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美国电影中美国梦的变迁_

美国电影中美国梦的变迁_

美国电影中美国梦的变迁作者:宋新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11期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精髓,而美国电影又是宣传美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好莱坞电影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诠释美国梦的变迁。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梦;变迁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在为大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在银幕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最直观地展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正如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向世人呈现了中国京剧艺术的魅力一样,美国电影也无疑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言人。

无论哪种题材、何种类型、哪个年代的电影,也无论编剧、导演或演员有怎样的艺术倾向性,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语言到服饰,从建筑到音乐,从生活习俗到价值观念,当然还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社会问题等都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在这些文化表象符号的背后,是美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即自由、平等、民主、崇尚个人奋斗和强调个人成就、追求幸福,也就是广义上的美国梦。

纵观美国电影各发展时期的主要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梦,这一美国文化的精髓是如何蕴含时代特征并变迁的。

五月花号承载着欧洲清教徒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到美洲大陆,带有雏形民主的《“五月花号”公约》将“公正”(just[ice])和“平等”(equal[ity])的概念植入美国的开国之篇。

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进一步确立了“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为立国之基本原则。

这些都是美国梦最初的、也是最核心的影像。

尽管具象的美国梦的概念直到1931年才最早由美国的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他的《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中提出,他对美国梦的描述是: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富足,更加美满(life should be better and richer and fuller for everyone)(p.214-215),但美国梦的核心内涵一直是美国人、渴望移民美国的人和美国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和精神支柱。

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论美国梦与美国文化美国梦(American dream ),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奇迹。

然而这也是美国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美国梦的由来与发展跟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及美国精神是分不开的。

正是在种种美国特色下,美国梦才能绽放其魅力。

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1] 他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也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愿意为此努力付出,你终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幸福生活。

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

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许多欧洲人踏上美国这片处女地,实践自己的美国梦。

“ 美国梦” 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美国梦的源起自1620 年11 月11 日在科德角集体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美利坚民族的起点就此开始。

他们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他们国王与国家的荣誉,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的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

并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

[2] 踏上美洲大陆的,多为英国受压迫的清教徒以及欧洲大陆的弱势者诸如德国破产的小农。

他们所在原来的欧洲国家大多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而他们正是第一批抱有“美国梦”的,并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将其付诸实践的人。

在新大陆,他们可以不再忍受原先的不公与压迫,可以奉行新教教义,勤劳节俭,节制欲望,即抱有这些最原始的资本主义精神,开始融入这片新土地,并同时把这种精神也灌输进来。

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自认为是“上帝选中的人们”,上帝让他们在这片新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让他们来管理整个世界,维持世界秩序。

论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文化差异

论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文化差异

作者: 彭明珠
作者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26-2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电影;“中国梦”;“美国梦”;文化差异
摘要:电影作为特定的文化产物,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各国的电影中。

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化经典”的《阿甘正传》到《当幸福来敲门》《歌舞青春》等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追逐不断变化的“美国梦”。

中国影片《集结号》《中国合伙人》等也反映了中国电影所要表达的“梦”精神的文化内涵。

本文分析电影世界中“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文化内涵以及核心价值观念差异,以期深入了解中美电影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找出中美文化差异。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文化价值观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文化价值观

为实 现 自己的梦 想 而 不 断地 付 出努 力 , 勤 勉 又 竭
基金项 目: 2 0 1 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杜科项 目 《 话语标记语视域 下的非文学 翻译研究》 ( 1 2 5 4 2 2 1 0 )
作者简 介: 王盈盈 ( 1 9 7 2 一) , 女,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 副教授 , 硕士,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个 人 的激烈竞 争 中脱 颖 而 出 , 成 为迪 安 公 司 当年 度 招聘 的唯 一 一 位 股 票 经 纪 人 。克 里 斯 给 观 众
影片中出现过四次加德纳紧紧拥抱着小克里斯托弗的镜头一次是父子二人流落在地铁卫生间睡觉时一次是在教堂唱诗班的队伍中一次是加德纳卖掉最后一台骨密度扫描仪之后领着儿子住在廉价旅馆里最后一次是加德纳顺利通过遴选获得那份来之不易的证券经纪人的工作之后
黑河学院学报 2 0 1 5年 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历 的新 奇 的 文 化 体 验 能 够 为 其 留下 极 大 的想 象 空 间 。电影 是流 动 的 文化 , 不 同文 化 背 景 的影视
欧洲移 民对 于新大陆 的憧憬 和期待 , 使得“ 美国 梦” 得 以诞 生 。便利 的海 上航 道 使 大 量 的移 民涌 人 了新大陆, 在这 片未开发 的土地上 , 一代 又一 代 的美 国人始终如一地坚信 , 只要 自己付 出不懈 的努力, 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 的彼岸 。即只有勤 奋、 刻苦、 勇气 和决 心, 才能带给人希望 和幸 福, 而绝不是依 靠他人 的帮助。3 0 0年来 , 用 自己的 双手创造幸福 的梦想激 励着世界各 地的人到美 国这 块新 大 陆 上 寻 求 成 功 。历 代 先 驱 创 造 性 地 利用 了欧洲 一切进 步 思 想 , 并 排 除 万 难 把思 想 写 进《 独立宣言》 。源起欧洲的启蒙运动不断丰 富 着美 国梦 思想 , 西 进运 动虽 然 凝 聚 了印第 安 人 的 血泪史 , 但为美 国梦的实现提供 了现 实 的土壤。 美国的经济体 制和政治制度决定 了美 国有着很 强 的社会 流 动性 , 任何 人都 有 可 能 通 过 努 力 一夜

从电影《风雨哈佛路》解析美国文化价值观

从电影《风雨哈佛路》解析美国文化价值观
主张自由抉择的美国人开始怀疑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开始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由此形成了非主流的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相对的价值观产生了嬉皮士文化雅皮士文化3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们信奉无拘无束的行为准则和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
大学 学报
J u n o M d n a g U v S y o r a f u a j n ni e i 1 i r t
美 国的励志 电影 ,影 片 中莉兹 生 长在 2 0世 纪八 九十 年代纽 约 的贫 民窟 , 的家里 充斥 着毒 品 、 滋 和饥 她 艾 饿, 年幼 的莉 兹是 家里 的支 柱 。而在 学校 , 兹 的肮 莉 脏衣着 、头 发里 的 虱子 让她 成 了同学 们嘲笑 的对 象 , 为 了不 再被 嘲讽 , 她选 择 了逃课 。l 岁 时母 亲死 于艾 5
上 、 坚 忍不拔 的信 念和 顽强 的毅 力 改变 了 自己 、 用 改 变 了人生 , 的人 生经 历 充分 体现 了美 国主流 文化 价 她
滋病后 , 父亲进了收容所 , 莉兹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
最终破 碎 , 她开 始流 落街 头 , 和其 他 的流浪汉 一样 捡 垃圾 ,偷东 西 。地 铁是 她最 温 暖的住 处 。莉 兹 知道 , 与 自己的世 界不 同的是 另外 一个 光鲜 明亮 的世界 。 母 亲 的死使莉 兹 深受 触动 , 果继 续沉 沦下 去 , 将会 如 她 有 和母 亲一 样 悲惨 的结 局 。 她决 定不再 继续 这样 的生 活 , 要 改变 自己的命 运 。于是 她边 洗盘 子边学 习 , 她 用 2年的 时间 完成 了 4年 的课 程 , 获得 ‘纽 约时 并 《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艺术形式 , 还原了真实的社会
文化 , 不同 的 民族 通 过 电影 所 体现 出 的文 化价 值 观也 各有侧 重 。改 编 自美 国 “ 奇迹 女孩 ”莉 兹 ・ 里 的亲 默

从电影《美国丽人》分析美国当代的社会精神文化

从电影《美国丽人》分析美国当代的社会精神文化
关键词:《美国丽人》;精神文化;社会形态;心灵透视;空虚
一、功利主义造成的心灵的虚伪
美国社会非常强调个人价值,崇尚民主和自由,强调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个人成功是美国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这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也是引导所有美国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成功转变为功利主义的话,它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影片反映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从惆怅的莱斯特和神经质的卡洛琳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极度的功利主义已经使人们变为金钱的奴隶,努力工作的口号转变为对人的精神的桎梏,并束缚了生活本来的意义,当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达到极点的时候,就会造成精神的压抑。
五、结语
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哲学和辩证精神,表达了导演对功利的美国精神的批判。美国不再是人们心中的胜境。导演通过影片人物的描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哲理的问题:我们追求的美究竟在哪里?空中飞舞的白色垃圾袋似乎要向大家诉说什么,但却又那样苍白无力。影片描写了美国郊区生活的沉闷,间接向人们说明了对“美国梦”的追求最终会一无所获,对金钱和名誉的渴望最终会导致人的崩溃,影片各方面都更加符合当代美国人的生活实践。红色玫瑰花瓣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时刻追求着却又难以实现的渴望、追求、贪婪以及美。影片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当代美国的故事,这个故事让观众内心充满矛盾,又得到启示。或许,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影片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已经感受不到任何事物的存在,我对我愚笨、渺小的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感激……或许,你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别担心,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三、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
在物质利益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容易引起人的精神失常,造成人性的扭曲。弗兰克的家庭代表的是一种变态和扭曲的家庭。弗兰克退役前是美国陆军上校,他十分重视自己的名誉,以至于在向他人自我介绍时,他都会刻意强调自己的头衔。他对毒品和同性恋极端鄙视,甚至为了防止儿子吸毒,每隔半年就要检查一次儿子的尿样。他是一个纳粹的忠实追随者,而且对自己收藏的物品管理相当严格,只是因为里奇给珍妮看了带有纳粹标志的盘子,而对其暴打一顿,他近乎疯狂地对儿子说,“这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要对别人的隐私表示尊重,你要守规矩,这世界有其存在的法则,你不可能想怎样就怎样。”弗兰克面对脸上带着鲜血、面对对自己的暴打从来不反抗的儿子说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强硬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脆弱的心,他的愤怒来自于被别人看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在他看来,里奇让珍妮看的东西是自己认为最神圣的东西。在弗兰克对同性恋的态度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本身就是一个同性恋者,只是他的理性让他屈服于这个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他冷酷地对待同性恋邻居,在误以为儿子和莱斯特是同性恋时,他那高傲的军人伪装终于被撕下来,他带着彷徨与无奈试图亲吻莱斯特,却被莱斯特拒绝,他内心激动,又掺杂着许多悔意,这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导火索。在怀疑儿子和莱斯特是同性恋的时候,和儿子大吵一架,儿子无视自己的权威惹恼了他,以至于他拿起手枪对准了莱斯特。此刻,他感到了绝望和无奈,好像这一枪打中的是自己,他的人生是可悲的,他整日生活在自我矛盾之中,威严的外表下隐藏的是脆弱的心灵,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里奇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着,他靠卖毒品来挣钱买摄影器材,然后用摄影器材拍摄他认为美的一切东西,并在父亲面前伪装着乖孩子的表现。纵观影片,似乎只有里奇是生活的最本真的人。纵观美国的生活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还有很多像弗兰克一样带着伪装面具生活的人,他们整日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中,作茧自缚害的不仅是他们自己,更害了生活在他周围的人。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美国梦”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美国梦”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美国梦”【摘要】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作为展现“美国梦”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再解读和重新演绎,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美国梦主题。

本文分析了好莱坞电影如何呈现美国梦,探讨了文学作品对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梦的影响,并揭示了好莱坞电影对美国梦的重新诠释。

本文还探究了观众对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中美国梦的态度,并分析了这些电影对美国梦的传承与创新。

结论指出,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对美国梦的影响十分重要,美国梦在这些电影中得以生动体现,同时也为观众呈现了多样化的美国梦主题,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内涵。

通过这些影片,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美国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美国梦、影响、观众态度、传承、创新、生动体现、多样化、主题、重新诠释。

1. 引言1.1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美国梦”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在电影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不仅令观众感受到文学经典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了“美国梦”的主题。

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电影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好莱坞电影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成功、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追求,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美国梦”不仅体现在影片的情节和主题上,更体现在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上。

观众可以透过这些改编电影,感受到美国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以及他们固守信念、迎难而上的精神。

从经典小说到现代文学作品,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将各种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国梦”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

在这个“美国梦”的世界里,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观众呈现了不同层面、不同风格的美国梦,让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这一富有争议的话题。

2. 正文2.1 探讨好莱坞电影如何呈现美国梦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经常在作品中呈现美国梦这一主题。

赏析电影《阿甘正传》展现的美国文学

赏析电影《阿甘正传》展现的美国文学

赏析电影《阿甘正传》展现的美国文学【摘要】《阿甘正传》是一部展现美国文学的经典电影。

通过描绘美国文化与历史,塑造典型美国英雄形象,探讨美国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问题与人性关怀,以及呈现美国文学传统和价值观,该电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多面性和矛盾。

阿甘被塑造成了一个乐观、坚强、善良的英雄形象,代表着美国梦的实现和拥抱生活的态度。

电影也涉及许多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战争创伤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人类的关怀。

《阿甘正传》在美国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启示了观众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通过这部电影,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国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厚的价值观。

【关键词】美国文学、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文化、历史、美国英雄、美国梦、社会问题、人性关怀、美国文学传统、美国价值观、重要意义、启示、文学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阿甘正传》是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经典电影。

该电影于1994年上映,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提名,并在影坛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部电影以美国南方小镇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智商有限但心地善良、勇敢坚韧的普通男孩阿甘的传奇人生。

电影通过阿甘的视角,展现了美国文化与历史的变迁,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英雄形象,探讨了美国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问题与人性关怀,同时呈现了美国文学传统和价值观。

这部电影在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示的文学电影。

1.2 电影简介《阿甘正传》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经典电影,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

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小说,讲述了一个智力有限但心地善良的男子阿甘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的生活经历。

阿甘从小在阿拉巴马州简·凯奇家族种菜场长大,偶然参加足球赛、参加战争、参选政治。

他说自己只是“傻傻地前进”,因此获得许多幸运与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3期2010年3月宿州学院学报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

V01.25,NO.3Mar.2010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0.03.023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艾琦1,杨昕2(1.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31)摘要:美国梦是美国电影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作为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美国只要经过自身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实现自身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来取得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来取得成功。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通过对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描述,阐述了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个人主义、自由与平等、自我依靠与奋斗和个人成功是美国梦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关键词:美国梦;美国电影;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110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06(2010)03—0065一03

1美国梦的含义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曾有个梦,如果这个梦不是美国梦,那说明你还梦得不够,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国梦,为什么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当然包括美国人自己都一直有着美国梦呢?所谓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便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理想。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勇气、智慧、创意和决心取得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帮助。美国梦就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好社会,是美国文化的缩影…1213。美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们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让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在这块土地上不懈地努力。“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就能成功”一直是“美国梦”的核心含义。2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梦好莱坞电影对于塑造和维护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而“美同梦”,则一直是好莱坞这座电影“梦工厂”创作电影时所要表现的核心主题。通过对普通美国人的关注,表现出其身上的积极、进取和乐观精神,则成为好莱坞导演们制造美国梦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四部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主人公均为美国“普通人”的代表。通过分析他们各自对“美国梦”的追求与实现。解渎其中包含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当代美国社会文化价值的核心。这四部电影分别是《永不妥协》(ErinBrock—ovich)、《阿甘正传》(ForrestGump)、《美国梦》(AmericanDream)、《新美国梦》(InAmerica)、《当幸福来敲f-I》(ThePursuitofHappyness)。电影中美国梦的追求及实现的背后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表现:个人主义、自由与平等、自我依靠与奋斗、个人成功。2.1个人主义——《永不妥协》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围文化价值观念中,个人主义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个人的自由是目标.而政府只足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理想主义的全部目标,这就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个人主义哲学的实质。以这种哲学为荣的美国传统理想主义所需要的仅仅足坚定这个立场。,,DJzl7影片《永不妥协》(ErinBrockovich)就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女主角埃琳·布罗克维奇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之后,无路可走的埃琳只得到律师埃德·马斯瑞处打工度日。一天,埃琳偶然地发现了一些十分可疑的医药单据,在埃德的支持下,埃琳发现当地社区内隐藏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而居民们对此并未察觉。在埃琳的坚持下,居民们逐渐被埃琳打动,团结起来对抗污染。埃琳也成为了他们的核心人物。在各方的帮助下,社区居民终于得到了赔偿。并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同类民事案件的赔偿金额之最。埃琳用无比坚韧的毅力与恒心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弱女子”的价值,尤其是电影中埃琳一个人去和大公司抗争肖到最后取得胜利更是体

收稿日期:2009—07一18作者简介:艾琦(1978--),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65万方数据现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在美国,有时候一个小人物可以同一个大人物、大公司甚至政府和总统对抗。”[20这种个人尤其是小人物崇尚个性、独自面对困难与挑战的精神,一直是美国人所钟爱的。2.2自由与平等——《阿甘正传》自由与平等是实现美国梦和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华盛顿观察》曾经对美国人的美国梦做过调查:“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美国文化中特别强调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强调政治权利的平等而不是经济结果的平等。正是因为这样,无数普通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美国教育制度也比较主张人人平等。它反映出美国人的信念,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只要个人有这个意愿就行。美国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即使中小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机会来了还是能有好的表现。’’【3]《阿甘正传》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反映,影片讲述了一个残疾人的非凡一生。20世纪40年代的阿甘。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靠着母亲独自抚养,他愚笨,臂上必须佩戴一个表示低能的臂章,但他觉得能理解母亲的每一句话。要上学了,可是当地的公立学校不能接受他,因为他的智商只有75。虽然智力低下,但他却并不为此苦恼,因为妈妈告诉他“笨有笨的作为”(Mamasaysstupidisstupiddoes)。他的诚实、善良和坚韧不拔使他成为橄榄球明星,成为大学里的萃萃学子。成为美国大兵。正是由于阿甘坚持内心的自由和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和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造就了普通人的美国梦,同时也造就了在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着的那个美国梦L4]。2.3自我依靠与奋斗——《当幸福来敲f-1》“美国人追求个人之自由与平等,历来主张人应当自立、自强。在美国人眼中。惟有不懈的自我奋斗才有可能获得自我的实现,体现出人生存于世的意义和价值,也只有依靠自我奋斗而获得最终成功的人,才会赢得美国人由衷的尊敬和赞叹。-is]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ChrisGardner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加德纳投入到奉献颇高,却也回报不斐的股票行业,然而,他的成功梦很快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多年来积累的家底被迅速耗尽.连自己的房子也被银行抵押,伤痛的妻子琳达更是甩手离去。从此,小克里斯托弗便跟着爸爸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在最潦倒、最困难的时期,加德纳只能66将自己仅有的财产背在背上,一手提着尿布,一手推着婴儿车,与儿子一起前往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实在无处容身时,父子俩只能到公园、地铁卫生间这样的地方过夜。其中的精彩台词都表达了对梦想的坚持,如“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Youhavea

dream,yougottaprotect

it.),“有了目标就要全力

以赴”(Youwant

something.Goget

it!),尤其是片

名中Happyness的拼写错误是别具匠心的,它暗指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影片中,威尔·史密斯看到墙上涂鸦中一个单词拼写错误,他说了这句话: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It’snotH—A—P—P—Y—

N—E—S~S.Happinessisspelledwithan“I”insteadofa“Y”.)电影主题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实际上也是对美国梦的诠释。对梦想和幸福永不放弃的追求。而所有这些都来自于自我依靠与奋斗,这也是无数不同个体的美国梦的实现途径。2.4个人成功——《新美国梦》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美国梦其实就是一种信念:人们只要通过辛勤努力就可以在美国实现梦想,取得成功。影片《新美国梦》(InAmerica)讲述了一个爱尔兰的家庭移民到美国纽约的事,约翰尼为了追求自已的演艺事业。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来到美国,像很多梦想到美国发展演艺事业的人一样,约翰尼初到美国,一切都不那么顺利,在理想远未实现之际,尝遍了生活的艰辛。但是约翰尼坚信自己的梦想终会实现,在执着、乐观、自尊和坚忍后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成功是美国梦文化内涵的精髓和终极体现,个人成功意味着梦想的最终实现,不管这个具体的梦想是什么,但一定要实现,要成功。在具备个人主义、自由与平等、自我依靠与奋斗这些元素之后,只有再加上个人成功才意味着完整的美国梦。《新美国梦》中最简单的美国梦就是在这个陌生的国家快乐地生活,也是无数背井离乡来到美国生活的人的简单而艰难的移民梦。电影中这一家人虽然生活艰难,但这个移民家庭还是在陌生城市坚韧地生活,守着亲情、希望、信念、奇迹与爱。

3结束语

怀有美国梦,并努力奋斗实现它,成为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斯瓦辛格在2004年麦造逊广场演讲时更是阐述了他自己对美国梦的理解:不管你出生在哪里,不管你的父母亲是谁,无论你的国(下转第80页.)

万方数据B1:(tearingaslipofreceiptofftheelectroniccountingMachine)Here’Sthereceipt.

A2:Imeanthereceipt.

B2:Yeah,thisisthereceipt.

A3:发票!

B3:Oh,youmeanthecommercialinvoice,just

aminute.[9].此例双方的冲突表现在对receipt一词的理解上。这位外国顾客(似乎不太像是口误)显然把发票和收据{昆为一谈了,所以他坚持收银员应该亲手开一张receipt,而对中国收银员来讲,尤其是配备了现代收款机的商店里,“收据”就是机器上吐出来的纸条。这显然是各自认知环境的不同造成的,B不能从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中寻找到关联,从而未能做出合适的语境选择而正确理解话语。(4)Aistheauthor.BisAfrican.Thecon—versationtookplaceonSundayafternooninthewinterof1986inBrussels.A1:Doyouwantacupofcoffee?BJ:Nothankyou,I’mnothungry.A2:DoyouwantacupofCOFFEE?B2:No.thankyou,(shortpause)I’mnothungry.(pause)A3:Wouldyouliketogoandhavedrink?B3:Yeah,sure,it’Scoldoutside.A4:Somecoffeeperhaps?B4:Sure,fineL以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常常以各自的误解而告终。当然,也会有双方做出适当的让步,从而满足相关的文化期待,而寻找到关联的。文化是以深入和持久的方式控制个体的行为。如前所述,交际双方都会有各自的文化期待。在以上对话中,双方的冲突是围绕着关于“咖啡”的理解上。B是西坦桑尼亚的海雅人,那里以种咖啡为主,咖啡是象征友谊、殷勤和财富的产品,给客人吃咖啡豆是赞赏的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咖啡是食物而不是饮料。这和西方人恰恰相反。这就要求双方进行调适,以改变其认知语境。首先,A必须理解B的咖啡是食物的观念,而B也要放弃只有吃饭时才喝咖啡的习惯。这样,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就会发生改变,同时也适应了各自相关的文化期待,从而寻找到了关联。上例的跨文化交际取得了成功,A改变了自己的话语方式,从而使B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关联假设去推导A的交际意图。A将喝咖啡改为喝饮料,再引导出喝咖啡,从而改变了B的认知语境——咖啡是吃的,而接受了A喝咖啡的邀请,从而使交际达到了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