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荣氏家族

合集下载

荣氏家族旗袍的风采

荣氏家族旗袍的风采

90品质生活·海派文化地图个对中国工商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家族。

在海外,被誉为“中国的洛克菲勒”;在国内,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荣家事业的开创人荣宗敬先生和荣德生先生,都是从清朝末年就一肩行李走江湖、闯荡大上海的工商业先驱,在中国百年工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们一生创办了9个纺织厂和11座面粉厂,是名副其实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

正如荣宗敬先生曾说的:“从吃和穿的方面来说,我们拥有半个中国。

”荣家兄弟在十里洋场创业的同时,把儿女们从无锡带到上海接受新式教育,因此,荣家的小姐和媳妇,大多就读上海著名的中西女中、圣玛丽亚女中和震旦大学,久之,在西风东渐的时代影响下,她们的生活与审美理念,完全融入了海派文化的血脉。

或许与荣氏家族得天独厚的纺织业成就有关,荣家的小姐、媳妇、孙女、外孙女等等女眷,都喜欢穿旗袍,而且对面料、做工、款式、配饰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

上海老旗袍珍品馆十多年来,共获得了旗袍来自荣家的8位女眷。

她们是:宗敬先生的小女儿、乔吉·哈同的夫人)、荣智珍先生的大孙女、荣鸿元先生的大女儿、生的夫人)、姚翠棣(室)、吴盈钿(荣宗敬先生的外孙媳妇、人);荣家二房的荣慕蕴(荣德生先生的大女儿、生的夫人)、华若云(荣德生先生的三儿媳、夫人)、荣辑芙(荣德生先生的七女儿、先生的夫人,后改嫁魏道明)、刘莲芳(媳、荣研仁先生的夫人)。

我们知道,有很多旗袍,这一百多件,只是冰山之一角,年。

尽管是冰山之一角,我们还是从一亮、心跳加快、过去从未见过的“神品”。

首先,珠绣和珠片绣旗袍,据面料的颜色,或根据面料上的图案,绣在旗袍上的工艺。

珠片绣是把各种颜色的珠片根据需要连缀起来,按照一定的设计,绣在旗袍上。

荣家的珠绣旗袍,有的仅仅用珠绣,有的仅仅用珠片绣,也有的是珠绣与珠片绣兼而有之。

穿着这种旗袍的效果雍容华贵,这是一般印花、提花、绣花的旗袍无法比拟的。

珠绣和珠片绣工艺的合理运用,历来是女装的一个难题,既要有“闪光点”,又要“闪”得得体,要与旗袍面料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出彩。

无锡荣氏梅园作文

无锡荣氏梅园作文

无锡荣氏梅园作文你要是想找个既有文化底蕴又美得不像话的地方,那无锡的荣氏梅园可绝对不能错过。

一走进梅园,就像走进了一个梅花的超级王国。

那梅花的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感觉就像梅花们在这里开了一场盛大的选美比赛。

有白得像雪的白梅,站在那儿就像一个个纯洁的小仙女,风一吹,还轻轻晃动着,仿佛在向你招手说:“嗨,欢迎来我们梅园呀。

”红梅就不一样啦,红得那叫一个热烈,就像燃烧的小火苗,充满了活力,看着它们,你就忍不住心情也跟着变得火热起来。

还有那粉梅呢,粉嘟嘟的,透着一种娇羞,像是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树枝后面偷偷看你。

这些梅花可不仅仅是自己美,它们还很会挑地方长呢。

有的长在山坡上,一大片一大片的,从远处看,山坡就像是被彩色的云霞给盖住了。

走近了,你能闻到那淡淡的梅花香,这香味不浓烈,就像一阵若有若无的清风,轻轻钻进你的鼻子里,让你忍不住深深吸上几口。

还有的梅花长在水边,水里倒映着梅花的影子,就像镜子里有另一个梅花世界一样。

你要是在这儿拍张照片,那都不用加什么滤镜,随便一拍就是一幅绝美的画。

梅园里除了梅花,那些小路也特别有意思。

小路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条调皮的小蛇在梅花丛里穿梭。

走在小路上,你脚下踩着的是有点年头的石板,感觉像是在和历史对话呢。

周围都是梅花树,就像走在一个天然的花廊里。

有时候你走着走着,还能看到一些古色古香的亭子。

坐在亭子里,休息一会儿,看看周围的梅花美景,那可真是一种享受。

就像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一样,在这里感受着自然的美好,说不定还能诗兴大发呢。

这梅园呀,还和荣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家族可了不起啦,他们建造了这个梅园,把它打理得这么好。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荣氏家族对美的追求,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梅园就像是荣氏家族留给无锡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闪闪发光。

不管你是想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来感受那种繁花似锦的美,还是在平常日子里来寻找一份宁静和文化气息,荣氏梅园都能满足你。

这地方啊,就像是一个有魔法的乐园,只要你来一次,就一定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住,然后像我一样,对它念念不忘呢。

荣氏家族发展史

荣氏家族发展史

荣氏兄弟,兄荣宗锦,字宗敬:弟荣宗絵,字徳生,江苏无锡人。

兄弟二人读过五六年私塾,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1896年和父亲荣熙泰在上海开办广生钱庄,1900年在无锡筹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在无锡筹办振新纱厂。

荣氏兄弟鼎盛时期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拥有4家茂新而粉厂、8家福新而粉厂和9 家申新纺织厂等21家企业,成为一代“而粉大王”和“纺织大王“。

他们在无锡创办私立公益学校和竞化女子学校8家、私立公益工商中学、豁然洞读书处、江南大学,以及梅园、大公图书馆等,并捐款修建许多桥梁、道路。

1957年初,毛泽东对陈毅等人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1986年,邓小平接见荣家后人时说:“从历史上讲,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荣氏兄弟,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文/傅国涌兴办实业,“吃着两门最妥”荣家兄弟为什么会走上实业之路?荣宗敬说自己年轻时崇拜张審,认为只有多办工厂,发展工业,才能“杜侵略"、“抵外货”。

《茂福申新卅周年纪念册》中有一篇《总经理自述》说到他的创业动机,主要是受到洋粉、洋纱倾销中国的刺激,认为衣食是人生基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多办而粉厂、纺织厂。

荣家兄弟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待遇都是压岁钱2元,月规钱200文。

1896年, 荣氏父子和他人合资,在上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广生钱庄,股本只有3000两,其中荣家占一半。

这年哥哥宗敬24岁,弟弟徳生22岁。

1898年,合伙人因3年无利退股,广生钱庄从此成为荣家独资,荣氏兄弟以后把这一年作为纪念荣家企业周年的起点。

荣氏兄弟为什么会首先选择而粉?荣徳生做了几年钱庄学徒,到广东的税务机关当差(厘金局做帮账),来往于广东、香港,看到兴办实业有大利可图,于是萌生出自办的念头。

经过留心观察,他确怎,纟11——火柴,黑——煤,白——面粉和纱,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其中做而粉最好,因为他发现在204种商品过境税中,只有而粉进口可以免税,说是供应外侨的“洋人食品”。

近代江南民族工商业家族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转化研究——以荣氏

近代江南民族工商业家族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转化研究——以荣氏

综 述 2019.11电脑乐园456近代江南民族工商业家族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转化研究——以荣氏家族为例孙亚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江苏无锡 214153摘要:分析无锡荣氏家族作为我国近代江南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代表,家风文化具有以下特质: 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改革创新的首创精神、共建共享的民生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讨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的路径和弘扬优秀家风家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荣氏家族; 民族工商业; 家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认为,传统家训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副主席冯瑞龙指出,家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有家风的烙印;家风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从1994年起,把每年5月15日设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Day for Families),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加强在保护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国际合作。

一百多年前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是有名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氏企业曾经占据全国面粉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垄断棉纱份额的五分之二。

1934年,荣 氏 集 团 旗 下企业达到 21 家,赫然成为当时全 国 首 屈 一 指 的 民 营企 业 集 团。

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没有第二个荣氏家族。

一、无锡荣氏家族作为我国近代江南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代表,家风文化具有以下特质:(一)实业兴国的社会理想荣德生崇尚实业救国,“余以为创办工业,积德胜于善举。

慈善机关周恤贫困,尚是消极救济,不如积极办厂兴业,一人进厂则举家可无冻馁; 一地有厂则各业皆能兴旺。

”[1]毛泽东说,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荣家现在把全部企业都拿出来和国家合营了,在国内外起了很大影响。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作者:狄杰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6期荣氏家族及其庞大的商业王国,兴盛百年、延续三代,成为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荣德生:“民族资本家”的佼佼者134年前,1875年9月4日,一个木讷的孩子生于无锡荣巷,他叫荣德生。

荣氏发源于山东,鼻祖荣启期是‘孔72弟子’之一,传到荣德生是第17世。

荣德生14 岁到上海一家铁锚厂当学徒,后来又跟着大他两岁的哥哥荣宗敬到钱庄做学徒。

1896 年,年仅21岁的荣德生和哥哥荣宗敬创立了自己的钱庄。

几年后,正当钱庄生意蒸蒸日上之际,荣德生决定:南下广东游历。

办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纱厂当时的广东,西方思想传入,近代企业兴旺。

白天,荣德生走访外国人开办的工厂,调查他们倾销面粉等生活必需品的情况;晚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美国十大富豪传》等西方书刊。

实业救国的思想,自此在荣德生的心里萌生:何不办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当荣德生将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1年农历二月初八,保兴工厂破土动工,取名“保兴”,意为“保证兴旺”(后改名茂新),17亩地皮,4部法国石磨,3道麦筛,2道粉筛,便是面粉厂全部家当。

4年后,依据“发展事业,应从吃着两门入手”的朴素想法,荣德生又创办了振兴纱厂。

短短30年间,荣德生和哥哥就以12家面粉厂、9家纺织厂摘取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成了实业界名副其实的“双料大王”。

斗日寇,远蒋氏,等共产党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家三分之一的纱锭、一半以上的织布机、五分之一的粉磨、两间工厂,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荣宗敬目睹事业被毁,悲愤交加,第二年病逝于香港。

1943年前后,日军变着法子想收购荣氏4家工厂,荣德生严词拒绝:“我决不把中国人的企业卖给外国人。

”汪伪政府的大汉奸、“外交部长”褚民谊,专门宴请荣德生,企图迫使其让步。

荣德生斩钉截铁地说:“宁可让日军把工厂搬空毁灭,也决不出卖工厂主权。

”1946年,国民党军团特务勾结黑社会匪帮,绑架了荣德生,把他关在黑屋子里33天才释放。

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

陇毅不荣毅仁 亲切的交谈
各界领导人接 见荣家
2005年底荣毅仁去世时,荣氏家族再次高 调跃入人们癿视野。这个富豪家族打破了“富 不过三代”癿说法,在一百年中经历了从晚清、 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直至改革开放 癿全部历史震荡,并在每一种格局下都显示出 高超癿生存智慧,甚至让人感到了神秘。 曾经有人这样总结荣氏四代癿业绩:第一 代白手起家;第二代另类传承;第三代隔代创 业;第四代厚积薄发。这个家族似乎有一些始 终延续癿基因,很难言说,但是极为蓬勃旺盛。 荣氏第一代癿荣德生在创业艰难之时曾经说过 一句:“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所谓人心、 世道,甚至在政权癿更迭中,对商人来说总是 有可循癿规律。这种规律带着荣氏家族几代人, 从无到有,和各种政治力量周旋、妥协、融合, 在巩固财富癿同时走向权势。
两兄弟,相差2岁 ,性格却不太相同
荣宗敬小的时候就性格外向,心胸开朗,雄心勃勃, 思路灵活,很有一种大将的风范。
荣德生寡言少语,内向,被邻居戏称“二木头”。
1916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 1937年毕业亍上海圣约翰大 学历史系。民建成员。1957 年曾被陇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 本家”。2005年10月26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是第一、二、三、八届全国人大 代表(上海),第四、五届全国 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第六、 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主席,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 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毛泽东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 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 当然。”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次 感 人 动 作 ” 。
有 了信任 , 更有 了信 心 。荣毅 仁带头将 家族企 业 出
来和政府 联合经 营 , 使得 上海 的工 商界很快 在全 国做出 了
榜样 。
从 荣 老板 到 国 家 副 主 席
氏家族 , 分为大 陆和海外两部分 。
荣毅 仁 :红色 资本家” “ 的辉煌


传到荣德 生是第 1 。荣德 生 1 7世 4岁到 上海 一家
铁锚厂 当学徒 , 后来 又跟着大他 两岁的哥哥 荣宗敬到
钱庄做 学徒 。 19 86年 ,年 仅 2 岁 的荣 德 生 和 哥 哥 荣 宗 敬 创 立 1
13 9 7年 日本发动 侵华 战争 ,荣家 三分之 一 的纱
锭 、 半 以上 的织布机 、 分之 一 的粉磨 、 间工 厂 , 一 五 两
I 漂 期 柏 总 期
生 获释后 , 沪警备 司令 部派 了两个 排驻 扎在 荣家 , 淞 一挺 重 机枪安 置在楼房 后 , 对家 门。哪 里是保 护 , 直 根本 是监
视。
转眼 到了 “ 八一 ” 建军 节 , 上海 各界 筹备 慰 问解放军 。 荣毅 仁和工商 界另一位代表人 物刘靖 基 , 请陈毅 市长到 家 里 吃饭 。陈毅 带家人 和几位领导 同志一同赴宴 。晚宴在荣 毅仁 家举 行 , 大家交谈 甚欢 。 共产 党 的市长 到资本家家 中 “ 赴宴 ” 的消息不胫而走 , 外界 称“ 这是共产 党团结工 商界 的
上 世 纪 5 代 初 , 全 国掀 起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浪 潮 时 , 0年 在
毛泽东主席 也十分关 注荣氏家族 的命 运 。 他曾指示说 :荣 “
家是我 国民族 资本家 的首户 ,在 国际上称得 起财 团的 , 我 国恐怕也没有 几家 , 荣家现在 把全部 企业都拿 出来和 国家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

奠定荣氏商业世家基础的便是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伯父荣宗敬(1873-1938年)雄才大略,父亲荣德生(1875-1952)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

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中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坚持留在大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在半个世纪的工商生涯中,造就了实力雄厚、散布全球的工商业家族网络。

创建国际信托帝国荣毅仁生于1916年,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口本全面侵华。

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不幸病逝。

年仅弱冠的荣毅,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人的家族企业。

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逐渐成为柴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

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木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

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乂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

"1957年后,荣毅仁出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在文革中,荣毅仁身处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开始了新生。

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毛泽东
荣氏家族乃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一的荣子祺的后代。自明正统初年荣清由
金陵迁至无锡后,一个江南世家的风流传奇开始孕育。

横空崛起

19世纪中叶,也就是到了荣毅仁的曾祖父荣锡畴这一辈,荣家家道中落。
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
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1886年,荣熙泰时年14岁的长子荣宗敬就背井离乡,从无
锡到上海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3年后,次子荣德生在兄长的引荐下,也进
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办了广生
钱庄,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
以来的第一桶金。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其间他
发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20世纪第一个年头的农历二月初八,荣德生兄弟在无
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建立了保兴面粉厂。抗战前夕,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
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的扩张步伐在不
断加快,渐渐地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作为民族金融与民族产业的兴起人,荣氏家族体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之处,
比如公司的“无限公司”做法———董事会只享受股权,不负责具体事务和宏观
决策,完全信赖总经理并委以全权。又如企业发展“吃着两头”的方针,即面粉
厂需要用面袋子,便发展纱厂,并将此两大块撑着,互相递进,形成面粉和纺
织帝国。

从此,“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中国首富”,类似这样的王牌称号就再也
没有离开过荣氏家族。

风流尽显

1949年是荣家的分水岭,国民党的溃败导致荣氏家族走向低潮。国民党政
权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
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荣氏家族其他成
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中国。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
子斟酌再三,决定留在内地。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
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
持,使之实现了新的复苏。荣德生父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信任感。荣毅仁在19
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
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文革”后,荣毅仁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巅峰。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荣毅
仁在北京创办了中信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成为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改革
开放的一个象征。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
50位富豪的第一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从1957年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到1993年出任国家副主席,荣氏家族的影响
力更是远远超出了商业的范畴。

商业翘楚

1978年6月,时年38岁的荣毅仁之子荣智健持单程证来到香港,与荣宗敬
的后人会合后开始闯荡香江,投资房地产,荣氏第三代开始脱颖而出。1991年,
荣智健完成对香港上市公司泰富发展的收购,并将其改名为中信泰富。目前中
信泰富业务广泛涉及基础设施、航空、钢铁、通信、房地产、贸易及分销,20
04年销售收入230亿元,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富豪强势榜榜首。

荣智健的同一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都事业有成,在海外享有较高的社
会地位,成为了继承荣家衣钵、延续荣家商业辉煌的中坚力量。荣智健以外,“智
字辈”里事业最成功的首推荣智鑫,其父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而那些身在异
国的“智字辈”的风光程度也绝不亚于荣智健和荣智鑫两堂兄弟。荣智鑫的二姐
荣智美,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荣毅仁的二哥荣
尔仁的次子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崇高的威望,曾随
巴西总统和外交部长多次出国访问。

香火绵绵

现在,“智字辈”也开始步入晚年,就像荣德生当初把荣氏家业托付给荣毅
仁一样,荣家第三代传人也将面临着确立接班人的问题。
在中信泰富的管理层名单上,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和惟一的女儿荣明方都名列其
中,从中不难看出荣智健对两个子女的有意栽培。现年36岁的荣明杰1993年进
入中信泰富,在包括荣智健在内的10名执行董事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比
荣明杰小3岁的荣明方在中信泰富也已经工作了8年,负责中信泰富科技项目的
发展。荣智鑫之子荣文渊和荣明杰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和野心,他不
仅是方正数码的执行董事,还控制着荣智鑫创立的浩荣、荣文等多个公司。看来,
荣明杰和荣文渊都有望成为将来荣氏家族第四代的新星,再塑荣家百年基业的辉
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