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
荣毅仁及其家族

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炒汇巨亏,荣智健身家一天缩水33亿港元; 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对前者的巨额亏损不满,认为荣智健等高层 严重疏忽,中信泰富当时否认荣智健辞职,媒体质疑荣智健晚节不保。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宣布,荣智健辞任公司董事及主席,由即日起生 效。 荣智健“非典型谢幕”恰恰是印证了其曾祖父荣熙泰那句“固守稳健 、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训诫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 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 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 ,就只有他们一家。”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 。百年来,荣氏家族从 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王牌 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的 纵横驰骋,独领风骚, 也逐步为他们在政治上 赢得了较高的话语权。 这一点尤其在第二代掌 门人荣毅仁身上得到最 充分的体现。荣毅仁的 独子荣智健是荣氏家族 第三代的掌门人。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在上海圣约 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与杨鉴清结婚。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 给政府;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年-1998年,出任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 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1959年,考入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1978 年,只身南下香港创业;1982年,与人歙为在美国创办加州自动设计公 司;1986年,加盟中信香港公司;1993年,荣升香港赛马会董事;1998 年,正式掌管中信香港公司;2000年9月,荣毅仁家族在香港上市企业中 信泰富公司拥有18%的股份,价值19亿美元。
荣氏兄弟发家史

荣氏兄弟发家史荣氏兄弟,是指中国企业家荣毅仁和荣毅生。
他们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但是,凭着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才华,他们成功地创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荣氏兄弟的发家史,并了解他们的成功秘诀。
1. 早年经历与启蒙荣氏兄弟的祖籍是江苏太仓,但他们的父母在苏州开了一家小鱼店,生活十分贫苦。
在荣毅仁出生后不久,他们的父亲便离世了。
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糊口,她经营起了小小的饭店。
荣氏兄弟的母亲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她让荣氏兄弟能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荣毅仁在读初中时,开始接触化学和物理,这让他对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学校里也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很快就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2. 创业初期荣毅仁毕业后,曾从事过销售、做广告等工作,但他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
他一边尝试自己创业,一边对市场作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解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联系。
1993年,荣毅仁与荣毅生在苏州市创建了荣事达公司,专门从事家电销售。
当时,国内家电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荣氏兄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他们不断寻找机会,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学习,逐步发展壮大。
3. 商业转型荣氏兄弟在家电行业创业后很快意识到,传统的家电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们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这也将彻底改变家电商业模式。
荣毅仁在2012年宣布,荣事达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实行全面转型,重点从家电行业转向互联网行业。
荣氏兄弟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次跳跃式创新。
然而,这次转型并非没有准备。
在荣氏兄弟看来,公司的未来只能依赖于创新。
他们用自己创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并从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回报。
4. 创业思考荣氏兄弟的成功,让我们更加了解创业的本质。
他们的成功并不能仅仅归功于资本,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精神,以及不断塑造创业精神的韧性。
荣氏兄弟一直希望,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互联网的便利传递给更多人,为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力量。
荣智健与他的家族

荣智健与他的家族作者:王雨佳来源:《新财经》2009年第06期荣毅仁与荣智健父子,都被冠以“红色资本家”的名号。
但父亲荣毅仁的眼光和胸襟,却是儿子荣智健难以企及的荣毅仁与荣智健父子,都被冠以“红色资本家”的名号。
荣毅仁于2005年去世,去世前担任国家副主席。
他被世人称为“民族企业家的一个巅峰”、“受人敬仰的实业家”。
令人唏嘘的是,在荣毅仁去世三年后,儿子荣智健就离开了父亲一手创建的中信集团。
将父子二人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父亲荣毅仁的眼光和胸襟,是儿子荣智健难以企及的。
更进一步讲,荣氏家族最优秀的传统,也许荣智健并没有继承。
政治家与公子哥荣智健的生活,历来是各种八卦小报热衷的话题,香港媒体称他为“挥金如土的纨绔富豪”。
荣智健对此很不以为然。
《荣智健传》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
荣智健从小过的就是公子哥的生活,功成名就之后,当然不可能做“清教徒”。
私人飞机,私人森林,赛马,豪宅……荣智健的奢侈纪录让许多人咋舌。
相比之下,父亲荣毅仁的生活近乎寒酸。
1998年,荣毅仁退休后与夫人杨鉴清在北京一间四合院中居住。
他们的睡床由一张单人木床与双人木床拼成,双人床是荣智健结婚时用的。
椅子是上世纪50年代常见的、刷着清漆的木头椅子。
他们的日常膳食以家常菜为主,基本是三菜一汤,好东西一般留在请客时吃。
荣毅仁爱吃蹄膀,但一只蹄膀要吃好几顿。
在生活中,荣毅仁处处体现出低调和韬晦;而荣智健,则让人想起“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句中国古话。
在气度和做人方面,公子哥荣智健没能继承荣氏家族的传统。
荣氏家族向以“兴资助学、好善乐施”的家风良德而被家乡后代敬仰。
其祖父荣德生,曾在无锡市开办8所小学,后又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和江南大学,还捐资建造了“江南第一大桥”无锡宝界桥。
近年来多次登上中国富豪榜的荣智健,在中国慈善榜上却“默默无闻”,他的钱都用在了享受上。
香港媒体认为,他真正应该登上的,是“中国奢侈榜”。
被荣智健丢失了的荣家传统“荣家之所以能一直这么富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很善于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荣氏兄弟及荣毅仁

福新面粉厂 申新纺织公司 荣氏企业 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 迈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 1916年5月生,江苏 无锡人。 • 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 约翰大学历史系。民建成 员。 • 1957年曾被陈毅副总 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 2005年10月2 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89岁。
• 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 部出现了大震荡,荣家由此走向低潮。在最后关 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11东文秘1 荣梦丹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 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籍贯:江苏无锡荣巷人
荣宗敬
荣德生
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 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出了 第一步。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 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 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睹 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 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 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 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 品极受欢迎。
红色资本家案例

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 水上人家的小木船上 , 家境困难早年失去两个 哥哥和父亲
青年(1943年-1950年):聪慧加勇气,赚来第一桶金
(参与战时剩余物资拍卖再转卖)
中年(1950年-1964年):房地产起家
(首创了“分期付 款”和“卖楼花”, )
挤身超级富豪 老年(1964年-1984年):投资内地, 成为爱国资本家
他是中信泰富的第一功臣,亦是香港中资的最杰 出的企业家。
后来他在中信泰富当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后由在 港的几位富豪强强联手帮他收购了恒昌,但是几 年后又将恒昌低价卖给原主。 他有一条界线该是国家的钱,就是属于国家的。
霍英东Βιβλιοθήκη 他是一个超级富豪,他 又是国家领导人;他为 北京申奥奔走呼叫,同 时为了改变内地的贫穷 投入无数的心血与金 钱……霍英东,一位红 色资本家的传奇人生。
晚年:(1984年-2006年)爱国奔忙,辉煌一生 (虽然身患
绝症,但霍英东没有停止为祖国奔忙。帮助北京 申办2000年奥运会。)
毕鸣岐:助冯玉祥抗日 为抗美捐飞机
毕鸣岐是山东利津毕家嘴村人, 出身贫苦。他先作洋行的职员、 买办,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逐 步摆脱外商羁绊,自营经贸实业, 逐步成为一名我国著名的爱国民 族工商企业家。 毕鸣岐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 害,1971年5月15日含冤离开人世
红色资本家案例
城市轨道 第二小组
荣智健进军香港
荣智健是一个从小过着富裕生活,青年时 饱受政治歧视和生活磨难的资本家后代。 1978年进港投奔亲戚,1985年卖掉自己的 电子厂拥有身价4亿港元。 他说:“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 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 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 天这样的规模。”
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第一人

这天,荣毅仁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和副市长潘汉年。陈毅和潘汉年给荣毅仁和整个上海工商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戎马一生的陈毅豪爽大气,说话、办事极有魄力,与企业家们往日所熟悉的国民党高官完全两样。
会上,陈毅的一句“共产党鼓励工商业者在新上海的建设中起积极作用”,终于让荣毅仁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当时,由于美蒋对上海实行武装封锁,棉花供应十分紧张。而申新厂子大,几百担棉花只够生产一天,但是各厂棉纱的存量较多,荣毅仁便向市纺织工业局、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部、花纱公司等建议,干脆你供应棉花,我加工棉纱,工厂赚工缴费,实行加工订货。这一做法很快推广到全市的纺织行业。在1950年北京召开的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上,荣毅仁建议的加工订货办法,得到了当时中央财委主任陈云的高度重视,很快被推广到全国。
1956年1月20日,身为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的荣毅仁和盛丕华一起,代表全市私营工商业者向当时的曹荻秋副市长提交了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申请书。当天的联欢晚会上,荣毅仁清唱了一曲《草桥关》,唱的是东汉刘秀赦免功臣姚期父子的故事。
在新中国的这场经济所有制的改造运动中,不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都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原来的老字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公私合营的新牌子。对于任何一个商人,那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大时代”。
公私合营,当时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好比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自己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要交出去,很多资本家都不能理解,他们担心财产被全部充公,自己今后的生活无着落。荣毅仁劝他们说:“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只要接受改造,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顺应时代发展,把握自己命运”这是毛泽东主席50年代时送给荣毅仁的一句话,而荣毅仁也亲身践行、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关于他的家族,评论很多。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 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北京大学社会 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百年来, 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王牌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的纵横 驰骋,独领风骚,也逐步为他们在政治上赢得了较高的话语权。 这一点尤其在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 1957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到1993出任国家副主席,荣氏家族在政 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一世夫妻的悲欢
荣毅仁一生只有一次爱情,即与夫人杨鉴清 的钻石爱情。
1932年,16岁的荣毅仁和无锡饱学之士杨 干卿的15岁女儿杨鉴清订婚。之前,荣毅仁10 岁时订过一个婚,不幸的是那位小姐两年后即 病故了。1936年荣毅仁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 即与高中毕业的杨鉴清结婚。荣杨联姻,一时 被人称为富贵结合。荣家办实业、开工厂,是 上海滩首富;杨家则是无锡的书香门第,一富 一贵,可谓珠联璧合。从此他们经历长达半个 世纪的唯一婚恋,共养育四女一子。1939年生 大女儿荣智和,后生二女儿荣智平,独生子老 三荣智健、老四荣智远和老五荣智婉。其中, 老四荣智远上中学时因患脑炎被误诊,落下了 痴呆后遗症,1993年死于肺癌。
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是上海的 首富,中国最大的资本家之 一。他曾说话有这样的底气:“在衣食方面,我拥有 半个 中国 ”。
前沿的精致生活
连任8届政协委员、闻名中外的“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1978年当上了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用他 自己的话说:“八连贯,这是少有的。” 国家给他 配了大红旗轿车。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舍得人生

他是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儿子、荣宗敬的侄子,也是中信公司创始人、国家副主席荣毅仁。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资本家朋友圈里,他是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一位,却在国家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次运动中,带头走在前面,因缘际会成长为“资本家”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他的人生经历过许多舍,也经历过许多得。
大学读历史“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舍得人生学专业的他,慢慢参透了历史运转的密码,学会在风起云涌中,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义无反顾的“舍”父亲垂老,伯父去世,一个哥哥也因常年奔波英年早逝,那个昔日里风光团结的荣氏家族,濒于凋零,四散求P eak 巅峰·记忆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生。
风云变幻中,有的人去了香港,也有人去了国外。
荣毅仁成为家族里唯一留守的年轻人。
1916年荣毅仁出生时,家族企业正如日中天。
当列强忙于应战,荣家抓住时机,创造出了一段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佳话,成为享誉一时的面粉与纺织大王。
等到荣毅仁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准备大展拳脚,却没有等来属于自己的时运。
上海遭受淞沪会战,荣家产业除了在租借的几个厂免遭侵害外,要么被火烧掉,要么落入日本人手中。
荣家随潮流在西南艰难求生,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上海。
没有盼来安稳的营商环境,他和父辈却经历了一桩桩、一件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被日本人占领的企业,本以为可以顺利接受,却被官僚资本拦截;官匪合谋把父亲荣德生绑架,还几次三番索要财产;与所有民族资本家一起面对胆战心寒的“经济戡乱急要措施”与银圆券政策,无异于被巧取豪夺;堂兄荣鸿元以私套外汇嫌疑被上海市警察局押交特种刑事法庭审理;荣毅仁自己也没有逃掉厄运,因为国民党官僚之间互相倾轧受到牵连,官方污蔑其为政府提供的面粉是发霉产品。
开庭审判的日子是1949年5月25日,这一天,如果不是解放军解放上海,等待他的可能是牢狱之灾。
种种遭遇让他对时局感到心寒,而中国共产党统战人士也多次与荣毅仁接触,告诉他新民主主义时期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班级:通信C111 姓名:刘晓泽学号:115919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人们曾经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荣氏家族以及荣毅仁本人,但这个家族早已不能简单地用商业阶层来概括。
1956年,荣毅仁将一个商业帝国的财产上交政府,次年1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受毛泽东之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之后,荣毅仁就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年41岁。
毛泽东的评价是,“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毅仁因此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这是他传奇人生的关键词。
凭借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睿智,他在支撑一个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时代进步。
红色资本家“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 荣毅仁秉承了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两人的性格。
荣氏家族曾在荣毅仁曾祖这一辈家道中落。
1873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去上海发展,那时的上海,资本主义经济刚刚长露萌芽,荣氏兄弟最先嗅出资本之味,开始经营钱庄。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寻找新的商机,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
广东当地的思想活跃,洋溢着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使得荣德生大受启发。
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3年,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建立,这为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保兴面粉厂也由原先的合资经营改为独资经营的茂新面粉厂,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到抗战前,荣家已拥有14家面粉厂,另外还衍生出9家纺织厂。
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荣毅仁回到无锡,出任茂新面粉厂助理经理。
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由此走向低潮。
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当时,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
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
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
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
此后,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给予大力扶持,荣氏企业实现了新的复苏。
“他那种爱国的心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来的。
”陈恒德说,荣毅仁在抗战时捐过飞机,解放后有能力的资本家都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一位对荣家颇有研究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的看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被作为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上海,荣氏对这一行动给予了最积极的配合。
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这么富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好地处理跟政府之间的关系。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在无锡梅园,这幅对联显示了荣氏家族的处世信条。
刀锋边的幸与不幸荣毅仁的性格有时也如刀锋一般,只是运用得巧妙。
他说:“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资产阶级而不敢讲话。
”1954年,荣毅仁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工商业者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命运等一系列讲话后,想到一个在当时来说既重要又敏感的问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但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阶级关系有了调整,这个对抗性矛盾是否可以转化成为非对抗性矛盾呢?1956年,在全国人大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荣毅仁向毛泽东当面提出这个问题。
他希望马列主义学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多多在理论上给他以指导和帮助。
毛泽东回应说:“你这人倒蛮会用脑子、提问题的。
”半年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1958年,荣毅仁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时任纺织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陈锦华后来回忆说,荣毅仁在“文革”时遭遇到一些冲击。
1966年8月18日,北京的红卫兵运动开始冲击各界名人。
荣毅仁当时住在北太平庄,他的女儿在北师大女附中上学,有些同学早就知道荣毅仁的住处。
8月20日,北师大女附中的红卫兵涌到荣毅仁家里,都是些女孩子,当中还混进了一些社会上的来历不明的人,在荣毅仁家里大肆打砸。
他们批斗荣毅仁,并用他家里的摄像机把经过录下来,要寄到他在海外的亲戚那里。
荣毅仁考虑得很周全,他知道录像寄出去的影响,所以给了这些红卫兵假地址。
荣毅仁的夫人杨鉴清也被打伤。
陈锦华说,“对这些情况,部里一点也不知道。
”8月20日是机关发工资的日子,荣毅仁的司机郑耀辰送工资去时发现情况后向部里作了报告。
“我当时是部机关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就是管这些事情。
我向部党组书记钱之光报告了这件事。
”钱之光让陈锦华赶紧给周恩来写个报告,用特急件送到总理办公室去。
周恩来后来对钱之光说,荣毅仁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国际国内都有影响,一定要保护好。
钱之光和陈锦华把纺织部机关的红卫兵头头找来,要以机关的红卫兵对付外地、外单位的红卫兵。
10多个红卫兵连夜开到荣毅仁家里去,看到那些学校的女红卫兵东倒西歪地躺在客厅里。
部机关红卫兵对她们讲:“我们是纺织工业部机关的红卫兵,荣毅仁是纺织工业部的副部长,是大资产阶级,要对他进行批斗,让他老实交代问题,请你们把他交给我们。
”后来,陈锦华把周总理关心荣毅仁夫妇的情况,以及部机关采取的措施都给荣毅仁讲了。
荣毅仁很激动地站起来表示:“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感谢周总理。
没有周总理的保护,让你们采取这些措施,那我就没有今天了。
”创建中信信托业是整个国家金融业的基础,中信集团的创建无疑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荣老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一名在中信集团工作10余年的男员工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荣毅仁世界性的影响,正是来自于他创建的中信集团。
即使是荣毅仁自己,也曾公开承认,其所经历两个阶段的区别:在解放前,算个大的民族资本家。
从父辈1900年办厂创业,到1949年,50年艰苦奋斗与认真经营,才搞起20家企业,这在解放前已经是了不起了;自1979年担任中信集团董事长以后,仅9年时间,共投资、合资搞了209家企业。
1987年,邓小平邀请荣氏家族来京访问。
“一下来了400多人。
”荣毅仁的司机张继海回忆。
当时,中央曾想请荣毅仁担任旅游部部长,后考虑改革开放的问题,经邓小平亲自倡导和批准,荣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04年2月更名为中信集团)。
公司成立第一年,荣毅仁就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达4000多人次,国内前来洽谈业务的也有3000多人次。
荣毅仁不遗余力网罗人才,聘请到为中美建交立下汗马功劳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顾问,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作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通道,中信在吸收和运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采用国际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建国门外矗立着一座20多层高的现代化建筑,这正是中信集团最先的的大本营———国际大厦。
该建筑外部呈咖啡色,显得十分稳实和凝重,故有“巧克力大厦”之称。
1986年,美国著名大型经济杂志《幸福》公布了其组织专家评选出来的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的名单,荣毅仁赫然榜上有名,他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近40年来,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同年,中信集团迁入位于朝阳区新源南路6号的京城大厦。
董事长办公室内有一幅巨型彩照,那是邓小平与荣毅仁亲切握手的照片。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选举荣毅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这位76岁的红色资本家又重新扮演起政治家的角色,再次把自己亲手缔造的商业王国交给了他的助手。
在中信公司第11届董事会上,新当选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发表了告别演讲。
针对有人说中信的大榭岛计划是“蛇吞象”,荣毅仁说:“搞市场经济就要敢于蛇吞象!如果我们不加快速度,抓住机遇,就搞不成市场经济。
”荣毅仁的一生,始终在资本家与政治家之间转换。
有一位香港记者这样形容荣毅仁:“身材高大、满头银发,一身法式双排扣西服,挺直的腰板,总给人以器宇轩昂的感觉。
”其实,刚毅仁厚的荣毅仁喜欢的名言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荣智健初试身手,资产增值400倍1978年,父亲创办中信的前一个夏天,36岁的荣智健告别妻儿,带着一张单程通行证南下香港。
从这一天起,他告别了工程师身份,回归父祖两代的战场——自由的商业世界。
1942年生于上海的荣智健是荣家红色血脉的惟一男性继承人。
出身无锡望族、“比秦怡更有风度”的荣毅仁夫人杨鉴清难免对这个独子偏爱一些。
少年时,荣智健就是上海滩知名的公子,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开着拉风的红色皮座跑车——那是父亲送的生日礼物,常常请朋友到和平饭店、红房子下馆子。
天津大学读书期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荣公子依然能开小灶吃小排。
那时,他全副心思都在棒球上,每天忙着练球,大学第一年参加了两次全国比赛,几乎一天课都没上。
养尊处优的公子生活一度因“文革”中断:他从水电部下放到吉林长白山下的一个水电站,在零下30摄氏度严寒中劳作,睡东北大炕;次年,再被下放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水电站接受“劳动教育”,在山间搬机器、挖土方、抬石头、架设高压电缆……因为这段受难经历,他给儿女取名时将他们原该使用的“信”字辈(荣家家谱第四代)改为“明”字辈。
在荣智健看来,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比“信”更重要。
直到1972年,荣智健才调回北京,在电力系统做科研工作。
这当然不是他天生的战场。
荣氏家族的财富智慧在这个时候得以显现——荣毅仁早年和叔侄们在香港有一些合股企业,多为纺织工厂。
30年来他们从没动过这笔钱,本金加股息竟积下几十万元,这成为荣智健的起家资金。
在香港,他和大伯荣伟仁之子荣智鑫、荣智谦合股开办爱卡电子厂。
几年后,又通过堂妹唐芙生,结识了美国电脑业享有盛名的林铭和米歇尔·弗尤尔,3人合伙创办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
短短6年,小荣办了两家公司,都在行情最好的时候套现,资产增值400倍。
对于自己的“第二桶金”,荣智健也爽快地承认:那时自己还是个大笨蛋,业务是美国的搭档在负责,只是这俩搭档实在太能干了!事实上,香港爱卡公司当时生产的电子表、集成电路和电脑存储器是直接销往大陆的,这是其他港商那时除了铤而走险的走私外不敢想象的通路。
父辈能给予他的,远非区区几十万和家族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