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饲料养殖产业对粮食物流格局的影响(doc 22页)

东北饲料养殖产业对粮食物流格局的影响(doc 22页)
东北饲料养殖产业对粮食物流格局的影响(doc 22页)

东北饲料养殖产业对粮食物流格局的影响(doc 22页)

更多资料请访问.(.....)

此资料来自:

.(....)

联系电话:020-.

值班手机:

提供50万份管理资料下载

3万集企业管理资料下载

1300GB高清管理讲座硬盘拷贝

更多企业学院:...../Shop/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 《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 《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 《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 《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 《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 《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

饲料行业巨头布局东北饲料养殖产业

北兼并、重组、新建的饲料企业,新希望集团在东北三省已拥有28家饲料加工厂,总产能超过400万吨。

图表1:新希望集团(含六和)东北投资布局图

东北三省是中国肉蛋奶生产大省,又是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饲料资源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尤其适合饲料、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内各大饲料企业均视东北地区为扩张市场份额的又一块“新大陆”。近3年来,国内各大饲料集团纷纷加大在东北投资、并购力度,并且跑马圈地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新希望集团,广东温氏集团8月底分别与辽宁朝阳、内蒙赤峰两市签订了“双百万”投资计划,将在5年内在两市分别建成年产100万吨饲料、出栏100万头生猪的收储、加工、饲养一条龙工厂。双胞胎集团则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并购、新建12个新厂生产猪配合饲料,总产能将由目前的32万吨扩大到400万吨。在饲料、养殖行业巨头的推动下,东北饲料养殖规模化加速前行。

图表2:2010/2011年度东北三省玉米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粮信息中心

大型饲料集团在东北布局以及扩张计划详见附件1。一、饲料、养殖规模化对东北饲料原粮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东北饲料养殖规模化进程是否会加大饲料原粮的消耗量?一是要看东北居民的蛋白需求是否会因为饲料养殖规模化而大幅增长;二是要看养殖方式改变是否会改变饲料原粮的消费结构。

(一)饲料养殖规模化不会带来东北蛋白需求大幅度上升

对于一个地区饲料用粮的需求增长,最根本的是原因是居民对蛋白需求的增长。

图表3:2009年东三省与山东肉蛋奶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单位:万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

肉类总产量389.0 226.2 187.6 684.0 禽蛋263.0 98.6 101.9 377.0 奶类115.6 44.5 528.7 258.0 人均占有量(kg)177.7 134.8 213.9 139.3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表3为2009年东北三省与山东省肉蛋奶产量、人均占有量比较。总体来看,东三省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居全国前列;辽宁、吉林两省肉、蛋,黑龙江省禽蛋人均占有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图表4为国内饲料产量前5省及东北三省一区饲料产量、

人口及人均饲料占有量比较表(饲料产量为年产5万吨以上饲料企业2011年产量预测)。其中辽宁省为各省中人均占有饲料量最多的省份;与人均蛋白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相比,吉林、黑龙江两省人均饲料产量低于山东、广东两省,表明辽宁饲料、养殖工业化程度较高,而吉林、黑龙江省畜牧饲养业生产能力较好,但农民自养、自配饲料比例较高。

图表4:2011年工业饲料产量与人口情况

地区饲料产量

(万吨)

全国产

量排名

饲料产量

同比增长率

人口

(万)

十年人口

平均增长率

人均饲料

(吨)

广东2020 1 7.4% 10430.

3

1.90% 0.19

山东1971 2 8.3% 9579.3 0.54% 0.21

河南1213 3 5.1% 9402.4 0.16% 0.13

辽宁1182 4 5.2% 4374.6 0.32% 0.27

河北1165 5 7.2% 7185.4 0.64% 0.16

黑龙江677 8 3.0% 3831.2 0.38% 0.18

吉林443 14 4.5% 2746.2 0.07% 0.16

内蒙古256 20 0.4% 2470.6 0.39% 0.10 数据来源:国粮信息中心及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肉、蛋、奶产量居前,人口增长缓慢,居民对蛋白消费量增长已经到达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未来东北三省本地消费量将随着当地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保持稳定的增长。饲料产业规模化发展将主要是整合小规模产能,养殖业规模化将挤占农民自养份额,对东北地区蛋白消费增长以

及结构不会带来本质影响。

至于未来东北地区是否会由饲料原料输出地转变为肉蛋奶制品输出地,还要具体分析未来大宗散粮与生鲜制品运输成本、以及当年国际、国内饲粮成本对比等问题。考虑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并不像山东、广东、河南、河北一样背靠更广阔的内陆腹地,我们认为对饲粮的需求还是与本地需求更加相关。

(二)规模养殖部分替代农民自养:玉米、豆粕消费结构改变

近两年来,由于农户小规模养殖比较收益偏低,农民自养比例不断降低。2010年,全国工业饲料产量增长9.5%,同期国内肉蛋奶总产量增长2.5%,显示出全国饲料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自养比例在逐渐减少。

图表5:2008~2010年全国肉蛋奶产量单位:万吨2008 2009 2010 2010年较同比增长肉类总产量7278 7649 7925 3.6%

禽蛋2702 2743 2765 0.8%

奶类3781 3517 3570 1.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据我们了解,新希望、六和、双胞胎大型饲料集团主要生产配合饲料,温氏集团饲料主要供集团养殖使用。对东北饲料原粮消费格局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新增产能对农民自养、

自配饲料的替代。

想要清楚了解工业饲料用量增加的趋势对东北饲料原粮消费的影响,首先需要清楚饲料分类以及农民自配料与工业饲料玉米、豆粕用量的不同之处。

1.饲料分类

简单的来讲,饲料成分按动物需求简单的分为三大类:能量料(如玉米、小麦),占饲料配比的55%~70%;蛋白料(如豆粕、菜籽粕),占饲料配比的10~28%;还有就是添加剂,为动物提供微量元素。

根据功能不同,工业化生产的饲料主要分为配合饲料、浓缩料和添加剂饲料。配合饲料就是能够直接使用的饲料;浓缩料是需要添加能量料后使用的饲料;添加剂饲料则需要用户自行添加能量料、蛋白料之后使用。选用不同种类饲料、不同配方饲料会产生不同的肉粮比和养殖周期。

因此规模化养殖与散户饲养替代导致饲料原粮消费变化问题也可以转换为使用配合饲料养殖替代使用自配料的玉米、豆粕消费量如何变化的问题。

由于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会大量使用青粗饲料、农家饲料,因此,总体来看,规模化养殖将提高配合饲料使用比例,从而导致玉米和豆粕使用量的变化。

图表6:2010年东北三省各类饲料产量比例

数据来源:国粮信息中心

2.对玉米消费的影响:需求增加

⑴理论估算:配合饲料替代自配饲料,猪饲料玉米消费量提高66.7%,禽饲料玉米消费量提高38.1%

玉米在配合饲料中的比例如图表7所示。以2009年东北三省饲料产量数据为例,按照配合猪料中玉米占60%、禽料玉米占55%、反刍料玉米占25%计算,2009年用于配合饲料生产的玉米约为600万吨左右。相对于当年东北三省饲料用玉米1181万吨而言,其他养殖户用于配合浓缩饲料、添加剂饲料所使用的玉米为581万吨。

图表7:配合饲料主要成分所占比例单位:% 猪饲料蛋鸡饲料反刍料水产饲料玉米60-70 55-58 25

豆粕12-28 8-10 30 26-30

麸皮5-18 11 0-10

菜粕5-15

棉粕22-25

图表8:09年东北三省配合饲料(左)、浓缩饲料(右)各类饲料比

数据来源:布瑞克环球如果将浓缩饲料(占全价料的30%)、添加剂饲料(占全

价料的3%)折算成全价饲料(5855万吨),那么东三省2009年生产的配合饲料(1202万吨)仅占饲料产量的20.5%,却消耗掉了50.8%的玉米。数据表明,单吨配合饲料所消耗的玉米是农户自配料所用玉米的一倍以上。

不过配合饲料与农户自配饲料养殖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配合饲料猪肉的料肉比可达到2.5~2.6:1,禽类料肉比可达2.1:1,农户自养平均水平约在3:1。因此,粗略估算,如果规模化饲养生产1吨猪肉取代散户自配饲料生产1吨猪肉,将多用玉米0.6吨;禽肉则多用玉米0.32吨。如果当地居民对蛋白需求不变的话,散户自养改为规模化养殖后,猪饲料玉米消费量将提高66.7%,禽饲料消费量将提高38.1%。

图表9:规模化养殖对玉米消费量的影响

1吨猪肉1吨禽肉单位:吨

料肉比玉米用量料肉比玉米用量配合饲料 2.5 1.5(60%) 2.1 1.16(55%)自配饲料 3 0.9 3 0.84

替代后玉米消耗量增加0.6 0.32

玉米用量增幅66.7% 38.1%

按照新希望、温氏集团、双胞胎集团在东北三省(不含内蒙投资)新增产能计算,5年后预计玉米消费将增加104万吨。如果加上其他企业的扩产,5年后玉米消费增加可能在150万吨左右。

图表10:三大集团在东北新增产能对玉米消费影响

单位:万吨

新增产能

玉米消费

量合计

玉米消

费增加猪禽

猪肉饲料消耗玉米禽肉消耗玉米

新希望33.0 49.5 5570.0

广东温氏11.0 16.5

双胞胎250.0 150.0

合计216.0 70.0286.0104.0备注:出栏重按猪110公斤/头、鸡2.5公斤/只、鸭3公斤/只(料肉比2.5)计算

⑵相近样本比较——山东省饲用玉米消费情况

对于饲料养殖工业化进程,东北三省推进速度有较大差异。从图表4中数据可以看出,辽宁在东北三省中饲料养殖工业最为发达,而且未来5年行业巨头在东北地区投资举措也都以辽宁为重点。未来辽宁饲料养殖工业究竟会发展至什么水平?同样是产粮大省、拥有丰富岸线资源、饮食习惯与东北地区相似的山东省,可能是最好的参照。

图表11:广东、山东、辽宁省情况对比(2010年)

地区人口(万)饲料产量

(万吨)

玉米消耗

量(万吨)

玉米占饲

料产量比

人均饲

料(吨)

人均肉蛋

奶(吨)

广东10430.

3

1880 614 32.7% 0.18 0.05

山东9579.3 1819 1211 66.6% 0.19 0.14 辽宁省4374.6 1123.1 606 54.0% 0.26 0.18

数据来源:国粮信息中心及中国统计年鉴

图表12:东北三省与山东省饲料生产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国粮信息中心由图表12可以看出,辽宁省配合饲料产量比例为64%,超过东三省的平均水平,但是工业化更为发达的山东省配合饲料产量比例已经达到92%,浓缩饲料的份额已经下降到5%。如果未来辽宁省饲料、养殖工业发展到山东目前的水平,对玉米消耗量将有怎样的影响?图表13数据为新希望、双胞胎、温氏集团在辽宁投资5年后饲料产量变化情况与假设未来辽宁饲料产量结构达到山东当前水平,辽宁饲料生产、玉米消耗情况的预测。

图表13:辽宁省饲料产量发展与玉米消费增加预测

单位:万吨

2010 2015 按山东目前比例量占比量占比量占比

配合饲料723.3 64.4% 1063.3 78.1% 1221.8 92.0% 浓缩饲料379.8 33.8% 277.8 20.4% 70.4 5.3% 添加剂饲料20 1.8% 20 1.5% 35.9 2.7% 饲料产量合计1123.1 1361.1 21.2% 1328.0 18.2% 玉米消耗增量74 149.5

⑶玉米消费变化小结

2010年辽宁玉米结余为158.3万吨。如图表13所示,5年后辽宁省饲料玉米消耗量将增加74万吨;如果饲料养殖

工业规模化程度达到山东水平,饲料用玉米消耗将增加149.5万吨。到那时,辽宁将没有能力外调玉米。

综上,随着饲料养殖工业的发展,东北三省对于饲料用玉米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按已知和预计的投资计划,预计5年后,东北三省饲料用玉米需求将较目前增加150万吨。按照同样测算方法,假设未来辽宁、吉林两省饲料养殖工业化程度达到山东目前水平、黑龙江饲料养殖工业化程度达到辽宁目前水平,东北三省玉米需求将较目前增加280万吨以上。

虽然饲料、养殖行业工业化、规模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农民自养并不可能被完全取代。自配饲料能够大量利用不构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农户养殖能够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单位养殖成本还是要低于规模化养殖的。近几年由于养殖效益不佳,农户养殖比较收益偏低,农户饲养意愿逐年下降。但在饲料工业对玉米依赖度过高、原粮大幅上涨的背景下,规模化养殖对农户散养的替代是有限的。最终会在肉蛋奶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下,规模化养殖和散户饲养肉蛋奶生产比例将找到其平衡点。

3.对豆粕消费影响:并不显著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饲料养殖规模化对农户散养模式替代体现为配合饲料对浓缩饲料的替代。而这两种饲料成分中都含蛋白料,应该说饲料养殖工业化进程对蛋白料消费的

影响并不显著。近年来国内豆粕需求持续增加主要是由于国际大豆持续丰产、国内油脂加工能力大幅增加使得豆粕价格保持低位运行,与菜粕、棉粕等其他蛋白原料相比出现比价优势。

总体上看,豆粕消费的变化与当年各类蛋白原料比价关系、豆粕供需情况、工厂配方偏好的关联更为密切。

⑴近三年大豆进口剧增:动力来自压榨需求

近3年来,国内主要口岸大豆进口量确实在大幅增长。图表14为2007年~2010年山东省、东北三省大豆供给情况。

图表14:东三省与山东省大豆供给情况

单位万吨

山东东三省

产量进口量总供给产量进口量总供给

2007年40.7 721 761.7 630 115 760 2008年40.1 828 868.1 760 192 952 2009年39.6 849 863.6 704 321 1025 2010年43 1213 1256 700 537 1237 2010年山东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212.8万吨,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22.1%,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较2009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364.1万吨,增幅高达43%,较2007年的进口量增长68%。同期辽宁口岸大豆进口量增幅更是惊人,三年累计进口量增加了4.7倍。

图表15:2010年东三省与山东省饲料用豆粕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饲料产量折合全价

大豆压榨量

豆粕

产量

饲料豆粕

消耗量

豆粕占折算

后饲料产量

辽宁1123.1 2656 420

900 330 264 9.94%

吉林423.9 1023 130 102 100 9.78% 黑龙江657.2 2215 350 274 216 9.75% 山东1547 3671.6 780 612 600 16.34%

图表14大豆进口量与图表15大豆实际压榨量数据对比显示,山东与东北三省的豆粕需求小于豆粕的生产量,表明大豆进口需求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压榨需求而非饲料对豆粕的需求。

①山东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原因简析

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0年山东共有4家大豆压榨厂竣工投产,合计日压榨能力为15000吨。此外,长期停产的山东坤华集团(1000吨/日)和蓝山集团(1200吨/日)的两家油厂分别被晨曦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公司租赁经营,大豆有效压榨能力也出现增加。

2010年山东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除了得益于省内压榨量提高外,贸易量大幅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2010年进口的1213万吨大豆中,本省压榨为780万吨左右。其余则销往内陆省份。据悉,2010年山东晨曦集团进口贸易大豆300多万吨,昌华集团进口贸易大豆100多万吨,这两家公

司占了山东大豆进口量的1/3,部分进口大豆销往山西、陕西、四川、河南、湖北等省。

②辽宁省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原因简析

2007年辽宁、吉林两省新建投产、恢复生产的大豆压榨厂合计新增日压榨能力4500吨。除了压榨能力增加导致大豆需求增加外,2010年辽宁大豆进口的大幅增长还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2008/2009年度国家先后下达了150万吨中央储备大豆和575万吨临时存储大豆的收购任务,2009/2010年度和2010 /2011年度国家继续对国产大豆实行托市收购政策,东北地区国产大豆大部分进入国家储备,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往年加工部分国产大豆的辽宁和吉林油厂压榨国产大豆数量大幅减少,这直接导致了2009年、2010年辽宁进口大豆数量大幅增加。

按照临储大豆拍卖进度推测,目前仍有400万吨以上国产大豆尚在国库之中。

⑵相近样本比较——山东省饲用豆粕消费情况

图表15中山东的数据显示,山东饲料生产中,豆粕平均占比达到16.3%,高于东北9%~10%的水平。除了工业化水平较高外,这与山东发达的水产养殖也十分相关。如图表7所示,水产料不使用玉米,豆粕使用比例较高。

即便如此,我们也将山东作为发展样本,对东北豆粕使用情况做以预测。图表16为假设未来东北地区饲料生产中,

豆粕在全价饲料中比例达到12%、14%时,豆粕需求变化以及带来的大豆需求变化的预测。

图表16:东三省饲用豆粕需求预测

单位万吨2010豆粕

消耗量

2010年

大豆需求

未来豆粕需求预测

2010大

豆产量

豆粕占全价料比

12% 大豆需求14% 大豆需求

辽宁264 337 319 407 372 474 32 吉林100 128 123 157 143 183 83 黑龙江216 276 266 339 310 396 585 合计580 740 707 902 825 1053 700

当前的情况是,按照2010年东北三省压榨需求,假设国产大豆能够达到顺价正常进入压榨市场,当前东北国产大豆压榨量能达到500万吨左右,则进口大豆量在400万吨左右。

当豆粕比例达到12%时,折合大豆需求为902万吨。如果按照当年黑龙江、吉林产大豆压榨量400万吨计算,东北三省进口大豆需求为502万吨。

当豆粕比例达到14%时,东北三省对大豆需求为1053万吨。如果按照当年黑龙江产大豆压榨量400万吨计算,进口大豆需求为653万吨。

⑶豆粕需求变化导致大豆进口需求变化情况小结

总体来看,大豆进口需求主要受压榨需求拉动,饲料养

殖规模化推进会一定程度使得豆粕需求增加,但在全价料中配比超过12%后才可能使对进口大豆的需求超过2010年水平。

二、东北饲粮需求改变下的散粮物流格局

1.玉米物流格局

在饲料养殖行业规模化进程大力推动下,未来5年东北玉米由于工业化替代散户自养而导致的需求增加在150万吨左右,随着饲料养殖工业的持续发展,替代导致的对玉米需求增加量可能达到280万吨。与之相对的,就是东北玉米输出量的减少。

从地域来看,辽宁省需求增加在150万吨左右,面临着由玉米输出省转为供需平衡省;吉林、黑龙江贸易粮源也将减少130万吨。对于港口物流而言,未来锦州港周边粮源将不断减少,锦州港、鲅鱼圈港未来玉米货源主要将来自吉林、黑龙江两省,对铁路集运依赖增加,与我港竞争形势更加激烈。

当然,未来也并不是一片黑暗——转基因种植技术的应用以及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之间的博弈,也许会使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有大幅增加的可能。按照中国目前饲料养殖规模化发展的速度,如果不发展转基因种植技术,中国的玉米产量已经不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2.大豆物流格局

尽管经过分析后,我们得结论是大豆进口增长豆粕需求并不是最主要的拉动因素,大豆进口更主要的是受到压榨需求增加的影响。东北地区饲料养殖业规模化进程暂时对大豆进口量方面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各大饲料养殖巨头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沈阳、锦州周边,这会使得当地豆粕需求增加,不排除可能导致沈阳、锦州地区的大豆压榨企业开工率高于其他地区从而使局部地区大豆需求增加。未来我们应注意与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保持良好关系,稳定与该地区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保持我港大豆进口份额,更能增加L18车由港口-产区的反向物流量,提高我港车辆使用效率和效益。

与大豆进口量变化更为相关的是国产大豆的产量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可能较去年下降1000万亩以上,据初步估计产量下降应在100万吨以上,可能引起国产大豆价格的上涨。预计下一年度东北口岸大豆进口量有望重返400万吨以上。

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除了饲料养殖工业化进程对玉米、大豆需求的影响外,东北地区原料比价关系、存栏周期性变化、食品安全问题下饮食结构的改变、地区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因素都会对饲料原粮的供需情况带来影响。力求准确判断东北玉米出口、大豆进口形势,要求我们密切跟踪产业发展变化。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货物输出由大宗原材料商品输出向精加工成品商品输出转变是未来的趋势。作为港口物流企业,捕捉货物市场变化、顺应市场发展调整业务模式、扩大货源品类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大型饲料企业集团东北采购能力迅速发展更值得关注

除了加大在东北饲料、养殖行业的投资并购力度,大型饲料养殖集团在东北玉米采购能力也在迅速发展,各企业不断网罗行业精英,在将采购平台前移至东北口岸之后,更在谋求深入产区、发展铁路运输能力,形成更加独立的采购体系。

1.双胞胎集团

双胞胎集团去年将内贸行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原吉粮集团副总冯吉龙招致麾下,成立吉林双胞胎公司,主要经营玉米采购及贸易,经过一年的运营,2010/2011年度贸易量达到45万吨(包粮约15万吨)。

吉林双胞胎公司近期与车主单位——北方国际粮食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对北方物流进行了重组,冯吉龙出任总经理,双胞胎吉林公司有权优先使用北方物流450辆散粮车。这一投资计划将使双胞胎集团成为第一个与港口、车主单位进行捆绑合作的饲料企业集团,使得双胞胎集团玉米南北运输物流能力得到了极大保障。预计10月份完成公司重组,启动运营。新公司的贸易仍以锦州为主要中转港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