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

学号:2014221106220073

湖北大学

期末课程论文

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谈刘易斯拐点之争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学位类别:2014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双学位)姓名:占群

指导老师:刘和旺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3日

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 谈刘易斯拐点之争

摘要

劳动力资源是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该增长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息息相关。围绕着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民工荒”等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展开了诸多研究,提供了多种思考方式。

本文首先对“刘易斯拐点”进行了解释,提供了多位学者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具体看法,再总结了自己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的判断依据。而后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与“刘易斯拐点”的关系进行实例讨论,最后结合中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通过自己的了解简述对“刘易斯拐点”之争的看法。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 企业用工成本 刘易斯拐点之争

一、刘易斯拐点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判断标准

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 ,又称路易斯拐点),由威廉·阿瑟·刘易斯(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1968年提出,是指劳动力结构由供不应求(即劳动力过剩)向供不应求(即劳动力不足)转变的转折点。通常在一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部门的富余劳动力会逐渐转变到非农产业,由此导致农村部门富余劳动力数量减少,直至枯竭,富余劳动力由充裕转变为枯竭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AD1右移至 AD3 “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和基本框架。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就是二元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故在1972年,刘易斯发表了《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文中对“刘易斯拐点”做了进一步补充。他将“刘易斯拐点”修成两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和“刘易斯第二拐点”。刘易斯第一拐点是指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劳动力短缺;然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为吸引劳动力提高工资,直到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工资相当,这就是“刘易斯第二拐点”。

不同学者对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

易斯拐点”的到来会伴随着几个显著变化:工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工业出现资本深化,农业部门商业化,恩格尔系数发生变化以及人口类型的变化。蔡昉把上述四个方面总结为两个重要的变化标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日本学者南亮进认为刘易斯拐点是一个时区而不是时点,其伴随着熟练工和非熟练工的工资差别,非资本部门实际工资的固定增长,非资本部门对资本部门劳动供给弹性等变化。黎煦认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人均GDP达到一定的水平,被配置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吴要武则认为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就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城镇(非技术)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上升,厂商开始用资本代替劳动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重要现象。

而我根据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判断和总结了“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标准有一下几点:(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由于“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剩余到枯竭的拐点,且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故我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是判断“刘易斯拐点”的关键之一。(2)劳动力的工资是否上涨。根据阿瑟·刘易斯的观点,当进入“刘易斯拐点”的时候,劳动力无限供给(过剩)变成短缺甚至枯竭,这时必定会使劳动力工资上涨,否则将出现用工荒。所以我认为劳动力的工资状况是判断的标准之二。(3)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由于“刘易斯第二拐点”是指经济发展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阶段,从而转变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的劳动力市场为适应变化,呈现一体化的状态,故我认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为其判断的标准之三。

二.刘易斯拐点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联系

首先我认为刘易斯拐点必定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有关。接下来我将用几个实例来论证我的观点:(1)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一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73%多,相比2009年6月的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很多地区出现农民工无法就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太低,在温州,一个农民工的一般月薪期望为1500元,但实际上企业只能开出1000—1200元的工资,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得很多公司把工资压得很低。现在虽然接到了订单,但是很多订单只是企业为了稳定客户而接下来的“薄利单”,有的甚至是零利润,所以即使是缺人,也无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待遇。故通过此现象可映射出当出现劳动力短缺时企业用工成本必定会上升。而劳动力短缺又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必要条件。

(2)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人。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招工难”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用工成本优势。民工大省的“招工难”,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的信号。

(3)存量闲置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以及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部分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由于无法解决户籍、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被迫过早离开劳动力市场返乡。河南、四川、贵州等人社部门均表示,目前闲置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偏低,且以45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和55岁以上的男性群体为主,再次转移就业开发难度较大。故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速放缓,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以前的农民工有活干就算增加收入,但劳动力短缺后农民工对工资福利方面的要求大大提升。此时的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从

“只要有活干就行”到“工资太低我不干”、“议价权”逐渐从企业向农民工不断倾斜。故工资的提高促使大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前兆。

(4)供给关系的变化使用工成本升高,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的价格主要由其生产成本决定,同时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从需求的角度看,2006-2010年,第二产业分别增长13.4%、15.1%、9.9%、9.9%、12.2%,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4.1%、16%、10.4%、9.3%、9.5%,第二、第三产业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从供给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上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农民外出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一部分劳动力开始回流农村,减少了劳动力短期市场供给;农村人口长期以来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能够投入劳动力市场总量将逐渐减少,这些将给劳动力市场的长期供给产生影响。此外,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来看,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政府对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力度也在逐年增大,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和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农民工经过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劳动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求劳动力报酬不断提高。此时趋向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故可作为“刘易斯拐点”的判据之一。

(5)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2032 年进入负增长)由于内需迅速扩大,服务业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专家预计中国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 亿人,供应为8.19 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这些数据明确表明人口增长和产业改革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导致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引发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思考。

三、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谈“刘易斯拐点”之争

面对2004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技工荒”等问题,蔡昉等人于2005年首次提出,“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过渡的一个转折性标志。2007年,吴要武也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时间应当在2002—2004年之间,从此以后,城镇劳动力市场开始感受到普通劳动者的短缺,并引起了工资的快速增长。蔡昉认为,农村不再如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有1/3甚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高达1.5亿到2亿人。根据测算,2004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为23.5%,还不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4。真正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中的50%是40岁及以上的经济活动人口,也就是说,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其量只有5800万人,剩余比例只有11.7%。40岁以上的劳动力大多不愿意流动,20~30岁的劳动力数量在逐年下降,未来农业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劳动力将是非常有限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劳动力有限剩余的转变正在发生,这意味着局部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将经常出现。尽管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但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蔡昉认为,“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根据测算,曹建海指出随着工厂生产线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和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分别吸引农民工总数的17%及20.3%。而留在东部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同时,内需市场火爆对劳工需求强烈,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农产品价格上涨,留家务农的人群也在增多。

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

在蔡昉等人提出“刘易斯转折点”的同时,以樊纲、周天勇、钱文荣等为代表的一

些专家、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民工荒”只是劳动力供给的短期性、结构性短缺。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认为,“出现民工荒,就说中国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是一个误区。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增多;另一个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有了更多新内容,不再满足于只是得到生活保障,年年出现民工荒,根源在于劳动力技能结构问题。目前,我国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劳动力总量供给的不足。樊纲认为,尽管如今同过去相比,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速度在放慢,但这个“由农转工”的过程在今后十年、二十年还将继续。如果说,当一个国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下降到10%左右,预示着工业化基本完成。我国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至少还有5~15年的路要走。

而我认为,尽管学术界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标志性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但是,争议双方都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传统的、依赖低工资水平的低成本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无论劳动力供给变化如何,人力资本价格上升将成为必然。这既预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出现重大变局,同时往往也是区域发展重新洗牌的开始。面对中国即将出现的“民工荒”问题,一方面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因此,要创新制度,破除旧的发展格局,抓住机会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素支持从物质资源为主向高端人力资源为主、产品结构从一般传统加工制造产品为主向战略性新兴产品为主转变,形成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先发优势。

所以我认为中国本身的制度性因素及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规律决定了“刘易斯拐点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中国的实际有所相悖,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中国的解释力。因而不能简单地运用”刘易斯拐点“理论来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的问题。“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探讨如何发展、如何转型才是核心,当下的着力点应是改善民生福祉,并且激励劳动者不断创新。就如习总书记所谈论的如何实现中国梦,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要点。这是我认为讨论刘易斯拐点的基本结论。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就业率增长很快 对劳动力研究而言,有两个问题我想探究。第一是中国经济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有几个拐点,对中国而言最典型的,是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转向一元(刘易斯拐点)。 完成这一转变,最关键的就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我们需要看到自己距离拐点还有多远。 第二个是我国城乡的真实就业增长情况。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认识几十年不变。例如说统计资料没用,变成虚无主义;说19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是零增长,但从来没有人认真总结劳动力市场到底发育了多少。1980年代就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有1亿多,直到最近还在普遍重复这个数字。 首先来看就业率增长。很多人认为当前就业率是零增长或者就业赶不上经济增长,这是不正确的。就业率一直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非常快。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多元化以后,我们出现了统计上的问题,很多个体经济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完全是自我雇佣;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下岗工人再就业都是以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方式派到企业,这些人在统计中都没有体现,这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巨大余项占全部城镇就业的36%。 失业率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然后就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每年失业率都在下降。2005年真实的失业率只有5.2%。我国的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在上升,但从前不算下岗人员,当下岗与登记失

业并轨以后,登记失业率自然会呈现上升,而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是在下降,百分之五点几不算是很高的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2006年是1.32亿。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总量在增加,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也在提高。城乡就业的增长都非常快,和百分之十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有多少 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格局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除了乡镇企业吸纳一些劳动力之外,其他都是在农业中或者处于剩余状态。那时我测算是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来在乡镇企业之外,又生出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2006年各吸纳了2000多万劳动力。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下的劳动力相当少。当然,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和进入乡镇企业、农村私营经济的是有重合的。这一部分重合,可以被测算出来。 我比较保守地估算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说法,农村劳动人口就地或外出转移是2亿人,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1%。根据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按农产品成本资料测算,假设农业需要1.78亿的劳动力,这样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1.1亿,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2%。实际上,根据最近李剑阁和韩俊一篇文章的数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后不干农活的占47.9%,即2.3亿。这样的话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会少。 从年龄阶段来看,农业需要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现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2003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及以上为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 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2004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5269万人、16920万人和23011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6.9%,22.5%和30.6%。2004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GDP比例分别是15.2%,52.9%和31.9%。就业结构与GDP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总量的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6.9%。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的约束。GATS将国际间劳动力流动视作自然人移动。在GATS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公司内部调任人员,商务访客,合同服务提供者,独立专家)中,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contractual service suppliers)。其在外期间的报酬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这种临时性服务的期限一般为1~3年。 由于自然人移动涉及到国家的出入境管理和移民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移动严格设限。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贸易新一轮谈判的展开,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人移动自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贸易竞争力,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着劳工大量短缺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人口下降和老龄化造成了劳工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因此,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劳动力流动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问题。

这一共识,为下一轮的服务贸易谈判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 当前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特点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计,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动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总是从报酬低的地区或行业流向报酬高的地区或行业,作为劳动力要素也不例外。 当前,劳动力流动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欧美市场 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薪酬福利体系对外来劳动力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加上其存在大量劳工短缺和高失业率,开拓欧美国家的劳务市场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欧美的劳动力市场只对东欧各国和部分非洲国家开放,而对中国的开放度很低。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新进展

黄亮,彭璧玉1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信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为深刻理解有摩擦劳动力市场中的许多现象,如就业与失业、职位变动、工资分散等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分析框架。本文总结了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搜寻均衡理论。搜寻均衡理论包括匹配模型和工资公告模型两个分支。文章认为,将匹配模型和工资公告模型融合起来的综合性模型、不同工资机制下特定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应的比较研究以及实证研究中如何准确衡量市场摩擦对工资分散现象的影响程度将是搜寻均衡理论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搜寻,职位匹配,就业与失业,工资公告,工资分散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Market Search Theory Huang Liang,Peng Bi-yu [Abstract]Real labor market is characteristic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friction. Labor market search theor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recent years,and it provides a useful analytic framework in explaining phenomena such as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job alteration and wage dispersion in frictional labor market. This paper survey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market search theory:search equilibrium theory,which contains two branches,matching models and wage posting model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parts:first,matching models and wage posting model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ll-round models;second,the effects of certain labor market policies under different wage determined mechanism should be comparatively studied;third,how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market friction on wage dipersion accurately should be deeply discussed. Keywords:labor market search,job match,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wage posting,wage dispersion 研究领域:劳动、人口经济学 1黄亮,男,1981年12月生,汉族,广东新会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级劳动经济学研究生。彭璧玉,男,1966年1月生,汉族,湖南双峰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工商管理系教授。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以安徽为例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以安徽为例 发表时间:2010-08-11T09:51:40.187Z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朝林薛雪梅周加来[导读]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李朝林薛雪梅周加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受制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消除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壁垒;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安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积极推进安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对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安徽城乡经济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1.发育程度不平衡 受我国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政策等的影响,我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严重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管理落后;相比之城市劳动力市场则要完善得多,各地市都有比较正规的、固定的劳动力市场,也有临时性的、政府组织的大型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组织相对较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且渠道多。 2.就业机会不平等 第一,城乡劳动者在各地域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的机会不同。我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其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供给,使大量的劳动者无法在本土获得就业岗位。而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要多,城市劳动者比较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第二,城乡劳动者在同一劳动力市场获得的就业机会不同。这里是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首先,因主观原因使就业机会不同。从全省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对劳动力素质有要求的都在90%以上,其中,大多要求劳动者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2006年全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他们中的大多数又缺乏熟练的劳动技能,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因客观原因使就业机会不同。一方面在现有的城市管理制度下,全省各市基本都有对城市就业困难群体和下岗人员的帮扶政策和措施。这样,使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与他们的就业机会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和城镇为保证就业率而对进城务工或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者所制定的种种限制政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 3. 就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第一,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传播速度慢且渠道窄,一些偏远的农村根本无信息网络系统,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全省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近几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信息传播面和信息传播速度都要优于农村市场。 第二,在就业服务组织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就业服务组织严重缺乏。从全省外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状态,缺乏集体组织,少有政府引导。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信息收集、就业指导和咨询、推荐岗位、协助劳资双方签订就业合同等方面提供服务的组织及劳动关系协调组织严重缺乏,即使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也缺乏专门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服务的机构,从而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在我省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农民工资性收入由1995年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的11.62%提高到2008年的30.11%。从目前的状况看由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一是使在城市的农民工多处在低工资的部门。调查显示,2008年全省转移到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三个行业的劳动力占全省转移劳动力的67.6%,大都从事简单劳动;二是使他们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三是使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向城市、向正规部门流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必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2.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第一,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一方面,我省转移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低、工资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大多数农民工无时间也无能力自己出钱去参加培训;再加上岗位对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也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不能有效提高。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向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部门和正规部门流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劳动力不能自由地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影响了他们对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制约了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在农村的传播。第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不能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培训,职业技能不能迅速提高。在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政府举办的培训的服务对象是城镇劳动者而不是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虽然我省2007年颁布了《安徽省农民工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民工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助资金相对较少以及缺乏组织,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的作用是有限的。 3. 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要能够实现对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依赖于一个统一、开发、竞争市场的形成。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市场运行机制不能有效运行,一方面使农村需要的技术人员不能获得,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其自身的价值,供需双方难以科学决策,导致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失衡。大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94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达8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占人口总数68.8%,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达1750万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领域难以完全吸收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虽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 %速度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仍然超过社会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失业现象呈现增长趋势。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的就业政策;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政策,从表现看,中国己消灭失业,但许多机关、企业人浮于事、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实际上是以全体劳动者的不充分就业掩盖部分劳动者失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就业逐渐市场化,隐性失业随之而来,当前失业有四种表现形式: 1.结构它是由于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失业。2.隐性失业。它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实行充分就业政策,在改革中暴露出来。 3.自愿由于劳动者主动工参与劳动市场形成的失业。4.非自愿它是由于现行工资下,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形成的失业。有关资料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3亿人, 加上城镇失业人口, 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 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据专家估计, 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 3%左右。 二、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 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2. 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3.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5. 经济转型, 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使过去国企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6.在企业改革中,释放出大量富余劳动力。 7.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更使劳动力市场在朝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中荆棘丛生。 8.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断变动,因而对劳动者技术要求不断变化,在现有劳动者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适应企业的要求而从就业岗位上被替换下来。 9. 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10.中国劳动力市场,还面临国外人才的竞争。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劳动力流淌现状及进展趋势 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淌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的约束。GATS将国际间劳动力流淌视作自然人移动。在GATS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公司内部调任人员,商务访客,合同服务提供者,独立专家)中,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要紧是“合同服务提供者”(contractual service suppliers)。其在外期间的酬劳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这种临时性服务的期限一般为1~3年。 由于自然人移动涉及到国家的出入境治理和移民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移动严格设限。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贸易新一轮谈判的展开,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由于进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人移动自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贸易竞争力,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能够关心他们摆脱贫困。而关于发达国家来讲,普遍存在着劳工大量短缺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人口下降和

老龄化造成了劳工严峻短缺;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因此,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劳动力流淌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问题。这一共识,为下一轮的服务贸易谈判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自由流淌奠定了基础。 当前国际间劳动力流淌的区域特点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可能,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淌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总是从酬劳低的地区或行业流向酬劳高的地区或行业,作为劳动力要素也不例外。 当前,劳动力流淌要紧是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欧美市场 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薪酬福利体系对外来

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

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 指标体系——业务部分(LB102-2005) 一、指标体系范围 本指标体系为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中普遍应用的公共信息。 二、指标编码原则 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核心数据标准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LB001-2000)》(以下简称《通则》)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指标分类和编码。 三、主要名词解释 1.数据库(表)号。是数据库(表)的编码,采用三层四位字符形式表示。 2.指标名称。指数据指标在劳动力市场业务工作中的通用中文名称。 3.指标编码。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名,用四层六位字符形式表示。 4.指标类型。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计算机处理类型。类型用字母表示,其中:N为数值型,C为字符型,D为日期型。 5.指标长度。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的长度。数值型指标的长度以“m,n”或“m”的形式定义,其中n表示小数位数,m减n为整数部分位数。日期型指标的格式为“YYYY-MM-DD”。其他类型指标的长度定义为整数。 6.代码标识。“Y”表示该指标的取值为一组代码,要与代码表一起使用。 数据库(表)编码和指标编码各层、位的含义见《通则》。 四、编制结果 1.本指标体系共编制指标865个。按指标编码排序的结果见附件1。 2.选择其中重要的关键性指标163个,连同可由其他指标生成的指标12个,共175个构成核心指标,见附件2。 五、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表)名称和编码 (一)综合信息表 1.参数信息类 AA01 综合参数信息表 AA02 职工平均工资信息表 AA04 银行利率参数表

AA05 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参数表2.单位信息类 AB01 单位基本信息表 AB02 单位参保信息表 3.个人信息类 AC01 个人基本信息表 AC02 个人参保信息表 (二)城镇就业失业管理 1.个人信息类 CC02 失业登记信息表 CC03 就业登记信息表 CC0B 个人工作履历信息表 CC0D 个人专业技能信息表 CC0F 外国人港澳台就业信息表CC0H 就失业变更信息表 CC0G 解聘备案信息表 CC0K 失业人员动态管理信息表(三)再就业优惠管理 1.单位信息类 CB10 享受优惠政策单位信息表CB11 企业开办费信息表 2.个人信息类 CC10 优惠证办理信息表 CC11 享受优惠政策就业信息表CC12 社保补贴发放记录表 CC13 工资补贴发放记录表 CC14 小额贷款申请记录表 CC16 个人其他待遇享受信息表(四)职业介绍 1.单位信息类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摘要: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演进揭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在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严重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分割的原因来自劳动力供给方面、产业方面以及制度等多种因素。中国要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关键是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实践上可从多个方面同时推进。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体化 《珠三角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广东省今后重大发展任务之一。要“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中“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一、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新古典学派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一直是公认的主流学派。该学派有许多代表人物,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第一,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而将其他影响因素如法律、制度、文化等作为事先给定的因素;第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假设为:经济人、理性选择、偏好独立;第三,对劳动力市场本质的假设: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在市场自由进入和退出,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运用边际决策原则,即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是有利可图的。二是常常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假设条件少,能够推断出精美复杂的经济模型,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致命缺陷:一旦假设条件稍有偏差,模型和预测结果便可能被全部推翻。 根据上述对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出,在其理论框架中,劳动力市场被当做是富有竞争性的、统一的整体,不存在地区、城乡等的隔离现象,这是分析个人和企业行为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MS)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假设截然不同,认为新古典学派的竞争性假设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现实(如贫穷、歧视、与人力资本相悖的收入分配等),忽略了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性质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该理论的特点是:劳动力市场不再被看做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有不同的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因素是集团因素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第一,侧重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和工资的决定,而新古典学派侧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强调制度、组织、习俗包括社会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 最早全面阐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是多林格和皮奥里,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有高度组织的正式劳动力市场,有详细的雇佣决策原则,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其需求方生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工资分配遵循的并非新古典的边际原则,劳动者收入高,升迁机会较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雇佣与工资分配则根据边际决策原则决定,市场力量工资和就业决定中发挥主要作用。其需求方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小公司或行业,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一级市场与次级市场之间存在流动障碍。 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学派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出发,认为人力资本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分割主要来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作者:————————————————————————————————日期: 2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学生姓名:孙娇娆 学号:201103131033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一班 指导老师:郑伟波

相关概念:1、歧视,顾名思义,是指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它是一个明显带有贬义的词汇。 2、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方面等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分为工资收入歧视、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 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产生,据专家预计,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状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不得不承认,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包括种族、工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宗教、地域、国籍等等。下面主要从性别、身体素质这两个方面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分析一下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歧视性别歧视身体素质歧视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 一、导论 2011年03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沃尔玛女员工提交的性别歧视案件诉讼举行听证。众所周知,沃尔玛是美国拥有雇员最多的企业,目前全球共拥有4300多家门店,员工达140万人。据说曾在沃尔玛工作过的160万女性雇员都可能加入这次集体诉讼。美国媒体预测,如果法院准许这些女员工提交集体诉讼,那么此案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有关性别歧视的最大规模的集体诉讼,该公司也将面临着上百亿美元的赔款。此次裁决也将为未来劳动歧视诉讼设定先例。 这个性别歧视案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各地关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事件纷纷被报道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二、典型的歧视案件分析 2、1性别歧视 这起引发全美关注的案件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今年48岁克里斯蒂是最早发起诉讼的人之一,她在1986年就开始在沃尔玛工作,到2000年,她已经成了所在超市里工龄最长的小时工,但她却发现自己的工资和那些工龄只有自己一半的男性员工一样,同时她提出担任领导职位的要求都被上级忽视掉了,而这些职位总是被新聘用过来的男性占据。于是,她走上了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并且克里斯蒂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发现和自己有着类似遭遇的女性很多,她们认为女性在这里被视为“二等雇员”。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零售业巨头陷入如今这个尴尬的局面呢?答案不言而喻。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尽管我们总是高喊男女平等,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在我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婚后妇女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何尝不是一种歧视。而在现代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对妇女的歧视现象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 上述案件代表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的表现。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不仅表现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劳动着就业艰难,还表现在男女“同工不同酬”。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年均收人为7409.7元,是男性收人的70.1% ,男女收人差距比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99年的年均收人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人的59 , 6%,男女收入差距比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发表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国际劳 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 90年代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大量职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 ___严重的就业“冲击波”(图一)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著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该模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按照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 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

城市流入。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 图二直观地描述上述几个模型的思想。横轴OO’表示一个经济中给定的劳动力总量。农村劳动力从原点O向右,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由曲线MPRL表达。城市就业从O’点向左计算,曲线MPUL代表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如果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两部门劳动边际产出相等,均衡工资就是Wc。在均衡工资条件下,总劳动力中的OL部分配置给农村,LO’配置给城市,全社会没有剩余劳动。但是,如果城市标准工资(Wu)定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即Wu>Wc,城市就业就会减少,城市出现公开或隐蔽的失业(LL);但此时城市期望工资(W),即标准工资与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仍然高于农村均衡工资,因此农村就业量还仍然按照XX’曲线向城市流动,形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价格提高,农村就业减少,而城市公开或隐蔽的失业进一步增加,从LL增加到LL。 以上模型假定农村劳动力可 ___向城市部门流动。但是如果存在着禁锢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情形又会不同。在部门间劳动流动被隔绝的条件下,城乡之间可能持久保持工资水平的显著差异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劳动力流动。“两元模型”无从分析这样的情形,因为“两元”之间的隔绝,使得每个部门都近乎孤立地决定其内部劳动力的供求和定价。这正是改革前中国的情况。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

11470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选考)

11470国际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就业 第一章海外劳动力就业概述 1、国际劳务输出:劳动者从一国向另一国或国境外某一地区转移,在外国或外地劳动,同时获得劳动收入。 2、国际移民:离开本人祖籍国或此前的常住国,跨越国家边界,迁途至另一个国家的人。 3、技术移民::符合接纳国相关规定的高技术移民工人,能够得到比其原居国更好的待遇或自认为更合适的发展机会,一般在居住期限、改换工作及家庭团聚等方面均享有优惠待遇。 4、项目制移民工:由移民工人的雇主带往他国,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特定项目工作的工人。 5、国际人口迁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国际迁移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急剧增加②迁移流向法律巨大变化,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土 ③欧洲人的回迁及外籍劳工的迁入使得其由过去的人口净迁出地变成了人口净迁入地 6、简述国际移民产生的原因. ①全球化的后果②经济上的原因③发达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内的原因 ④政治方面的原因⑤跨国移民网络的原因⑥西方国家移民政策的原因 7、简述当代国际移民的特征。 (1)国际移民的频率提高、数量增加 (2)女性移民的数量日益增加。 (3)国际移民的流向发生变化。 (4)移民的素质要求在提高,移民政策的重心朝吸引科技人才方向倾斜 8、简述当代国际移民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人口的跨境迁移,无论是距离之远、流量之大乃至构成之丰富,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具体来说,1990~2013年国际移民四种流向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①由南向北的流动是国际移民的第一大流向,但所占比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②南一南国家之间的移民是国际移民的第二大流向,其所占比例与南一北流向接近。 ③北一北在国际移民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并非所有的移民都迁移到发达国家。 ④北一南移民在移民总数中占少数。 9、北一南流向移民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南方的经济机会增多。北方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南方新兴经济体对技术劳动 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北一南移民增加的部分原因 (2)跨国公司在全球特别是南方的扩张,为北方的技术工人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职位 (3)出生于北方的移民回归南方祖籍国的规模在一些国家有显著增长 (4)在非经合组织国家留学的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 (5)越来越多的北方人退体后为了寻求温暖的气候和更低的生活成本而移民南方,成为退休移民。 10、简述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①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②中短期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11、分析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效益。 ①对流入国的经济效益②对流出国的经济效益③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对各国的经济影响 ④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动因⑤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政策含义 12、试述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 ①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②国际劳动力流动方向呈现多样化 ③普通型劳动力的流动趋缓④服务业劳务需求明显增长 13、国际移民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①移民为美国节省教育费用②移民对美国的人才供给作了有效补充 ③移民增加了美国的人力资源总量,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 案例1:中新网2月23日电(财经频道记者马丽): 2011年春节刚过,“用工荒”便再次席卷东部沿海地区。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城市劳务市场迎来了新一批返工潮,此前未能达到招工预期的企业纷纷渴望抓住这一时机,而结果却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民工市场的“唱荒”阶段,不少企业为招工难而头疼不已。年关刚过,“用工荒”的报道便见诸各大媒体的显著版面。今年对企业来说,招工似乎比往年来的更加棘手。原本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开始大面积“召回”本地农民工,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西部城市建设和企业西进步伐的加速,农民工回流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结构性招工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中西部企业今年也加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农民工短缺现象更加明显。而面对“80后”撑起的外出农民工主力军,在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面前,企业要如何抓住这一新生力量?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虽然针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已经在大力推进,但与2.42亿的农民工总数相比,农民工各项权益的整体保障率仍相对偏低,而随着新一代农民工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能够立足人本,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案例2:(英国)FT中文网 (2009-03-10)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铮 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今年“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入了“为大学生找工作”的具体措施。3月7日,人大、政协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也均与此话题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预测,今年大概只有300多万的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不到应届毕业生的一半。 由案例1可以看到,我国在近年来每年都会遇到“民工荒”。“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我过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提高,各项产业迅速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变化很大。东南沿海一带分布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到来,但是在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工厂倒闭,从各地而来的农名工又返回到家乡。在春节前后是劳动力最缺的时候,这是季节性因素,因为大家都回家过年。年后,企业生意好转,有订单了,但劳工没有及时接到信息,以为还是没工作,所以选择不继续外出打工,这是信息不对称。现在在外打工的收入还不如村里人在家创业挣的多,索性就呆家里了。这是待遇问题。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2、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也即剔除了物价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3)、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 (5)、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2、劳动力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市场性、竞争性、开放性、层次性、规范性。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还有自身的特性,表现在: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3、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 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论述题: 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身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地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