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犯胃型胃痛用加味左金丸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精)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56.1 砂半理中汤【来源】宋孝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剂,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1厘米=3市分)。
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
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
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
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
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
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如:(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
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
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
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
余四味仍用9克。
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见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5)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痛、腰酸,少腹胀痛,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浅谈胃脘痛治疗的_和_法

现为:患者面颊,下颌及额部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囊肿或结节,日久融合,凹凸不平,部分消退后遗留有疤痕,舌质暗,舌苔滑腻,脉象滑或濡。
对于本病的治疗,笔者以为应以化痰消瘀,清火解毒为大法,同时还要依据不同证型及病机兼挟,注重药物间的配伍应用。
病初血热甚者,多与清热凉血之品相配,药如生地、赤芍、丹皮等;病中皮损形成囊肿或结节者,多与消痰化瘀软坚之品伍用,药如法半夏、石菖蒲、山慈姑、海藻、浙贝母、炮山甲、红花、紫草等;而对于青年女性冲任不调,皮疹随经潮加重者,又当与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品结合使用,药如柴胡、香附,广郁金、白芍、益母草等。
具体施治方药为:肺胃热毒型药用桑白皮15g,生石膏30g,黄连6g,黄芩1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蚤休12g,天葵子12g,赤芍12g,丹皮10g,紫草12g,白芷10g,生甘草6g 。
痰瘀毒滞型药用法半夏10g,石菖蒲15g,山慈菇15g,海藻15g,浙贝母10g,炮山甲10g(先),红花8g,当归1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冲任不调型用香附10g,柴胡5g,郁金10g,白芍10g,天葵子12g,丹皮10g,赤芍10g,益母草12g,紫草10g,桃仁10g,野菊花10g 等。
以上,笔者仅从寻常痤疮的病机关键,皮损类型及中医临床分型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不确之处,还望同道指正。
(收稿日期:2005 03 25)浅谈胃脘痛治疗的 和 法孟胜喜关键词:和法 胃痛 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8914(2005)06 0022 0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50000胃脘痛,又称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常兼有泛恶、胸闷、气、大便不调等症。
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加味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7例_崔海燕

钡剂摄片或胃镜复查食管憩室消失者为显效;自觉症状改善,食管钡剂摄片或胃镜复查食管憩室直径缩小>1/2者为有效;自觉症状无改善,食管钡剂摄片或胃镜复查食管憩室直径缩小<1/2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 治疗36例中,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
典型病例 张某,男,52岁,教师。
2004年2月17日初诊。
主诉:近6个月以来,咽部不利,有异物感,自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微咳,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症状好转。
形瘦,面色淡白,苔薄白、舌淡红边有齿印、瘀斑。
食管钡剂摄片示:食管上段呈充盈残缺,直径约6cm。
初步印象为咽食管憩室。
又经胃镜检查确诊。
辨证为脾虚痰滞,血滞络阻。
方用憩室消散饮:潞党参、炙黄芪、乌梅各15g,川桂枝、柴胡、射干、鸡内金、蝉衣各6g,赤芍、白芷、制半夏、炙鳖甲(研分3次冲服)、蒲公英、僵蚕、炒枳壳各10g,地鳖、水蛭、蜂房各3g,蜣螂1g。
上方连服50余剂,咽部异物感消失。
又以本方制丸续服3个月,以善其后。
1年后食管钡剂摄片和胃镜复查,憩室消失,症状完全消除,亦无其他并发症。
讨 论 食管憩室是指与食管腔相通之囊状突起,其病因与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先天因素和食管运动障碍有关[1]。
本病属中医“食管痹”的范畴,系因饮食不慎,情志失调,或因食管受损后形成瘢痕等,导致气机阻滞,胃气上逆,以间歇性进食梗塞,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由于本病可能因食管壁先天性发育不全,或肌层退行性变所致,若仅仅赖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疗效则不甚满意。
脾主肌肉,痿属虚痹属实,痹实非风寒湿入络而成,即因痰湿败血留滞,故食管痹治疗,既须健脾祛瘀强肌,又要祛湿化痰,使气血流畅而痹自愈。
健脾可选参、芪、术,祛痰尤宜蜣、蛭、地鳖,并须配赤芍凉血活血;半夏燥湿化痰效著,枳壳行气消痰强肌力专,二药皆须取用;又食管痹之风非在浅表,乃入阴分与寒湿互结拢乱血脉,致阳不通于阴而痹,当用桂枝通血脉;白芷行营卫;蝉衣、蜂房、僵蚕熄内风;鸡内金消食利痰;柴胡疏肝宣发、引药上行;痹久必有郁热,憩室常继发炎变,蒲公英,射干用之最优,可清热解毒利咽;痹兼三气,邪为阴气,久病必阴亏,宜峻补真阴,当用鳖甲、乌梅,前者兼以活血,后者且可生津、去死肌、蚀恶肉。
中医治疗胃病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湿热互结证:可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宜选甘露消毒丹、胃痛宁片等。
◆瘀血内阻证:可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斑点,脉涩。可选金佛止痛丸、沉香舒气丸、元胡止痛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当上述各证型兼杂出现时,中成药应合用。
A、溃疡病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5-6餐,注意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选用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及保护胃的食物。2.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忌用煎炸的食物。3.忌用粗纤维多、硬而不消化的食物。避免用过甜、过酸、过冷、过热、及辛辣食物。
B、浅表性胃炎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5-6餐。可增加无糖牛奶、苏打饼干、多碱馒头等。2.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忌用煎、炸、烹、溜、烧、生拌的食物。宜进食奶油、和黄油(可抑制胃酸分泌)。3.忌食粗纤维多的蔬菜、咖啡、浓茶、烈酒、辣、酸、芥末及过甜的食物。
◆脾胃虚寒证:可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细或迟。宜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温胃舒冲剂(胶囊、口服液)等。
◆饮食停滞证:可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食、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宜选山楂丸、保和丸(口服液)、枳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等。
胃病患者怎样合理选用中成药

胃病中成药:选用讲究多胃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困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治疗胃病的药物市场上可谓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您患了胃病,需要用中药进行调理,该如何选药呢?胃肠病专家、北京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李乾构在此为患者细说治胃病用药方略———本报记者高朵据李教授介绍,胃病通常泛指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疾病。
中医以胃痛、吐酸、呕吐等病名概括。
临床以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倒饱、嘈杂纳少、烧心、反酸、大便或干或稀等为主要表现。
虽然人们认为中药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少,但如果服药不对症,不但不能使病情得以缓解,反而能使病情日益加重。
市场上用于治疗胃病的中成药杂而多,若不能按照中医辨症施治的原则,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因此有必要对此类常用的中成药多多了解,以便能合理运用中成药治疗胃病,提高疗效。
李教授介绍说,治胃中成药有以下几种:气滞胃痛冲剂、舒肝止痛丸、沉香舒气丸、舒肝丸、加味左金丸,它们均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功效,适用于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所引起的胸肋胀满、胃脘疼痛、痛连两肋、恶心等症。
但这类药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气滞胃痛冲剂是由四逆散加减组成的方药,有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药物组成,既能舒肝理气,又能和胃止痛;舒肝止痛丸由柴胡、香附、白芍、甘草、郁金、元胡、白术、川楝子等药组成,与气滞胃痛冲剂相比,偏重于止痛;舒肝丸中有沉香、陈皮、厚朴、砂仁、延胡索等药,沉香舒气丸由砂仁、沉香、青皮、厚朴、元胡、柴胡、槟榔组成,这两种成药与气滞胃痛冲剂、舒肝止痛丸相比,侧重于疏肝理气,而和胃之力偏弱,多用于两肋胀满疼痛为主,兼有胃脘疼痛、嘈杂吞酸、恶心呕吐等症。
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灼胃引起的胸脘痞满、灼热疼痛、急躁易怒、嗳气吞酸之症,用加味左金丸最适合。
胃苏冲剂是由紫苏梗、香附、陈皮、佛手等药制成的冲剂,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导致胃气壅滞、胃失和降的胃脘胀满、疼痛、嗳气、排便不畅等;胃气止痛丸由高良姜、香附等药组成,具有理气散寒、安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寒邪所致寒凝气滞的胃脘胀痛。
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溃疡48例临床观察

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溃疡48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肝胃郁热型胃溃疡应用左金丸加丹栀逍遥散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肝胃郁热型胃溃疡患者96例,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48例应用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果胶铋进行治疗,观察组48例患者应用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中医证候临床效果及1年后复发率。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中医证候临床疗效、1年后复发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应用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较高,1年后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标签:左金丸;丹栀逍遥散;胃溃疡;肝胃郁热型胃溃疡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胃溃疡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饮食习惯、生活不规律、个人体质等有直接关系,一般需要经过长时间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
学术界为了寻找一种更为有效、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次研究对肝胃郁热型胃溃疡患者应用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肝胃郁热型胃溃疡患者96例,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年龄在21~66岁之间,对照组中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44.6±5.3)岁,平均病程(4.6±1.3)a,观察组中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3.8±5.1)岁,平均病程(4.5±1.2)a,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肝胃郁热型胃溃疡中医诊断标准[2]:面色发红、发热、口苦反酸、心烦易怒、胃脘疼痛,饭后疼痛加重,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加味左金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左金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加味左金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方是一种医治疾患的很好的方式,那麼你了解加味左上汤吗?它是由哪些中药材构成的呢?它应当怎样服用呢?今日就来为大伙儿一一解释。
特异药方生产
黄芩5分,吴萸2分,瓦楞子3钱(煅,研),荜澄茄1钱,蒺藜3分,郁金2钱,绿皮1钱,黄芩1钱(醋炒),延胡索1钱,甘松5分,广皮1钱,白蔻1钱,佛手5分。
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肝郁气滞,气火俱升,上犯肝胆经,痛连胁肋。
特异摘抄生产
《医醇剩义》卷四
根据以上文章内容的阅读文章,坚信大伙儿对加味左上汤拥有许多的掌握吧,加味左上汤是一味非常好的中医药方,最重要的是加味左上汤的作用与功效的也是许多的,因此大伙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地的运用哦。
中医内科学课程案例第三章6胃痛

二、历史沿革
▪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首先 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 2.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 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 3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 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 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清时代进一步澄 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 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中医解剖
胃位于膈下,腹腔 上部,上接食道, 下通小肠。胃又称 胃脘。
胃脘部:两侧肋 骨下缘联线以上至 鸠尾的梯形部位。
目的要求
1. 了解胃痛的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 大体范围、预后转归、预防及护理措施。
2.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 断。
3. 掌握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 “通”法的运用。
2)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 3) 热偏盛者,加黄芩、蒲公英。 4)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大腹皮。 5)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
泻心汤。 6)纳呆少食者,加神曲、谷芽、麦芽以消食导滞。
【辨证论治】
7.胃阴亏虚证
▪ (1)辨证依据:
▪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 燥咽干。
有受寒饮冷史。
(2)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辨证论治】寒邪客胃
(3)方药:
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吴茱萸 温胃散寒
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理气止痛
【辨证论治】寒邪客胃
(4)临床应用:
1)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小茴香、蜀椒温中散寒。 2)气滞重者可加佛手、香橼、元胡索理气止痛。 3)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加苏叶、生姜、藿香、 佩兰, 或服生姜汤、胡椒汤以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