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却往往忽略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交流一、引言“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曹顺庆先生在他的《“话语转换”的继续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化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

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

(曹顺庆,1998)虽然最初他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这一论断无疑具有普遍性: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还有中国文学文化界以及教育界都或多或少的患上了“失语症”。

这种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

而稍加反思,则不难发现这是当前学术界中国文化精神缺失的明显表征。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成因贾玉新认为: 语言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育。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包括本族语文化教育和目的语文化教育。

遗憾的是, 本族语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贾玉新,1997)其原因多种多样且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势文化殖民结果上世纪上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以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遭受沉重打击。

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门的洞开,西方文化犹如潮水一般涌入。

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且,由于在许多场合下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在场”或声音微弱,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文化其中,并开始了它对中国文化的殖民:先是“他者殖民”——西方文化对中国强行殖民,此时的中国尚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尚有反殖民之举;而后是“自我殖民”——中国文化在无意识之中已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切并自觉维护后者的利益,而且在言语、思维、理论方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应对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应对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概述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loss in English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This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where students lack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cultural nuances and context behind the language they are learning. Instead, the focus is often solely on acquiring language skills and grammar rules, neglecting the rich cultural aspects that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language.2. 正文2.1 分析造成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The cultural language loss phenomenon in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Firstly, the focus 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in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ten neglects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 language is used. Students may be proficient in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but lack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nuancesand references, leading to miscommunications and misunderstandings.2.2 探讨应对策略一:加强文化教育加强文化教育是解决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策略之一。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一、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分析1. 教学内容的缺失在目前的高校英语教育中,大部分的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

教材更多地聚焦于英语的语法、词汇和口语表达,而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介绍则很少见到。

这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甚至是空白。

2. 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一些英语教师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相对较少,无法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偏向于传授语法知识和词汇,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传播比较匮乏。

3. 学生自身素质和态度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更加关注英语的应用和实际效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究缺乏主动性。

一些学生可能认为学习英语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两个不相关的领域,从而忽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中国文化失语”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影响1. 形成“文化失衡”在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导致了学生们在语言学习中的文化认知存在失衡的问题。

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多,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却相对匮乏,形成了一种“文化失衡”的状态。

2. 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学生们可能会产生对自己文化的自卑感,认为西方文化更加先进和优秀,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会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我认知造成不利影响。

3. 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难以形成丰富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这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三、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对策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中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2. 提升教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认知能力。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在国外留学,特别是选择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在这个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却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国家文化,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出现了不足的现象。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承,学生们更多地关注于学习英语的语法和词汇,而忽视了自己文化的传承。

有必要对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找解决之道,提高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探讨中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找出其原因,并进一步论证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旨在提出提高中国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地位的建议,促进中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为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文化在教育领域的继续繁荣和传承。

1.3 研究意义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元素,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变得愈发重要。

而高校英语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

研究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推动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应对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应对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应对策略
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无法理解外语使用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
及其社交规范,难以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生可能在使用英语表达时使用了不得体,冒犯他人或产生误解的词汇和句子,因为他们不了解文化差异。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加深文化掌握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化知识的教授,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并培养
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敏感度。

除了一般的语言课程,学生可以参加各种以文化为主题的课
程和活动,如文化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等,以加深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
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以了解外部世界。

同时,学生还需锻炼自己针
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交流能力,如熟练使用礼貌用语、适当调整自己的语言、倾听和理
解他人。

3.鼓励学生实践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学生也应该有实践的机会,去感受和体验外语国家的文化,并用
英语与当地人交流。

这种实践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国外学习或实习,或安排外国教师来与学
生进行互动来实现。

这样,学生将能更好地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文化失语现象已经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但是通过加强文化掌
握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鼓励学生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应该
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从而更好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文 化 教学 的研 究 也 越来 越 受 重 视 。但 是 , 英 语 文 化
教 学 多关 注 目的语 文 化 的输 入 , 强 调 对 目的 语 文化
斯中国年; 英国唐人街在春节期间高挂红灯笼 , 举办 舞狮活动; 在2 0 1 3年春节前几天 , 法国斯特拉斯堡 市已过上中国年, 到处洋溢着包括花灯 , 中国结 , 剪 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元素。在这种历史 背景下 ,
E n l g i s h m a t e r i a l s , 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 t e a c h i n g p r o c e s s a n d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q u a l i t i e s o f t e n n e r Mo n g o l i a 0 1 4 0 3 0 )
Ab s t r a c t : No wa d a y s ,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i n g i n C h i n a p a y s mo r e a t t e n t i o n o n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 n e g l e c t i n g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mo t h e r l a n ua g g e a n d c u l t u r e . T h e s t u d e n t s c a n o n l y e x p r e s s t h e t a r g e t l a n ua g ge c u l t u r e a n d h a v e p r o b l e ms i n e x p r e s s i n g C h i ・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及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及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及对策外语教学始终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现阶段,中国经济陷入瓶颈,需要进行转型,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1]。

“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国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为了让沿线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储备一批既熟悉中西方文化又热爱中国精通多国语言的国际化人才[2]。

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大学英语再一次从教材到测试都进行了改革,如由郑树棠编写的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及从2013 年12月开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进行了调整,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翻译部分,教材及考试内容均由原来侧重考查学生的词汇、语法及句法(即单句)转变为汉译英段落形式,重点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进行考查,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然而,从平时的课堂训练以及对2013年到2017 年英语等级考试中翻译题目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这样就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可以说这种情况是中国独有的。

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 成因“中国文化失语症”主要出现于对外交际阶段,外语交流无法精准表达中国文化。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就十分关注此类问题,他曾于2000 年在《光明日报》中指出,一些博士英文非常不错,同时又精通中国文化,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3]。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外语交流中无法精准表达中国文化,也就影响了中国文化向外传播,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中国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中国文化英语,无法熟练地将其应用于实际交流之中,其原因就是英语教育没有或极少涉及中国文化,导致其在英语语境中无法对中国文化进行有效的表达。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研究

校园公关理论版129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研究文/李海静(武警指挥学院训练管理系..天津..300250)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高速发展起来。

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摇篮,在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与高校都致力于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基于此,本文将展开基于该问题的研究,旨在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失语 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会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

虽然很多教师都开始致力于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但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有效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大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英语程度都很高,能够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与外国友人进行无障碍交流,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与外国友人更多地交流中国文化。

比如:很多学生都可以用英文流利地与外国友人讨论英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饮食习惯等,但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传统节日、传统美食、传统服饰、地域性文化等)进行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词穷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甚至是无法表达的情况,导致“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出现。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1.教材内容缺失中国文化的渗透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数内容还是以英美国家本土文化为主,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和资源的融入是非常少的。

近些年,虽然我国教育部门致力于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适当改革,但是本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新颖性等方面并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内容的设计上依然是以西方的民俗生活、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特色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介绍非常少,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的内容也非常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及对策
外语教学始终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现阶段,中国经济陷入瓶颈,需要进行转型,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1]。

“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国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为了让沿线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储备一批既熟悉中西方文化又热爱中国精通多国语言的国际化人才[2]。

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大学英语再一次从教材到测试都进行了改革,如由郑树棠编写的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及从2013 年12月开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进行了调整,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翻译部分,教材及考试内容均由原来侧重考查学生的词汇、语法及句法(即单句)转变为汉译英段落形式,重点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进行考查,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然而,从平时的课堂训练以及对2013年到2017 年英语等级考试中翻译题目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这样就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可以说这种情况是中国独有的。

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 成因
“中国文化失语症”主要出现于对外交际阶段,外语交流无法精准表达中国文化。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就十分关注此类问题,他曾于2000 年在《光明日报》中指出,一些博士英文非常不错,同时又精通中国文化,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3]。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外语交流中无法精准表达中国文化,也就影响了中国文化向外传播,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中国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中国文化英语,无法熟练地将其应用于实际交流之中,其原因就是英语教育没有或极少涉及中国文化,导致其在英语语境中无法对中国文化进行有效的表达。

1.跨文化交际信息交流不对等
在大学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侧重于交流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侧重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理应是信息的对等交流。

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吸收西方正确的价值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同时也要通过英语等语言载体传播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习俗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西方文化传播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化,这是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中国文化元素的输出就会出现西方文化能“畅通无阻”地“走进来”,但中国文化却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传统文化十分热爱,也十分精通,但其在外语交流中却无法精准地表达出来。

二是学生根本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知之甚少。

2.英语教师缺乏深厚的本土文化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与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我们发现,很多英语教师在外语交流中也无法精准表达中国文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其还需要有在外语交流中精准地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平等对待中西方文化,在外语交流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

現阶段,英语教师知识体系比较完备,但中国文化修养的不足影响了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3.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出现偏差
教学中,教学大纲有“文化交际”的要求,这是最基础的,而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对外进行文化传播。

由于教师认识出现偏差,以致授课过程中对西方文化过于重视,这就引发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交流不是单向的,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同时还需要向外传播中国文化,这种信息交流才可以称为成功的交流。

英语教学中“交流”也是如此。

文化对内吸收也就是包容西方文化,文化对外传播就是向西方国家输出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焕发活力,实现文化共享。

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些对策
1.树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构建平等交际意识
交流是双向的,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同时还需要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使得西方国家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需要注重双向性,不能只单向交流,同时外语教学中也需要更加重视中国文化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英语学习中除了学习西方文化,还需要融会贯通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真正实现双向的交流。

2.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对教学大纲和课程等进行优化
在教学大纲中需要将中国文化教育也囊括其中,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中国文化,提升学生中国文化交流的能力,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地位平等。

从课程设置层面来分析,可以在英语课程中增加《中国文学》部分。

在英语教材编写中也需要体现中国文化,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了解中国文化。

3.促使英语教师提高中国文化素质
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出现变化,除了做好英语语言教学,还需要在英语语境中传播中国文化,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英语教师热爱中国文化,在英语语境中精通中国文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英语教师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教师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实现与国际接轨,此外,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让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在英语交流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4.拓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传播中国文化,除了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的途径。

学校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包含中国文化在内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在英语交流中实现更好的表达。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相关活动,比如,举办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电影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平台。

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所有的青少年来继承。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让世界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文化,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侧重于英语文化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了实现双向的跨文化交流,教师有必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中国文化教学的地位,平等地对待中西方文化,重视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让其在英语语境中更好地表达中国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文化,同时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开阔视野,展现出国际竞争力,精通中西方文化,做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何东.“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公共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融入[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 (1).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