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

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
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

第六章

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

民族学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了:

(1)“古典进化论者”:主要关心社会和宗教制度;

(2)“人文地理学者”:主要关心物质文明发展的空间序列。

虽产生了相互矛盾的结果,但都想描绘连续文化发展图。

关于博厄斯

博厄斯,德籍犹太人。大学时攻读物理学和地理学。参加北极巴芬岛探险后,兴趣转移到文化历史和原始民族上,他结合自己的本专业,曾研究过爱斯基摩人,于1885年完成《爱斯基摩人》专题论文。移居美国后,主要研究印第安人,收集了很多实地调查的资料。此后,先后担任过很多有影响的职位,创建了美国民俗协会。

他学术渊博,掌握了扎实的人类学科学知识,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大成。他被称为批评学派,批评播化论,反对进化论和摩尔根。其理论的基础是实证论。

博厄斯培育和发展了美国现代人类学,建立了有秩序的学位训练,培养了两代学生,注重培养女人类学家。他的学术工作扩展到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他也是个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反抗纳粹主义。

博厄斯的理论和方法贡献:

一、提出人类学的目的和任务

人类学的目的:博厄斯说:“关于人类和他的历史,是最广阔意义上的历史项目,必须包括人的形体发展历史,人的生理学上的功能,思想和文化。”

人类学的任务:(1)重建人类历史(2)揭示文化发展规律(3)探讨变迁的动力

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出发,博厄斯主张用历史法取代比较法,虽比较法曾是根本的方法,但是19世纪曾有滥用比较法的现象。

指导文化成长的法则:(1)外部的环境(2)内部的精神条件。

博厄斯则认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成长过程中更加明显,心理因素的研究也有同样的结果。他认为:“某种法则是存在的,它支配人类文化的生长,我们尽力去发现这些法则,我们调查的目标是寻找进程,由于某种文化的阶段已经发展,风俗和信仰本身不是最终的研究目标,我们去了解这些风俗和习惯为什么存在的理由——我们希望发现,它们发展的历史……并尽力去发现共同的心理原因。

他的另一种方法“揭示环境条件”这种方法意味着重建历史,比一般的比较法更具真确性。

综上所诉,博厄斯在寻找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规律。

20世纪20年代博厄斯学派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民族资料的收集可以脱离理论指导而进行。收集资料使事情变的复杂化后,人们明白理论对于收集资料是必要的。

博厄斯反对摩尔根资料不足过早下结论,但是资料的的充实和修订时永无止

境的,人们是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性的论点或着规律作为理论的起点的,随着资料的积累再做进一步的肯定或者否定,这是科学的正常的途径。

博厄斯的理论概括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文化相对论、反进化论历史特殊论、反对概括提出理论的不可知论以及多学科结合的田野调查等。

在一段时内,他比较忽视理论概括,所以人们评论他埋首微观文化,忽视宏观文化。博厄斯花了毕生精力钻研印第安人文化,积累了大量精确的资料,但是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全貌却没能总结出来。他的学生们帮他整理出版了《夸库特尔民族志》一书(关于印第安)。

虽然博厄斯认为,民族学家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应该吧一切先人的因果关系抛到脑后,必须让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中的事实有一个为自己讲话的机会,但是资料证明,事实为自己讲话的情况非常之少。

哈里斯对博厄斯派的评论:(1)用一套有限的理论原则去理解文化是无济于事的。

(2)批评博厄斯的折中主义。

伊根指出:资料不能自动产生理论。

二、历史特殊论

在博厄斯的理论概念中,关于历史,经常重复提到的概念有:○1历史问题、○2历史方法○3历史研究。他认为拟构人类的历史是关于的科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必须从研究每个族的历史开始。

他认为:每个文化集团(族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该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族体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不存在于认为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从而反对单线进化论。

他所谓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播。以库夸特尔人为例,认为文化传播给予库夸特尔人社会组织以“动态变化”,他的结论是,库夸特尔人没有父系组织,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从母系向父系过度的一般过程。

默多克《社会结构》一书对他的评论是:社会组织的双系——父系——母系进化图式成为美国人类学已建立起来的一个信条,这无疑是受到博厄斯的影响。

博厄斯的动态进化论,完全排斥历史的一般纵向性进化论,从而得出特殊历史进化论,是反历史主义的,是对历史进化的极端仇视。

三、反种族主义的社会政治观

博厄斯一生始终以人类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种族关系、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战争与和平、民主和智力的自由等科研和社会政治的工作实践中,并为此而奋斗。在此基础上的著作有:《原始人的心智》、《人类学和现代生活》。

《原始人的心智》

(1)驳斥了白种人生来在智力上比其他人种优越的谬论。他认为:发展阶段的差异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由于遗传而在生理结构上比另一个人低人一等。他用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对各族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产生影响的是历史条件,而不是各族能力上的差异。

(2)他用测量头型的方法,证明了种族遗传并不是绝对的固定

(3)他驳斥了认为落后各族智力不完整,心里素质是原始的观点。例如○1人

们认为原始人不能抑制或控制自己的冲动○2人们认为原始人没有聚精会神的注意力○3人们认为原始人有某种特殊的因循心理合保守思想,没有创新能力。

博厄斯得出的结论是:“原始人与文明人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表面的,而非真正的差别。……事实上,他们与文明人的基本智力特征是相同的。”

此书的最后他表明了一下几点:人类学的研究应该使我们更能容忍与我们自己文明不同的文明形势,我们应该学习对异族人更强烈的同情心,我相信他们也有能力推进人类的利益,正向他们过去以各种方式对文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一样,只要我们愿意给他们同等的机会。

《人类学和现代生活》

该书中的主要观点是:

(1)文化价值是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族中的同样事物和活动,即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价值和功能是不不同。每个文化只能作为一个

历史发展物来理解。

(2)每一种文化及其组成部分都能够保留下来,都有其价值或可用性,正是这种价值存在才能保留下来。

(3)方法论法则:对于社会文化的科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受我们文化为基础的任何评价的束缚。这样,人类学家可以清楚的分析各族正常的

生活状态和受其他文化影响的生活状态。只有我们能在每种文化的基

础上深入每种文化及其理想,并把在人类各个部分发现的文化价值列

入我们总的客观研究的范围,如此,客观的、严格科学的研究才有可

能。

他的观点是,一切道德标准都是对的,各族文化珍品都是不能比较的。

文化相对论,有它先进的一面,缺点是,否认历史进步的客观标准。

博厄斯,反对地理条件决定论和经济条件决定论。

四、在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上的贡献

博厄斯,在北极考察爱斯基摩人时,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对爱斯基摩人感兴趣,因此,在他的研究工作拓展到了,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

(1)在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贡献:

《人类学研究目的》一文中说:“在最广阔意义上的历史项目,必定包括人的形体发展的历史,他的生理学上的功能,思想和文化。

对于种族起源的问题,他认为:“必须不仅仅依赖分类学的研究,还要依赖平行式的发展以及考虑种族的分布,早期移民和征服、混合、或隔离。

他用测量头部的实例,驳斥了种族主义的谬论,这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

(2)在考古学方面

他认为:“史前考古材料揭示了人类进化的时间,并证明了人类的分支活动。”他认为,考古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学科之一。

|(4)在语言学方面

他是首批认真而系统的研究美洲印第安人语言的学者之一,他详尽的研究了印第安人方言的文法结构,用新的方法研究语言系属,他认为:相邻部落的语言起源虽不同,但是词汇上、语言学上和文法结构上都极一致,从而创造了“语言联盟”这个词。

他认为语言和行为,对其每一方面的内容和理解,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五、方法论上的贡献

(一)反对演绎法、重视归纳法

博厄斯反对演绎法,他的治学方法主要是归纳法,注重实地调查,强调资料,主张进行事无巨细的调查,强调埋首于微观的钻研。与演绎法相对立,由于忽视理论概括,陷入了“不可知论”的境地。

(二)重视田野调查及其科学性

(1)参与观察法

他认为,必须注重具体实地田野调查,且调查者一定要参加到被调查对象的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要站在被调查者立场上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着就是参与观察法。

(2)多学科结合法

民族调查的深入必定会涉及到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心理学、统计学的知识,多学科的结合有助于民族学者更好的调查一个地区,从而得到更加真实和详尽的资料。

(3)民族学方法

民族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里:《民族学方法》和《进化还是传播》在《民族学方法》中,他认为:“现代倾向否认存在代表全世界文化发展历史的一般进化图示”,赞同“不同地区文化平行发展的重要性”,批评传播主义方法。在《进化还是传播》中,他认为,我们没有权利去估计一切古代亲属群体的形式是一致的,相同的模式,没有任何关于经济和其他条件的决定这社会组织的样式和特征。他强调了各民族史的独特性,反对一般进程(进化论),这种观点有些偏颇。

博厄斯认为,详细研究风俗习惯和部落与相邻部落之间的地理分布,这种方法能提供一种正确的历史原因,至少可以做到:

(1)揭示环境条件,这个条件已经创造或变更了更多的文化成分

(2)可能理清心理学上的因素

(3)可能实现历史的延续

六、博厄斯的学生们

克罗伯

他对自然历史的痴迷,使他很快领悟到博厄斯的人类学分类法,他认为:博厄斯的方法是很类似于动物学家的方法。克罗伯是博厄斯年纪最大、寿命最长著作最多的一个学生。

主要著作有:《祖尼氏族与部落》、《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手册》、《人类学》、《北美土著民的文化区域和自然区域》、《三个世纪妇女服饰变量分析研究》、《文化成长的新貌》、《文化的本质》、《文明与时尚》、《文明与文化的登记薄》、《一个人类学家看历史》。

克罗伯是从语言研究进入人类学的,他认为语言的特征:

(1)第一个特征是“非个人的”,因此他注重研究语言的结构;

(2)第二个特征是,它是“历史上自然发生的”,因此,他把语言当做一种

历史现象来研究,先找特征,然后加以分类。

他对语言的五个评判标准是:

(1)语言——非个人的;

(2)历史的;

(3)着重模式、结构的相互关系

(4)指责认为语言有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看法;

(5)“价值意义”,一种是真正的文化,一种是价值文化。

《文明与文化的登记薄》

正式提出了“价值文化”,他说:价值文化自己产生的结果,文化的产生是超有机体的,它不可能解释成与生理学、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

《文化科学的概念》

文化是非人格性的,与人无关的以及非因果关系的。

他的理论与博厄斯有所不同,认为文化创造了压力,文化决定一切——文化决定论。他的历史观点更具史实和典具,他排除了任何个人的作用和任何个人方面的兴趣。

《人类学》

关于民族任务的观点:实际上通常把人类文化领域分为两个范畴:

(1)无文字的各族文化

(2) 有文字的各族文化。

民族学研究前一种文化,历史科学研究后一种文化。

克罗伯关于文化的特点:

(1)文化史敞开的,不是封闭的,是承上启下的,不是突然创造出来的。

(2)对于外来文化,只要效用大而且可接受的条件,就会很快传播。

(3)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可划分层次,如带有极大的依附性的游牧文化、吉普赛人文化、都只能称作半文化。

(4)克罗伯在《北美土著民的文化区域和自然环境》一书中,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差异相对应而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差异。

他的文化区域方法研究是美国人类学派最有效的文化地域研究方法之一。

(5)克罗伯在《文化成长的形貌》一书中阐述了文化的“超物性”或“超有机性”概念。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任何动物都无文化可言。

(6)将文化分成各种类型,例如独立型个依附型。

沃尔夫对他的评论:用比较研究民族志的办法分析复杂的现代文明的高级文化的首批人类学家之一,揭示了文化现象中不同课题模式或规律性。

批评的见解

克罗伯的文化类型观念,分类标准不够科学,有些混乱,主观性较强。

缺乏人文科学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缺少重视人的创造力和生存竞争能力。

罗维

罗维的特点是,对各种广泛的历史民族学理论(尤其是进化主义论)抱有极端的怀疑态度。反进化主义是他学术观点的根本特征,但是他没有用某种相同的东西去取代进化主义,他的主要观点是文化发展非规律性。

他主要著作有:《印第安人克劳族》、《文明与野蛮》、《逊尼族语言研究》、《文化人类学导论》、《原始社会》、《民族学理论史》。

《原始社会》(初民社会)

驳斥摩尔根的进化论,结论是,无论出于相同原因的独立演化之例,或是出于不同原因的同归演化之例,都不能确定社会进化之内存在定律。他认为,文化传播可以推翻历史定律之说。

罗维认为物质文化可以有高下的区分,但社会学上的或者精神方面的只能是主观的,是不能做科学比较的。

他力图证明:

(1)摩尔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2)各族类似的相同点,丝毫不能说明存在说明规律,相同点不过是“吸取外来因素”和“传播”的结果。

《文明和野蛮》

再三强调传播的作用,举例,已经绝种的塔斯马尼亚人。

他不承认进化,他说:“把极其多的现象列入一种年代顺序,是毫无希望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是可以加速现代文明的,并产生更高的文明,罗维的强调是有道理的。

武断

只承认物质文化的高低之分,不承认社会组织和精神方面的进化,认为文化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威斯勒

威斯勒是学心理学的,后跟随博厄斯。

主要著作有《美洲印第安人》、《人和文化》以及《社会人类学导论》。

威斯勒发展了博厄斯的“文化区域”概念,他认为,文化是社会集团或部落所表示的文化特质复合的总体。

《美洲印第安人》他在此书中,标出了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特质的地理分布,将文化设定为15个文化区域,并绘制了一系类文化现象分布图。

他认为自然环境并不产生文化,而是稳定文化的因素;赋予文化地域特性的因素是经济形态尤其是食物的获取手段

威斯勒的文化结构学说:文化特质、文化从、文化型、文化带、文化区。

以下是示意图:

该地属于什么“区”?哪个“带”?有哪些“丛”再一样一样地了解文化的最小单元——“文化特质”。

威斯勒得出一个规律:时代越古,散播的距离越远。——区域概念。他认为在生物学、语言学、习俗学上也有相同的规律。

总之,他的年代区域概念,作为民族学地域研究的方法曾得到很高的评价,

成为当时流行的名族学方法之一。

缺陷:威斯勒将文化区域的划分扩大化了,是否符合实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威斯勒的散播规律,有可取之处,但是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传播形式都是有可能的。

本尼迪克特

本尼迪克特,在大学期间选修了博厄斯的课程后,对人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的著作有:《论美洲守护神灵的概念》、《文化模式》、《菊与刀》、《种族科学与政治》等。

她是美国第一位驰名国内外的女人类学家。她的理论,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的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她注重实地调查,首次把常用于个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学概念应用于集体。

《文化模式》

她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一种人群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并演化成对社会有价值的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而这一系列的选择,便结合成这一族群的文化模式。人性是由文化塑造的,而不是生物的遗传,对于千差万别的应持宽容态度。但是她对待不同文化模式仍有高低之分。

她认为:每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都有一种特有的“心理定向”,和判断事物的特定能力———文化决定思维方式。

她说:“整体并非是其所有的部分的总和,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的排列和内在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新实体的结果。”整合的结果是内驱力和动力所选择的结果。

《菊与刀》

她以敏锐的观察,洞见了日美两种文化的本质,日本人认为“孝”是第一的,男子不能把对妻子的爱等同于对父母的爱,但是西方国家的人,对妻子的爱是第一的。日本人认为自杀是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但是西方人却谴责自杀,等等。《菊与刀》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本颇具教训的书。

她以四种不同的文化为例:

(1)“夸大狂型”,她认为夸库特尔印第安人,一般人都很骄傲,自夸自大,嘲笑别人,等级观念强,行动目的多为显示自身的优越性;

(2)“阿波罗型”,祖尼印第安人的人格特征是凡事都不会过分,很有节制,善于合作,以服从为美得;

(3)“狄俄尼索斯型”,平原印第安人,行事常常过分,喜追求感觉外的经验,而富于幻觉,又是为了达到某种要求,忍受自己招致的“伤残”,狂妄不羁的酒神;

(4)“妄想狂型”,多布人的人际关系多疑,彼此不信任,总感到自己受压抑;

她以丰富细腻的资料为依据,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概括出一切文化的形态。这种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另外的学者对她的四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夸大狂型”、“阿波罗型、”“狄俄尼索斯型”、“狄俄尼索斯型”)欠缺严谨的科学性。

米德

米德除了继承了博厄斯的基本观点外,还对文化心理也进行了研究,把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比较,男女角色的特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文化决定的。

米德的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西萨摩亚人的成年》(西萨摩亚的青春期)等。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此书中她描写了三个群体:

(1)阿拉佩什人

阿拉佩什人,难能角色同每个人差不多,讲礼貌、很文明,不随便向人挑衅,男人希望妇女行为温和、负责人。母亲给孩子教育的时候,通常是充满了美好和谐的观念,所以他们的孩子在面对严酷事实的时候,感情很脆弱。他们把生产粮食和繁育后代作为最重要的事业。

(2)蒙杜古马人

男女都非常粗暴,社会鼓励男人凶蛮、多妻、攻击性;对小孩无兴趣;妇女也粗鲁、嫉妒自私、攻击性、没有突出的母爱。一个家庭里的父亲和他的儿子都可以拿自己的女儿或者姐妹拿去换妻,社会结构使父子成为竞争对手。蒙杜古马人的妇女对待自己的孩子通常是缺少温和,教育方式,粗鲁暴力。他们在征战和对女人的争夺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3)查姆布利人

查姆布利人的男女性格与一般的社会是反的,妇女知识丰富,做事精明,管经济,管家务。男子反而爱修饰,不事生产,讲究美等等。对于他们来说,艺术是生活的旨趣。

总言之,他们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男女的性格可以随着不同的文化而改变,甚至颠倒过来。

《西萨摩亚的青春期》

米德注意美国的男女一到青春期,就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心绪不宁、甚至是扰乱社会。米德亲自到西萨摩亚群岛进行长期考察,发现那里并没有这种现象。她的结论是,青春期的情绪是文化造成的,青春期与心理变化有不可避免的关系,但仍受文化制约。

弗里曼全面批判米德,对此提出以下几点疑惑:

(1)米德是否在寻找理论支柱的过程中早有框定,因而不能客观的对待调查资料,或者因为过分自信而丧失掉对伪资料的警惕性和被戏弄的辨别能力。(2)米德的调查与弗里曼对西萨摩亚的调查,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左右。半个世纪的西萨摩亚人的思想观念不可能没有变化的。

(3)美国人类史学者格伯说,20世纪70年代,西萨摩亚人中很流行戏弄外来访问者;和米德当时调查的时间也是事隔50年,这些说法不过是证明了,西萨摩亚人戏弄外来访者不过是在70代更为流行而已。

(4)马林诺夫斯基在恩德岛的调查研究中,已发现那里的土著人“青春期在人生中不构成危急,他们的活动早于青春期,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步开始

发展的,因此,青春期不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赫斯科维茨

赫斯科维茨是主张文化相对论的主要和著名的代表,他写了《文化人类学》,其中“文化相对论与文化价值”,是文化相对论的代表作。

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他认为,达荷美人的多偶制

家庭在保持经济来源以及培养下一代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文化相对

论认为,某一种文化特征,尽管在各族中所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本

质是一样的,价值是相同的,都是为自己的群体服务。不同文化的价

值及其所由产生的文化背景的估价应该是相对的。

(2)文化相对论的原则是:“基于检验下判断,而经验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文化传承来说明的”。文化是组成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

总和,各个群体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文化相对论是有关文化价值

性质的哲学。

(3)赫斯科维茨认为欧美文化中心主义是合理的,这个观点不利于其他民族的兴盛的;其次他把无文字民族对自己民族的认识与民族中心主义

的真正涵义相混。

(4)他认为,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对该群体所起的作用都是相等的,因此文化谈不上进步或者落后。

赫斯科维茨指出,文化相对论最核心之处是,社会纪律来自对不同特点的尊重,来自相互尊重。强调许多个生活方式的价值,对每个文化价值的肯定。

西方国家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反映了他们对各民族文化价值采取积极评价的态度,与文化相对论的主张相符合。这样的政策是很大进步,避免了带有民族中心主义的色彩。

文化相对论消极的一面:

(1)否定进步的概念,不加分析的把一切文化看作同等价值。

(2)是用“原始的”这个词,是贬低无文字民资的,实质上是否认客观真理。(3)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孤立的自在的现象,各有价值因而无法比较,这也是站不住脚的。

博厄斯的学派除以上学者外,还有一些在学术颇有建树的人类学家:

(1)默多克《民族志图册》、《世界文化图册》、《社会结构》。

(2)雷德菲尔德,主要发展了一种进化的次序,——乡村都市连续。

(以上两位人类学家,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学习总结,此处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