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兴事件

我眼中的中兴事件
我眼中的中兴事件

我眼中的中兴事件

2018年4月18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判处对中兴通讯拒绝出口特权,也就是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售通讯设备元器件。这标志着美国即将开始对中兴长达七年的芯片制裁。此后,中兴董事长殷一民一度强烈反对美国商务部的不公平决定,表示中兴不接受制裁;之后,便是中兴各高层不断奔赴美国,与其展开谈判。到6月7日,美国政府与中兴通讯已经达成协议,只要中兴再次缴纳10亿美元罚金,并改组董事会,即可解除相关禁令。

尽管许多专家表示中兴事件的本质主要是企业行为是否合规的问题,而并非特朗普的战略布局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在中美贸易争端激烈化时期发生的中兴事件,激发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集成芯片现状的关注,对于芯片自主研发的强烈期望,从而引发了全民对于中国高端科技受限于国外、急需发展的反思。中兴事件仿佛已迎来了大结局、尘埃落定,但是其中折射出来的中国芯片问题却是由来已久。作为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生,也是一名未来有可能头身集成芯片制造行业的学生,我想就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为什么我们在芯片设计与研发方面会落后美国这么多?

首先是需要长时间的研究。芯片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调试、测试再调试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利益。芯片的研发显然不是一个短时间高收益的项目。尽管高端芯片价格高昂、其中利益巨大,但是一个普通企业耗不起这样长时间的投入。再者,芯片、集成电路或是一个操作系统的设计,其中应用到的技术一环扣一环。就算是回到二十年前,大量的高端技术专利都掌握发达国家手中,在市场上处于垄断的地位。专利保护和垄断市场的打压,使得研发更是难上加难。

其次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芯片设计和制造,几乎都是要在纳米级别操作,工艺要求十分高,生产线造价很高。若是要创新,更是需要大量的测试,烧板子是难免的;要再优化,就还要流片,一次流片总是要几千万元。人才的培养投入也是资金大项。想要做出成果必然是要一个团队,各路人才集结。

最后是集成电路人才的巨大缺口。集成电路产业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工作”,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人才的数量、质量、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与发展速度。举例来说,华中科技大学可以说是有武汉地区最好的集成电路专业。而集成电路有关专业,微电子、集成电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据院长所说,研究生、博士生未毕业几乎就被企业预订完了。根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所需从业人员数为70万,但现在从业人员仅为30万人,缺口达到40余万人。足以见到缺口之大。

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我是抱有信心的。在某些方面比如AI、语音芯片上我们没有落下太多;部分手机芯片也已经与国外技术旗鼓相当。我们的芯片问题主要在高端芯片上,短板主要在制造上。我认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政府需要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方面,比如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加速体制改革、尊重企业发展规律;资金方面,可以对企业补贴,也可以帮助企业在海外进行设备、材料采购等。

二是企业需要重视企业文化、队伍建设,重视人才的情怀教育,做到内外兼修;工资、福利,以及企业内的人才培养要跟上。我认为,企业要做的是招收有用之才,并且减少专业人才的流失。

三是学校方面。要加速课程改革,课程设置要跟上专业领域的发展潮流;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了填补人才的缺口,要有质量的扩招。

中兴事件,给了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已刻不容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