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婚俗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昭纳顿节(13张)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热贡六月会,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每年农历 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 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 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第一种是唐蕃和解庆和平; 第二种是元军务农祈安康。
在黄昏时节,新郎和男性亲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可是,到女家大 门口后,一般不进门,而是环坐在门外。当阿匐在念“尼卡亥”(即证婚 赞词)时,新郎要跪在门口,与此同时,新娘则跪在家中。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 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 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2008年6月,撒拉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族服 饰的保护单位。
撒拉族服饰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 “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 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 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 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2008年6月7日,青海湖祭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Ⅹ-86。
谢谢观看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 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 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 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 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 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民族民俗的表演与文化的确认——青海循化撒拉族传统婚姻习俗的特征、民俗含义初探(一)

民族民俗的表演与文化的确认——青海循化撒拉族传统婚姻习俗的特征、民俗含义初探(一) 论文关键字:婚姻习俗民族民俗婚姻形为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制度,“也是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①。
婚姻制度除了国家法律的程序外,在民间还有一套更为复杂的活动内容,一系列的仪式、程序明显地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特点,也就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婚俗。
它一旦形成就会被特定地区的民族世代沿袭,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它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模式的外部表现。
青海撒拉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礼仪式。
我们从撒拉族传统婚俗形成与演变过程来解说撒拉族的形成历史与民族文化特质。
一、撒拉族传统婚俗简介我们以女方的行动作为参照,撒拉族传统婚俗的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求亲。
如果撒拉族男方看中某位姑娘,就会请媒人带一包获茶和两包冰糖到女方家里求亲,女方家父母与女儿及其亲属(尤其是舅舅)商量后,如果看好男方条件,有缔结婚姻的意向,在行为上就会表现为愿意接受媒人带来的礼物。
(二)订亲。
订亲是男方得到女方应允的消息后进行的第二项工作,选日子让媒人给女方去送“订婚茶”,礼物是银耳环一对,获茶一包,化妆用品一套。
女方也回赠礼物,一般是一件衣料,表示约定姑娘不再许配他人,这门亲事彼此有了约定。
(三)送彩礼。
也称“麦赫热”,男方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彩礼。
送彩礼那天,男方家族代表一行带着聘礼到女方家,女方家设宴款待男方家的宾客。
一般情况下,这天是要择吉日,口头约定迎娶的时日。
(四)迎亲。
迎亲时,由男方家长率领亲属中的男性及新郎到女方家中“证婚”,念“尼卡哈”,新娘的长辈在庭院里会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
“尼卡哈”念完后,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下向女方的长辈女眷道“色俩目”。
在念“尼卡哈”的同时,新娘在闺房里由其嫂子等妇女给她梳最后一次姑娘头,然后新娘在伴娘的扶持下一边唱“撒赫斯”(哭嫁歌),一边将手里的麦子撒在地上,在院子里绕三圈,出门时由哥哥或舅舅抱着来到乘坐的马跟前,新娘再拿上三碗牛奶,一碗泼在她乘坐的马的马蹄上,两碗仍拿回家中。
青海化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调查

青海化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调查藏族部落乙什扎婚姻习俗藏传佛教本文根据作者的调查,主要叙述藏族安多方言区乙什扎藏族部落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婚姻习俗,说明这一时期乙什扎藏族部落比较藏族安多方言区传统婚姻习俗已发生变异,并分析了影响传统婚姻习俗变异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对藏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因为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核,保持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的本民族特质。
藏族安多方言区主要“包括除玉树州以外的全部青海、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地区,以及四川省眠江以西北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
”〔’〕藏族安多方言区历史上各部落族源相同,生活环境相同,所以藏语方言相同,风俗习惯相同,由于各部落的迁移、变化、发展,近现代虽基本保持传统风俗习惯,但各部落之间已有所区别。
笔者对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乙什扎藏族部落(以下简称乙什扎部落)进行调查发现,该部落的婚姻习俗较之藏族安多方言区的传统婚姻习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乙什扎部落在安多藏族地区众多的部落中属于人口较少的小部落,只因产生过现代藏族著名学者桑热尖措和现代藏族开明人士果列多杰而名显史书。
《青海通史》记载:“化隆县的名僧果列多杰,1938年在家乡建成一所藏族小学,学生毕业后,成绩优异被推荐到西宁的几所中学继续学习。
’,{’议在此所提到的果列多杰先生是笔者母亲的祖父,当时为乙什扎部落的百户,曾跟随宁玛派高僧古嘉赛学习过佛法,并非名僧。
)由此乙什扎部落涌现出一批青年藏族知识分子,他们以新的观念影响着旧习俗的改变,尤其对藏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改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乙什扎部落传统婚姻习俗形式“解放前夕,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已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在择偶范围、求爱方式、订婚、婚礼仪式等方面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婚制的残余和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采的婚姻文化事象。
’,〔’〕乙什扎部落的婚姻制度主要为一夫一妻制,形式上与传统藏族安多方言区的婚姻习俗基本相同,同时一些细节部分,已发生变化,具体程式如下。
青海人婚嫁习俗作文

青海人婚嫁习俗作文English Answer:Qinghai is a province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its people have a rich and diverse cultu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Qinghai culture is marriage, which is a time for celebration and joy.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of the Qinghai people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they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day wedding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a Qinghai wedding is the engagement ceremony. During the engagement ceremony, the families of the bride and groom meet to discuss the terms of the marriage. This includes the bride price, which is a sum of money that the groom's family pays to thebride's family. The bride price is a symbol of the groom's wealth and his commitment to the marriage.After the engagement ceremony, the bride and groombegin to prepare for the wedding ceremony. This includes choosing the wedding date, sending out invitations, and purchasing the wedding attire.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usually held in a temple or a courtyard, and it is officiated by a Buddhist monk. The ceremony includes the exchange of vows, the lighting of candles, and the drinking of wine.After the wedding ceremony, the bride and groom are escorted to their new home. The new home is usually decorated with red lanterns and streamers, and it is filled with food and drink. The bride and groom are greeted by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and they are given gifts and blessings.The wedding fea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Qinghai wedding celebration. The feast is usually held in the bride's home, and it is attended by all of the guests. The food is abundant and delicious, and it is served in a variety of courses. The feast is a time for the guests to celebrate the marriage and to wish the bride and groom a lifetime of happiness.The Qinghai peopl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marriage customs, and they take great care to preserve them. These custom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Qinghai people's values and beliefs,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fabric of the province.中文回答: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其人民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
青海高原上的独特民俗风情有哪些

青海高原上的独特民俗风情有哪些青海高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首先,青海高原的传统服饰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的服饰风格独特,色彩鲜艳,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藏族的传统服饰以其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男性通常穿着宽大的长袍,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腰带,头戴毡帽;女性则身着长袖的连衣裙,上面绣满了精美的图案,佩戴着大量的金银珠宝饰品,如项链、耳环和手镯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具有保暖的功能,适应了高原寒冷的气候。
在饮食方面,青海高原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青稞酒是青海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酒。
它以青稞为原料,经过独特的酿造工艺制成,口感醇厚,香气扑鼻。
糌粑则是当地常见的主食,由青稞面和酥油混合而成,营养丰富,易于保存和携带。
此外,还有手抓羊肉、牦牛肉等美食。
这些肉类肉质鲜嫩,烹饪方式简单,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青海的酸奶也别具风味,浓稠酸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海高原的民居建筑同样独具特色。
藏族的帐篷是游牧民族的常见住所,它便于搭建和拆卸,适应了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而在一些固定的聚居地,藏族的碉房则显得坚固而实用。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墙壁厚实,能够抵御寒冷和风沙。
回族的传统民居则注重庭院的布局,房屋通常为四合院形式,装饰简洁大方。
青海高原的节日庆典更是热闹非凡。
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提前打扫房屋,准备丰盛的食物,穿上新衣,互相拜年祝福。
在节日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传统活动,如跳锅庄舞、赛马等。
回族的开斋节也十分隆重,人们会在黎明前禁食,日落之后才开始进食,节日期间会到清真寺参加礼拜,走亲访友,互赠礼物。
青海高原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藏族的唐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以其细腻的笔触、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内容而著称。
唐卡通常描绘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和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风趣的大通藏族婚俗礼仪

风趣的大通藏族婚俗礼仪风趣的大通藏族婚俗礼仪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是在厉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传承性的民族文化现象。
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排他性,是较为敏感和较难改变的习惯,只有在各民族长久密切交往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互相吸收,融合改进。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历史、经济生活和地域等因素,青海藏族的风俗习惯在某些方面有别于其他藏族地区,但在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分居在大通县朔北、东峡、向化、桦林、鸯沟一带藏族的风俗也是如此,它反映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阿扣尼日娃”的选择与其权限“阿扣尼日娃”相当于汉族的“大东”、总管。
在整个藏族婚事中自始至终,全靠他的全权指挥。
能负此重任的一般是整个村上德高望重、而且具备滑稽幽默、口材流利、见机生情、逗人常乐,料理事务安排有方、懂得人情、熟习整个婚事节章、指挥得当、面面具到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
尤其是男方家为选择合适妥当的“阿扣尼日娃”一事常常出现烦愁或争论不息之事。
有的从订婚之日起,就请选择好的“阿扣尼日娃”参与喜事活动,大多数都是在婚礼前几个月就邀请中意的“阿扣尼日娃”,直至整个婚礼筹办完毕。
婚事期间,他根据主人家的经济、生活及其它各方面的条件,作全面细致的计划安排,同时在婚事中所有参与人员,都得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指挥。
所以,“阿扣尼日娃”在藏族婚事中是不可缺少的首要人物,同时也是一句集心才口才为一起的民间组办婚事艺人。
二、提亲中“麦子”与“豆儿”的作用“成了麦了、不成了豆儿”,是人们在闲谈中常说的一名俗语。
这句俗话用于藏族婚事中却代表婚姻成败的标志。
媒人(藏语一般称其为“玩日玛”)初次到女方家提亲时,除了拿茶,哈达等东西外,两瓶青棵酒是必不可少的,称为“开口瓶”。
瓶口各塞一红枣,瓶颈各拴一撮洁白的羊毛,相连在一起,中间绾一结实的疙瘩,意味着纯洁的姻缘白头到老。
青海蒙古族婚俗及其祝词的象征意义

主 乏 于
盘垂
’ 口 宇罢 了 手 玎
m
乏
口 、 , ’ 可 ^
口 、 , 善 手£ 主 乏 葛 菱 主 n 乏妻 乏 孝1 1 , 、 五盘 u 善 :宇 ; 亍 , . , 毫 : ; m
口 、 广 荚 童
、《 =叠 一
^
一
(
委
萎 .
蚕
2 罢
1 , . .£
乏
萎
, .
、 殳
萎
专 /萎 乏 妻 誊 、
孚
委
3鬈
主 要 2 乏 壹 誊 乏 [ 2 ]: 芰面 口 、 , 丢 复 J 呈
重 i i 茎
姜
委 ) ) 垂
要 垂
差 差
. 曼 壹
蚤
国 ÷ 7 6 I q 可 季
:乏 呈
至 : j
垂
( 1 垂
{ = l 乏
玉
乏 宇
口 、 ,
曼 茎
口 、 ,
。
£J
茸 委
差
毫 萋
垂
呈
∞
芝
乏
一 萋 。
蔓
垂 量
q 口
主
/
一 每 h '
t 之
l \要 一
萎 /
/雹
宇 口 、 ,
、 1 口 :
季
:丢 毒 、 J 宇 £ J
6 I 口 、 ,
一 乏 差 萋 乏 口 、 , 主 、 主 主 文 童 习 童
呈 鼋 手 :乏
:
乏
垂
q 可 I ]
青海汉族婚嫁习俗

青海汉族婚嫁习俗一路上娶亲长队浩浩荡荡,簇拥着大红喜轿往回走。
轿内被闪抬的新娘,啼哭不得住声,哭声若停,传为笑柄,认为盼不得当上新媳妇。
虽然如此,而参加娶亲的爱热闹的小伙子们,还是一路乱喊乱闹,说什么“剩饭咋热冷者哩,新媳妇哭是哄者哩”等笑话,以讽刺挖苦,逗笑不止。
花轿一直抬到婆家大门口,顿时鞭炮齐鸣,乐队高奏,松棚熊熊,灯烛辉煌,照得到处贴满的红纸喜联熠熠耀眼。
新郎恭候在大门外迎接宾客。
这时乐队专门吹竹笛伴随铜两响(这种乐调叫做“细乐”),轻柔温妙,悠扬动听。
新娘下轿由新郎并肩陪同,男左女右,同步扶走在已经铺好的红毡或长红布上,由两三条红毡轮流换铺,脚步不得着土地,因此,新娘走红毡,相传认为是女子一生中最荣耀、最骄傲自豪的一件大喜事。
左右由人搀扶新郎新娘缓缓走进喜气洋溢的“花堂”,桌案上摆好“天长地久”的大红纸红鸾喜神牌位,两旁供献着香烛、核桃、枣等。
由阴阳一人念念有词,在“唱礼”者的赞词中,面向红鸾喜神,先由新郎拈香叩首,接着一对夫妻双双拜天地,后拜先祖,再互拜。
礼毕,由两家事先挑好的一些力大气壮的青年人,分别簇拥着新郎新娘进入早就布置得五彩缤纷、灯照烛亮的洞天福地。
两方人家一致认为今天抢先进入洞房的人,将是今后生活中的优胜者,正所谓“捷足先登”。
因而,在一对新人快要走进“新天地”的一刹那间,双方“干将”互不相让,拚命力搏,争先恐后,场面十分激烈热闹!经过一番紧张而激烈的争夺战,最后十有八九是新郎一方获胜。
此时,厨房内的切刀乱剁乱响,俗传以为“铡煞”或“避煞”,给新人家消灾添喜。
新人进入洞房后,新娘上炕,坐在“满斗”上,斗内装满粮食、核桃、枣。
又由阴阳念几句口经,由新郎挑起盖头(或面纱),脱去淑衣淑裙,换穿新装,正式梳妆冠带,挽上云髻,插满花簪,表示已不是少女而是成人了。
然后男左女右夫妻双双并坐在下放一对枕头的被褥上;当新娘准备往被褥枕头上坐时,由女陪客迅速抽出枕头放在新郎屁股下。
这大概就含有“男尊女卑”封建意识的一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传统婚俗2011-07-07 14:54来源:未知责任编辑:安安点击: 81次 TGA标签:青海婚俗[导读]:在青海,西宁附近的汉族婚礼中,融合了很多汉族传统的古礼和当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整个婚礼从开始的求媒、说媒……回门、认亲等等有几十道程序要走。
其中,最热闹的是迎到婆家后的一系列程序。
上图:在青海人婚宴上,给什么样的客人上什么菜?上菜的顺序如何?筷子下几双?方向又如何?座次怎么安排?……等等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讲究。
在青海,西宁附近的汉族婚礼中,融合了很多汉族传统的古礼和当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整个婚礼从开始的求媒、说媒……回门、认亲等等有几十道程序要走。
其中,最热闹的是迎到婆家后的一系列程序。
2011年春节,我和几个朋友在广惠寺悬挂经幡时,就碰到了这个场面,因为当时事出突然,准备不充分,所以没有做更多的记录。
以下用图文形式,零散的给大家介绍几个片段。
上图:无论婚丧嫁娶,因为招待的客人很多,所以青海人习惯搭建一个简易的临时火槽来煮茶、煮肉等,并有专人照看。
一般客人较多的人家火槽能长达十来米。
上图:这是青海人持酒的习惯,敬酒的人必须是双手端着一个小碟子,里面放有4-8个小酒杯来敬客人。
喝酒的人必须先像少数民族那样,先用手指沾头两杯或者一盘的酒向空中点三下,以示敬天地人(也有说是佛法僧),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而饮。
也有的是在喝酒之前,将头两杯酒向盘子中稍微倒点,以示敬天地,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饮酒。
上图:青海婚丧嫁娶等各种民间宴席上,负责跑堂的都是亲朋好友或者是隔壁邻居,他们端给客人的木盘子中,菜、餐具等各种摆放也有一定的讲究和说道。
[导读]:上图:婚宴的账房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来记录。
上图:在青海,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砖茶、冰糖是婚丧嫁娶、盖房、敬佛等等各种事务长必不可少的,永远不过时的东西。
上图:在青海的宴席中,上方和炕上的席桌永上图:婚宴的账房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来记录。
上图:在青海,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砖茶、冰糖是婚丧嫁娶、盖房、敬佛等等各种事务长必不可少的,永远不过时的东西。
上图:在青海的宴席中,上方和炕上的席桌永远是长辈和尊贵的客人。
婚宴上,这是专门为娘家人留的。
上图:这是必须上给娘家人的头道菜叫“全盘”,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凉菜拼盘。
里面是凉拌三丝,外面用猪肝、火腿、肥膘肉、豆干等覆盖着,周边再以橘子、樱桃、香菜等点缀。
这道菜象征着以后生活中的事情五花八门,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任何事情都要以家庭齐全和睦为主。
上图:娘家人来到婆家的第一件事情叫“抬针线”。
一来是认识、打点婆家人,拜托婆家人以后多多照顾自己的女儿;二来是在各位亲友面前展示娘家的嫁妆,同时显摆下女儿的女红。
[导读]:上图:抬针线第一个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厨(一般都是民间自学成才的厨师,他们不以此为业,只是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去显身手)。
先给主厨挂红(绸缎被面),然后敬酒,最后献上新娘的女红(以前一般是新娘绣的枕头皮或者枕上图:“抬针线”第一个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厨(一般都是民间自学成才的厨师,他们不以此为业,只是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去显身手)。
先给主厨挂红(绸缎被面),然后敬酒,最后献上新娘的女红(以前一般是新娘绣的枕头皮或者枕巾,现在很多女孩都不会绣制,所以多是买来的。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师傅吧菜的味道做好点,让娘家人和婆家人在亲友面前有面子。
上图:“抬针线”第二个,是要感谢媒人撮合了这段姻缘。
其实,在青海的婚礼中,媒人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你们是自由恋爱,但在婚礼中必须要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做媒人。
有时还要请媒公、媒婆两个。
上图:谢过媒人后,要按照婆家人辈分的大小,依次往下给七大姑八大姨敬酒、送女红。
待到公婆的时候,一些邻居、亲友会事先准备好一些道具,当然还有菜油+锅底灰。
在给公婆敬酒的时候给他们图个大花脸,有的甚至把公婆绑在柱子上,让新娘用冰水混合物给二老洗脚。
这样一来是图个热闹,二来是给公婆一个下马威,以后要对自己的儿媳妇好点。
上图:婆婆的帽子上写的“老牛角”,是想说婆婆这个人脾气牛,但很吃得苦,也寓意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牛。
上图:公公的帽子上写的“越烧越旺”,衣服里还插着几个烧火棍,其中寓意我想大家也能明白。
[导读]:上图:这是青海妇女常见的打扮,一般某个人家有婚丧嫁娶等稍微大点的事情,邻居、亲友都会派人来无偿帮忙,整个婚礼中,洗菜、端盘子、烧茶、洗碗、陪酒等等每个细微的项目都有这些来帮忙的人专门负责。
一般情况下上图:这是青海妇女常见的打扮,一般某个人家有婚丧嫁娶等稍微大点的事情,邻居、亲友都会派人来无偿帮忙,整个婚礼中,洗菜、端盘子、烧茶、洗碗、陪酒等等每个细微的项目都有这些来帮忙的人专门负责。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很认真的坚守岗位,直到结束。
上图:无论婚丧嫁娶,一般青海人的粮仓、储物间或者杂物间都会被临时收拾出来做仓库,里面最多的也就是青海老三样,砖茶、冰糖、馍馍,这些都是来参加婚礼的人送的礼物,当然现在近几年也有人直接送几十块钱的。
上图:整个婚礼中,新娘除了有重要的客人和一些必须的场面外,都一直坐在拉了窗帘的婚房里不能出门,新郎则要忙于各种应酬和陪酒。
这是我们专门邀请新郎、新娘请出来拍了个照片,但新娘勉强答应后,自始至终连门槛都没有迈出来过。
在青海农村,新娘必须要穿红身转(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必须是红色)。
《河湟记忆青海婚俗》:汉族婚俗,独特的人文风景来源:中华网关键字:婚俗;汉族;茶叶;媒人;河湟地区作者:李皓2010-07-12 16:49内容摘要: 几个月前,湟源作家陈有仓先生编著的《河湟婚俗》一书出版发行,这是对青海河湟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群众婚俗的巡礼,更是对我省民俗研究的重大贡献。
如果提亲活动顺利,媒人还会再次给女方家庭送去两包茶叶,以商定男女双方见面的日期。
几个月前,湟源作家陈有仓先生编著的《河湟婚俗》一书出版发行,这是对青海河湟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群众婚俗的巡礼,更是对我省民俗研究的重大贡献。
羌族是河湟地区最古老的居民,到了西汉,随着中原王朝开拓西部疆域,实行屯田,大量汉族群众开始移居河湟,在民族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河湟汉族既保留了中原地区的婚俗习惯,又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婚俗特色。
7月8日,陈有仓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向我们讲述了河湟汉族那些鲜为人知的婚俗。
批八字:带有迷信色彩的婚俗在河湟汉族的婚俗中,批八字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程序,这种程序被称为“合婚”。
旧社会,河湟汉族百姓对合婚十分重视。
媒人在往返男女两家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索要女方的“八字”属相送到男方家,并将男方的“八字”属相送到女方家,双方家庭在男女双方见面前,都要将他们的“八字”送到算命先生那里去合。
一桩婚姻是否能够成功,一个家庭是否能够组建,全靠算命先生的一支笔。
在旧社会,不少青年男女为了能进婚姻的殿堂,甚至不惜贿赂算命先生。
陈有仓说,算命先生“合八字”时有许多忌讳,就拿为男女双方写庚书来说,桌子上必须要点燃两支红蜡烛,写庚书的砚台要放置在一对蜡烛的中间,笔要两支,墨要两块,男女双方的庚书要分别用不同的笔墨写。
庚书其实就是一张写着男女双方出生年月和属相的红纸。
为女方书写庚书的笔墨是在“讨婚”时由男方家送去的。
讨婚就是在“考察活动”结束后,男女双方商量迎亲事宜的活动。
讨婚时,一般由男方的父亲和媒人前往女方家,男方家要带去两包茶叶、两支笔、两块墨或是两瓶墨汁,以及为女方裁制的一套衣服和出嫁时为女方包裹嫁妆的十三尺红布。
讨婚的日子十分考究,河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红马上床,家败人亡。
”讨婚前,媒人都要询问女方的经期,如果是经期,男方绝对不能上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如“批八字”这种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活动,在青海汉族的婚俗中早就消失了。
茶叶:提亲时不可或缺的道具媒人大多是由那些腿脚勤快、能说会道,并且精通各种婚俗礼仪的人来担任。
媒人不仅对四邻八乡未婚青年男女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对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了然于胸,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活着的人际关系辞典,在那些相对比较闭塞的地方,媒人更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媒人通常由男方家庭请。
如果男方家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必然要先请媒人去说合。
请媒提亲是男女婚姻的开始,因此也被称为“启婚”,无论男方的家境有多困难,启婚当日,都会给媒人准备上一桌好酒好菜,以示诚意。
与别的地区不同的是,河湟地区汉族婚俗中媒人提亲的仪式被称为“走茶叶”,就是媒人带着男方家的嘱托到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带着一个茶叶包,于是茶叶包也就成为提亲时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女方家人看到媒人手中的茶叶包时,对媒人上门的意图也就心知肚明了。
据陈有仓考证,河湟汉族提亲送茶叶有着非常深厚的寓意。
据明朝陈耀文《天中记》记载:“凡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生,故聘妇以茶为礼。
”这或许就是提亲送茶这一婚俗的由来,可惜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光的流逝,这一古老的风俗在许多地区已经消失了。
提亲送茶,也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
据《碾伯所志》记载,“土民肉食为生,非茶即病”,可见茶对生活在河湟老百姓的重要性。
同时,茶叶是茶马互市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
陈有仓先生说,古时候,茶叶对于老百姓来说十分珍贵。
茶马互市是一种官方行为,民间只有少量的附茶流通(此后附茶演变为茯茶),媒人提亲时,能提上一包珍贵的茶叶,足可显示对女方家的尊重。
媒人第一次上门送去的茶叶叫“提话茶叶”,如果女方家庭对男方家庭的情况比较满意,媒人会再次送来几包茶叶,这是给女方主要亲友的礼物,这样的茶叶每包大约四两,每个亲友都能获得两包。
男方家庭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取得女方亲属的信任,并促成婚姻的圆满。
这次送茶叶的活动也被称为“提话茶叶”,这次送茶其实也就是女方亲属对男方家庭的一次集体审查。
如果提亲活动顺利,媒人还会再次给女方家庭送去两包茶叶,以商定男女双方见面的日期。
这次送去的茶叶被称为“二回茶叶”。
在整个送茶的过程中,媒人的作用很大,女方家庭主要是通过媒人初步了解男方家庭的基本情况。
当然,其间女方的亲友还要到男方家亲自“考察”,这种形式在河湟汉族的婚俗中被称为“浪家”。
备婚时的土法美容随着婚期的来临,男女双方都进入了紧张的“备婚”阶段,备婚就是指为青年男女准备婚嫁用品的过程。
青海地处高寒,人的手足常会出现皴裂现象,过去农村妇女又没有经济能力买护肤品,只能采取土法美容。
每年交九之后,生活在河湟谷地的农村妇女都要在树下捡拾既尖又粗的麻雀粪,然后用小男孩的尿泡软后,每晚临睡前涂在脸上,以起到美容的效果。
如果谁家的姑娘在冬天出嫁,在脸上涂抹这种自制的美容膏,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旧社会没有护发品,出嫁前的姑娘往往会将胡麻籽熬水,涂抹在头上,经过这样处理过的头发不仅又黑又亮,而且能长久地保持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