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症”与文化研究中的问题
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状调查

少。另外 , 教师给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也基本为 日
3 .%的 学生 认 为 很 少 ,22 7 8 6 .%的 学生 认 为 几 乎 没 文原版资料 ,学生在学习 中接触 的介绍 中国文化 有 。同时对 于 “ 您会 向学 生推 荐什么 类 型的课外 读 的 日文资料 极少 。
物 ?( 多选 )这一 问题 回答 ,0 %的教师 向学 生推 ” 10
问卷 调查 结 果 分 析 ( )表 3 显 示 : 于 “ 二 ( ) 对 您
8 0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表 2 问卷 调 查 结 果 分 析 ( ) 一
第1 7卷
的教科书中有无涉及 中国文化的内容”一题的回 荐的都是 日文原版小说 、 报刊 、 原声 电影 , 只有 而
本 国文化 , 使用 日语表达中国文化 的机会较少。
( ) 多 学生 认 为学 习 中接触 的介 绍 中国 文 三 大 绍 中国文化
为用 日语 表 达 中国文化 的能力 较 强 。教 师 对 这一 化 的 日文 资料 极 少 ,且 教师 在 授课 过 程 中很 少介
1 . , 明大多数学生 、 6 %、表 7 教师都认为 自 身使用 日
第 1 第 9期 21 0 7卷 9 月 1年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JANGS TEACHElS UNI I U l VER TY OF SI TEC HNOLOGY
V0.7 No9 11 . .
Se t. 2 1 o. 01
日语教学 中“ 本土文化失语 ” 现状调查
() 2 日语 专业学 生 及教 师用 日语 表达 中 国文 化 的能力 ;
() 3 日语专业学生及教师对在 日语学 习中加入
从英语教学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 到大学甚至参加工作 , 英语课程 和考 试从未离开过 , 在校时候 升中学 、 从 上大学 、 考研 、 攻博 , 到参 ̄ - [Z作后 I 的晋职 、 评职称等, 都要经过英语这道 门槛 , 只要英语考试不通过 , 就被 拒之门外。在这样 的环境 , 英语教学 自然得到不断加强 , 民掀起 了学 全 英语热 , 大有英语教育淹没母语及母语 文化教育的势头 , 让人不禁 为此
有着强大经济实力的作支撑西方文化逐渐征服着整个世界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文化交流中不知不觉影响着非西方国家的人们西方文化的理念和信仰逐渐左右非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使得他们对西方文化崇拜至极而对本国文化则大加抨击否定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文化的失语是无法避免的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从 英语 教 学 角 度 分 析 巾 国文 化 失 i t f a . r eX i
玉林 师 范学 院外语 系 李翠 菊 刘凤 林
[ 摘 要] 近年来, 我国外语教 学尤其是英语教 学与研 究发展迅速 , 取得很大进步 , 培养 了大批优 秀外语人 才。然而, 中国文化知识及 其英语表达长期处于被 忽视 状态, 造成 学习者用英语 表达 中国文化 的能 力低 下 , 因此必须在英语教 学中重视 中国文化的融入 , 完善
一
、
讲授也 极少涉及 中国文化。 这样 “ 一边倒 ” 的不 良教育模式 , 极易引起学 习者产 生轻视本族文化 , 目崇拜外国文化 的倾 向, 盲 进而 导致本 国文化
失语。 3 教 学 目的 上 的疏 忽 .
过去很多学者在论述中西文化交流史时 ,多认 为从 文化传播的方 向上来讲 是单向的 , 即由西向东 ; 直以来 , 一 西方人 在这场文化 重播在 是积极 主动的 , 而中国人则 完全处 于消极被动状态 。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 目的 之 一 是 提 高 英语 学 习者 的跨 文 化 交 际能 力 和 素 质 。 行 文 化 教 学 , 进 克服文化冲突 ,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 习者跨文化交 际能力 。 正如外语界老 前 辈 王 宗 炎 教 授 所 指 出 :跨 文 化 交 际 是 双 方 的交 流 , 而 不 是 单 方 面 向 “ 方 面 学 习 ” 真 正 的跨 文 化 交 际 , 该 是 交 流 者 双方 向 的 交 际 , 而 , 。 应 然 在长期 的英语 教学 中 , 我们只注重 引入 , 很少重视输 出 , 即只强调 学习 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 , 少向学习者介绍本土语 言及 文化的精华 , 极 以至 造成跨 文化交际中不平等现象 。没有平等性 的交 流,算 不上成功的交 流。因此 , 能否走出交际单一性的误区 , 是能否实现 教学 目的的关键所
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甚者 , ‘ 把 红楼梦 ’ 翻译成 ‘ t y b u to 】n o ’ A s r otw radaby , o a
‘ eso y o l v t e o n 2 rs ‘ e so y o h T tr f o e b we n a b y a d 1 l ’, tr f e
英语学习者 , 我们 有 义务 向西 方人 传播 我们 自己的文化 。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 地 宣传 自己 , 如何 让别人 了解 我们 ? 又
C nuins / ai 儒/ 的真 谛时 , 有 余 而力 不 足 , ofcai T o m( 道) m s 心 只能顾左右 而言他 。 … 一些 外语 教育 学者 的调查 研究 的 ”
国文化 , 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教学 中中国文化 的输入 , 高学 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提 关键词 : 中国文化失语 症 ; 英语教学 ; 文化 交际 跨
d i1.9 9 ji n 10 5 5 .0 9 0 . 8 o:0 3 6/.s .0 0— 77 2 o .6 0 4 s
中 图分 类号 : 3 9 H 1
第2 5卷
Vo. 5 12
第 6期
l J 育学 院学报  ̄)l 教
J OUR NAL OF SC AN I HU COL E F EDUC  ̄ ON L GE O A
20 09年 6月
Jn 20 u .0 9
论 英 语教 学 中的 “ 国文化 失语 症 ’ 中 ’
o e ma d ma y w me 。 n n a n o n’ ”[ n ]
3 “ 国 文化 失语 症 ” 危 害 中 的
果全都表 明 , 大多数的受试者 不能很好 地用英语 表达我 们 自己的母语文化 。这些调查从一定 程度上 证 明了“ 中国文
“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作者:石凤霞易绚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文化知识在英语教科书中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比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所占的比例与高考英语试卷中对中国文化知识所涉及的多少,在高考英语反拔效应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科书;反拔效应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传统节日了如指掌,而对我国的文化知识时,却一知半解。
从丛(2000)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提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多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的失语症”引发了人们对英语学习的思考,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中提到“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于是在英语课改的过程中,我国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加大了中国文化知识的比例,这一点可以从2003年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Reading部分和课后练习题中看出。
2、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分析2.1 教科书的选取教科书作为一种载体,通过对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经过精心筛选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承给下一代。
英语教科书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不仅包含知识文化的内容,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交际的功能。
英语教科书的知识文化是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建筑、艺术、科技、宗教、哲学等文化现象。
而交际文化则是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大众体育、流行音乐、幽默笑话、教育、大众电影、体态语、节假日、信仰等社会文化或语言现象(如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等)。
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

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摘要:国内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只关注英语文化而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边倒”文化教学会导致英语学习者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测试、问卷、访谈方法调查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本土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26-03一、引言国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同时应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
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已得到大学英语教育者的普遍认同。
但遗憾的是,众多教学和科研中,文化教学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中国的本土文化却未受到重视甚至缺失。
从丛(2000)在其文中写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种“文化失语症”现象是与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对学习者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一种妨碍,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西方文化统治,甚至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体现。
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如何以及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定位,今后在教学中应采取何种策略,将是本调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一)调查对象本调查于2012年4月-5月在河南省的五所高等理工类院校(河南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和安阳工学院)展开。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 L I NS TI TUTE OF J I LI N PROVI NCE
No . 0 3, 2 0 1 4 V0 1 . 3 O
To t a l No . 3 7 5
是让学生用英语写出 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 日。 三、 数 据分 析及 结论 ( 一) 学生对于教科书的态度
大多数 学 生认 为英 语教科 书 在教 学 中起着 重要 作用 , 是学 习英 语 的 重 要 来 源 。然 而 , 超过 8 0 % 的
少涉及中国文化。华瑛提出 , 在跨文化交际 中, 英语 学 习者 表现 出来 的 缺乏 足 够 自信 心 的现 象 , 导 致 单
“ 中 国文 化 失 语 症 ” 最 早 是 由南 京 大 学 的从 丛 教授 在 《 “ 中国文 化失语 ”: 我 国英 语 教 学 的缺 陷》 一
文中提出的。究其原 因 , 冉超等学 者认 为“ 中 国文
化失 语症 ” 是 由于长 期 忽 视 正迁 移 造 成 的 。外 语 教 学 中 的外来 文化 教 学 一 直 关 注 的 是 目的语 文 化 输 入, 而忽 视 了母语 文化 。另外 , 我 国大学 课 程设 置很
中图分 类号 I G 6 4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l —l 5 8 O ( 2 0 1 4 ) 0 3 —0 0 8 9 — 2
一
、
先行 研 究
评, 以及对 于教 师 教 授课 程 、 课程 设 置 、 书本 选 取 的 看 法 。此 问卷 答案 分 为 五 个 档 次 。还 有 一 个 小题 ,
外语教育与母语文化失语

随着 中 国封建势力 的没落 和外 国列 强的入侵 , 中 国在 动荡不 安 中缓 缓 前行 , 国在 政 治 、 济 、 事 、 中 经 军 文化 等方面 的发 展远远 落后于西方 , 国文化也 失去 中 了昔 E的光 彩 , 强势 ” l 由“ 文化 逐 渐转 为 “ 势” 化 。 弱 文 在 中西文化互动关 系中 , 中国人 孜 孜 以求 的是如 何学 习西方文化 , 照搬 西方先进 的制度 、 文化 ; 中西文 化的 交 流互 动更多 的是西方文化对 中国文化 的影 响 , 中西 方语 言文化 的碰撞 , 多 的是 强调 西 方 文化 的先 进 , 更
化强 国依靠 其 强势 文化 地位 , 过语 言 、 通 信息 、 科技 、
教育等方 面的优势 , 向世界其他 国家进行 文化 渗透 和
扩张 , 迫使 这些 国家放弃 原有 的文 化传 统 , 接受 其价
收 稿 日期 : 0 2—0 ~1 21 1 0
作者 简 介 : 云 鹏 (9 0一)女 , 北 藁 城 人 ,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英 语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在 读 博 : 讲 师 , 要 从 事 应 用 语 言 学 和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彭 18 , 河 上 t, 主
的 “ 文 化人 ” 跨 。
关 键 词 : 语 文化 ; 文 化 交 际 ; 化 自觉 ; 母 跨 文 外语 教 育 中图分类号 :39 H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4 9 2 1 )2 0 7 3 10 6 X(0 20 —0 5 一O
文化失语症与跨文化教育的探析

人 的必 备 能力 ,也是 未 来 人 才 竞 争 力 的 主要 方 面 。
大学公 共 英语作 为所有 非英 语专 业 大学生 的必 修课 程 ,受 众 面广 ,无 疑在 提高 我 国人 才 跨文 化 能力这
一
方 面具 有得 天独 厚 的优势 。 然 而 ,当前 的大学公 共 英语 教学 对学 生这 方 面
化点 的零 星感 受 ,有些 跨 文化 意识不 强 的教 师会轻
[ 作者简介]王思聪 ( 1 9 7 4 一) ,女 ,辽 宁抚 顺 人 ,北 京 联 合 大 学 讲 师 ,北 京 外 国语 大 学 文 学 院 比较 文 学 与 跨 文 化 研 究 专 业
博 士 生 ,主 要 从 事 英 语 语 言 文 学 、 比较 文 学 和 翻 译 研 究
[ 中图分类号]G 4 0 — 0 5 5 ;G 4 2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 5 7 7 9 ( 2 0 1 4 ) O 1 — 0 1 0 1 — 0 3
一
、
跨 文 化 教 育 的 重要 性 和 必 要 性
文化 一无 是处 ,而一 味去迎 合 国外 的文化 ,其 结果 是交 际 缺 少 了 平 等 的基 础 , 自然 无 法 得 到 足 够 尊
识 的介绍 ,对 学 生的跨 文 化意识 、交际策 略等 缺少
有 的放矢 的培 养 和训 练 ,很 多 时候还 依赖 于教 师对
文化 的敏 感性 和 自觉性 ,是 教师 结合 教材 的某 些文
常不 自觉 的处 于仰 视状 态 ,诚惶 诚恐 ,认 为 自身 的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1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语症”与文化研究中的问题
胡适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老话“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一直被当作使学术回避现实斗争的遁词而受到批判。然而现在想来,这话所倡导的那种既是实用主义、也是实证主义的学风,毕竟对纠正学术研究脱离实际问题抽象议论的风气是有裨益的。当今中国文艺学和文化研究发展得蓬蓬勃勃,但就所研究的问题而言,也存在着不少需要重新审视的地方。其中有些东西不仅是理论概念的问题,也是更具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和态度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一 在我看来,当今的文化研究中有一些理论和观念的确需要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重新审视。其中之一就是吵吵了不少年头的“失语症”。这些年来文化研究中所说的“失语症”是指由于西方学术理论、观念和概念大量侵入中国学术研究的话语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甚至堆砌外来术语,越来越多地谈论西方理论和观念,似乎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经验的语言了,于是被称为患了“失语症”。在许多学者看来,“失语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应对和治疗这个病症。 凭印象看,这个观点大致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真正研究一下这个观点提出的实际背景,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中国学术界大量引进西方的新方法、新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即所谓“新方法年”以后的事。“失语症”的提出也是在此后,是90年代前期提出的。按照这个时代背景来看,“失语症”指的就是自西方的新方法和新观念引进后造成的我们自己原有的话语的失落。但仔细想一想,在此之前我们自己“原有的”话语是什么呢?就文艺学而言,此前的理论话语基本上是苏联的毕达科夫传授的几个概念,我们关于文学问题的谈论是在“阶级性与人性”、“真实性与倾向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个性与共性”等几组抽象范畴中进行的。这还不算“两结合”和“三突出”一统天下的时代。这就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本土”的文学经验的话语吗?相比之下,潜意识的象征、原型意象、孤独与荒诞感、影响的焦虑、召唤结构、叙述视角、期待视野等等西方来的新概念难道只是在剥夺我们“原有”的经验而没有为我们表达自己的文学经验提供一点新的工具与可能?严格地讲,如果说我们的文艺学研究中存在着理论话语不能表达文学经验的“失语症”,那么它是出现在新观念到来之前而不是之后。恰恰是在接受了许许多多的新观念后,我们才发现了表达自己真实经验的更多可能性,也由此而产生了对不能充分表达经验的焦虑。无论在引进新观念、新概念中产生了多少食洋不化的概念游戏,毕竟我们正是从这时开始才意识到了话语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的问题。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把“失语症”的问题向前推,从更早的文化和话语中寻找表达真正属于中国“本土”文学经验的语言,比如说传统的文学批评语言,那又怎么样呢?当今有的学派的确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然而这样一来却可能发生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文学经验是否是古代文学批评语言所能表达的?我们在谈论西方语言的影响时,有时会忽略了一个更基本的事实:语言影响的背景是文化影响,我们的“本土”经验中早已越来越多地羼入了西方文化带来的新经验。事实上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和文学理论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的语言无法表达新的来自西方文明的经验。可以说那才是真正的失语现象,换句话说,我们所缺失的是表达新经验的新话语。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从黄遵宪到新文化运动的语言革命。 二 90年代以来与“失语症”观点桴鼓相应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即认为当代的文化现实是西方文化处在中心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在“边缘”,由此而形成了不平等的文化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这种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西方话语的中心地位和对其他话语的影响、控制乃至剥夺的权力,即所谓“话语霸权”。“失语症”通常就被解释为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本土话语的剥夺。 如果我们考虑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对抗的历史,要说西方文化在对中国文化行使着或企图行使某种“霸权”,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由此而进一步得出关于“话语霸权”的见解,即认为中国今天的话语中所充斥的西方话语,也是西方文化霸权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似乎也是言之成理的。 这个言之成理的观点究竟符合不符合事实呢?当我们看到自80年代“新方法年”、“新观念年”以来大量涌现在批评和理论着作中的新词汇时,可能不得不承认事实确是如此。但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问题要复杂得多。问题首先在于,这个“话语霸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人们可能会笼而统之地把所有来自西方的话语统统纳入“霸权”之列,但作为当代文化现实的“西方”本身也是个庞杂的矛盾复合体,其中包含着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关系。即使是今天正在你死我活地拼杀的犹太教和穆斯林,从文化渊源来看也是与基督教的西方在同一个文化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显然,当我们说西方的文化霸权时,所说的“文化”指的当然是占统治地位或主流地位的文化而不可能是“整个”西方文化,当然更不是什么个别的支流、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文化倾向。 然而回过头来看看近年来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话语,很容易发现所使用的理论、观念和概念中其实没有多少是西方的主流话语。比如90年代以来在中国最为流行的以“后”字为前缀的一大堆概念——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基本上是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非主流学术的概念。自萨义德、亨廷顿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文化冲突理论都是当今理论界的热门话语。这些显然不可能是西方的主流话语。反过来说,西方学术中的真正属于传统的、主流的学术话语,比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却似乎在中国从来就很少有影响,更谈不到什么“霸权”。 从更广义的话语来看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人们在谈到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时,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好莱坞。由于好莱坞在世界各地观众中的广泛影响和在发行上的骄人业绩,它已成为美国话语霸权和文化殖民的象征。但这个好莱坞在中国文化中的命运到底如何,人们是否仔细地研究过呢?好莱坞电影所体现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念,是否真的形成了“话语霸权”?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曾无条件地成为中国普通观众心目中最好看的电影,《魂断蓝桥》、《音乐之声》成为一代人的情感寄托,那应当说不是什么“霸权”,而只是因为人们的电影欣赏经验太贫乏的缘故。到了80年代后期乃至90年代,中国大陆观众的口味就越来越多地转向了香港、台湾和日本影片。周润发、成龙、周星驰等香港明星在一般大陆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超过了好莱坞的传统明星如格里高利·派克和奥德丽·赫本之类。只是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以分账方式引进美国“大片”之后,人们才重新对好莱坞发生了兴趣。这次人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大片”上,即那些用巨额投资以高科技的手段制作出来的以惊人效果和豪华场景取胜的影片,如幻想、灾难、恐怖、战争、警匪和政治黑幕等题材的影片。 好莱坞电影是否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殖民”到了中国其实是个疑问。有些典型地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影片在中国并不一定有多大影响。比如在最早一批进口“大片”中,以高科技手段制造惊人视觉效果的影片如《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获得了普遍的成功;而像《阿甘正传》这样典型地体现了美国式价值观念的电影,影响就远不如那些具有惊人视听效果的影片。好莱坞有些描写小人物对抗政府甚至总统的政治影片如《摩羯星一号》、《迷幻追踪》等,体现了美国式的自由与个人价值信念。而在中国的接受中,这些影片却常常被当成了揭露美国社会黑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也就是说被误读了。好莱坞“大片”中真正吸引中国观众的豪华场景和惊人特技效果并非美国文化独有的,实际上在中国与世隔绝的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中,也不时地会冒出类似好莱坞式的华丽场景(如《女跳水队员》)、惊险特技或用平行蒙太奇制造“最后一分钟的搭救”效果(如《铁道卫士》),当然由于经验、技术和其他方面的限制,使这些效果比起真正的好莱坞电影来显得简单粗糙罢了。这说明,好莱坞电影的视听效果与其说是美国文化特有的性质,不如说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和趣味需要更为恰当。好莱坞的“大片”的确在近年来征服了中国的电影观众,但这种征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技术意义而已,并非真正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征服;至于这种“征服”是否可以造成某种单一话语的“霸权”和特定文化的“殖民”,恐怕是个很可疑的问题。 三 接下来我们要考察的问题是,这样一种文化方面的误解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说西方人心目中有个被误读了的东方,或许东方人心目中也有了被误读了的西方?问题的症结可能不仅仅是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另一个问题是:学者们在使用法兰克福学派术语讨论这些文化问题的时候,是在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应答,还是仅仅满足于操作这些术语本身?上面提到的对“失语症”、“话语霸权”之类的观点所作的解释,就其本身而言可能是合乎逻辑的;但显然与真正存在于现实中的文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恐怕不是个认识方面的问题,更可能是学术研究思路的问题。当我们尽力从一大堆学来的或原创的概念中寻找逻辑关系时,有时却会使真正的、现实的问题从研究思路的旁边溜走。 这可能不是中国学者独有的问题。为许多当代的中国学者所激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批评学者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美国作家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批评了美国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学术倾向,尤其是为中国学者所熟悉的杰姆逊。 一些关心世事的教授被告知,杰姆逊的着作“近年来一直对叙述手法作了很多严肃思考”。他们还被告知,杰姆逊的最终目的“是将个别文本拓展成为文本外的文本或者是其无法承认的难以容忍的矛盾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而“它”,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的作者无法承认的是:真正的文本只不过是事业的发展和自我发展。 世界正在滑向核灾难,全球污染和饥荒,但是,相互吹捧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却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前途做交易。市场情况如何呢?尽管质量上不够巴黎标准,但近几年的情况却很不错。“我们……正处于理论爆炸的时代。许多年轻的理论家特别显示出迅速发展的迹象。但是,到目前为止,杰姆逊是惟一能和法国后结构主义者匹敌的用英文写作的人”。 他认为杰姆逊的特点就是用“文本加文本”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而忽略了真正存在的现实。他举了一个杰姆逊分析波拿文都拉酒店的例子。杰姆逊认为这个建筑体现了后现代的精神,他用“辩证的强化”、“反身符号”、“象征”、“叙述”等一大堆理论字眼来描述建筑的特色,认为它“迫使我们去长出新的器官,扩展我们的感觉中枢和我们的身体以达到一种新的,现在还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