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题(附答案)(1)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题(附答案)(1)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题(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D.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2.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如下国际会议中,为协调军事行动争取战争胜利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

3.历史概念图是一种空间网络结构图,可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可以把碎片知识系统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支架图如下,图中括号处应该是

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发表《开罗宣言》

C.发表《波茨坦公告》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期,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9月,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的事件是

A.日本宣布投降B.意大利宣布投降

C.德国宣布投降D.第二战场开辟

5.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往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也接受和保护了不少犹太人。当时犹太人主要受害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B.日本法西斯

C.意大利法西斯D.德国法西斯

6.下图所示内容为某次战争前的情报。情报中的“此举”是为了

A.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B.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D.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

7.“……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

A.华盛顿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8.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水稻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物价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以上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影响

D.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9.“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A.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法西斯专政

C.兴建公共工程

D.实行计划经济

10.11月27日,德军突击部队推进到离莫斯科只有24公里的地方,指挥官从望远镜里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顶端的红星。然而,苏军英勇抗击,迫使德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了。相关战役

A.标志着苏德战争的爆发B.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D.迫使德国签署投降书

11.某班同学围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提出了下列看法,你认为最主要的是

A.英、法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

B.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结盟,四处侵略

C.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D.苏联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12.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协议,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以2万多空降伞兵为先导,近16万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大西洋壁垒”,置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一事件是

A.莫斯科保卫战B.日本偷袭珍珠港

C.诺曼底登陆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3.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绝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至于苏维埃式的经济体系,就更不可能与世界资本主义匹敌。”造成材料中“世界经济大崩溃”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B.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4.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下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A.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C.签署《波茨坦公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5.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最高级会议。该会议A.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B.发表《开罗宣言》,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C.实际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推动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D.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16.如图中美国历史失业率从最高点开始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是

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

A.推行罗斯福新政B.发展知识经济

C.建立法西斯专政D.废除黑奴制度

17.这场战争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被新的国际格局取而代之。“这场战争”指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朝鲜战争

D.美苏冷战

18.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9.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上述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国家干预经济B.任由危机发展C.重点发展工业D.保护工人利益20.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这一系列举动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1.随着“二战”的进一步扩大,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

A.开罗会议的召开B.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C.同盟国家宣言的签署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2.罗斯福新政时期有一首流行的歌曲这样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注:USA指的是美国,USSA指的是美国变成了苏维埃政权)歌曲反映出当时

()

A.新政彻底改变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B.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农民的处境

C.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D.新政的实施使美国逐渐度过了危机

23.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封建专制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世界经济危机

D.黑人奴隶贸易

24.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25.1938年10月,英国首相张伯伦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女士们,先生们。安心睡觉去吧!”丘吉尔则尖锐地指出:“我们正在遭到了一场全面、十足的失败!”这场争论针对的是()

A.《凡尔赛和约》签订B.华盛顿会议召开

C.《慕尼黑协定》签定D.杜鲁门主义提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题干“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说明凯恩斯主张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当然不是”说明凯恩斯不赞同政府无条件的救济措施,希望通过增加就业来改变“靠救济津贴来度日”的处境。联系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通过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增加了就业机会,A符合题意;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是罗斯福新政中在农业、工业、金融等方面采取的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都与题意不符,所以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为协调军事行动争取战争胜利而召开的国际会议”和所学知识,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雅尔塔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二战胜利进程等起了重要作用,故C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是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帝国主义列强召开的国际会议,故AB不符合题意;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其内容是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故D符合题意;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合题意;发表《开罗宣言》、发表《波茨坦公告》与题干无关,故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故B符合题意;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定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故A不符合题意;1945年5月8日,德国签定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故C不符合题意;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德国陷入东西夹击之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开始统治德国,它执行迫害犹太人的政策,犹太人逃往其它国家,故D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复国运动兴起,故A 不符合题意;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兴起,故B不符合题意;意大利法西斯主要在地中海区域扩张,试图建立新罗马帝国,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分析题文情报,获取信息“十二月七日,珍珠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9月日,与“12月7日”不符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诺曼底登陆,和“珍珠港”无关;彻底消灭日本法西斯是1945年8月15日,与“12月7日”不符合。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时期召开的雅尔塔会议,C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是在一战后召开的,A排除;开罗会议与“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不符,B排除;波茨坦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D排除。故选择C。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为防止生产过剩、物价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可得出这是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是列宁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开展改革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影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举措,通过调整农业,减耕减产,以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生产过剩,其原因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描述的是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给各国带来巨大破坏,为了挽救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度过了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A符合题意;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B排除;兴建公共工程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之一,C排除;罗斯福新政中没有实行计划经济,D排除。故选择A。

【点睛】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罗斯福新政的有关内容。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迫使德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德国突袭苏联,标志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排除;C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排除;D项迫使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战役是攻克柏林,排除。故选B。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崛起,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它们四处侵略扩张,还结成了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B符合题意;英、法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发生在1919年,A排除;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不利于世界发

展,但不是当时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C排除;苏联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故选择B。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以2万多空降伞兵为先导,近16万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大西洋壁垒’,置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提及的军事行动是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C符合题意;莫斯科保卫战在1941年发生,A排除;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1941年发生,B排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D排除。故此题选择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造成材料中‘世界经济大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世界经济出现大崩溃。为摆脱经济危机,希特勒选择法西斯道路,罗斯福实施新政。选项B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希特勒、罗斯福无关,A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受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排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前后,与题干材料不符,D排除。故选B。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故C 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故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故B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C

解析: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实际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推动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项指的是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B项指的是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

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D 项指的是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3国宣言形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关于雅尔塔会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这些内容的区别,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失业最高点在1933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实现了美国经济的恢复,降低了失业率,故A选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实现了美国经济的恢复,降低了失业率,避免了美国走向法西斯专政道路,故C选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度,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A。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这场战争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被新的国际格局取而代之”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苏联成为唯一一个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两级格局逐渐形成,故B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欧洲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故A不合题意;朝鲜战争与欧洲大国无关,故C不合题意;美苏冷战是在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情况下形成的,与题干不符,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8.B

解析: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一战结束后,美国倡议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为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奠定了基础。A项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是191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慕尼黑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8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D项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任由危机发展、重点发展工业、保护工人利益,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确立了一战后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中的德国的举动严重违反了《凡尔赛和约》,即破坏了凡尔赛体系。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体现“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排除A项;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排除C项;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择B。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反抗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故选D。

22.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实施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吸取的是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策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这首歌曲反映出的是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故选C。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和政治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意大利强化法西斯政权,它们疯狂对外侵略扩张,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故B符合题意;封建专制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黑人奴隶贸易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建议学生掌握德意日法西斯建立及其对外侵略

扩张的史实。

2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其中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最高,第一手资料,也叫原始资料。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属于原始资料,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带有个人主观观点,没有D项可信度高,电影和小说属于文艺作品。不是第一手资料。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慕尼黑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英国最后自食其果。故选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