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合集下载

文化失语现象的范文

文化失语现象的范文

文化失语现象的范文你有没有发现这么个事儿?咱们身边好像出现了一种“文化失语”的现象,这就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文化感冒”,很多人都被传染了,却还没太在意呢。

先说说这在语言上的表现吧。

咱就拿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来说,什么“yyds”“绝绝子”之类的,满大街都是。

这当然很有趣、很潮流,可有时候,人们似乎只会用这些简单又流行的词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你去看那些传统的优美词汇,什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好像被大家遗忘在角落了。

以前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能说出好多有韵味的词,现在呢?就一个“好看”或者“绝绝子”就打发了。

这就好比满汉全席不吃,天天抱着汉堡薯条,虽然能填饱肚子,可却少了很多文化的滋味。

再看看传统节日吧。

现在一到节日,尤其是洋节,像圣诞节、情人节,那热闹得不行。

满大街都是圣诞树、圣诞老人的贴纸,年轻人忙着送花、送巧克力。

可是咱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呢?端午节就知道吃个粽子,却忘了屈原投江背后的那种爱国情怀和文化意义;中秋节就光惦记着月饼,什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也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讲出来了。

感觉就像是自己家里有宝藏,却把钥匙弄丢了,反而对别人家的小玩意儿兴趣盎然。

在艺术领域也是这样。

现在很多人都追捧好莱坞大片,那特效、那剧情确实很吸引人。

可咱们中国自己的戏曲呢?京剧、越剧、黄梅戏这些,很多年轻人别说会唱了,就连完整地看一出都觉得不耐烦。

那婉转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形式,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就这么被晾在一边。

这就好比你放着家里祖传的古董花瓶不欣赏,非要去看那些批量生产的塑料花。

为啥会出现这种文化失语的现象呢?我觉得这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

大家都忙着挣钱、忙着在社会上立足,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而且媒体的影响也很大,那些流行文化、外来文化在媒体的大力推广下,像潮水一样涌进我们的生活,把本土文化的小船都快给掀翻了。

不过呢,咱可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文化失语越来越严重。

咱们得做点什么。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由于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不深,出现语言障碍、沟通困难以及误解、冲突等问题。

该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方可能没有接受过相似的文化背景教育,导致双方在道德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出现认知差异,从而产生困惑和难以理解。

语言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

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英语使用存在差异。

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表达方式,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加直接和直接。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争论。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而且中国特有的字词和成语也难以准确翻译给非中国人理解,这也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文化风俗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习俗是不同的,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中国人习惯用双手接受礼物,而西方国家的人可能觉得只用一只手接受礼物更为礼貌。

中国人可能更喜欢倾听,表达尊重,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容易造成沟通困难。

心理差异导致的沟通困扰。

中国人普遍倾向于保持脸面和避免冲突,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人不愿意明确表达意见或提出不同看法。

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更习惯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困惑。

为了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有几点策略是值得关注的。

加强对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其历史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包括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隐喻,并学习一些对方文化中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习惯,并尊重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文化失语现象的范文

文化失语现象的范文

文化失语现象的范文你有没有发现这么个事儿。

咱们生活在一个超级酷炫、信息爆炸的时代,全世界的文化就像一锅大杂烩,啥都有。

可就在这一片热热闹闹之中,有个不太妙的现象,那就是文化失语。

啥叫文化失语呢?就好比是你自己家里有一屋子的宝贝,结果你却不知道咋跟别人说这些宝贝好,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快忘了这些宝贝的价值了。

咱们中国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啊,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在的京剧、武术、书法,还有那些数不清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但是呢,你看现在,很多时候咱们在国际舞台上或者在日常交流里,这些文化的声音变得很微弱。

就拿年轻人来说吧。

好多小伙伴们张口闭口就是国外的流行文化,什么好莱坞大片啦,韩国的流行音乐啦,日本的动漫啦。

这也不是说不好,毕竟好东西大家都喜欢分享。

但是当你问他们一些关于咱们自己传统文化的东西时,就有点尴尬了。

比如说端午节,除了知道吃粽子、赛龙舟,关于端午节背后屈原的故事、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再比如说京剧,那可是咱们的国粹啊,可现在愿意去听、去了解京剧的年轻人真的不算多。

你看那舞台上,演员们穿着精美的戏服,画着精致的脸谱,唱念做打那都是一绝。

可年轻人呢,大多都在追捧那些国外的歌星在舞台上又蹦又跳的表演。

这文化失语啊,在对外交流上就更明显了。

咱们中国人到国外去,有时候想介绍自己的文化,却发现自己词汇量少得可怜。

比如说,想给外国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风水”,这可就把很多人难住了。

你不能简单地说“feng shui”,人家根本不懂这到底是啥玩意儿。

还有像“太极”,你要是只能说“Taiji”,却不能深入地讲讲太极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什么阴阳平衡之类的,那咱们的文化在人家眼里就只是个神秘的符号,而不是有深度、有内涵的宝藏。

为啥会出现这种文化失语现象呢?我觉得首先就是教育有点小问题。

在学校里,虽然也有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感觉就像是走过场。

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一考完试,那些知识就像被格式化了一样,全没了。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一、中国文化失语症失语症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神经学家Broca所研究的一个医学症状,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

失语症是生理机能方面的缺陷。

[1]“中国文化失语症”则是指在文化认知范围上的狭隘和不足,或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能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的提出者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

他发现有些英语水平很高的博士生或中青年学者,本身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却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逊于母语交流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hamburger、hotdog或CocoCola这类表示食物的英语单词,却无法用英语回答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thismorning?因为他们不会用英语来表示“烧饼”、“油条”或“豆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

在学到有关“节日”的主题时,学生能够滔滔不绝地谈论“圣诞节”、“感恩节”或其它西方节日的来源和庆祝方式,但是在用英语谈论“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捉襟见肘,甚至连如何准确使用英语表达这些节日的名称都不知道。

[2]当然,可以说这些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却很难完成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承担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

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误解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英语学习者和教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化,“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

但是,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先入为主,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应当是目的语文化。

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通史便是匪夷所思。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与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与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与分析作者:李春晓来源:《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08期摘要:文化习得与语言学习相辅相成,英语教学要培养能够使用英语语言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人才,不仅需要加强英语文化的导入,更应当注重中国文化的补充。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及表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平衡发展的观念,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肩负起发扬中国文化的任务。

关键词:失语症中国文化英语文化英语教学一、文化失语症概述“失语症”(aphasia)一词来自希腊语a(not)和phanai(to speak),意思为“不能说话”,通常指由于大脑损伤使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

为了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人们展开深入研究,试图了解人类的语言生理机能。

时至今日,“失语症”已经突破了医学界限,产生了更多的引申含义,可用来描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言及理论“遗失”现象,如:“中国文论失语现象”,“汉语失语现象”等。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从丛教授笔下喻指“中国文化底蕴苍白” ,即:中国文化知识欠缺以致产生交际困难或者障碍。

中国文化对于中国的师生而言是母语文化,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养分。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对英语的硬性要求创造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也可谓铺天盖地,相比之下汉语却似可有可无,出现了强调英语教学忽视汉语教学的“内冷外热”现象,大学生普遍英语文化强势、中国文化弱势,甚至出现了“母语文化失语症”。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这种情况,我们在我院学生中间开展了一项名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

二、实证研究1.研究问题。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本项研究试图调查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主要问题有三:⑴受事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否欠缺;⑵受事的中国文化知识及英语文化知识是否平衡;⑶受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如何。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这一现象表现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不足,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继承有待加强。

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深入探究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背景及原因,对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探索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够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的关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深入了解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2. 探究造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分析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3. 提出针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研究,包括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丰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措施。

4. 通过本研究促进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方面的现状,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持。

探讨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而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为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供深入解释,还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中国人会遇到一种困境,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出现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为无法用外语准确、贴切地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关注,并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障碍。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词语、成语、俗语等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但直接翻译成外文时可能会丢失原本的意义和情感。

语言障碍成为了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观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比如在礼仪、人际关系、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双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等问题,从而导致“失语”。

三、文化认同与自信心文化认同和自信心的缺乏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不足,往往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压抑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这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和交流。

针对上述因素,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提高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言学习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外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外语,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准确表达和传达中国文化特点。

这篇文章将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症”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巨大,因此在语言交流中会存在词汇、语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中文中有很多表达方式、谚语和成语,为了更好地传达主题和情感,有时需要使用这些表达方式。

然而,在外语中,即使翻译得很准确,也很难保留这些语言特色。

另外,中文中有很多表达方式和称呼方式是以家庭、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而这在对外交流中并不常见。

其次,文化障碍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文化障碍包括价值观和信仰、社会习俗、礼节、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

比如,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会保持距离、示弱和彬彬有礼,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喜欢表现出自信、坦率和直率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传达主题和情感,这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和传达。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意识,学习对方的文化细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最后,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增强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和认知水平。

总之,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意识、以及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准确传达和表达中国文化特点,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英语学习者语言实践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
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化失语使我国文化输
出处于劣势,应该从增强跨文化交际双向性的认识、增强对文化输出战略意义的
认识和增强英语创新人文教育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应对。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文化逆差

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提出
失语症(Aphasia),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
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
英汉双解)。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评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及中国
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而“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
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
发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敲响了“中国文化危机”的警
钟。从丛教授认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
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
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的表现也缺乏
文化底蕴。对于“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教授提出,虽然中国外语界早已意识到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已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比重,但有共同的片面
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文化内容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
文化教学,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2.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
中国文化失语的实质,是语言学习者民族文化认同的严重缺失。文化认同的
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传承,语言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冷漠和失语,显
示出他们越来越疏离于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他们本身的成
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2.1 社会环境因素
“文化输出的民族是比较发达的民族”,在美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冲击
下,语言学习者对西方的文化全盘接受,在文化思想领域形成“崇洋媚外”。对西
方文化的介绍和引进铺天盖地,西方的节假日文化、饮食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思
维方式都成为中国学生追逐的目标。而中国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文化逆差”
的加大,即西方文化引入多,中国文化输出少,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场合
中“失语”会更严重。
2.2 教学环境因素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到英语技能专项训练,再到重视
跨文化交际,聚焦目的语文化,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
所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
俗,很多专家学者也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如何使语言学习者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
的研究上,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识不断深入。但是在课程教学要求、
教材编订、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文化输出的考虑较少。英语教学上厚此薄彼,
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却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入;突出了目的语文化对外语学
习的意义和影响,却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策略
3.1 加深对跨文化交际双向性的认识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成为文化教育关注的
重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交际也是双向的,互动的。
贾玉新教授认为:发展互动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互动交际是有效的交际,
需要双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能力、认知能力、互动
能力及文化能力。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是文化能力的基本部分。这里需要掌握的文
化背景知识指交际双方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
际。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还要包括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的真谛。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大学外语教学应同时兼顾本民族文化和目的
语文化。外语学习不应该只是了解西方文化,还应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并能够
用外语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

3.2 加深对文化输出战略意义的认识
随着中国的复兴,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正与日俱增,世界各国人
民都比以前更渴望了解中国的事情。保持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
去,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军国际化任务的增多,对外军事交往
变得更加频繁。军事领域以外的交流是增进两军相互了解,增强合作氛围的重要
途径,是体现大国地位的重要方法。

3.3 加深对英语创新人文教育的认识
中国本土文化要走向世界,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发挥作用,在进行外语文
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中国文化意识的教育。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
更是文化的传递者。英语教育者应该改变传统的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理
念,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坚持文化平等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在教学
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民族文化,深刻剖析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
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英语文化教学的
创新也就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并结合西方文化因素,进而实现向外的
输出,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
跨文化外语交际学将文化能力放到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英语学
习者的中国文化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贯穿到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让学生真正学
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处于积极的位置。因此,要克
服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习者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出,
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宋金鸿.《创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13(6):122-123.

[4]王静.《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3(2):
53-54.

[5]张莉娟.《中国文化缺失: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弊病——加强中国文化
输入的必要性及建议》[J].科教导刊,2011(2):4-5.

[6]赵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6):295-296.

[7]周家华.《新生代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成因和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
2013(6):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