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专题学习

苏州肤康皮肤病医院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日

一、为什么要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对当前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等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但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需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保障和约束,实现全行业的统一管理和战线全覆盖。《办法》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创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组织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7月26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颁布,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办法》共分8章48条。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重点进行了以下制度设计:

(一)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

一是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确定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托专业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控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机制和方法,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四是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总结提炼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

(二)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重点环节。

明确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要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理顺工作机制。对门诊、急诊、药学、医技等重点部门和医疗技术、医院感染等重点环节的医疗质量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三)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医疗质量监管责任,提出医疗质量信息化监管的机制与方法。同时,在鼓励地方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的前提下,明确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涉及医疗质量问题的法律责任。

三、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分别是什么?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包括哪些?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

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

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是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

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和军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五条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以下称专业机构)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

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监督、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或者指定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以下称质控组织)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工作要求。

第八条国家级各专业质控组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负责制订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收集、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定期发布质控信息。

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级别、专业的质控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九条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护理、医技等部门(以下称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

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三)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建立本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六)落实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二)制订本科室年度质量控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三)制订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四)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医疗质量保障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守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质,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备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使用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开展诊疗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按照国家关于医疗技术和手术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学部门建设和药事质量管理,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完善并实施护理相关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护理指南;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促进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门急诊管理制度,规范门急诊质量管理,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保证门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的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建立并实施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应当符合国家关于中医诊疗、技术、药事等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

第四章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关于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质控组织开展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及时、准确地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数据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发布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本机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专科协同发展,制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临床技术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专科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制订满意度监测指标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努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员工执业感受。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投入产出比,努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专业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强化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信息化工作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收集的医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五章医疗安全风险防范

第三十四条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并作为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医疗机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制订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完善投诉管理,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者隐瞒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在行业内发布评估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质控组织应当重点加强对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托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全国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并实现与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互连互通。

第四十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对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的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约谈制度。对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未按要求整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依法处理,同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和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以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使用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公立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混乱的;

(四)发生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隐匿不报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送医疗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经亲自诊查,出具检查结果和相关医学文书的;

(四)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展医疗活动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的;

(六)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疗质量: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二)医疗质量管理: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

(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第四十八条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全面质量管理(TQC)

一、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

二、基本观点

全过程的管理、全企业的管理和全员的管理

三、特点

1、拓宽管理跨度,增进组织纵向交流;

2、减少劳动分工,促进跨职能团队合作;

3、实行防检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企业活动的可测度和可审核性;

4、最大限度地向下委派权利和职责,确保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持续的反应;

5、优化资源利用,降低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

6、追求质量效益,实施名牌战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7、焦点从技术手段转向组织管理,强调职责的重要性;

8、不断对员工实施培训,营造持续质改进的文化,

9、塑造不断学习、改进与提高的文化氛围。

四、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的对比

1.ISO9000与TQM的相同点。

首先两者的管理理论和统计理论基础一致。两者均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产品全过程,都要求质量体系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在实现方法上,两者都使用了PDCA质量环运行模式。其次,两者都要求对质量实施系统化的管理,都强调“一把手”对质量的管理。再次,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需要,都强调任何一个过程都是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

2、ISO9000与TQM的不同点。首先,期间目标不一致。TQM质量计划管理活动的目标是改变现状。其作业只限于一次,目标实现后,管理活动也就结束了,下一次计划管理活动,虽然是在上一次计划管理活动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绝不是重复与上次相同的作业。而ISO9000质量管理活动的目标是维持标准现状。其目标值为定值。其管理活动是重复相同的方法和作业,使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值的偏差量尽量减少。其次,工作中心不同。TQM是以人为中心,ISO9000是以标准为中心。再次,两者执行标准及检查方式不同。实施TQM企业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结合其自身特点

制定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其检查方主要是企业内部人员,检查方法是考核和评价(方针目标讲评,QC小组成果发布等)。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是供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准则。贯彻该标准强调的是由公正的第三方对质量体系进行认证,并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3、JCI认证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简称JCAHO)用于对美国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认证的附属机构。JCI由医疗、护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国际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来自西欧、中东、拉丁美洲及中美洲、亚太地区、北美、中欧、东欧以及非洲。目前JCI已经给世界40多个国家的公立、私立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了指导和评审,13个国家(包括中国)的78个医疗机构通过了国际JCI认证。

要求医院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在标准之上,医生,护士,管理者要有授权,所有员工要有岗位考核与绩效评价,要求医院的管理达到相应的水平,尤其看重医院质量的评价依据.专家评价,考核医院的重点与国内的方式有不同,对于医院的文件,台帐,硬件建设不做为重点,而重点是对于医院的制度建设\医疗流程\质量的持续改进\医疗安全.尽管

医院质控工具

医院质控工具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多处要求:“能够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人员至少掌握1-2项质量管理常用技术工具,改进质量管理工作”。什么是质量管理常用技术工具?如何在工作中运用?结合我院在三级医院复评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 问题,以与进行学习培训后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对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就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是医院质量管理有效决策的基础。医务人员需要引进新技术、药品、手术和设备,医院管理者需要完善医务、护理、后勤、人力、财务等日常管理措施,以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这些工作的进展和结果如何,往往要通过准确可靠的证据来说明,而这些证据是要通过工具来收集和测量的。医院质量管理的工具包括排列图(柏拉图)、因果分析图(鱼骨图)、检查表、分类法(分层法)、直方图、散点图(相关图)、控制图等7种。 一、排列图(柏拉图) 排列图,全称为“主次因素分析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由最重要向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其所依据的是巴莱多定律,即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非决定性,因此又称二八法则。因此,我们可以从医院管理中推断出:80%

的结果,归结于20%的原因。我们往往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处理表象的不足,而忽略了背后的根本原因以与解决根本原因的方案。如果我们能知道产生的80%结果与20%原因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医院质量管理中便会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我院对住院患者能否按医嘱要求服用口服药物的调查中,为了找出患者不能按要求服药的关键质量因素时,即采用了此工具(见下图)。很明显,我们可以提供给护理部的医疗质量改进信息是:加强健康宣教以与规范服务流程。 二、因果分析图(鱼骨图)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1、传统7种工具:调查表法、质控图、分类法(分层法)、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鱼刺图)、直方图法、散点图(相关图)。 2、PDCA循环(戴明环):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总结结果进行处理。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3、追踪方法学(Trace Methodology,TM)是经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家使用特殊的追查方式去检视与感受病人所接受过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专家沿着病人接受过诊疗与服务的科室进行访查,同时从病人的角度实地了解服务流程与效果,以确认病人的安全、权利及隐私是否真正受到保障。 4、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根本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 5、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2

护理质量管理5大工具7大手法

护理质量管理5大工具7大手法 护理质量管理是现代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可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体验。在护理质量管理中,有五大工具和七大手法被广泛应用。 五大工具是指在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流程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散点图。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护理管理人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流程图可以清晰地展示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因果图可以帮助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直方图和散点图可以帮助分析数据,评估护理质量的变化趋势。 七大手法是指在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PDCA循环、标准化工作、持续改进、团队合作、培训教育、信息化管理和绩效考核。这些手法可以帮助护理管理人员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例如,PDCA循环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阶段,通过不断反馈和调整,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标准化工作可以规范护理流程和操作,确保护理质量的稳定性;团队合作可以发挥各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护理质量管理的五大工具和七大手法相互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首先,通过运用五大工具,可以对护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通过七大手法,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在改进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五大工具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持续改进和绩效考核,可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管理的五大工具和七大手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运用这些工具和手法,可以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这些工具和手法也为护理管理人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其更好地履行护理管理职责,推动医疗机构的发展和进步。 护理质量管理的五大工具和七大手法是现代医疗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这些工具和手法,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护理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工具和手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不断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1、传统7种工具:调查表法、质控图、分类法(分层法)、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鱼刺图)、直方图法、散点图(相关图)。 2、PDCA循环(戴明环):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总结结果进行处理。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 3、追踪方法学(Trace Methodology,TM)是经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家使用特殊的追查方式去检视与感受病人所接受过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专家沿着病人接受过诊疗与服务的科室进行访查,同时从病人的角度实地了解服务流程与效果,以确认病人的安全、权利及隐私是否真正受到保障。 4、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根本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 5、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使用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使用 为了全面、系统、可持续地提升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一般而言,可以考虑从如下方面着手:大力推广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在医院的使用、构建医疗质量监测系统、打造积极的医疗质量文化等。其中,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使用在改善医疗质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值得精神专科医院大力学习。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是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以及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而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常用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有PDCA循环、品管圈(QCC)、根因分析(RCA)、追踪方法学(TM)、全面质量管理(TQM)等。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博士采纳、宣传、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是指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计划阶段,包括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目标确定和计划制订几个步骤。执行阶段,根据计划进行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检查阶段,跟踪追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处理阶段,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加以标准化处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P-D-C-A是周而复始的,通过一个循环达成一些目标,未达成的目标或更高的目标,则通过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以此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如图5-1所示。 PDCA循环可以嵌套使用,在每一个阶段,又可以进行一次循环,从而形成大循环套小循环的结构。大循环是小循环的母体,小循环是大循环的具体分解,如图5-2 所示。 图5-1 PDCA循环示意图 由于PDCA循环的简洁性、易用性,它已经成为众多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理论基础。例如,品管圈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及应用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及应用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及应用 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对医疗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和改进,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了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应用来辅助实施。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及其应用。 1. PDCA循环 PDCA循环是医疗质量管理中常用的一种工具。PDCA循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四个阶段。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可以通过PDCA循环来制定质量目标和计划,执行质量控制措施,检查和评估质量绩效,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进行改进。PDCA循环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不断循环改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2. 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临床路径是指在特定疾病或手术过程中,根据临床实践和证据,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时间节点。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可以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临床路径管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

意度。 3.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和分析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工具。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并对报告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用于评估医疗机构绩效的工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医疗费用等。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医疗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和比较,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5. 临床质量指标 临床质量指标是一种用于评估医疗过程和结果的工具。临床质量指标可以根据临床实践和证据,制定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估医疗过程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满意度。通过临床质量指标,可以对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大全(含PDCA、QCC图表及案例),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大全(含PDCA、QCC图表及案例),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第一节 戴明循环PDCA 什么是PDCA PDCA又称戴明环,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PDCA在国内管理工作方面得到广泛地应用,它是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E.戴明博士提出的。 PDCA的特点 1.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 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

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组成部分,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PDCA循环通过各个小循环的不断运转,推定上一级循环直至整个循环持续运转起来,从而把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 2. 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上升一个台阶,犹如在爬“楼梯”。每经过一次循环,一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质量水平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有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在新的基础上继续PDCA循环。如此循环往复,质量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如图2所示; PDCA的重要性

大部分医疗工作者对PDCA的概念及四个阶段、八个步骤,鱼骨图、头脑风暴等质量改进工具不甚熟悉,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将之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未能与医务人员自身医疗行为相关性划上等号。 PDCA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早已非常广泛,然而被提上日程却是由于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仔细看看JCI或ISO认证,认真翻阅医院管理年活动及《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持续质量改进要求,PDCA的理念都已贯穿其中。在2011年版最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写出结果判定模式是由原来的千分制,转变为运用质量管理PDCA的原理来进行评审,按照“A档、优秀”、“B档、良好”、“C档、合格”“D档、不合格”四档编写了判定方法与细则,如图1所示: A B C D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完全达到一般水平以上一般水平一般水平以下 有改进有成效有监督 有结果 有机制 有执行 有制度 未执行 PDCA PDC PD 仅P或全无在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带*的检查项目有226条,涉及到医院各个方面,均要求用PDCA手法进行质量改善,这要求医务工作人员重视PDCA重视质量改善。当医院所有员工都能熟练运用PDCA 手法用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改善,全院动员起来,这就较易通过各项考评。 PDCA的步骤 (一)四个阶段,八大步骤 戴明循环的四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所用的方法如下表1所述: 阶段步骤主要办法 P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1.1 确认问题 排列图、直方图、 控制图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PDCA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PDCA PDCA,即Plan-Do-Check-Act(计划-实施-检查-行动),是一种常 用于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旨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下 面将对PDCA工具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PDCA工具的第一步是Plan(计划)。在医疗质量管理中,计 划阶段的目标是明确医疗机构或部门需要达成的质量目标和改进方向。首先,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现有的医疗服务和流程,确定关键的问题 和挑战;然后,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包括指定目标、确定资源需求、明确角色和责任等。在制定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与期望、医疗 机构的资源限制等因素。 接着,PDCA工具的第二步是Do(实施)。在这一阶段,医疗机构或 部门开始按照计划实施具体的行动。这可以包括改善流程、培训员工、更 新设备、优化资源调配、加强沟通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并确保计划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监测和记录实施过程中 的关键数据和指标,以评估和监督改进行动的有效性和进展情况。 第三,PDCA工具的第三步是Check(检查)。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实 施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检查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这包括对关键指标的监测和测量,以及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的问题和挑 战进行评估和反馈。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偏差或不符合预期结果,就 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找出根本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 最后,PDCA工具的第四步是Act(行动)。在这一阶段,根据检查阶 段的结果和反馈信息,采取适当的行动来改进和优化医疗服务和流程。行 动可以包括纠正偏差、调整流程、再培训员工、更新设备等。同时,还需

医院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和方法

医院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和方法 1.PDCA: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其中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每完成一次计划(P)、执行(D)、检查(C)、提出改进意见(A)即完成一个PDCA循环,是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质量保证的基本方式。简要说就是做事要有计划,做完后要有检查总结,以利于以后有提高和改进,循环往复,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PDCA每循环一次,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均提高一步,促使医疗、护理等质量持续改进。 2.追踪方法学:由于医疗过程是一个复杂、涉及多区域、多科室、多种技术人员参与的过程,为了完整评价整个过程质量,2004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设计了现场调查方法,追踪调查方法为其中之一,新的三级医院评审办法也把追踪方法学纳入其中。追踪方法学是利用真实病人就诊过程分析评价医疗服务系统质量的一种方法,追踪过程的重点在医疗、护理过程的质量和安全,以医疗重点部门或环节为主要对象,让调查者从病人的角度看医疗服务,进行分析,提出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进行改进。追踪方法学可以有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两种类型,个案追踪为跟踪单个病人就诊经历,如追踪某个病人门诊、住院、出院等流程,个案追踪中发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则可转入系统追踪,如发现病人就诊过程中用药错误则转入医院药品管理等系统追踪。通过追踪方法学提出的分析改进意见,可以改善医院服务流程涉及的各系统的质量和安全。 3.品管圈: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人员组成数人小团体(又称QC小组),每个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即为一品管圈,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用质量管理方

医疗质量管理的七大工具

医疗质量管理的七大工具 1、质量的定义:相对于数量而言,体现价值和性能的指标;质量 的评价是相对的;性能/价格比;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对质量的要求不同;高质量:高性价比,优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性能。 2、医院质量概念 医院质量:1)特异性医学服务-------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保健、预防……;2)非特异性医学服务-------营养卫生、心理、生活服务……。 医院质量=技术质量+功能质量 =医疗效果+病人满意 =医疗效果+医疗服务的优劣程度 狭义的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安全性。 广义的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安全性,还强调患者满意度、工作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果(投入/产出比)、医疗连续性、系统性……。 3、质量管理的意义 减少浪费;减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强企业竞争能力 QC: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七大管理工具“挑刺”,“戴明环”解题。 4、质量管理工具种类:PDCA;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s)(品管圈)(质量小组、QC小组)(源于基层,产生于班组,是基层员工,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或现场存在的问题而组织起来开展活

动”的小组);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品质经营)它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 永续经营的管理途径)(对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 基础的管理方法)。 5、PDCA来源:戴明环(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的含义: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 PDCA四阶段、八步骤 PDCA循环四个特点:周而复始;大环带小环;阶梯式上升;利用统计工具。

医院常用质量管理工具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1.传统7种工具:调查表法、质控图、分类法(分层法)、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鱼刺图)、直方图法、散点图(相关图)。 2.PDCA循环(戴明环):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总结结果进行处理。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3.追踪方法学(TraceMethodology,TM)是经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家使用特殊的追查方式去检视和感受病人所接受过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专家沿着病人接受过的诊疗与服务的科室进行访查,同时从病人的角度实地了解服务流程和效果,以确定病人的安全、权利及隐私是否真正受到保障。 4.根本原因分析(RootCauseAnalysis,RCA):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根本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化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 5.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手法),来解决工

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医疗质量管理的七大工具

医疗质量管理的七大工具 在医疗领域,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 的医疗服务。为了有效地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常常使用七大 工具。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医疗机构识别问题,还能提供解决问题 的方法和有效的改进措施。本文将介绍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七大工具。 一、流程图 流程图是一种以图表方式展示工作流程的工具。医疗机构可以使用 流程图来分析和优化医疗流程,减少流程中的瑕疵和延误,提高工作 效率。通过绘制流程图,医疗机构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环节之间的关 联和依赖,从而找到改进的瓶颈和机会。 二、鱼骨图 鱼骨图,也称为因果图或石川图,是一种帮助医疗机构分析问题根 本原因的工具。鱼骨图以一个鱼骨状的图表为基础,将问题分为人员、方法、材料、环境和测量等五个主要类别,从而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通过使用鱼骨图,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问题背后的因素,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三、直方图 直方图是一种统计图表,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医疗机构可以 使用直方图来分析医疗过程中的变异性,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改进 措施。通过绘制直方图,医疗机构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从而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四、散点图 散点图是一种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表。医疗机构可以使用散点图来分析各种因素对医疗质量的影响,并找出相关性。通过绘制散点图,医疗机构可以清晰地了解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 五、控制图 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过程稳定性和变异性的工具。医疗机构可以使用控制图来识别医疗过程中的特殊因素或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通过绘制控制图,医疗机构可以实时监控过程的性能,确保医疗质量得到可靠的控制。 六、检查表 检查表是一种用于记录和跟踪工作任务的工具。医疗机构可以使用检查表来确保各个环节和步骤都得到正确地执行,避免遗漏和差错。通过使用检查表,医疗机构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患者的风险。 七、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用于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工具。医疗机构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了解患者和医护人员对医疗质量的感受和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改进医疗服务。通过设计有效的问卷,医疗机构可以获取有关医疗质量的关键信息,并根据反馈意见采取相应的改进建议。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是指用于支持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效率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医疗过程、医疗结果、医疗资源使用等方面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确保医疗机构的基本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医疗服务的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经济性和人文性。 本文将从医疗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以下几种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1.基于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基于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主要是指从医疗过程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详细分析,找出可能存在问题和风险的节点,以便在前期进行纠正和改进。其中比较常见的工具包括: (1)流程图 流程图是指描述整个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前后关系和信息流动的图表。通过制作流程图,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关键控制点,方便进行后续的优化和改进。同时,流程图也是培训新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 (2)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指通过对医疗过程的量化管理和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其中,常见的流程管理工具包括:流程化管理、过程管理、统一管理等。通

过对各个环节的持续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 2.基于证据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基于证据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是指在医疗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大量临床实证数据,以确保医疗决策的正确性和标准化。其中比较常见的工具包括: (1)影响矩阵 影响矩阵主要是指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医疗实践经验、医学指南、临床流行病学和药物数据库等信息,并将其与实际患者的情况相匹配,整理出相应的风险和效果预测评估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医疗机构可以快速评估并确定应该采用的医疗方案,以确保医疗决策的正确性和标准化。 (2)疗效研究分析 疗效研究分析主要是指通过从大量临床实证数据中分析出疗效效果、风险和副作用等信息,进而评估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 Meta 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3.基于患者安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基于患者安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主要是指通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患者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和机制,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其中比较常见的工具包括: (1)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方法,防止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受到伤害或其他不良影响。其中,常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风险评估表、医疗差错报告系统和质量反馈系统等。 (2)质量检查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常用的七大手法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是指用于提高医疗质量、监控医疗安全和改进医疗服务的方法和工具。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使用对于提高医疗机构的绩效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常见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有七大手法,它们是: 1. 测量和监控: 医疗机构可通过测量和监控医疗过程和结果来评估医疗质量。这包括对治疗效果、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医疗机构可通过医疗质量指标、患者问卷调查、术后随访等方式进行测量和监控,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2. 审核和评估: 审核和评估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医疗机构可以对医疗过程和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这有助于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医疗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等问题,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医疗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医疗事件报告系统、开展医疗差错分析、制定应急预案等方式来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医疗机构需要不断地优化医疗 流程、改进服务质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引入改进管理 体系、开展持续改进培训等方式,医疗机构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绩效 水平。 5.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和实施各 项医疗服务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包括临床路径管理、手术室管理规范、病房护理标准等,通过标准化管理,可以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降低医疗风险。 6.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建立电子病历、医疗质 量信息系统、医疗设备智能化管理等。通过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可 以实现对医疗过程的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7. 患者参与: 患者参与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需要鼓励和促进 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监督医疗过程。通过建立患者权益保护机制、开 展医患交流培训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1. 简介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是指用于帮助医疗机构管理和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系列软件或工具。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医疗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安全性和质量。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2. 医疗质量评估工具 医疗质量评估工具是用于评估医疗机构的质量水平和绩效的工具。常见的医疗质量评估工具包括: 2.1 医院绩效评估系统 医院绩效评估系统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医院的相关数据,评估医院的绩效水平。该系统可以帮助医院监测和改进各项关键指标,如手术成功率、床位利用率、患者满意度等,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质量。

2.2 科室绩效评估工具 科室绩效评估工具是用于评估医疗机构各个科室的质量水 平和绩效的工具。通过收集和分析科室的相关数据,包括医疗质量指标、资源利用情况等,可以帮助科室发现问题和改进,提高整体绩效。 2.3 病例评估工具 病例评估工具是用于评估患者病例的质量和医疗过程的工具。通过对患者病历和医疗过程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医疗质量,发现医疗错误和改进点,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满意度。 3. 医疗事故管理工具 医疗事故管理工具是用于管理和记录医疗事故的工具。医 疗事故是指由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良事件导致的不良后果。医疗事故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记录医疗事故,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1 医疗事故报告系统 医疗事故报告系统是用于记录医疗事故的工具。它可以帮 助医务人员及时报告医疗事故并提供相应的报告模板,以确保

准确和完整的报告内容,并促使医疗机构对医疗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和改进。 3.2 医疗事故分析工具 医疗事故分析工具是用于分析医疗事故原因和影响的工具。通过对医疗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4. 医疗质量改进工具 医疗质量改进工具是用于改进医疗质量的工具。常见的医 疗质量改进工具包括: 4.1 PDCA循环 PDCA循环是一种日常管理方法,用于持续改进和优化医疗过程和质量水平。PDCA循环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四个步骤,通过循环反馈和 持续改进的循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2 Lean管理工具 Lean管理工具是一种用于提高医疗流程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方法。它通过消除浪费、优化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手段,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常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No.:00000000000004827 1、传统7种工具:调查表法、质控图、分类法(分层法)、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鱼刺图)、直方图法、散点图(相关图)。 2、PDCA循环(戴明环):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总结结果进行处理。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3、追踪方法学(Trace Methodology,TM)是经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家使用特殊的追查方式去检视与感受病人所接受过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专家沿着病人接受过诊疗与服务的科室进行访查,同时从病人的角度实地了解服务流程与效果,以确认病人的安全、权利及隐私是否真正受到保障。 4、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根本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 5、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