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专题——非常重要

中心地理论专题——非常重要
中心地理论专题——非常重要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也称作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其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理原理》中提出的。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这是我本人的概述,因为这里不算重点,就不详细整理)

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

1、中心地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2、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中心性可用下式来表示:C=B1-B2式中,C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从上式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3、货物的供给范围

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当消费者到中心地购买货物时,它是指消费者到中心地的移动距离;如果由商店送货的话,是指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不管哪一种情况,对于双方都有一个经济许可的空间界限,超出这一界限必将带来经济的不合理。

克里斯泰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货物的供给下限类似于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但前者是指被供给或服务的范围,是空间距离的概念,而门槛人口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如果货物的供给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话,说明中心地具有供给高级货物的服务职能,即中心职能高,一般形成的是“高级中心地”;相反,如果两个界限都小,说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低,形成的是“低级中心地”。

4、中心地的等级

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此乃本章关键):

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在构建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时,克氏首先假定了一下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在上述前提假定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一,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低级中心地为其高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2-6-18-54-...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比如m-1(m>1)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中心地连接线的中间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了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K=4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三)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K=7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喜用(?)的修正。

克氏认为,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另外,也适用于心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他认为,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稠密)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更大。行政原则比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己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一某一种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

克氏进一步强调,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的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中心地理论意义

第一,采用了数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导致了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是20世纪地理学两大发现之一,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有多种可能性,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中心地理论的不足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

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 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 值无法概括。

第三,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商业布局,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更大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集聚利益与规模效应。

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

第六,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根据理论,城市的主要作用仍是腹地的服务中心,如果腹地内没有其他城市,这种作用就十分明显。当一个区域内,有多个规模相当的城市时,城市间分工就改变了克式的中心地等级关系。在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密集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可以不依赖于对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而是依赖于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生长极理论,点轴理论

第七,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化进程。工业化阶段的生产特征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而中地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尤其当制造业产品远销全国和全世界时,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就更大,因而,无法用中心地理论来解释发展。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第八,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高水平均衡发展,信息化、均衡化,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信息联系

中心地理论与廖士景观的对比

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廖什的六边形市场系统模型是在人口和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克里斯塔勒只强调人口有规律地分布。

第二,在布局过程中,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是根据商品销售范围的上限,由上而下地布局(即首先布局的是高级中心地,然后是低级中心地);与此相反,廖什的理论是按照各种商品的必要的运输距离,即商品销售的下限,由下而上构建中心地的市场系统。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以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为特征,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在廖什的模型中,市场区域大小是比较连续地变化,即以1,3,4,7,9,12,13,…的规律变化;而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市场区域的大小是很不连续的,但呈等级变化,如K=3 的系统,是以1,3,9,27,91,…的规律变化。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两者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同一等级中心地的中心职能相同,所供给的商品的种类也相同,一般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但在廖什的模型中,即使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所供给的商品种类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不一定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由于两种模型对等级性的解释不同,因而导致了对中心地间的商品移动的说明也不相同。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所有的商品都是由高级中心地流向低级中心地,绝对不会存在相反方向的供给,而且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因为供给同样商品,所以相互之间不存在商品的移动。但在

廖什的模型中,除中央大城市外,各中心地间特别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中心职能的专业化,相互间可以供给商品,而且低级中心地也有可能向高级中心地供给商品。廖什的模型同时考虑了供给和生产这两个方面,明显要比只考虑中心性商品供给的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更接近现实。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具有高级职能的中心地人口规模也大;在廖什的模型中,没有明确论述中心地的规模,但从他的分析可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心地职能与人口并非对应,具有同一职能的中心地,人口不一定相同,中心性职能少的中心地未必比中心性职能多的中心地人口少,也就是说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1.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门槛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门槛人口的概念类似于克里斯塔勒的理论中所讲的商品供给范围的下限,但前者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的概念;而后者是指被供给的范围,是距离的概念。

一般门槛人口大的中心职能,供给的市场区域范围也大,通常在等级高的中心地布局;相反则在等级低的中心地布局。由此可见,中心职能的等级性可反映中心地规模的等级性。贝利和加里森根据上式求出各中心职能的门槛人口,然后再按照门槛人口进行中心地等级划分。

贝利和加里森的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需要人口和需求均等分布的假定,这无疑比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另外,门槛人口通过人口和事务所的回归分析比较容易求得,因此,该模型也便于实际操作。但他们的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门槛人口的概念不太明确,不能完全说它就代表了商品供给范围的下限。同时区域形状、人口密度、购买力等都影响到该模型的解释力。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1.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在区域规划布置中心地: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发展中心地”,即在中心地分布密度低的区域布局新的中心地,或者提高现有中心地的等级。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区域都能享受到城市的服务。

2.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至今为止,可以说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城市体系的最完善的理论体系。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数量、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规律,这一特性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因此,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中心地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资源变形) : 克氏理论假定: 所有城市只履行一种职能, 即中心地职能。事实上, 许多城市都是在特殊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承担着特殊的职能。如; 工矿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宗教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海港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等。由于区域城市体系是在一、二个枢纽( 中心) 的刺激下, 经过长期历史时期形成的, 因此, 在城市布局实践中, 总是先把那些严格要求满足某些地理条件的城市固定下来, 然后, 再围绕这些固定城市点, 在其市场区范围内, 布局层层的城镇体系。

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交通变形) : 中地论假定: 区域内存在均一的交通面。事实上, 交通线多是呈放射状的, 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顺着交通线掌长而形成梯形, 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此外, 中地论认为: 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会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事实上, 在短距离内, 也可出现高等级的中心地。不过, 其扇面的对接则由菱形改为亚铃型, 并随着城市化而扩展, 最终形成大城市连绵带。

3.而当我们用中心地理论即六边形模式来分析商业服务中心的空间分布时, 则主要是从商

业服务设施经营的合理性经济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人口密度和购买力的地域差异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克氏理论一直假定: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绝对均匀的。事实上, 人口密度的地域差异会影响到商业布局的模式, 根据克氏理论: 任何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大小都取决于其经营商品的限界值。因此, 在平均利润的引导下, 人口稠密区商业中心的市场区面积会缩小, 而人口稀疏区商业中心的市场区面积会扩大, 或者说, 在人口稠密区, 商业中心的等级和数量会提高,而在人口稀疏区则正好相反。购买力与人口密度具有相同的作用。

交通运输条件的地域差异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克氏理论假定区域内存在一个均一的交通面。事实上, 交通运输条件在各个方向上是不均等的, 快捷低廉交通工具的应用, 增加了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范围, 影响到次一级商业中心功能的发挥, 并使区域内商业中心的数量减少, 从而替代了过去高等级中心地购买高级产品, 低等级中心地购买日用品的规律。——以南京为例,新街口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人口密度以及购买力较大所以布置了多处商业服务中心,而在浦口等人口密度较小,交通设施不算发达地区,则商业中心地数量较少,但服务范围较广,市场区较大。

中心地理论现代的发展:

低水平均衡(中心地理论)——极核阶段——扩散阶段(点轴系统)——高水平均衡(点轴网系统)

生长极理论——制造业

点轴理论——交通沿线的发展

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内容超级经典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专题复习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 *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 *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八个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讲评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与《期末复习指导》第一、二、三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论银行业的股东掠夺与经理人掠夺 1.股东掠夺:定义以及内涵 包括股东对于债权人的掠夺和大股东对于小股东的掠夺。指(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权地位,采取多种手段从公司获得巨大收益,超过企业价值本身的收益,侵占了债权人或者小股东的权益,给债权人或者小股东带来巨大损失。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利用金融机构破产牟利,获得了超过机构价值的巨大利益,却给债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股东掠夺来自于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大股东利益与小股东利益的不一致性,来自于貌似合法的不同决策方式,可以改变股东和债权人、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分配结构。 2.资本监管原则 资本监管原则是指,要求银行资本金必须达到一个一定的比例的规定。核心资本要达到4%,资本金比例要达到8%。资本监管原则并不是直接用于防止银行机构支付危机的,而是约束银行机构表内业务(贷款)的而过度扩张的,使得银行机构把所积累的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内。当然,就资本监管而言,还应该把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的麾下,以防止表外业务的过度扩张。 3.红利掠夺方式和非红利掠夺方式的区别 (1) 非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说通过掠夺利润分配之外的途径,获得超额收益,而给其他股东或者债权人带来损失。在银行机构中,大股东可以通过贷款方式获得非红利性的掠夺收益,带来“坏账”性收益,这是非红利掠夺方式的主要方式。而在上市公司中,操纵和控制上市公司,可以让“独大”的“一股”把上市公司变成自己的“金库”后者“提款机”,大股东通过占款,或者通过关联交易,可以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给小股东带来的损失。股票发行时的虚假或者误导性陈述、同业竞争、以不公开价格与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挤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有时通过合法程序掠夺总校投资者,比如管理层随意决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与关联企业进行资产替换、在企业管理职位上任人唯亲、过高地向管理层支付报酬等,实现额外的收益。 (2)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利润、税收以及坏账三种财务指标的当期和后期的分配结构的不同时性来实现的。利润是股东的,税收是股价的,下一期形成的“坏账”由谁承担?如果不能“利润冲抵”,那么只好由社会存款人和最后贷款人来承担。此时,通过分配结构的会计制度,而股东留下了“利润”留下,“税收”给当期政府拿走,但“坏账”转嫁给社会存款人和作为最后贷款任人的国家。 4.试论述股东掠夺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影响 (1)股东掠夺的定义和内涵(见第1题答案); (2)红利掠夺方式,表现在中国的银行机构在存在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的同时,银行机构却是盈利的,以至于股东分配的利润,而不良资产却留给了社会公众。 (3)非红利掠夺方式,使得大股东通过从自己参股的银行机构借贷,然后再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资产,当银行机构破产时,企业贷款也就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部分,而股东却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4)总的来讲,股东掠夺使得股东获得巨大收益,但造成了中国银行业的巨大不良资产漏洞,成为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转嫁给了社会公众。 (5)中国的银行机构的大股东掠夺,存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特征,该特征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决定的。 5.治理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的可行性与政策选择 对于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规避,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消除。一般认为,治理股东掠夺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监管。诸如,加强民主监督;对经理人等实施薪酬政策;完善制度,对于经理人的收益进行管理;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堵塞漏洞;对违规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等等,都是治理掠夺的政策选择。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具体措施,改变坏账与利润分离的财务管理方式,分配利润必须要在以利润冲抵坏账后方能进行;严格执行资本监管原则,保证资本充足;通过资本监管,约束表内业务扩张,同时限制银行表外业务过度膨胀;增强银行业风险意识,防止

#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36695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 1,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2,阶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社会科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1.唯物论 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 ! 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 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 # 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 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 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 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人只能认识规律、尊 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 ! 两个特征: 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观) 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

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内部化理论: 2.骆驼评级体系: 3.垄断优势理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货币危机有哪些类型? 2.经济数据偏差有什么必然性? 3.如何测算商业银行铸币税? 4.如何衡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三、论述题(20分) 简述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四、材料分析题(25分) 材料1: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自诞生以来一直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政策工具。半个世纪以来,菲利普斯曲线一直是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对曲线的评价也有很大差别。菲利普斯曲线曾经为正统凯恩斯主义干预宏观经济的“相机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使资本主义变成了“可调控的资本主义”;同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又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成立,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围绕经济理论史上的供求之争,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成为了各学 派争论的突破口和政策分析工具。 ——摘自李争宇“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演变及政策意义”一文 材料2: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 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请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对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 2.你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何在?

传播学核心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研究目的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 令狐文艳 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 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研究焦点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 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 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 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 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 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会观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 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 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 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 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2.传播学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金融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金融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化工学院 XX 201200000000 在金融前沿讲座的课堂上,老师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走向,并且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 最近,社会上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的评论多了起来,银监会也开了旁听会,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围绕互联网金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从网络上看了一起好年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首届湖北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暨一起好周年感恩会上的发言,结合自己结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也谈谈感想。 我始终感觉,传统金融的本质是解决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就是一个风险的配置机构。那么互联网优势在哪儿呢?在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不确定性,其结果就是预测人们的行为偏好,以及描述未来,如果真的做到这点,以配置风险为使命的金融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最终替代金融服务,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可怕之处。也就是一般而言的,传统的金融如果不去改变自己,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就会倒逼传统金融去改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结果何时发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平台老板跑路,自融圈钱,假标泛滥,投资者的资金血本无归,这些现象也不十发生,几亿,十几亿的资金在维权之中,投资者苦不堪言,这个现象也是暂时不能回避的,但另一方面,在前进中去修正,在发展中改进,这个主基调不会改变,企业需要资金,投资人投资无法实现多元化,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而互联网金融才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手段和发展方向。我们相信,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透明,随着监管手段的慢慢见效,互联网的前进道路是越来越宽广的,我们投资人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年会上茅老的精辟分析与论述,让冬日里的投资人见到了春日的阳光,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期待互联网金融的春天早日到来。 我心目中的平台应该象茅老说的那样,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树立起敢于发展,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正确理念,在管理上更上一台阶,克服短视现象,以运营为基础,与时代接轨,与互联网最新技术接轨,多听投资人的心声,力求平稳发展,回报社会,回报所有的投资人。

公司金融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司金融 所谓公司金融就是指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从事的各项金融活动,它包括公司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等。 2.年金是指在某一确定时间里,每期都有一笔相等金额的系列收付款项。 普通年金(后付年金) 预付年金(先付年金) 延期年金(递延年金):最初的现金流量不是发生在现在,而是发生在若干期后。 永续年金:指持续到永远的现金流量。 3.永续增长年金现值? 每期现金流不是等额的C,而是在C的基础上以一个固定的速度g匀速增长,且持续增长下去,称为永续增长年金现值。 4.资本预算 公司发现、分析并确定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又称为资本预算。 5. 贴现现金流量法是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盈利指数法和内部收益率法 等三种,此外还有折现投资回收期法。 6.等价年度成本(EAC)是指某项资产或者某项目(NPV)在整个寿命期每年收到或支出的现金流量。 7.资本成本 通常,理论界是将资本成本从两个角度定义的。 (1)从筹资人角度而言,资本成本是资本使用者按照市场均衡收益率为获取资本使用权而付出的代价,即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和向股东支付的股利。 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本成本(%)= 资本使用费/ 筹资金额 (2)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因此是一种机会成本。 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本成本(%)= 资本使用费/ 投资金额 8. 经营杠杆(营业杠杆):又称营业杠杆或营运杠杆,是指在存在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公司息税前利润 (EBIT)随销售量(Q)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 9. 财务杠杆是指每股收益变动与息税前利润变动之比。 10. 资本结构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公司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既包括长期资本结构,又包括短期资本结构。 狭义的资本结构——仅指长期资本结构。 11.破产成本: 是指当公司的债务总额大于资产价值,公司面临破产时所付出的各种成本费用。 12.代理成本 是指由于利益冲突所引起的额外费用。它包括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三部分 13.股票回购 是指股份公司按照一定的程序购回发行或流通在外的本公司普通股股票的行为。 14.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是指关于公司管理层对与股利发放有关事项采取的方针政策。 二:简答 1.风险的种类 1)以公司为投资对象划分

《金融前沿》期末要点重点整理

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表外业务 随着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无风险利率开始不断下降。在负债端,为了吸引客户资金,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维持了原有成本水平,成本下降空间有限。市场化的实质是市场来决定各类要素的价格,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意味着资金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中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主体。因此,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中,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等情况,结合自身经营的实际,自主决定资金价格,调节利率水平。 利率的变化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的结果,利率水平应该由货币市场的货币流通量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罗伯逊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应该以贷放资金的供给及需求来考察利率的决定。理论分析表明,资金价格应该由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银行面临的货币供给需求状况不同,每家银行可贷资金供给需求不同,他们需要按照自己的资金实际情况来决定资金价格。 利率市场化可以优化资源资金配置,提升金融效率金融最重要的作用是调节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才能达到优化资金配置的目的。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政府管制利率会使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发展中国家想要消除金融抑制现象,需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反映资金运用的真实成本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表明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的各种金融资产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所表现出来的风险结构。主要由信用工具的违约风险、流动性以及税收等因素决定。债券的期限结构是指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待遇,但期限不同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了期限长短对其收益率的影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各种债券的市场预期,市场供求(市场分割)和期限选择不同,这三个因素在利率的期限结构决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投资者的偏好,机构投资者的负债结构、以及就金融产品本身的期限等因素都会影响利率的高低和变化。 当利率受到政府管制时,政策因素和政府意志成为影响资金价格的主要因素,而难以把上述各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定价中,不能真实的体现资金来源和运用的真实成本。各金融机构面临的具体经营条件和情况不同,资金成本不同,需要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把握来确定自己的价格,以弥补资金运用的真实成本。 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上述分析表明,要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发展不受利率波动影响的表外业务来应对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未放开时,商业银行可以在存贷差中求生存,谋发展。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利率上升,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银行业间竞争加剧,存贷差会缩小,银行最重要的贷款业务带来的收入会下降。当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对利息依赖性较高时,面临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受到利率波动的>中击。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来规避利率风险。表外业务主要以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为基础,服务于客户的金融和信息咨询需要,具有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取收入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使营业收入多样化,提高服务费收入占比,以此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利差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完整word版)公司金融重点复习资料

企业组织的三种形式1.从法律层面上划分即:个体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2.现代公司的基本类型①有限责任公司②股份有限公司③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特点: ①经批准,可以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③公司的资本总额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份可以自由转让。④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公司与金融市场的关系1).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即股本;其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即负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都是公司以信用方式从金融市场上取得的,公司经营活动与金融市场有着密切联系2).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有效配置资源。在金融市场上,市场的作用就是促成资金总是从盈余方向赤字方转移,而公司是最大的资金需求方,也是最大的资金供应方。因此,公司的投融资行为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3) 公司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实物资产 + 金融资产 = 资本权益 + 金融负债 4.公司金融的主要金融活动: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决策 5.公司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现值,必要报酬率,期权定价,风险和收益,财务决策与公司价值,财务报表分析 6.资金时间价值有两种形式:终值和现值。现值PV0:现值是指在一定的利率条件下,未来某一时间的一定量资金现在的价值。终值FVn:是指在一定的利率条件下,一定量资金在未来某一时间所具有的价值,即资金的本利和。 7.单项资产风险的衡量1)随机变量2)概率3)期望值4)方差5)标准6)标准差系数 8证券市场线SML 1.证券市场线是表明单个风险证券或各种非有效证券的风险—收益关系的。当市场处于均衡中,任何一种证券或证券组合所表示的点均落在证券市场线上。2.同样,整个证券市场的均衡关系,也可以用证券市场线表示出来,其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不同系统风险的的证券。3.用公式表示为:E(ri )= rf + β(E(rm )– rf)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9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明, 一项特定资产的期望报酬率取决于三个要素:1)货币时间价值。 2)承担系统风险的回报 3)系统风险的大小 10.CAPM模型研究的主要结论:1)证券风险可分为: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2)投资者可借助多样化投资方式消除可分散风险。3)投资者必须获得补偿才会去承担风险4)贝他系数可以衡量出该股票的市场风险。5)贝他系数是衡量股票风险的最佳方法 1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本假设1)、投资决策是针对一个确定的阶段而言的,其决策标准是使其预期效用最大化;2)、投资者以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评价资产组合;3)、投资者的预测具有同质性,即每个投资者对证券的预期收益、标准差和协方差都具有相同的估计;4)、投资者可以无风险利率Rf进行无限制的借贷;5)、所有资产都是完全可分的,投资者可以任何比例投资;6)、每个投资者都单独进行决策,个人的投资行为不可能影响到整个市场的价格;7)、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无个人所得税,无交易成本,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免费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12.β系数的含义:贝塔系数是反映个别股票相对于平均风险股票变动程度的指标。它可以衡量个别股票的市场风险,而非公司特有风险。β系数是表示某种单项证券变动相对于证券组合实际收益变化的敏感程度。是用单项证券收益的协方差与市场组合收益的方差的比率,即可得到该项资产的β系数。β系数的计算公式:β = δmi/ δ2m =ρim×δi /δm 式中:βi为第i种证券的β系数。β值可正可负,其绝对值越大,说明单项证券收益率的波动程度越高。当市场组合的β系数等于1时,反映所有风险资产的平均风险水平。β 系数大于1,表明某风险资产的风险水平超过平均风险水平;β系数小于1,表明某风险资产的风险水平低于平均风险水平;β系数等于0,表明某风险资产不存在系统风险,而存在非系统风险,且通过分散化投资能予以化解。无风险资产的β系数等于0。 13.投资决策的项目类别:1)长期资本投资项目 2)短期实物资产投资项目3)按照投资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分类:独立项目,互斥项目,关联项目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 (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谈对公司金融学的认识

对公司金融学的认识 班级:金融903 学号:09020578 姓名:雷官厚摘要:本学期我们开设了公司金融学这门课程,这是我们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学好它,就必须对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下面,我来简单谈谈我对公司金融学的认识。 关键字:公司金融公司金融主要内容 正文: 一、公司金融的含义 公司金融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进行的资金筹集与资金运用行为。公司金融是为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服务的,他筹集资金是为自身的再生产或商业活动服务,它运用资金并不是为了生息,而是谋求更高的收益。因此,公司金融也是关于如何创造和保持价值的学说。任何企业只要想生存,就要投资、筹资、生产、经营、销售,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资金的运动。可以说,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就是资金筹集和运用过程,也就是公司金融决策过程。 二、公司金融学发展史 1.公司金融理论的创建阶段——以筹资为中心(1929年以前) 2.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成熟阶段——内部控制为中心(1929-1950 年) 3.现代金融理论的形成阶段——以投资为中心(1950-1980年) 总之,公司金融学已从理论描述转向严格的分析和实证研究,从单纯的筹资发展到了金融决策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立、

完整的学科体系。 三、公司金融主要内容 公司金融的主要内容是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主要包括: 1.公司的筹资决策问题;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取得借款、赊购、租赁等都属于筹资。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筹资、在什么时候筹资、筹集多少资金2.企业的投资决策问题;如购买企业股票和债券、购买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或只能更加一种新产品等。 3.股利分配决策; 总之,公司金融的三大基本角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投资效益的好坏一定会手筹资成本影响:筹资能力的大小一定会受投资效益、股利分配的影响,而股利分配的多少一定会受投资收益、在投资机会等情况的影响。因此,只有把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放在一起研究,才能使公司金融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四、公司金融目标 公司金融的目标又称为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金融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金融管理的基本方向。最具代表性的公司金融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利润最大化; 2.每股盈余最大化; 3.企业价值最大化。

小王子-传播学核心理论

传播学核心理论总结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二.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