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山区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间作套种该注意什么蔬菜,栽培技术

间作套种该注意什么蔬菜,栽培技术在充分利用有限土地发展高产、稳产、多产的需求下,间作套种这种传统的农业经验,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
许多地方采用多种不同模式的间作套种,有的达到了多产、高产、高效益,有的却造成减产、遭受了损失。
究其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无外乎是对间作套种的理解程度不够,间套方式欠妥。
1.间作套种的作物,植株应能高矮搭配,这样才利于通风透光。
如玉米与大豆或绿豆间作。
2.间作套种的作物,对病虫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约。
如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驱散玉米蚜虫。
3.间作套种的作物,根系应深浅不一,在土壤中各取所需,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间作。
4.圆叶形作物宜与尖叶形作物套作,这样可避免互相挡风遮光。
如玉米与花生间作。
5.间作套种的主副作物成熟时间要错开,这样晚收的作物在生长后期可充分吸收养分和光能,促进高产。
同时错开收获期,可避免劳力紧张,又利于套作下茬作物。
如玉米间作红薯。
6.间作套种的作物,枝叶类型宜一横一纵,形成通风透光的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
如玉米和红薯间作。
7.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双方要一互一利。
也就是要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
例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8.耐阴作物宜与抗旱作物搭配,这样可充分发挥水肥作用,增强作物抗灾能力。
如玉米、高粱套种红薯,玉米、高粱耐旱,红薯耐阴。
9.茎秆上开花结实的作物与在地下结实的作物套作。
这样不会形成授粉上的互相争斗,地上茎秆开花结实的作物可独享风、虫媒介体,有利于增产。
10.间作套种的作物,种植密度要一宽一窄,这样便于通风,保证增产优势。
如玉米套种蚕豆,蚕豆窄行,玉米宽行。
11.缠绕型作物与秆型作物套作,能节约架条、省工省钱。
如玉米和黄瓜间作,可用玉米秸秆替黄瓜架条,能减轻或抑制黄瓜花叶病。
12.爬蔓型作物宜与直立型作物套作,如春玉米间作南瓜、晚玉米间作冬瓜,玉米往上长,南瓜、冬瓜横爬秧,互不影响,且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天敌黑卵蜂寄生,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危害。
玉米-大豆套种技术

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栽培技术摘要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子长县的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的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良种选择、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熟玉米;大豆;套种;栽培技术子长县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以玉米、马铃薯、谷物、大豆等为主。
全县玉米年播种面积5 333 hm2,大豆年播种面积2 667 hm2,常年以单作为主,一年一茬,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多年来的产量调查表明,大田玉米生产水平一般在6 000~7 500 kg/hm2,产值1.125万元/hm2左右,成本3 900元/hm2,净产值7 350元/hm2。
单一播种大豆单产2 250 kg/hm2,产值1.125万元/hm2,成本3 000元/hm2,净产值8 250元/hm2。
而地膜早熟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净产值可达到1.365万元/hm2,较单作玉米增收6 300元/hm2,较单作大豆增收5 400元/hm2,效益十分显著。
现将地膜早熟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地块选择地块宜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力一致、土层较厚的梯田沟坝、旱川地,前茬一般以马铃薯、米谷、玉米等茬口为佳。
2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1)深翻整地施肥,主要做好秋季深翻、机耕,要求耕深20~25 cm,以利于土壤熟化、保墒以及冻死部分害虫。
春季整地做到随翻地、随耙平、随整地,切实耙透、耙实、耙平,达到上松下实,避免跑墒。
结合耕翻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施农家肥75 t/hm2、碳酸氢铵750 kg/hm2、腐殖酸钾胺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
(2)起垄覆膜。
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2∶6)的带型间作,玉米垄作覆膜,选用宽80 cm 的地膜,垄间距3 m,起垄要求垄面平整,垄面宽60 cm,垄高10 cm,种2行玉米,3月25日前覆膜,起垄后选用50%乙草胺乳油45 kg/hm2,对水9.0~10.5 t/hm2均匀喷雾,然后覆盖地膜。
一年三熟间作套种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支持 单位 漯河市乐农种业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小麦等农作物种子 地 址: 漯河市沙北黄河路西段 900 号
董事长 柏志安 电 话: 0395- 3150628 3128288
立体种植 模式化栽培技术是通过间作套种 提高复种指数 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实现集约化 经营的高产高效模式 近几年来 随着生产条件的 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普及 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发展 迅速 面积不断扩大 类型日趋增多 内容更加丰 富 效益持续增长 已成为我地区合理利用农业资 源 实现农业高产 高效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为此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现总结 分析如下
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 有的喜光 有 的喜阴 如甘薯是喜温作物 马铃薯则是喜凉作物 比较耐阴 还有长日照和短日照之分 如小麦是长日
照作物 而玉米则是短日照作物 又是喜光作物 因 此 通过空间 时间 土壤资源及作物品种特性的互 补作用 将两者搭配种植 彼此能适应复合群体内部 的特殊环境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木栓层后再播种 如果购种晚已到播种季节 可用
0. 3 0. 5 mg/ kg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种30 mi n 后
播种 促使出苗快 出苗齐
整地前 施优质农家肥 3000 kg/ 667m2 磷肥
50 kg/ 667m2 硫酸钾40 kg/ 667m2 尿素20 kg/ 667m2
同时施呋喃丹2 kg/ 667m2防治地下害虫 然后整地
选用丰抗系列 郑白系列中晚熟品种 玉米收获 后 亩施优质农家肥 2000 kg 复合肥 25 kg 整地后 按行距 50 cm起高畦 每埂点播1 行白菜 株距 50 cm 苗期及时浇水和间定苗 莲座和包心期每亩分别追 施尿素 15 kg 和 20 kg 包心后至收获前 一般不 再追肥浇水 使包心紧密 对蚜虫和菜青虫选用杀 灭菊酯 抑太保等高效低毒农药防治 对霜霉病 软 腐病等病害选用甲基托布津 杀毒矾 农用链霉素 等防治
冬小麦栽培技术

冬小麦栽培技术一、播前准备1、选地:一般选择灌排水方便、能适时收割前茬作物、地力较好、盐碱较轻的旱茬地;同时注意协调好冬麦生长中后期同邻作水稻的关系,以免冬小麦的生长受到影响。
2、灌水:播前要灌好“白露”水。
前茬作物收获前7~15天内及时灌水增墒,为冬麦保全苗打好基础。
3、整地:严把整地质量关。
播前整好地,耕深在20厘米以上,做到田面平整、土块细碎、上虚下实;拾净根茬;推荐使用旋耕机械进行作业,以便为冬麦播种及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对稻茬地要适度凉田后整地,只旋不梨。
4、品种选择:全面推广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生产用种必须使用籽粒饱满,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率不超过13%的良种。
5、基肥:播前结合整地每亩基施农家肥2000~4000公斤或有机无机复合肥50公斤;基施化肥亩施碳铵50公斤,普磷35~50公斤,或40%含量以上的复合肥30~40公斤,碳铵30~40公斤。
二、播种技术1、种植方式:可采用常规平种和膜侧种植两种方式。
2、播种规格:常规平种可采用宽窄行,即宽行17厘米、窄行8厘米,或匀行行距12—15厘米;套种12行、20行任选一种;膜侧种植带宽60厘米为一垄,垄宽36厘米,垄间距24厘米;队进行间套种玉米、蔬菜等其他作物的可在播种时预留相应的带宽距离。
3、播期:最适播期在9月20日至1 0月5日。
4、播量:亩播量一般在22到25公斤,亩保基本苗32万以上。
5、播种深度:5~7厘米之间。
6、种肥:播种时每亩带磷酸二铵10~15公斤。
7、播种要求:一般在整地后1—2天及时抢墒播种,播后及时耱地保墒。
做到行直,籽粒均匀,防止漏播和重播。
推荐使用液压悬挂式圆盘开沟播种机或24行大型播种机进行播种。
三、田间管理1、灌足冬水:越冬前要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对漏水严重的田块可再次适当补灌。
严禁冰层盖苗。
2、越冬防护:在越冬期要注意防止牲畜等啃吃、侵害幼苗。
3、镇压保墒:冬春季镇压是提高越冬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一般在12月下旬土壤封冻后及时打碾,弥合裂缝,保温防冻。
枣强县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栽培技术

枣强县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栽培技术作者:张文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4期引言马铃薯与玉米套作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耕地复种指数;能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能增加耕地生产系统内的抗逆性,提高农业避灾减灾能力;高产高效,一般每亩产马铃薯2.5-3吨,亩产玉米400-550公斤,亩总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亩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
还可以改良土壤,马铃薯茎叶腐烂后,会释放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本文从套种原理、茬口安排、选用良种、播前准备、田间管理几个方面对这项技术做了详细的讲解。
马铃薯是近几年枣强县新增种植品种,历年来,枣强县的农业就是传统的三大作物即小麦、玉米、棉花轮作倒茬为主要的种植模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逐步迈进,越来越多的种植模式被农民朋友们所利用,马铃薯套种玉米就是其中的一种种植模式,是我县技术站近两年主要推广的种植模式。
1套种原理及特点马铃薯套种玉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玉米的高光效作用和马铃薯的耐旱喜阴特性,是充分利用高矮作物不同生长期进行搭配,发挥农作物调节作用和边行优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使马铃薯在夏季高温期间有玉米遮阳降温,减轻马铃薯病毒病害的发生,为马铃薯正常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适应范围广,适应不同海拔、不同类型地区,适应不同土质和肥力条件,适应作饲料、蔬菜、加工等不同需求;二是改良土壤,相互利用,马铃薯茎叶易腐烂,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高,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2合理安排播期和茬口确定最佳播期,一是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4~6月份水、热资源,避开规律性夏秋干旱;二是玉米与马铃薯共生期以25-30天为宜。
共生期过长,薯苗纤细瘦弱,抗病力减弱;播种过迟,共生期过短,则影响小春作物种植。
三是要在作物适宜生长的温度和环境条件允许范围内来确定最佳播期。
套种的作用及例子

套种的作用及例子套种的作用主要有:1. 充分利用生长期,实现一季多收,增加其他品种产量。
在北方地区一年一熟的地区实行套种,可实现二年五熟;南方在复种一年二熟、三熟的基础上套种后可达五、六熟。
2. 充分利用光能。
套种能配置合理的作物群体,使作物可以高矮相间搭配,互相生长不干扰。
如玉米套种香菇,充分利用玉米来遮挡阳光,给香菇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3. 合理利用、改良土地。
实行粮肥间套、粮豆间套,以地养地,即增产粮食又改良培育土地,有利于持续增产。
4. 能抑制病虫害。
套种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胡萝卜、莴笋、洋葱、甘蓝等蔬菜与马铃薯套种可阻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套种例子:1. 小麦+蚕豆:小麦套种蚕豆能改变田间小气候,通风透光生长植株良好,特别能减少蚕豆褐斑病、小麦锈病的发生和蔓延,能减轻旱涝灾害。
2. 大蒜+玉米:大蒜的刺激性气味,可抑制玉米螟、蚜虫等虫害的发生。
3. 大蒜+油菜:原理同上,可减轻菜蚜危害。
大蒜间作其他作物也能减少虫害发生。
4. 马铃薯+大蒜: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5. 棉花+高粱:棉田间种高粱在棉花畦沟旁栽植少量高粱,可诱集蜘蛛、蚜茧蜂、食蚜蝇、瓢虫、小花蝽等天敌来抑制棉蚜、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6. 玉米+黄瓜: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
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使黄瓜花叶病减少%。
还能利用玉米秸秆做黄瓜架条,省钱省工。
7. 葡萄+黄瓜:葡萄霜霉病和褐斑病发病率会降低。
8. 玉米+南瓜(或花生):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
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
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玉米尖形叶,花生圆形叶,一起种植不会互相挡光,提供光能利用率。
9. 玉米+辣(青)椒: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间套作

5、补偿效应
•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 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草害和 旱涝风害,且当一种作物受害时, 其它作物能充分利用未被受害作 物利用的环境因素,以弥补受害 作物的产量损失。这种效应就称 为补偿效应。
上述五大效应,就 是间作套种增产的基本 理论依据,因而实行间 作套种,应尽可能利用 上述五种效应,利用越 多越充分,效果越好。
•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可增加30%就业率 从社会 资源利用来说,我国人均耕地少,但劳动资源丰富,又有 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 于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 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 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 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农林牧的协调发展 间、混、 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 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 间的矛盾。甚至陆地作物与水生农用动植物争夺空间的矛 盾,从而起到促进多种作物全面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更 深层次发展的作用。
4)立体种植(Multistoery cropping)
• 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 从平面、时间、空间上多 层次利用空间(资源)的 种植方式。
5)立体种养(Multistory cropping
and raising)
• 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 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 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 构;或同一水体内,高经济 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 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 构。
主要农作物国内市场较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比较 (2002)
项目
国内较国际市 场市场价格高
小麦 10%
玉米 11.5%
棉花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