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_中国文化失语现象_之反思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存在的问题,即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1. 教材的选择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材大多来自国外,这些教材更加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表达。
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除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外,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这导致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也无法帮助学生发展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理解。
2. 教学方法的限制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还存在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对语言的翻译和应用,但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剖析和探讨。
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口语和听力的培养,而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学习则往往只是教学计划的一小部分。
3. 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心态,注重对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文化的深度了解。
这种心态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英语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日常学习中,学生更倾向于将英语仅仅当作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对于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缺乏兴趣和研究。
二、“中国文化失语”的影响1. 文化自信缺失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掌握,使得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缺乏文化自信,难以用英语进行流利和顺畅的表达。
在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时,他们容易感到拘束和局促,不敢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独立思考。
2. 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学习英语的初衷之一应该是能够更好地代表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然而,“中国文化失语”使得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变得模糊甚至片面,他们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3. 跨文化交流的困难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摘要:初中课堂上有关文化的学习与应用关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因为弄不清文化间的区别、混淆文化概念和含义导致其无法正确表达相关文化观点。
“失语”一词本是用于描述语言功能障碍的专业词汇,现在已成为英语教学文化方面的高频词汇,是初中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教学板块。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挖掘初中人教版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多个角度反思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人教版英语课程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一、简述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因为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导致多数八年级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无法或者不敢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需要在授课老师的不断引导下才愿意表达,有时候还不准确。
这种现象就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所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浅析初中生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1.教材选用对文化失语现象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依赖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教材对教学影响很大,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交际。
笔者所在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现以该教材为例阐述看法: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文化接受与审美。
整个教材十分关注英美文化的吸收与鉴赏,材料多取自于英语国家的真实情景,原汁原味,用简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西方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
尽管这样的语言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但是这样过度强调材料要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忽略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学习。
从人教版的课堂教学结果来看,这样的教材设置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学习以及中国文化的正迁移。
2.教师文化教学理念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影响教师由于所承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各不相同,面对的学生参差不齐,自然教师个人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重视程度就会不一样,教师个体对课堂中西文化学习的引导越积极、对文化事件的讨论越深入,那么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所占课堂教学内容也就相对要多一点,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交流的积极性就高一点。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摘要】现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不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较为薄弱。
原因分析部分探讨了教育体制、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因素对中国文化失语的影响。
解决措施部分提出了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教学内容等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文化失语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此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地位,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中国文化教育现状、失语表现、原因分析、解决措施、未来展望、影响、研究成果总结、下一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审美情趣等对于形成个体的文化认同和塑造人格特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由于过于注重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国学生可能存在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不足的问题。
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对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针对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既能提高英语水平,又能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因而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限制了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与对策研究

能力显得格外 重要 。
二、 研 究现 状
然而我 国的英语专 业教育 长期 以来撇 开母语 及母语 文 化而独行 , 对母语及母语 文化在外语 教学中的作 用缺乏足够
的认识 。 从 而一定 程 度 上导 致 了“ 文化 失语 ” 的产 生 ( 从 丛 2 0 0 0 ) 。造 成 这 种 现 状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外 语 教 学 中过 于 强 调 并 展 示 目的 语 文 化 而 少 有 或 者 忽 视 了 中 国 文 化 的 输 入 及 相 应
教学实践研究
高 校 英 语 专 业 教 学 中 的 中 国 文 化 缺 失 现 象 与 对 策 研 究
张 雅 丽
( 南开 大学 , 天津 3 0 0 0 7 1 ) 摘 要 : 随着 国际化 、 现代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 , 中国越 来越 受全世界 瞩 目。中国高校 英语 专业的 学生面临着前所 未有 的 挑战, 即在 日益频繁的跨 文化 交流 中, 如何 更深更广地传播 中国文化?然 而调 查显示英语专 业学生在 用英语表达母语 文化 时
等 .并 进 一 步 了 解 学 生 能 够 接 触 用 英 语 表 达 中 国文 化 的 渠
宾介绍 国内的名胜古迹 、 我 国当前 的形 势和政策方针 。根 据 大纲 的要求 . 在国际化 、 全球 化进程不 断深 入的今天 , 在中国
逐 步 受 到 世 界 瞩 目的今 天 , 培 养 英 语 专 业 学 生 双 语 言 双 文 化
交际能力存在严重缺陷的弊端。而中国文化缺失将严重影 响 到对 民族文化精华 的传承 。最终导 致 民族 文化认 同感 缺失
( 高莉君 , 2 0 1 0 ) 。这与《 大纲》 所要 求的外语人才 培养 的理念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对策的论文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对策的论文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对策的论文内容摘要:高校英语鉴于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在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介绍高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上揭示出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尝试性地从构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新体系、英语教学法,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和挖掘高校内外学术资源等方面探究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的应对措施,以促进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对策一、高校英语教育在信息化高速通畅的现代社会环境下,高校英语教育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高校英语教育不但担负着语言工具教学的工作,而且还肩负着文化教学的重任。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使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教育人士已经意识到,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该语言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这二者相依相存,掌握语言就要掌握相关的文化。
(二)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育,而且还是有关外国文化的教学。
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学生语言与文化密切结合的教学。
高校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信息通信便捷的今天,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出现的英语教育现象是,重视英语文化的教育,严重忽视本族语,即汉语文化的教育教学。
在许多高校中能流利应用英语的学生常常在英语与汉语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囧态。
在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不能自如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即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对英语知识内容的教授中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多数情况下是局限在对欧美文化的学习与介绍中。
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之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之原因分析及对策贾少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摘要: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也是文化教学。
中国外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着对中华文化输入的欠缺.导致了跨文化交际障碍。
本文分析了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
阐释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导入母语文化的必要性.并探讨相应的策略.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策略1引言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的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工具.已经成为实际的世界通用语。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到英语技能专项训练,再到重视跨文化交际。
聚焦目的语文化,大量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众多的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作用却未予足够重视.中华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母语文化知识及目的语文化知识严重失衡。
很多大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元素。
如:包子、清明节、中华名胜古迹名称、四大古典名著、儒家道家经典名称等等。
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
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 onf uci ani s m/T aoi s m(儒/道)的真谛时。
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中国学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是C onf uci us,还有人闹出把M enci 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话(从丛2000)。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公开质疑:“内地来的留学生A B C很好.X Y Z也很好。
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资治通鉴>,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无法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低效或失败.更谈不上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研究

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口译教学也变得愈加重要。
然而,在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学生常常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这种现象指的是在英语口译交流中,学生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影响了交流的效果。
本文就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原因1.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文化背景不同会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厚重"、"含蓄"和"羞涩",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直截了当"、"坦率"和"放肆"。
在英语口译中,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2. 缺乏文化知识英语口译教学中,一些学生只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的学习。
而英语口译中,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3. 教学方法不当一些英语口译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文化补充,而是过于注重译员的口译技巧。
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英语口译教育应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和思想,了解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准确度。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英语口译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英语口译技巧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文化知识和表达能力。
3. 着重强化实践技能英语口译教学应该强化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外籍人士,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口译技能。
三、结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是英语口译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对学生的口译技能和思维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文学生态学角度探析英语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从文学生态学角度探析英语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却逐渐失去了语境和话语权,出现了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淡化,更多地关注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心提出了挑战,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探讨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寻找相应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促进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逐渐失语的现象也愈发凸显。
探析英语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意义重大且具有深远影响。
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探讨应对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带来的问题,促进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英语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更在于对文化认同和传承的思考,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教育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1.3 研究目的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 purposes are as follows:1.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and underst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haping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2. 正文2.1 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
■石志华
*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文化教学》(项目编号:y0201100130)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石志华(1976-),女,山西晋中人,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ESP研究。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现为,在表达能力上,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低下;在题材选择上,学生钟爱英美文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认知和习得母语文化的热情不高,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相关英语词汇、词群和句群欠缺。加强中国母语文化教育,首先要提高中国母语文化的完整性,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意识地加强母语文化的输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母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3)30-0053-03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界的共识。加大英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及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不容忽视,即目的语文化摄入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本族语文化的输入,导致学生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主要指英美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好,而表达本族语文化的能力却非常低下,学术界称这一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该术语出自从丛教授,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此后,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失语症(aphasia)源于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评论家面对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中国文学失语症”。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症)”,其主要特征是用英语语言表达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低下,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笔者以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一、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不仅表现为用英语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低下,还表现为学生对母语文化缺乏兴趣和热爱。以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文化主题做的OralPre-sentation(口头演讲)为视角进行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低下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首先要有相关的母语文化背景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相关的词汇准备,才能进行篇章的表达。部分学生选取中国文化题材做口头汇报时,词汇一关却明显短路,如涉及到家乡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其中所需要的亭台楼阁等词汇就难以攻克,只能借助于课件读出,而非说出;再如,介绍家乡的传统美食时,需要食材、烹饪等词语,然而学生即使有所准备,也无法很好地输出。表达的时候,词汇跟不上,整体篇章的表述就非常不流畅。由此可见,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表达中国特色文化时所需要的词汇难以真正内化成为学生大脑词库中的一部分。(二)学生钟爱英美文化题材在OralPresentation题材的选择上,笔者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一个阶段结束后,笔者发现,在选材方面,学生倾向于选择英美文化。学生喜好的题材有英美传统节日(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英美政治体系、英美教育、奥斯卡获奖电影、街舞、芭蕾等。以2008届学生为例,只有四个学生选择了中国文化相关的题材,分别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春节、重阳节和端午节,其余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有关英美文化的题材,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的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材;以2009届学生为例,只有三个学生选择了与母语文化相关的题材,分别是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家乡、电视剧,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比较文化,如中美婚俗比较。(三)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热情度更高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英美文化选题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泼等良好的反馈效果。而对于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的反应则较为冷淡。在随后的访谈中,学生表示,对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Vol.33(2013)
No.30P53-P55第33卷(2013年)
第30期第53-55页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文化太熟悉了,没有新鲜感,不像EasterBunny那样令人耳目一新。但问及是否能够用英文来表述熟知的清明节时,多数学生表示,知道归知道,但是相关词汇很难记住,而且掌握相关词汇的欲望不强烈。OralPresentation结束后,采取随堂问卷或匿名点评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反应比较平淡,对新鲜的外来文化则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有些学生甚至还表示,下课后会上网查询,以补充一些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弊端及原因只有保持和弘扬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国的本土文化才能真正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弊端和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世界是一个大舞台,各民族文化在这个舞台上都应当充分展现各自的独特魅力。而“文化失语”的后果只能是欣赏异族文化的表演,失去了自己的精彩呈现。沟通需要媒介,那就是语言。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正是为了搭建起语言这座桥梁,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除了要相互理解外,还要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如果只“进”不“出”,跨文化交际就失去了意义。良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而客观地展示和传播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英语教学不能进入这样的误区:外语教学就是教习外国的语言和外国的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是兼容并举,引导学生在学习好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兼顾母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一个误区,分析成因、积极改观是当务之急。“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一)主观原因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热情和习得热情不高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观因素。在OralPresentation的题材选取、同伴接受和同伴反馈等方面,都表现出学生对于母语文化在主观态度上的淡漠。主观能动性的动力不足,必然会导致语言习得无法深入。任何客观知识的传递与分享,都要通过接受者主观的吸纳与内化才能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对母语文化都非常重视,具有高度的弘扬母语文化的热情,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欠缺,就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主观性喜爱,从而去积极习得,是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二)客观原因1.学生母语文化知识储备薄弱学生母语文化知识储备欠缺与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及普通常识在基础教育阶段至高等教育阶段的占有份额和普及程度有密切关联。母语文化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出现在教材里,直到高中阶段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但是到了大学,母语文化教育却出现了断层,大学语文成了选修课。事实上,大学阶段也应是提升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绝好时机。2.学生相关英语词汇、词群和句群欠缺篇章的产生首先要有词汇,词汇通过语法的内在联系形成句子,句子通过上下文的关联形成段落,段落通过逻辑关系形成大的篇章。词汇和词群是形成篇章结构的基本,词汇和词群的欠缺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英文表达时出现问题。笔者以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过于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在培养输出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三、加强中国母语文化教育的途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重视外来文化自然无可厚非,然而绝不能忽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对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核心使命。母语文化教育的提升离不开宏观教育和微观课堂两个层面。(一)强调中国母语文化教育的完整性母语文化是从小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背诵唐宋、诗词开始的。母语文化教育从小学始,到中学,再到大学阶段的进一步继续完善应是环环相扣、相互传承、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在大学阶段应该是最完整的、最不应该缺失的。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大学语文不是必修课,学生前期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在一点点丢失,而后期新知识的补充、跟进缺乏,母语文化教育的完整性从此中断。所以,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从连接断点开始。只有在学生母语文化知识储备充足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大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虽然也强调文化教学,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母语文化却没有明显侧重,教材内容仍侧重于英美文化的导入,缺乏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介绍。在考核方面,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涉及到了对西方文化常识的考核,结果是学生对西方文化常识非常了解,而对母语文化常识了解较少。因此,在大学英语的大纲制定、教材内容选编、考核等方面都要更多地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因素。(二)教师要进行观念引导,加强母语文化输入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让学生明白,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独立、平等地交际,必须习得目的语文化,提高用目的语表达、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二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多读中国古典书籍、现代文刊,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底蕴。教师要多涉猎一些英文版本的中国文化读本,提高自身对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争取参加相关方面的培训。三是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母语文化的输入。教师要善用专题、讲座及讨论等多种形式,用英文介绍中国本土文化的习俗、习惯、风貌等。在介绍之前,还要对具有中国特色文
54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