 系列 具有 丰 、 枯水 年交 替 出现 的特 点 , 有 一定 的 具 代 表性 。 能够 满足分 析计 算 的需要 。[ 1 】
3 径流 的时 空分布 3 1 空间分布 .
相对 高差 较大 , 地形起 伏 连绵 , 山峦重叠 。流域 呈东
西 长 、 北窄 的条带 状分 布。 南
长 , 阳辐射 强 , 夜 温差 大 , 般都 在 1 = 右 , 太 昼 一 5c左 I
最 大风 速达 1 ~ 3m s 8 2 /。
年 代 为平 水 段 ,0年代 和 8 5 0年代 为丰水 段 ,O年代 7 和9 O年代为 枯水段 。在 5 4年 径流 系列 中包含 有一
个 平水 段 、 个丰水 段 、 两 两个枯 水段 , 从周 期性 来看 ,
收 稿 日期 :02 0 — 8 Fra bibliotek 1- 8 0
大通 河上 游 尕 日得 站径 流深 1 3 8 . mm, 于 下 3 小
作者简介 : 王丽君( 9 3 )女 , 17 一 , 甘肃榆 中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水文水 资源监测评价。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陈永喆;崔艳红;张才金;崔英杰;王怡璇;白亮亮;郭建英;刘廷玺;卢静;徐于月;龙笛【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24(40)2【摘要】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植被与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植被与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促使蒸散发增加,年均蒸散发量和径流量之和较降水量高16.5 mm,导致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农田年平均净灌溉耗水量为101.3~108.9 mm,并因农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大而增加;虽然草地区域年均蒸散发和径流量之和低于降水量,但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大导致水分盈余量显著降低,草地的耗水正接近其生态水文阈值;陆地总水储量等效水高以(7.5±1.9)mm/a的速率下降,区域地下水呈现亏缺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对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森林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总页数】9页(P141-149)【作者】陈永喆;崔艳红;张才金;崔英杰;王怡璇;白亮亮;郭建英;刘廷玺;卢静;徐于月;龙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黄河流域内蒙段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3【相关文献】1.1981-2017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气候及植被生态变化状况2.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3.黄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4.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条带状分布成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