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_张兰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张 兰(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重庆400067)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对外国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却经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本文列举了一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失语;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08—0339—03收稿日期:2003-04-08作者简介:张兰,女,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教师。
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它不仅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在艺术、信仰、价值观、传统习俗、制度方面的特点,还包括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的语言。
我们通常会把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许多语言学家已经著书立说,充分肯定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客体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本国文化失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商业和贸易促使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把中国的陶瓷艺术和其它一些文明带到了欧洲。
现代交通和通讯已经把世界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文化传播机构和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常常出现文化失语症。
笔者曾经去参观某民俗文化村,发现某导游在对外宾作讲解时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内涵,使一些内容本来很丰富有趣的民风民俗显得没有了文化底蕴。
比如在讲解江南婚俗中新娘“哭嫁”(总要哭很久才肯上轿)一幕时,导游只讲到新娘子不舍得离开父母所以哭,而忽略了新娘子的哭还有其它目的,比如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银两或嫁妆,因此,这哭有许多假装的成分在里边。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1. 历史的原因。纵观中国近代
历史,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属于强 势文化,外来文化输入有限。张骞出 使西域,开辟出中国古代的丝绸之 路,将中国的陶瓷还有一些其他的 文明传到了欧洲。然而由于受到封 建制度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实 行闭关锁国政策。20世纪初的“五 四 ”文 化 运 动 和“ 文 化 大 革 命 ”对 中 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这直 接 阻 碍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输 出 ,导 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6 年度立项“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国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价 值 实 现 的 途 径 研 究 ”,(项 目 编号:2016lslktjyx-2016) 阶段性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介绍:周晓晗,沈阳大学外国语 学 院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学教育 2016.09
DOI:ki.wxjys.2016.09.090
硕博论坛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周晓晗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过多 地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输入,却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本文首先描述了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一现象,剖析了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 缺乏文化输出意识。主要体 现在文化教学方面。外语教材着重 介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却少之又少。教材上的内容多数来 自于外国的报刊,杂志等,主要涵盖 的都是西方文化内容,而教师教学 以教材为主,过多的西方文化输入 会 使 教 学 呈 现“ 一 边 倒 ”的 态 势 ,从 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由于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不深,出现语言障碍、沟通困难以及误解、冲突等问题。
该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方可能没有接受过相似的文化背景教育,导致双方在道德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出现认知差异,从而产生困惑和难以理解。
语言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
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英语使用存在差异。
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表达方式,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加直接和直接。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争论。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而且中国特有的字词和成语也难以准确翻译给非中国人理解,这也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文化风俗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习俗是不同的,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中国人习惯用双手接受礼物,而西方国家的人可能觉得只用一只手接受礼物更为礼貌。
中国人可能更喜欢倾听,表达尊重,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容易造成沟通困难。
心理差异导致的沟通困扰。
中国人普遍倾向于保持脸面和避免冲突,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人不愿意明确表达意见或提出不同看法。
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更习惯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困惑。
为了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有几点策略是值得关注的。
加强对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其历史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包括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隐喻,并学习一些对方文化中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习惯,并尊重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摘要】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社会和教育这五个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文化差异因素包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语言障碍因素则常见于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心理因素可能涉及到自我认同和沟通焦虑,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和群体认同。
而教育因素则可能影响个体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
结论部分将综合探讨这些因素对失语症的综合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综合影响、应对策略、未来展望1. 引言1.1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和障碍,其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便是一种常见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可能因为多种因素而遭遇沟通困难,表现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理解他人的意图,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受到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社会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也能够为应对这种现象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围绕文化差异因素、语言障碍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为未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文化差异因素文化差异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发生。
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权利。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通过交流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观念、习俗和信仰等;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接受并理解他人文化的传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不充分甚至失语的情况。
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
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表达受限,无法准确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这有多种原因:一是语言障碍,外国人对汉语的学习和理解存在困难;二是文化差异,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来展现;三是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对文化符号、隐喻和象征的理解存在困难。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进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
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对外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相对有限,导致我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是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制约。
当前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输意识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最后是文化自信心的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产生了一些质疑和不自信,从而影响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能力。
然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非不可克服。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输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播。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
学习外国语言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学习外国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播外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摘要】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母语文化缺失成为有目共睹的问题,由于目前对英语教育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上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的输入母语文化知识的阅读,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母语文化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时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交往活动也日益频繁。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的至关重要。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文化输出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母语文化的缺失这一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沟通其实就是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说文化输出和输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母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因为更多的是关注目标语文化的教学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事物时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提出。
从教授认为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中,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在一节英语口语课上,外教老师提出让学生们谈谈值得骄傲的中国文化时,很多学生顿时语塞,因为一时间想不起来,即便想起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英语去解释。
那么这种失语症尤其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尤为明显,在2013年12月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涉及了很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比如,“中国结”“中国烹饪”“中国茶”等相关内容的翻译,此时很多学生在这个题型上失分非常厉害,原因就是对于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太差。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今天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通常成为交际的障碍,而这些文化差异有时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
在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交际时,一些因素会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并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语言系统与西方语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语言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中国人习惯使用成语来表达观点,而外国人可能对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不了解,导致交流受阻。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和称谓也与其他语言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在交际过程中造成误会和冲突。
价值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对待家庭、对待权威、对待时间等方面。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会导致双方在交际中产生误解,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的“关系优先”观念可能会与西方人的“结果优先”观念产生冲突,导致交际失败。
针对上述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呢?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尽量避免在交际中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我们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个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而“中国文化失语症”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并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国际间和睦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人们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语言、行为、信仰、价值观等层面。
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认知、语言、非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首先,文化认知不同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对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理解和识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就会导致对方的行为、话语等无法理解,从而出现沟通障碍。
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体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很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其次,语言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之一。
语言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口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比如在中英文之间的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义不通、音译误解等现象。
此外,语言也反映了相应的文化背景,比如颜色、数字、形容词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还有,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际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也具有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便直接表达情感,在传统文学中常常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如借物喻情、比兴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很注重面部表情、体态和声调的变化来传递情感和态度。
此外,礼仪、礼貌和身体接触等也具有文化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则容易引发不适应和冲突。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文化认知不同、语言差异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认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同时也需要注重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表达和理解,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