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领导

合集下载

10第十章_教育行动研究法

10第十章_教育行动研究法
(1)行动是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
(2)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 (3)重视根据情况变化调整行动
⒊ 观察
(1)观察是行动者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或是他人 的观察 (2)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 特点的观察
⒋ 反思
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 旋圈的中介。 (1)整理和描述 (2)评价解释 (3)写研究报告
实验条件控制松缓
2.反馈的及时性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二)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可靠性差 代表性差 客观性差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法的操作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⒈计划
(1)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2)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具体行动步骤
(3)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
⒉ 行动
1.行动研究克服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 的弊端
2.行动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行动研究可行性较强
二、教育行动研究层次水平的提高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与进修,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 2.克服“专业个人主义” 3.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技术 4.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
思考题: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优缺点) 中小学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 试比较教育行动研究和教育实验研究 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5.取样 实验研究:强调随机抽样。
行动研究:学生或教师可作为研究对象。
6.设计 实验研究:有较严密研究计划,控制无 关变量。
行动研究:按一般方式设计研究程序; 灵活调整研究计划。对条件控制和降低误 差要求不高。
7.测量 实验研究:精选有效的测量工具。 行动研究:不需对测量工具严格检验,参与者 通过咨询者的协助开展工作。

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梗概

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梗概

《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替着中国的希望,讲诉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朱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红星照耀中国》作品介绍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以及许多领袖、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为民族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以及许多领袖、将领的情况。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领袖和将领,如、、、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

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人的原因,此外,斯诺还深入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的基本、军事策略,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货币、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976-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 1982) )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 1、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这一方针是由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最早提 。 出的。 出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1978年5月11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 年 月 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 《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 胡福明)的文章。 胡福明)的文章。这篇文章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 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 盈利包干,进而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盈利包干,进而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初步形成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形式 并寸,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并寸,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1980年 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 济特区。 济特区。 (四)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主要任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1、国民经济的调整 主要任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 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2、中央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 李先念代表中央在讲话 中分析了经济形势,论述了调整经济的必要性, 中分析了经济形势,论述了调整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中国共产党党章. 新版

中国共产党党章.  新版

中国共产党党章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2总纲3第一章党员4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5第三章党的中央组织6第四章党的地方组织7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8第六章党的干部9第七章党的纪律10第八章党的纪律检查机关11第九章党组12第十章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13第十一章党徽党旗1415总纲1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17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18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9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20动指南。

21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23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24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25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26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27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毛泽东思想28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9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30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31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33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34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35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章主要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章主要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章主要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十章主要内容:省委派丽达做代表去出席一个县的团代表大会,并让保尔协助她工作。

城市里正在酝酿一场暴乱,朱赫来领导三百名同志平息了暴乱。

风暴平息的同时也有人牺牲了。

铁路运输马上就要瘫痪了。

现在,一切都取决于粮食和木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红岩10到12章概括200字

红岩10到12章概括200字

1、第一章余新江介绍特务纵火灾情,甫志高开设书店开展学运。

重庆大学学生追讨特务。

2、第二章郑克昌获得陈松林好感,甫志高指导陈松林工作。

陈再入重大认识黎郑。

3、第三章成瑶过江回家找二哥成岗聊天,她把《挺进报》带回来给二哥看,二哥担心她,和成瑶争吵。

成岗回忆以前的事情,抗日战争初期,他考进了工厂当了一名办事员,他到总厂的修配厂做管理员,那座工厂即将面临倒闭,机器不能用,工厂面临倒闭,他让工人复工,工厂恢复了。

他担任印刷《挺进报》,与江姐见面又担任了写钢板的责任。

4、第四章江姐和华为乘船,甫志高送他们,到华为他们家乡的地方,江姐看见布告上写着死去的战友,得知彭松涛也牺牲了,她眼泪盈眶。

到了华为他们家,老太婆激动迎接江姐,江姐误认为老太婆还不知道老彭已牺牲,而华为却刚知道。

老太婆和江姐眼泪盈眶。

5、第五章郑克昌骗取甫志高、陈松林的信任,成岗花费很多精力印刷好《挺进报》。

李敬原来到成岗家,成刚想要印刷《进攻》,李敬原拒绝,成岗知道他珍藏着的这份文件是李敬原写的,产生了额敬意。

李敬原回想起他参加重庆市委领导与周总理见面的事情。

6、第六章在一栋黑沉沉的大楼里,徐鹏飞是这里特务的头子之一,主宰着一切人的命运,《挺进报》到处流传查不到来源使他非常愤怒,徐鹏飞审问共产党,他从魏吉伯、黎纪纲(他们都是严醉身边的特务)口中了解到《挺进报》的来源,甫志高、陈松林暴露。

7、第七章许云峰得知沙坪书店甫志高要扩大、准备办刊物,陈松林与许云峰说新来的店员郑克昌,使许云峰确认是特务,陈松林离开。

甫志高面对许云峰的命令与审问不以为然。

不听从他的命令,要回家于是被捕。

郑克昌与魏吉伯来店内抓人,被骗。

8、第八章李敬原和许云峰在茶园里接头,许云峰没想到早已断绝组织联系、自己过去的交通员成岗那里骗钱,看见甫志高守在门口,甫志高已叛变,许云峰保护李敬原被特务捕,特务们赶到成岗家,意外发现《挺进报》的来源,成岗急中生智把扫帚挂在窗口保护大家,成岗被捕。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10 第十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10 第十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价值观和道德观 情绪 沟通障碍 文化差异
个 人 因 素
组 织 行 为 学
二、冲突产生的根源
2.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技术和能力 个性
情绪可能是工作中冲突的来源,家庭
观念 价值观和道德观 情绪 沟通障碍 文化差异
中的问题也可能波及工作场所。
个 人 因 素
组 织 行 为 学
二、冲突产生的根源
2.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组 织 行 为 学
一、冲突的基本概念
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的区别
建设性冲突 关心目标 对事不对人 促进沟通 破坏性冲突 关心胜负 针对人(人身攻击) 阻碍沟通
组 织 行 为 学
一、冲突的基本概念
其它冲突类型的划分
根据产生原因
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程序冲突和关系冲突
根据冲突影响范围
组织间冲突、群体间冲突、个体与个体间冲突、个体内部冲突
技术和能力 个性
员工的技能水平可能是有差异的, 这可能导致冲突,特别是当相互之间有 较强的依赖性时,熟练的、胜任的员工 会发现,他们很难和缺乏技能的新员工 一起工作。
观念 价值观和道德观 情绪 沟通障碍 文化差异
个 人 因 素
组 织 行 为 学
二、冲突产生的根源
2.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技术和能力 个性
(冲突的结果)
有益的(如增加激励 ,提高能力) 恰当的(如组织方面 的改变) 有害的(如组织绩效 不佳,组织目标被歪曲 ) 不恰当的(如处理不 及时)
角色冲突 追逐权力 职责规定不清 组织出现变化 组织风气不正
组 织 行 为 学
四、冲突管理
1.冲突管理的概念
广义 广义
包括冲突主体对于冲突问题的发现、认识、分析、处理、解 决的全过程和所有相关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0章

历史活动和群众队伍: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历史活动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 因而群众的组织程度也是不同的。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不仅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而且 群众的历史作用也越来越大。 历史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是群众积极性不断提 高的过程。 群众作用的发挥和群众积极性的增强, 既依赖于历 史发展的状况,也依赖于群众发动、 组织的状况。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相互关系,主要包含着这 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这四者之间依次递进和内在需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领袖、政党对阶级、群众的代表、依靠和 服从的关系。
要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看作一 个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 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条 件的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大体上可以 区分为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经济条件。广义上讲,经济条件作为人民群众 历史活动最基本的制约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两方面。
政治条件。社会的政治条件包括广泛的内容, 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同人民群众的 历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总结: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 盾运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 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 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 推动着社会前 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 程。
历史活动的发展与群众队伍的变化是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十章 领导  在组织各种影响人的积极性因素中,领导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有效的领导是组织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的领导心理和行为会造成组织不同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影响到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培养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注重研究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对组织经营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 领导的影响力的来源可能是正式的,如来自在组织中拥有的管理职位。在一个群体内部,领导者可以通过正式任命的方式产生,也可以从群体中自发产生。(那些影响力来自组织的正式结构之外的领导,他们的影响力常常与正式力影响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二、领导的特点 1.领导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们在组织中各自处于不同的地位就产生了一定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形式(控制与被控制、指挥与被指挥)。 2.领导是一种“投入”和“产出”。 领导实质是一种投入,而它的产出却表现为他人的行为(包括领导者所领导的组织行为),因此领导效率的高低和领导工作的成功与否并不反映在领导行为本身,而主要应该从被领导者的行为效率来评定。 3.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函数 领导的效能=f(领导者× 被领导者×环境) 任何一个组织都处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领导的行为不仅要改变环境还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对于被领导者,领导行为就是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领导这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函数。 4.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总会因其职权和人品对下属产生各种影响,一般人们容易注意到这种影响而忽视另一种影响,即下属对领导者的影响。影响总是相互的,领导者在影响下属的同时必然受到下属的影响。

第一节 领导的概念和特点 一、领导与管理  管理主要是针对处理复杂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制定正式计划,设计规范的组织结构,以及监督计划实施的结果从而达到有序化和稳定性。

 领导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领导者通过开发未来愿景而确定前进的方向,然后把这种愿景和他人交流并激励其他人克服障碍实现这一目标。

 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致力于实现这一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第二节 领导特质理论  特质理论集中研究领导者的特性或人格特质,企图查明并预测具有什么样个人特性的人充任领导最合适,这是一种古老的研究方法。从古希腊到二次世界大战,企图查明各种个人特性与领导效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几百项之多,根据研究者对领导者特性来源的观点不同分为传统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理论。

一、传统特性理论  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天赋的,是否具有良好的天赋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者的根本因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传统特性理论的典型代表。 2

 但是许多人对传统特性理论的研究提出种种异议。 1.各国心理学家所提出的领导者的个人特性范围广泛,这些特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甚至还存在着许多矛盾的现象。 2.在研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差别时发现他们的特性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 3.社会中许多具有天才领导特性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当领导。 二、现代特性理论  与传统特性理论片面强调遗传、天赋的观点相反,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可以通过实践或专门的训练培养领导者所需要的某些个人特性。  美国包莫尔研究指出企业家要具有的十大条件:合作精神、决策才能、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勇于负责、敢于求新、敢担风险、尊重他人、品德超人。  日本企业界要求领导者要具有十项品德和十项能力。  十项品德:使命感、责任感、信赖感、积极性、忠诚老实、进取心、忍耐性、公平、热情和勇气。  十项能力:思维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洞察能力、劝说能力、对人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下级能力、调动积极性能力。  特质理论的研究集中在20世纪的30年代,人们试图寻求个性、社会、生理或智力方面的因素,试图以此来描述领导者以及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差异。  研究发现,领导者更有可能在六项特质上不同于非领导者,即雄心和精力、领导意愿、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更近期的研究表明,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有可能成为组织的领导者。  大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研究发现: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够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特质能保证其必然成功。  局限性: 1.没有普遍适用的特质可以在所有情境下预测领导力。 2.相对于强情境而言,特质对情境的预测,弱情境更有效。

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  20世纪40年代末,他们列出一千多种刻画领导行为的因素,最终归纳出两大类:“结构”维度(抓组织)和“关怀”维度(关心人)。  “结构”维度:包括组织设计、明确职责和关系、确定工作目标。  “关怀”维度:指领导者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第三节 领导行为理论  20世纪40年代,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采取的领导行为与他们的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为了寻求最佳领导行为,许多研究机构着手进行行为研究。

 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者本身做了些什么,即工作中实际的行为表现。与特性理论相比,它是一个进步。 3

 大量研究发现:高组织高关心人的领导者比其他三种类型的领导者更能带来高工作绩效和高工作满意度。 二、密歇根大学研究  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同期,研究小组将领导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  员工导向:领导者重视人际关系,考虑到下属的个人兴趣,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  生产导向:领导者倾向于强调工作的技术或任务事项,主要关心的是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把群体成员视为达到目标的手段。  员工导向的领导者和高生产率和高工作满意度联系在一起,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和低生产率和低工作满意度联系在一起。 三、管理方格  1964年美国布莱克和莫顿在采用图表的方式发展了领导风格的双维度观点,他们在关心人关心生产的风格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概括和发展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究。  在每个坐标轴上划分出9个等级,从而生成了81种领导类型,并提出了5种典型的领导风格:1,9型(乡村俱乐部型或称关系型)、9,9型(合作管理或称团队型)、5,5型(组织人管理或称中庸型)、1,1型(贫乏型管理或称虚弱型)、9,1型(权威与服从或称任务型)

 结论:他们认为9.9型风格的管理者工作效果最佳。方格理论更多是为领导风格的概念化提供了框架,但缺乏实质证据支持9.9型风格在所有情境下的有效性。 四、作风理论

高 关心人

低 低 抓组织 高

低组织 高织 高关心人 高关心人

低组织 高组织 低关心人 低关心人 4  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开始研究,他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工作作风分为三种类型: 1.专制型领导(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 2.民主型领导(权力定位于群体) 3.放任型领导(权力定位于每个职工手中)  他通过试验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领导作风对群体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从产量上看专制型领导最高,但若领导者不在场产量立即下降;从质量上看民主型领导最高,且领导不在场,产量无显著变化;绩效最差的是放任型领导。  勒温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极端的领导作风并不常见,大多数的领导者所采纳的是处于两种极端类型之间的混合型。

五、斯堪的纳维亚学者的研究  前面介绍的几种行为观点主要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这些观点是在世界发展较为稳定且易于预测的时代提出的,一些研究者认为他们未能抓住当今变化极快的现实特点,于是芬兰和瑞典的研究者对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进行评估。他们的基本假设是在变化的世界中,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表现出发展趋向的行为,这些领导者看重尝试的价值,不断寻求新方法,并发动和实施变革。(第三个维度)  初步证据证明,传统意义上只关注两类领导行为的观点并没有抓住领导的实质,具有发展行为趋向的领导者拥有更满意的员工,被下属评价为更有能力。  行为理论小结: 行为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与群体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获得了一定成功,但行为研究忽视了被领导者的特性,没有考虑到情境因素,孤立地研究领导者的行为,把领导过程看作领导者个人的活动必然无法得到科学结论。

一、领导的连续带模式 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1958年提出,他们认为在独裁和民主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领导行为方式,构成一个连续分布的联结带,即他们认为一切领导方式不可能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因素

第四节 权变理论  20世纪70年代权变理论在西方管理学界兴起,这个学派的观点是:  领导者不能追求不变的最佳的领导行为或作风模式,而应该随机应变,不拘一格,一切以条件为转移。领导效率如何,既不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素质和才能,也不取决于某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而是决定于领导者具体所处的情境。情境包括:工作性质、特点、时间的要求,被领导者的需要、期望、态度、素质水平、成熟度以及组织气氛等综合因素。

 这些理论抛弃了领导品质天生论的观点,将领导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培养,领导的有效行为可以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