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感想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中国经历了坎坷而又漫长的发展发展历程。
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新闻事业也发展到了巅峰时代。
但是很少有人记得在这辉煌的背后却是用我们先辈奋力的拼搏,甚至付出血的代价而换来的!从远古时代的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的出现证明了在很久之前人们就有交流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要求提高在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报纸,其内容主要为报告皇帝与大臣交涉的情况。
到了宋代报纸已经相当发达,在宋代称之为邸报。
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它的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惩罚,战报等。
这些报纸的共同点就是为皇帝和官僚服务,很少有民间的内容。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一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直到19世纪,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实现现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业中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
19世纪。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需要,用武力打开了我国的大门,与此同时也带给我们西方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外国人凭借在华的各种特权在我国办外报和宗教报刊,19世纪40到80年代是外报发展的高峰时期,外报数量占中国报刊总量的70%以上。
就这样外报在我国进行着文化侵略,随着这种文化侵略和领土侵略的加深,引起了我国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
他们在关于报馆的论著中,及分析了外报在沟通信息,传播知识方面的作用,有注意到外报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报道和鄙夷中国的言论。
正是对西方国家报刊的情况有所了解,又看到外报在中国的利弊,深感外国人操纵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危害极大,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办报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提到《循环日报的》主编王韬。
王韬,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文化大革命1、新闻事业的困境(1)《人民日报》前后地位的变化:P358《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五一六通知》正式传达,都处于被动地位,转载其他报纸的重要文章,预示着其被夺权的命运。
1966年5月31日,陈伯达率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对报社进行改组,从此《人民日报》地位大变,成为“文革”的发动者、领导者的舆论喉舌和得心应手的工具,其社论被全国各大报纸转载,电台转播,可以左右全国的舆论导向。
(2)对新中国17年新闻战线的否定:P3591968年9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两报一刊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一文,认定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的新闻战线是黑线专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和新闻队伍。
(3)新闻事业实状:P359-360报纸、期刊数量骤减;印刷数量上升,宣传力度大;各地方报纸大量转载新华社电讯和《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的文章,没有了地方特色,形成了“千报一面”的景象;“两报一刊编辑部”成为统一全国舆论和号令全党全国的指挥棒。
2、小报P360-361(1)小报兴起的原因:“文革”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2)小报的类型: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文化艺术界办的报纸;其他各行各业群众组织出版的报纸。
(3)小报的作用:小报兴起的初期,正是“文革”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宣传工具缺乏的时候,○1小报满足了人们了解各种情况的愿望,填充了大批合法报纸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少数几家大报施号发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2也是新出现的基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武器。
新闻学论文——精选推荐

新闻学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新闻学论⽂1 《新闻学》⼀书包含了徐宝璜先⽣的主要新闻思想,它是第⼀本中国⼈⾃⼰撰写的新闻学著作,于1919年出版。
⾄今经历了95载,这些宝贵的新闻思想仍然对我们的新闻界产⽣了⼴泛⽽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的新闻事业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徐宝璜先⽣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报纸的职能、新闻的定义、新闻价值、采访、编辑的⽅法、⼴告、发⾏等内容。
书中语⾔通俗易懂,⾔简意赅,新闻思想更是新颖、切合中国当时的实际,因此,蔡元培序称此书为“我国新闻界的破天荒之作”。
[1]徐宝璜先⽣被当时的新闻界誉为“新闻教育第⼀位⼤师”和“新闻界的开⼭祖”。
1 关于“新闻纸”之职务的论述 “新闻纸”之职务即报纸的职能。
徐宝璜先⽣从六个⽅⾯对报纸的职务进⾏了概括: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以及振兴商业。
徐先⽣认为报纸应当⼒求供给新闻,不能作假新闻,⽽且新闻不能因为威逼利诱或者个⼈关系⽽变得不真实。
徐宝璜先⽣把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了扩⼤,他认为新闻的范围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不仅要报道政治上的⼤事,⽽且也要报道社会上的要闻。
在代表舆论⽅⾯,徐先⽣是这么认为的:“昔则仅为对于政府⽽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应对世界⽽代表国⼈之舆论。
”]现在我们说得更多的是引导舆论,报纸等媒体根据篇幅、笔墨的多少来引导部分舆论。
推⼴⾄今,传媒不仅仅是“政府的喉⾆”,代表政府发表⾔论,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个窗⼝,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道桥梁。
譬如在重⼤国际事件中,中国对内可以通过媒介进⾏客观报道,对外可以代表本国⽴场,不⾄于外媒独断,⼀种⾔论占据世界。
新闻方面论文

新闻方面论文新闻传媒是传媒产品的生产机构和传播机构。
在当今条件下,传媒走进了市场,必须按市场化的要求运作,除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外,又必然具备产业属性。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新闻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新闻方面论文篇1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产生方式和传播途径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民新闻的时代。
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我们比以往更多且更容易获取到各类新闻讯息。
但超载的信息量也时常让我们感到困惑,我们似乎离真实很近,但往往又很难追踪到事实真相。
新媒体时代,我们离真实究竟更近还是更远?这已然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对新闻真实的影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则是多对多的传播。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者是广大的新闻媒体从业者,传播对象则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单向的,受众只能在特定时间内被动的接受信息发布者所发布的信息,成为所谓的“容器人”。
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则打破了这一局面。
在Web1.0时期,受众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就可以自主地选择所要阅读的信息;进入Web2.0时期后,受众的地位有了更为显著地改变,只要配备相应的设备,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地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传播状态的改变也使新闻的产生方式发生了改变。
新媒体的发展为受众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发声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发布信息,并且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闻发布变得十分自主便捷,新闻的时效性也大大提高。
然而,时效性提高的背后,则是对信息真实性考量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时代,所发布的各类新闻都要经过把关人的严格审核,把关人会对事件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然后再决定事件能否成为新闻继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新闻的真实性。
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态势_一个文献综述_刘宗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态势:一个文献综述*Research Trend of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A Literature Review刘宗义内容提要近年来新闻史学界不断反思对于新闻史的研究,提出新闻史的研究必须突破“革命史”、“政治史”的束缚,继而转向政治传播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视野、多维度发展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更加倾向于深挖史料,注重对媒介史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诸如文化学分析的方法、叙事学方法以及量化分析的方法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的范围和角度而言,其研究范围之广、角度之新颖堪称空前。
此外,对于专门史、个案和专题、新闻学教育以及新闻人物的研究也比之前更加兴盛。
关键词新闻史新闻传播新闻研究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山东济南250014Liu ZongyiAbstract:Study on journalism history has been reflected continuously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f journalism history must break through the“revolutionary history”,“the history of politics”manacle,and tur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history,ideological history,cultural history,social history that are multi-view and multi-dim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From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 point,scholars tend to digg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media history.From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 method,such as the cultural method,narrative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From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 scope and perspective,the extension of research scope and the novelty of the research angle are unprecedented.In addition,for the study of special history,case studies and special topics,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journalism figures are also more prosperous than before.Key words:journalism history,journalism communication,journalism research新闻学术界对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其研究的范围之广、视角之新颖、史料之丰富堪称空前。
国内新闻论文

国内新闻论文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是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内新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内新闻论文篇1国内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反思【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在国内兴起,新闻业内也未能避免其影响。
消费主义倾向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娱乐化、故事化等倾向;而过度新闻消费主义则导致了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退化,亦对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
社会的消费主义和新闻的消费主义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新闻媒体应当避免被消费主义所支配,找到消费社会环境下大众传媒最恰当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新闻消费主义娱乐化媒介责任价值观“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而新闻消费主义就是消费主义在新闻领域的体现。
一方面,就新闻传播的形式来说,新闻消费主义倾向下的媒体将新闻视作一种商品,而将受众视为消费者,这样,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就被物化为简单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的生产者向消费者“出售”他们的商品――新闻资讯;同时,新闻媒体又将其吸引到的受众群体视为商品,将想要向这些受众推广商品的广告商作为消费者,将受众群体“出售”给广告商,新闻媒体则通过这两次“出售”最终获得利润;另一方面,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新闻媒体更是有意无意的强调消费、宣传消费、刺激消费、拉动消费。
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的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众传媒利用其广泛的影响力,大力宣扬消费主义,推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一方面创造着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断的满足着这些需求,极力营造出了“消费社会”的氛围。
一、新闻消费主义的成因(一)网络技术的普及随着网络的发达网络媒体也大量兴起,网络媒体在选择、播报新闻时受到的限制比传统媒体小得多,网络本身的特性、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及监管的不便利等都给了网络媒体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就使得消费主义更能尽情的影响甚至操控网媒。
中国体育新闻史研究

中国体育新闻史研究中国体育新闻史研究是一项引人入胜的课题,它记录了中国体育新闻的演变过程,展示了体育新闻在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体育新闻史的起源、发展历程、重要事件、研究现状与争论焦点,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体育新闻史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中国体育新闻史、起源、发展历程、重要事件、研究现状、争论焦点、未来趋势一、中国体育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体育新闻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驿站和民间传说。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新闻逐渐从简单的消息传播走向成熟的媒体报道。
古代的体育新闻主要以文字和口头形式传播,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报道体育活动的报刊。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体育新闻报道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体育新闻报道的理念和方式。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1909年出版的《ゝ�尽力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体育报纸。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50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始设立体育专版,专门报道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和事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新闻事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新闻的报道范围、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
二、中国体育新闻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中国体育新闻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8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面参加奥运会。
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体育逐渐融入世界体育大家庭,也为中国体育新闻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这一重大事件对中国体育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此外,中国体育新闻史上的里程碑还包括2009年成立的“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广泛使用的“虚拟现实(VR)技术”在体育赛事报道中的应用等。
这些重要事件和里程碑反映了中国体育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浅谈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

浅谈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是一段艰辛的历史,研究新闻史,可以使我们总结历史的教训,学习经验,借鉴到今天的新闻事业中,有利于新闻更好的发展。
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生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的日趋兴旺和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两极新闻事业的出现于发展阶段。
近代中国新闻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报业的发展。
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初步阶段,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及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这两份报刊分别由传教士米怜与郭士立创办。
这些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性质是都是宗教性质的,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的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写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和经济色彩日益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到19世纪50年代,在华外报开始出现成规模、不间断的向内地扩展的势头,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步子日趋加快。
例如,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上海的《六合丛谈》等。
但此时由传教士创办或主办的中文报刊,包括《遐迩贯珍》《万国公报》等,在性质上仍属于宗教范畴,但宣传的内容大多转为以时事政治为主。
在第一个阶段,商业性质的中文报纸实则是当时报业的主流和市场主体,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为成功的就是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其创办人虽然是英国的商人,但是主要的编辑工作则是由中国人来完成,其文字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因此更加适合中国的读者。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华人自创的报刊,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迫于当时清政府的相关新闻政策,其余大部分国人自办报刊并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引领主导报业市场的依然是那些华文外报。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以民办报刊为主的民族报刊业迅速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研究
苏杭 2016214034
【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
端的标志。它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其
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的。《申报》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
屹立不倒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主要探讨《申报》的产生与发展,以及
它独特的经营模式对当代新闻报业的启示。【1】
一、《申报》的产生及办报特点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
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由于这个原因,《申报》十分重视办报的质量。在外国人
所办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主要任用举人、秀才为主
笔,内容刻意迎合中国读者,没有像其他外报一样刊登宣传西方宗教文章,而是以宣传孔孟
思想为主。《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
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办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
报道放在首位,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
新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并公开征稿,发稿后付给稿酬。2.为提高新闻
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
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信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3.为迎合中国读者,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从办报人
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
4.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也是其一大创举。5.
在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
产连史纸打印,售价低廉;设代销点、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个商号上门送报;
同时还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等。申报馆除了出版《申
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
局。如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包括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
主的刊物《瀛寰画报》;发行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报纸的报纸《民报》;兼营书籍
出版等业务。
【2】
二、《申报》经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众所周知,《申报》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在报业有很高的销量,特别是在史量才接管《申
报》后,《申报》更一度到达它的全盛时期,这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
就简单的阐述一下《申报》的经营模式以及其对当代报业的一些启示。
首先,《申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它知人善用、网罗人才和
注重人事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两方面,特别是在史量才接任《申报》时期。他觅得陈景韩与
张竹平为他的左膀右臂,为《申报》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随后又在1914到1916年,
史量才聘请黄远生和邵飘萍为《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在人事制度方面,史量才效法西方
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来源和质量。这对当今报业是具有启示意
义的,在人事制度上,吸纳多方面的人才,在知识和智力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分配制度上,
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就是注重内容质量,
形成企业形象。《申报》非常重视对内容的打造,新闻和副刊都坚持面向读者,增强报纸的
可读性。《申报》还特别突出自己的社会新闻和评论,它抱定了“为社会、历史办一份较有
权威的言论机关”的宗旨,要将申报作文史书留给后人。而反观如今的一些报纸,全是一些
标题党,只为博人眼球,却不对内容进行考量和打磨。文章中甚至大量充斥一些不属实的报
道,以及撰稿人有明显倾向性的揣测。读者需要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信息来源,因此当代报纸
应该多注重其报道的信息质量,重塑纸媒“准确”、“公正”、“负责”的形象。还有,在当时
国内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申报》开国内之先河,开辟了广告业务,并且之后,广
告的版面甚至超过了新闻和副刊的版面,广告的收益也大大增加。其实我们中国报业广告市
场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单一地依靠广告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支撑报业的发展,而利用报业集
团化创新报业经营模式、拓宽营收来源,寻求多角度支撑力保报业的持续发展才是出路。【3】
三、《申报》对新闻学的历史贡献
《申报》对新闻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上。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
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
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
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
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
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主要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首先,《申
报》发表论述新闻学文章的时间比较早。1872年7月23日,《申报》发表了《邸报别于新
报》一文。虽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发表《新闻纸略论》晚了38年,但比其他报刊发
表此类文章要早很多。其次,《申报》发表论述新闻学的文章数量多。第三,文章论述新闻
学内容涉及面较广:(1)报刊的社会功能。(2)办报方针和业务要求。(3)新闻自由。(4)
新闻法制建设。(5)积极主张“有文必录”(6)介绍外国新闻事业【4】
总的来说,《申报》不仅对当今报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还对新闻报业的研
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深入研究的历史文献。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申报》
【2】《中国新闻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三版
《新闻爱好者》——《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刘立红
【3】《青年记者》——史量才《申报》经营模式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梁军 肖潇
【4】百度百科《申报》
《申报》与新闻学研究 马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