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学习总结

人脸识别学习总结
人脸识别学习总结

最近简单的研究了人脸识别,主要从数学上系统地阐述了特征脸,PCA 算法,LDA 算法及SRDA 算法的性质,并重点研究了LDA 和最近提出的SRDA 算法,研究了它们的原理、性质、特点、算法理论依据、算法步骤和算法复杂度;对PCA ,LDA 和SRDA 算法从理论上做出了比较。最后通过MATLAB 仿真了一些结果。

谱回归判别分析算法研究

1.特征脸和PCA 算法

特征脸算法是基于KL 变换,选择使所有样本的散布距离最大的方向进行线性投影[1][2]作降维的特征提取。下面从数学上对算法进行分析。

假设输入有m 个样本人脸图像:{m x x x ,....,,21},他们属于c 个类别,每个图像都处于l 维的特征空间。定义总体散布矩阵t S :

∑=--=m

i T i i t x x S 1))((μμ, (1)

μ是所有样本的平均值;

定义总体类内散布矩阵w S :

,)))(((1

1

)()()()(∑∑==--=c k m i T k k i k k i w k

x x S μμ (2)

)(k μ是第k 类样本的平均值,)(k i x 是第k 类的第i 个样本。w S 表示各样本点围绕它的均值分布情况。

定义总体类间散布矩阵b S :

),()()(1

)(μμμμ--=∑=k c

k k k b m S (3)

)(k m 是第k 类的样本的数目。b S 表示各类间的距离分布情况,它取决于样本类别

属性和划分。

总体散布矩阵与总体类间散布矩阵与总体类内散布矩阵存在关系:

b w t S S S +=;总体散布矩阵与样本划分及属性无关。

现有一线性变换使图像从原始的l 维映射到h 维特征空间,且l h ≤。设有正交矩阵h n A ??∈,通过线性变换:

k T k x A y =,m k ,,2,1???=

得到新的特征向量集:h k y ?∈。经过线性变换后,特征向量集},,{2,1m y y y ???的散布矩阵为A S A t T 。对于PCA 算法,A 选为使所有样本投射的总体散布矩阵为最大值的理想值:opt A ,即

],,,[||max arg 21h t T opt a a a A S A A ???== (4)

其中],,,[21h a a a ???为t S 从大到小递减的特征值对应的l 维的特征向量。因为这些特征向量具有和原始数据一样的维度,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特征图(Eigenpicture ),或特征脸(Eigenfaces )[3]。图1为特征脸获取流程图;图2为PCA 算法的流程图。

图1 特征脸获取过程

图2 PCA 算法流程

从图2可以看出,PCA 算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特征脸获取后,利用特征脸和获取新的人脸图像进行图像重构,得到降维了的输出图像。从另一个角度说,PCA 的基本思想就是寻找一组最优的单位正交向量,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重建,并使重建后的数据和原始数据的误差最小,以实现最好的识别。

基于特征脸的PCA 算法的弊端是它不仅使样本的类间距离变大,而且使样本的类内距离变大。使样本的类内距离增大对人脸分类没有好处。而且在连续人脸图像序列中,前一幅人脸图像与后一幅人脸图像的不同在于光照的区别[24],因此如果人脸图像序列呈现在变化的光照下,PCA 变换得到的opt A 中的不同的特征向量将含有因为光照变化的成分,导致后续分类处理时产生错误。有人建议把

opt A 前面的几个特征向量舍弃,降低因为光照变化带来的影响,但是opt A 前面的

几个特征向量的差异不可能都是因为光照变化引起的,盲目的舍弃特征向量会使有用的信息丢失。 2.LDA 算法研究 LDA 算法介绍

LDA 算法的目的就是寻找A 使b S /w S 的比值最大化。当w S 为非奇异矩阵,

opt A 就是:

],,[|

||

|max arg 2,1h w T b T opt

a a a A S A A S A A ???== (5)

],,[2,1h a a a ???就是使b S /w S 最大的特征向量集,它们对应于递减的特征值

],,,[21h λλλ???使满足等式:

i w i i b a S a S λ=,h i ???=,2,1 (6)

显然h 的值不大于c ,即类别数目。

在人脸识别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是w S 是奇异矩阵。这是因为w S 的秩必须小于c m -,但是通常每个图像的像素比训练集中图像的数目(m )要大得多,因此|w S |的值为零。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先把人脸图像投射到低维空间,先降维,

使w S 非奇异。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先将图像通过PCA 降维至c m -,然后用(5)式进行再将图像降维至1-c 。这种方法称为Fisherface 算法,它其实就是先用PCA 算法进行降维,然后在用LDA 算法再做一次降维[4]。

这样有

pca lda opt A A A = (7)

其中,

|

||

|max

arg ||max arg A A S A A A A S A A A A S A A pca w T pca T pca b T pca T lda t T pca == 计算pca A 时,将最小的c 个主成分舍弃,以降到c m -维。 下面讨论下基于SVD+LDA 的特征提取算法。 (5)式中的LDA 的目标函数等价于:

|

||

|m a x a r g A S A A S A A t T

b T o p t =, (8) 当有h 个投影函数,即A =],...,[21h a a a , LDA 的目标函数为:

,)

()

(max arg *A S A tr A S A tr A w T b T = (9)

()tr 是矩阵的迹,即矩阵对角元素之和。令μ-=i i x x 为各样本的中心距,

令},...,,{)

()(2)(1)(k m k k k k

x x x X =为第k 类样本的中心距。则:

∑=--=c

k T k k k b m S 1

)()())((μμμμ

T m i k i

k

c

k k i

m i k k k

k

x

m x

m m ))(1)(

)(1

(

1

)(1

)

(1

∑∑∑===--=μμ

∑∑∑====c

k m i m i T

k i k i k

k k x x m 111))((1

∑==c

k T k k k X W X 1)()()()( (10)

其中,)(k W 为k k m m ?的矩阵,它的所有元素等于

k

m 1。 令],,,[)()2()1(c X X X X =为样本的中心距,定义一m m ?的矩阵W :

??????

????????=)()

2()1(000000c W W W W (11) 则(10)式变为:

T c

k T k k k b X W X X W X S ==∑=1)()()()( (12)

因为T t X X S =,所以可得:

X L X X W I X S S S b t w =-=-=)( (13)

令W 为图?各边缘的权值矩阵,ij W 为边缘i 和j 的连接权值,当边缘i 和j 无

连接时,0=ij W 。W I L -=被称为拉普拉斯图[26]。

又有:

),1min()()()(n m X rank X X rank S rank T t -≤≤=

t S 为n n ?的矩阵,当特征个数n 大于样本数m 时,t S 为奇异矩阵,此时式

(6)没有稳定的特征解。利用奇异值分解算法解决这个问题。

不妨设r X rank =)(,X 的奇异值分解为:

X =T V U ∑ (14)

其中),...,(1r d i a g σσ

=∑,0....21>≥≥≥r σσσ。r m r u u u U ??∈=],...,,[21,)1(r i u i ≤≤为左奇异向量;r m r v v v V ??∈=],....,,[21,)1(r i v i ≤≤为右奇异向量。令T T V X U X ∑==~

,A U B T =,则:

A U WV V U A A X W X A A S A T T T T b T ∑∑==

=B X W X B T ~~

同理,

A U V V U A A X X A A S A T T T T T t T ∑∑==~

~

=B X X B T T ~~

所以(5)式中LDA 的目标函数可以改写为:

)~

~()

~~(max arg *B X X B tr B X W X B tr B T T T

T =, 其中,*B 的每一列为等式:

b X X b X W X T T

~~~~λ= (15)

的特征值。又因为2)(~

~∑=∑∑=T T T T V V X X ,非零,所以上式可以得到稳定的特

征解。得到*B 后,*A 可由下式求得:

**UB A = (16)

因为X 的均值为零,所以通过SVD 算法实现的降维,与通过PCA 算法实现的降维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PCA 降维,X 的均值也为零)。Fisherface 的方法最多只能保持经过PCA 算法处理后的数据的c m -维,从而导致一些有用信息的丢失。通过对LDA 算法进行改进可以保持所有PCA 算法中的非零特征向量,避免有用信息的丢失。

通过对矩阵*A 的变换,可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1:令矩阵A 为式(16)中的变换矩阵,原始的特征向量X 通过矩阵A

变换为:X A Y T =,T

i y 为Y 的第i 个特征向量(在Y 的第i 行),i T i a X y =。对

于任意j i ≠,i y 和j y 不相关。

证明:令i T i i a y mean v μ==)(,e 为全一矩阵,

)()(j j T i i ev y ev y --

)

(,0~

~)()()

()(j i b X X b a X X a a X a X a e a X a e a X j T T i j

T

T i

j T T i T j T j T T i T i T ≠====--=μμ

i b 是式(15)中的特征向量。这种SVD+LDA 的方法称为不相关的LDA

(Uncorrelated LDA ,ULDA )。

最近,Howland [5]利用广义奇异值分解方法(Generaliz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GSVD )解决了LDA 的奇异值问题。他把LDA 的目标函数等价为:

))()((max arg *1A S A A S A tr A b T t T -=

上式可以利用GSVD 方法求解。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计算量十分庞大,特别当样本的维数很大的时候。

还有人提出了规范化判别分析算法(Regularized Discriminant Analysis ,RDA )[6][7],利用规范化的思想来解决w S 的奇异问题。把w S 的对角元素加上一个限制条件,即把w S 变为I S w α+,使w S 非奇异。这种方法的缺点同样是计算量是十分庞大。

上面两种运用LDA 的方法都是使用奇异值分解算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来降维。 LDA 的计算复杂度

由(6)(12)(13)式可得,LDA 的目标方程可写为:

),2,1(,

h i a X X a X W X i T i T ???==λ (17)

结合式(14)得:

i

i T i T

T

i T

T

T

i

T i T T i T i T b WVb V a U U U a U WV V U U a U U a U WV V U h i a X X a X W X λλλλ=?

∑∑∑=∑∑∑?∑∑=∑∑?

???==--)()()

,2,1(,

1

1

其中i T i a U b ∑=,r m V ??∈是X 的右奇异矩阵。上述的LDA 表达式可以表示为以下三个步骤:

(1) 求解X 的SVD 分解,得到U ,V 和∑。 (2) 计算WV V T 的特征向量:),2,1(,h i b i ???=。 (3) 计算i i b U a 1-∑=。

因为LDA 至多有1-c 个投影函数,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减少计算量: 令V

的第i 行特征向量为i z ,令∑

==

k

l i k i k

k z h v 1

)()(1,

c d c c v h v h v h H ??∈???=],,,[)()2(2)1(1,则:

T

c

k T

k k k h i h i T

k i k i c

k k T

HH v v h z z h WV V k k ===∑∑∑∑====1

)()(11

)()(1)()

)((1 (18)

可以得到X 的左奇异向量,即U 的行向量,是T X X 的特征向量;而X 的右奇异向量,即V 的行向量,是X X T 的特征向量[8]。当U 或V 给定时,可以从式子:∑=U V X 和T V X U ∑=得出另一个值。特别地,当n m ≥,已知T X X 的特征向量U 可以求得V ;当n m <时,由已知X X T 的特征向量V ,可以求得U 。因为H 的秩为r c ?,c 为分类的数量,r 为X 的秩。通常r 接近),min(n m ,而远远大于c 。所以先求解H H T 的特征向量再由此推出T HH 的特征解,比直接求解

T HH 的特征解可以减少很多计算量。求解的过程可以参看关于ULDA 文献[9]。

用flam 表示一次加法和一次乘法的计算量,当n m ≥时,计算T X X 需要

221mn flam ,计算T X X 的特征值需要32

9

n flam ,通过特征向量U 求得V 需要2mn flam ;计算T HH 的c 个特征向量需要23229

21nc c nc ++flam ,最后,从向量i

b 计算向量i a 需要2n

c flam 。当n m <,有类似的分析。所以LDA 的计算复杂度为:

c t c tc t mnt 23232

9

232923++++ 其中),min(n m t =,当t c <<,LDA 的计算复杂度为)(2

9

2323t O t mnt ++。

同时计算时需要存储U ,V ,X 和i a 的值,需要存储单元:cn mt nt mn +++; 由此可知,当m 和n 都很大时,LDA 算法计算量会很大,使用LDA 算法会很耗时。

3.谱回归判别分析算法研究 理论准备

为了使式(17)成功求解,先给出以下定理: 定理2:设y 为

y y W λ= (19)

的特征向量,λ为特征值。若有y a X T = ,则a

为式(17)的特征向量,λ为

式(17)的特征值。

证明:

a X y T

=,y y W λ=;

将上两式其代入(17):a X X a X W X T T

λ=

得:

a X X y X y X y W X a X W X T T

λλλ====

因此,a

为式(17)的特征向量,λ为其特征值。证毕。

由上述定理,求解式(17)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 (1) 求解式(19)的y

(2) 寻找a 使满足:y a X T = 。通常,可以通过下式的最小二乘解求得a :

∑=-=m

i i i T y x a a 1

2)(min

arg

(20)

其中,i y 为y 的第i 个元素。

引入上述定理,可以使(17)的求解不再需要复杂的特征分解,或SVD 求解。求解最小二乘问题的方法技巧已经比较成熟,目前有许多方法求解,如LSQR 算法[13]。因此,引入上述定理可以减少LDA 算法复杂度。

当输入数据的特征数大于样本数时,(20)式为“病态”,即y a X T =

有无穷

解,没有唯一解,这个问题通常在(20)中右边添加约束条件,

改写(20):

∑=+-=m

i i i T a y x a a 1

22)||||)(min(arg

α (21)

其中0≥α,是用来控制收缩的参数。这种方法叫正交规范方法。规范最小二乘解法也叫脊回归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当输入数据存在大量特征时,方程更容易求出有意义的稳定的特征解。

讨论(11)式中的W ,??????????????=)()

2()1(000000c W W W W ,可见W 为分块对角矩阵,所以它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就是每一块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显然,)(k W 有

特征向量)(k e ,k m k e ?∈)( ,)(k e

=T ]1,,1,1[???。因为)(k W 的秩为1,所以)(k W 只有一

个非零特征值。因此,W 的c 个特征向量的特征值都为1。这些特征向量为:

c k y T

m m m k c k i i

k k i i

,2,1]0,,0,0,1,,1,1,0,0,0[111=∑∑=+=-= (22)

为保证找到向量a

使y a X T = ,所以y 必在X 展开的空间中。因为0=e X ,

所以e 对X 所在的空间正交。同时从式(18)可知,e

在k y 所展开的空间。所以可以使e

作为W 的第一个特征向量,用长一正交轴系展开法(Gram-Schmidt

Process )使W 余下的特征向量两两正交。移去向量e

,将W 余下的1-c 个特征向量表示为:

),0,0(,}{11j i y y e y y j T

i T i c k k ≠==-= (23)

这两个步骤实际上结合了回归分析和谱图分析,所以这种方法称作谱回归判别分析算法(Spectral Regression Discriminant Analysis ,SRDA )。下面对SRDA

算法作理论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算法理论分析

式(21)可以改写为:

))()m in((arg a a y a X y a X a T T T T

α+--= (24)

其中y 为(23)中的特征向量。当a 趋近于0,等式变为(相当于对a

求导):

y

X I X X a y

X a I X X T T 1

)()(-+=?=+αα

(25) 当0>α,这种正规化方法得到的结果a 不满足y a X T = ,a

不是满足式(17)

的特征向量。因此SRDA 和LDA 方法是有所不同的[34]。为此引入以下定理。

定理3: 设y 为X 行向量展开的空间中,当α趋向0时,SRDA 中的向量a 满足LDA 目标函数(17)式相应的特征向量条件,a

为LDA 的特征向量之一。

证明: 假设r X r a n k

=)(,X 的奇异值分解为:X =T V U ∑,其中),...,(1r d i a g σσ=∑,r m U ??∈,r m V ??∈,I VV UU T T ==,y 在X 行向量展开

的空间中,所以y 也在V 列向量展开的空间中,y 可以表示为V 列向量的线性组

合。V 的列向量是相互线性独立的,

令组合系数为r b b b ,,,21 ,T r b b b b ],,,[21

=,可得:

y V b V V y b V T T

=?=

y

y VV y

V b T

T =?=?

(26)

引入矩阵的广义逆概念,表示为+?)(。对于X 的广义逆,可以通过计算:

T U V X 1-+∑=,或T T X I X X X 10

)(lim -→++=αα求得。第二个等式的极限即使在X

X T 为奇异和1)(-X X T 不存在时的极限亦存在[10]。

因此,SRDA 的规范最小二乘解为:

y X I X X a T 1)(-+=α

y X T +→=)(0

α y V U T 1-∑=

结合式(26)得:

y

y VV y V U U V a

U V a X T

T

T

T T ==∑∑=∑=-1

由定理2知,a

为(17)的特征向量。证毕。 谱回归判别分析算法计算步骤

在介绍SRDA 算法之前,为了减少计算复杂度,先对式(20)进行如下变形:

∑∑==--=-m i i T i T m

i i i T y a x a y x a 1

2

12

)(min arg )(min arg μ

在每个i x 的末尾增添元素“1”,上式变为:

∑=-''m

i i i T y x a 12))((min

arg ,

其中,a '

和i x '为(n+1)维向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现在介绍SRDA 算法步骤,设输入数据n m x x ?∈,,1 ,它们属于c 个分类。

k m 为第k 类的样本数目,∑==c

k k m m 1。

(1)产生正交向量集:令

c k y T

m m m k c k i i

k k i i

,2,1]0,,0,0,1,,1,1,0,0,0[111=∑∑=+=-=

T y ]1,,1,1[0 =为全1矩阵。运用长一正交轴系展开法(Gram-Schmidt

Process )产生正交向量集}{k y ,令0y 为}{k y 的第一个向量。之后得到1-c 个向量:

),0,0(,}{011j i y y y y y j T i T i c k k ≠==-=

(2)最小二乘规范:在每个输入数据i x 末添加元素“1”,求出1-c 个向量

111}{+-=?∈n c k k a ,其中k a 满足:

)||||)(min(arg 21

2a y x a a m

i k i i T k

α+-=∑= (27)

其中,k i y 为}{k y 的第i 个元素。

(3)SRDA 算法的的基础是1-c 个向量{k a

},令],,[11-=c a a A 为

)1)(1(-+c n 变换矩阵,样本通过变换:

??

?

???=→1x A z x T

映射到1-c 维的子空间。实现降维。 计算复杂度分析

长一正交轴系展开法(Gram-Schmidt Process )的计算需要(323

1

c mc -)flam

和存储量2c mc +。对于方程(27),有两种方法求解:

(1) 通过LSQR 方法求解[11][12]。

(2) 对a

的元素的平方和的残差求导,并使它的结果设为零。这种方法用

于是函数最小化,具体过程可参看文献[13]。 在此讨论方法(1)的计算复度。

LSQR 是一种用于求解大规模稀疏线性方程和最小二乘问题的算法。在每次迭代中,LSQR 需要求出矩阵Xp 和q X T 的结果。每次迭代中LSQR 需要n m 53+的flam ,LSQR 的时间成本为n m mn 532++。如果LSQR 在第k 次迭代后停止,总时间成本为:)532(n m mn k ++[11]。因为SRDA 算法要求解1-c 个最小二乘方程,SRDA 的LSQR 时间成本为:)532)(1(n m mn c k ++-,它可以简化写为:

)()(2n O m O kcmn ++。

除了存储X 的值,LSQR 还需要n m 2+的存储。此外,还需要存储k a

,因

此,SRDA 需要存储量:cn n m mn +++2,它可以简化写为:)()(n O m O mn ++。

当输入矩阵稀疏,上述的计算量可以减少。令s 为平均每个样本中非零特征的个数,n 为总的特征个数。当n s <<,SRDA 的时间成本为:

)(52m O kcn kcsm ++,存储量:)()2(m O n c sm +++[14]。

表1 LDA 和SRDA 的计算复杂度

算法 运算量(flam ) 存储量

LDA

32

9

23t mnt + mt nt mn ++

SRDA

LSQR

迭代

致密矩阵

kcmn 2 mn

稀疏矩阵

kcn kcms 52+

n c ms )2(++

m :输入数据样本个数; n :总的特征个数; k :LSQR 的迭代次数

t :),min(n m ; s :平均每个样本中非零特征的个数; c :分类个数;

4.LDA 和谱回归判别分析算法比较

(1) 对于LDA ,因为t =),min(n m ,其计算量相当于计算),min(n m 的立方

时间。当输入数据m 和特征个数n 很多时,LDA 非常费时。与此相比,SRDA 算法的计算量小很多,特别是当输入数据为稀疏矩阵时,运算量和存储量都为m 和n 的线性组合。SRDA 对于高维的大量数据的计算很有效。表1可见LDA 和SRDA 计算复杂度的比较。

(2) 对于用SVD 降维的LDA 算法,计算输入样本X 是致密的,经过SVD

之后得到的左右奇异矩阵U 和V 也是致密的。当m 、n 都很大,计算机的存储量将限制LDA 算法的使用。与此相比,SRDA 则充分利用稀

疏矩阵的特性,使得运算量和存储量都减少。只要计算机的存储量足

够输入样本X存储,SRDA即可使用。

(3)即使计算机的存储量不够输入样本X存储,通过外置的输入输出I/O 磁盘,SRDA亦可使用。这是因为,LSQR算法每次迭代只需要计算Xp

和q

X T,所以可以将X和T

X存储在磁盘中,然后进行运算。

算法仿真实验及比较

特征脸和PCA算法

在这一部分,特征提取算法PCA,LDA,SRDA的MATLAB实验仿真结果和相互比较的结果都将列出。所有实验在IBM ThinkPad R52 计算机Windows XP 操作系统中进行,内存256M,主频1.86GHz。

ORL人脸库有40个主题(即40个不同的人),每个主题各有10张不同的人脸。对于有的主题,人脸图像是在不同的时间,光照,表情(包括由于佩戴眼镜造成的人脸图像省略)。所有的人脸图像都是在正立的,在暗的背景下拍摄。尺寸大小为:92?112。

CMU PIE人脸库中有68个主题,共41368个人脸图像。每个人脸图像有13种不同的姿势,4种不同的表情,和43种不同的光照条件。在实验中,论文使用的是正面人脸(C05,C07,C09,C27,C29),所以每个人有170副图像,图像的尺寸大小为:32?32。

首先用ORL人脸库的第三组人脸图像对特征脸进行显示,然后用PCA算法进行测试,读入训练图像,使它们标准化,利用特征脸进行图像重构,得到的图像如下图3到7(详细程序见rar),其中图3为以ORL人脸库的第三组的10副图像为样本作训练,图4为标准化、灰度归一后的图像;图5为用PCA算法进行得到的特征脸,图6为用特征脸和输入测试图像得到的重构人脸。图7对每一组人脸都进行重构,可看出重构的人脸与原始人脸相差无几,证明了特征脸算法的可行性。

Training set

图3 读入图像Normalized Training Set

图4 标准化后的人脸图像Eigenfaces

图5 PCA特征脸

之后,用特征脸对其中的任意的图像进行重构,得到的效果与原始图像相差不大,见下图(排除能量接近为0的特征脸,用余下的特征脸进行重构,图6中的(a)为原始的输入图像,(b)图用PCA 特征脸重构的图像):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20

3040

50

60

70

8090

100

110

(a )原始图像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b )重构图像

图6 人脸重构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

1020304050607080

90

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1020304050607080

90

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1020304050607080

90

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1020304050607080

90

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

1020304050607080

90

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 204060

1020304050607080

90100110

2030405060708090100110

10203040

5060708090100

110

20

40

60

80

102030

40

5060708090

100110

102030405060708090

100110

102030405060708090

100110

102030405060708090

100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1020304050607080

90

100110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

1020304050607080

90

100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

1020304050607080

90

100110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

20304050607080

90100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e 20

40

60

80

20304050607080

90

100110

Input image

Reconstructed im

20

40

60

80

1020304050607080

90100110

10

2030405060708090100110

20

40

60

80

10

2030405060708090100

110

20

40

60

80

10

2030405060708090

100110

20

40

60

80

10

2030405060708090

100110

20

40

60

80

102030405060708090

100110

20

40

60

80

10

2030405060708090

100110

图7 各种人脸的重构

论文实验中又做了其他组人脸,可见重构人脸图像与原图像相差无几,见图7。第一和第三行为原始人脸,第二和第四行为重构人脸,可见重构人脸与原始

人脸相比有一定的偏差,细节上不太清晰,这是因为重构人脸比原始人脸的维数降低了。

PCA 与LDA 算法在降维中的区别

接下来说明算法PCA 和LDA 在分类是的区别,实验结果下图8。

(a )样本

(b )PCA 和LDA 投影结果

(c )PCA 投影

(d )LDA 投影

图8 PCA 与LDA 算法的投影结果

输入两组数组样本,数组区间分别从[0,0.5]和[-0.5,0],如图8(a)。将数组分别用PCA 和LDA 算法投影到PCA 特征空间和LDA 特征空间,如图8(b);(c)和(d)图为对(b)图的说明,其中(c)图为数据采用PCA 算法投影后的结果,(d)图为数据采用LDA 算法投影的结果。可见LDA 对数组进行分类的效果比PCA 好,它比PCA 更好地保持样本数据类间和类内信息,保证不同类之间的间隔足够大。

事实上,LDA算法除了用于有监督型的特征提取、降维,也可以用于分类,用PCA+LDA算法(Fisherface),和PCA+SVM算法进行识别分类的比较时,在小样本的情况下,会得到更好地识别效果;而LDA+SVM分类的结果则不尽如人意。因为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特征提取降维的算法,所以对关于SVM的组合的分类识别不作展开。

下面在ORL人脸库用最近三阶邻域法分别对用PCA算法和Fisherface (PCA+LDA)算法降维特征提取得到的图像进行识别(PCA特征提取保留90%以上能量特征脸的重构)。比较各自的识别率,运行时间,结果见下面两表2和3,其中两个表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测试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个数相同,不同的地方是训练和测试样本的图像交换了,即第一次测试中用作训练的样本为第二次测试中用作测试的样本。

表2 PCA特征提取

测试训练样本个数测试样本个数识别率运行时间(s)

1 200 200 88.5% 11.9

2 200 200 90.0% 11.2

3 120 280 87.7% 20.4

4 160 240 86.7% 16.7

表3 Fisherface特征提取

测试训练样本个数测试样本个数识别率运行时间(s)

1 200 200 93.50% 88.6

2 200 200 95.00% 86.1

3 120 280 91.93% 130.9

4 160 240 92.92% 128.2

由两表可得,Fisherface的运行时间比PCA的运行时间要长,因为利用Fisherface的时候,要先使用PCA降维,再利用LDA ;另外,当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数目相同时,运行时间最短,训练样本较多时,在测试的时候可以减少匹配计算的时间;利用Fisherface特征提取后的识别率比用PCA的要高,证明了LDA算法在分类上的优势。当然,Fisherface算法的弊端是要使用大量的内存,当程序编的不太简洁,计算机内存不够时,算法难以运行,直接退出。此外在个

人电脑上运行仿真,比在笔记本的要快,证明了算法对内存要求高;在笔记本上仿真时,要外置移动硬盘,证明了LDA算法对于样本庞大的数据性能不佳。

谱回归判别分析算法和ULDA算法比较

现在验证SRDA在处理大规模样本时的优越性。采用人脸数据库较大的CMU PIE人脸数据库库中的人脸数据作为实验,对SRDA和目前最近提出的广泛引用的ULDA做识别仿真比较。因为Fisherface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性能不佳,无论识别率还是运行时间都与两者相差甚远,特别是在运行时间上是SRDA的上百倍所以在此不列出作比较。当然在运行SRDA和ULDA时都需要外置移动硬盘的帮助。仿真结果如下两表所示:

表4 CMU PIE ULDA与SRDA分类错误率对比

训练样本大小ULDA SRDA

10?68 31.8% 19.5%

20?68 20.5% 10.8%

30?68 10.9% 8.4%

40?68 8.2% 6.9%

50?68 7.2% 6.3%

60?68 6.4% 5.7%

表5 CMU PIE人脸数据库ULDA和SRDA运行时间比较训练样本大小ULDA (s) SRDA (s) 10?68 204.291 233.235

20?68 237.626 243.685

30?68 327.887 273.903

40?68 368.130 294.126

50?68 458.377 324.336

60?68 498.639 364.573 由此可见,SRDA算法在样本规模大的时候,在运行时间与识别率上都有优越之处;但是在样本数目低的时候,SRDA在识别率上不尽如人意。在本论文中仿真出的实验结果与原作者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可能是计算机性能的不同。但是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年第5期 Computer CD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工程技术 — 49 —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杨万振 (东北大学,沈阳 110819) 摘要:作为多学科领域的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人脸识别技术覆盖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生理学、计算机视觉、 心理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 关键词:人脸识别;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5-0049-01 一、引言 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国内外的人脸识别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是,由于人脸识别问题巨大的复杂性,要建立一个能够完全自动完成人脸识别任务的计算机系统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不仅涉及到数字图像处理,而且还涉及到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的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知识。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等领域等[1,2]。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更多的领域:1.公安、司法和刑侦。2.自助服务。3、.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4.电子护照及身份证。5.信息安全。综上所述,人脸识别技术对于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信人脸识别技术会不断向前发展,应用更加广泛。 二、人脸识别系统的基本框架 人脸识别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环节:一是人脸的检测和定位,即从输入图像中找到人脸及其位置,并将人脸从中分割出来;二是对标准化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基本框架图 如图所示,人脸识别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一)图像获取:用图像获取设备(数码相机、扫描仪、摄像机)获取图像,也可以在人脸图像库中获取图像,然后使用相应程序将图像转换成可处理的格式。 (二)检测定位:人脸检测是指在输入图像中确定所有人脸的大小、姿态和位置的过程。近年来,由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发展和人际交互方式的发展,人脸检测定位的发展很迅速,但是其难点是容易受到亮度变化、人的头部姿势及图像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脸图像预处理:对获取的图像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具有的特征能在图像中表现的明显。该模块主要由灰度变化、光线补偿、对比度增强、高斯平滑处理、直方图均衡和图像二值化处理等子模块构成。 (四)特征提取部分:将预处理后得到的正规人脸图像按照相应的算法提取出用来识别的特征向量,将原始的人脸空间中的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中去。通常把原始人脸空间叫测量空间,把用以进行分类识别的空间叫特征空间,较高维数的测量空间的模 式表示可以经过变换变为在较低维数的特征空间中模式的表示。 (五)分类器设计:部分分类器的设计是在后台完成的,就是所谓训练过程,该过程结束后可生成分类器用于分类识别。模式识别问题事实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分类问题,即把待识别的对象归于某一类之中。在人脸识别问题上就是把不同输入的人脸图像归于某个人这一类。其基本的做法就是在样本训练集的基础上确定某种判决规则,然后使按这种判决规则对待识别的对象进行分 类所引起的损失最小或造成的错误识别率最小。 (六)分类决策:就是运用已经设计好的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得出最后的识别结果,并给出相应的判断。 三、人脸识别的常用方法 1.主分量分析法 2.线性判别分析法 3.独立分量分析法 4.隐马尔可夫模型法 5.弹性束图匹配法 四、人脸识别的技术优势 虽然目前人脸识别系统不是很成熟,但与虹膜识别、指纹 识别等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的技术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非接触式操作,适用于隐蔽监控。由于人脸识别系统不需要接触,可以秘密开展,因此特别适用于网上抓逃、隐蔽监控等应用。这是虹膜、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不具备。 (二)无侵犯性,容易被接受。人脸识别系统一般为远距离 采集数据,减小了对用户造成生理上伤害几率,用户容易接受。 (三)图像采集设备成本低。目前,USBCCD/CMOS 摄像头非常低廉的价格,已成为计算机的标准配置,极大地扩展了人脸识别实用范围;此外,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和照片扫描仪等图像 采集设备在普通家庭的日益普及进一步增加了其可用性。 (四)更符合人类的识别习惯,可交互性强。人脸识别更 符合人识别人的习惯,故若与用户交互配合可以大大提高系统 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但是指纹、虹膜识别却不具备如此优点。 (五)识别精确度较高、速度快。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的精度处于较高的水平,拒识率、误识率较低。 五、人脸识别研究的难点 人脸识别通常是通过对采集得到的人脸图像的分析计算来确定其身份的。人脸是具有复杂结构的三位可变形生物体,影响人脸识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姿态:人脸图像的变化,例如在三维人脸到二维人脸的成像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照相机-脸姿(正面的、45度、侧面、颠倒的)导致的不同,而一些脸部特征如眼睛或鼻子可能部分地或全部被遮挡。 组件的影响:面部的特征如胡须和眼镜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些组件包括形状、颜色和大小。 面部表情:人脸为可变形物体,人脸表情的变化直接影响人脸图像的模式。 图像的方向:照相机光轴的旋转不同可直接引起人脸图像的变化。 图像的条件:当图像产生时,一些因素如光(光谱、光源分布和强度)和照相机的特性(传感器的响应、透镜)影响人脸的外观。 参考文献: [1]Yin L.Basu A.Generating realistic facial expressions with wrinkles for model-based coding [J].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2001,84(2):201-240 [2]李云峰,杨益,田俊香.人脸识别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08(5):23-32

(完整)人脸识别技术大总结,推荐文档

人脸识别技术大总结 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大总结》,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百度。 篇一: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绪论人脸识别是通过分析脸部器官的唯一形状和位置来进行身份鉴别。 人脸识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与其它身份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具有直接、友好和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模式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人脸识别已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章将简单介绍几种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研究人脸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代数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连接机制的人脸识别方法以及基于三维数据的人脸识别方法。 人脸识别流程图如图.所示:图.人脸识别流程图、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特征的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脸检测方法,由于人眼可以将人脸在不此研究人员认为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脸或人脸的部件可能具有在各种条件下都不会改变的特征或属性,如形状、肤色、纹理、边缘信息等。 基于特征的方法的目标就是寻找上述这些不变特征,并利用这些

特征来定位入脸。 这类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非常有效且检测速度较高,对人脸姿态、表情、旋转都不敏感。 但是由于人脸部件的提取通常都借助于边缘算子,因此,这类方法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对光照和背景等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光照、噪音、阴影都极有可能破坏人脸部件的边缘,从而影响算法的有效性。 模板匹配算法首先需要人作标准模板(固定模板)或将模板先行参数化(可变模板),思想汇报专题然后在检测人脸时,计算输入图像与模板之间的相关值,这个相关值通常都是独立计算脸部轮廓、眼睛、鼻子和嘴各自的匹配程度后得出的综合描述,最后再根据相关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来确定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 基于可变模板的人脸检测算法比固定模板算法检测效果要好很多,但是它仍不能有效地处理人脸尺度、姿态和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基于外观形状的方法并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复杂的预处理,也不需要人工的对人脸特征进行分析或是抽取模板,而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方法()等)对大量的人脸和非人脸样本组成的训练集(一般为了保证训练得到的检测器精度,非人脸样本集的容量要为人脸样本集的两倍以上)进行学习,再将学习而成的模板或者说分类器用于人脸检测。 因此,这也是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稳定地实现了很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 THE VIDEO FACE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EEP LEARNING 由清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年12月

国内图书分类号:TP391.9 学校代码:10213国际图书分类号:621.3 密级: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 硕士研究生:由清圳 导师:丁宇新副教授 申请学位:工程硕士 学科、专业:计算机技术 所在单位:深圳研究生院 答辩日期:2012年12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TP391.9 U.D.C: 621.3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of Engineering THE VIDEO FACE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EEP LEARNING Candidate:Qingzhen You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 Yuxin D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Computer Technology Affiliation: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Date of Defence:December , 2012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摘要 本文的视频人脸检测识别方法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给出一段视频文件以及这个视频文件的字幕和剧本之后,可以自动的对视频中的人物进行检测和识别,不需要任何的训练样本。视频人脸检测识别方法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字幕剧本融合部分,人脸检测部分,样本集自动生成部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部分。本文将深度学习算法引入到了视频人脸识别中来,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视频人脸的识别要求算法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并且能够保证一定的实时性,本文的实验与分析表明,深度学习算法具备这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深度学习算法特性的角度来说,深度学习算法最大的缺点就是构造深度模型需要大量的样本,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然而本文所设计的基于视频的人脸检测模块可以轻松的产生数万、数十万的样本,从而满足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大样本集要求。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人脸识别部分是整个系统的重点,这一部分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经历了视频人脸的检测部分之后,虽然视频人脸集合中人脸的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会存在一些杂质,因此必须通过识别模块来进一步的过滤掉人脸集合中的杂质;二,通过视频所得到的帧文件中,经常会出现多张人脸同时出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视频人脸的检测部分是无法将说话者与人脸进行对应的,必须通过识别模块才能区分出一个帧中的多个人脸。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人脸识别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深度学习模块和识别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主要由数据整合和构造数据立方体两个部分组成。深度学习模块通过两个具体过程来实现:RBM调节和深度模型的反馈微调。RBM的调节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各个层间的调节过程,以这种方式来初始化整个深度模型的系统权值,而深度模型的反馈微调,首先进行自下而上的识别模型转换,然后再进行自上而下的生成模型转换,最后通过不同层次之间的不断调节,使生成模型可以重构出具有较低误差的原样本,这样就得到了此样本的本质特征,即深度模型的最高抽象表示形式。经过深度学习模型的处理,可以得到降维之后的样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识别模块,本文中所采用的识别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 关键词:人脸检测;肤色模型;深度学习;识别模型;生成模型;人工神经网络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陶健 学号 0643041077 年级 2006 指导教师周欣 教务处制表 二Ο年月日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陶健老师周欣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得不断发展,个人身份趋于数字化,隐性化,如何准确的鉴定,确保信息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脸识别,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识别方法,在基于人脸固有的生物特征信息,利用模式识别和图行图像处理技术来对个人身份进行鉴定,在国家安全,计算机交互,家庭娱乐等其他很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提高办事效率,防止社会犯罪等,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人脸识别在图像检测识别方面的一些常用的方法。由于图像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定位和识别的准确率,因此本文对图像的一些识别算法做了着重的介绍,例如基于二维Gabor小波矩阵表征人脸的识别算法,基于模型匹配人脸识别算法等。此外,本文还提及了一般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并着重介绍了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光线补偿,图像灰度化等技术,使图像预处理模块在图像处理过程中能取到良好的作用,提高图像识别和定位的准确率。 [主题词]:人脸识别;特征提取;图像预处理;光线补偿

Face Recognition Overview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TAO Jian Adviser: ZHOU Xin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twork was growing, personal identity tends to digital, hidden, how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ace recognition, an application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methods more widely, based on biometric facial information inherent in the use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map line of personal identity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mputer interaction, family entertainment and many other areas. Face recognition can improve efficiency, prevent social crime, of course it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udies aspects of face recognition in image detection and some common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As the image processing directly impact on the accuracy of lo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o some of image recognition algorithm will be focused presentation, such as Gabor wavelet-based two-dimensional matrix representation of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s, model-based matching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mentioned a general recognition system design, and highlights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part of the light compensation, gray image techniques,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module in the image processing to get to the good , and improve image recognition and positioning accuracy. [Key Words] Face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on; image preprocessing; light compensation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解读

人脸识别研究 代上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现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而面对繁杂的社会安全问题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因通过面部特征信息识别身份而受到广泛关注。人脸识别通常使用采集含有人脸图像或视频流的设备,将收集到的人脸信息进行脸部检测,进而与数据库中已有信息进行对比确定被识别对象的身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公共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且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人脸识别的发展历程、主要识别方法予以总结概括,并对其应用范围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脸识别;方法;应用;发展 1引言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该项技术目前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个人家庭自动门的安全系统、犯罪人的身份识别系统、银行自动取款的服务系统等。 人脸识别系统给人带了很多方便,应用能力很强,但是人脸识别仍然有很多阻碍其发展的困难之处。主要表现在:在收集图像中目标自身的影响;在系统收集图像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以及系统收集图像之后由于其它因素造成的面部损伤所带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的面部逐步发生变化的影响。这些都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使得该项技术面临着多种挑战性。 2 人脸识别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2.1发展历史 很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关于通过人脸对人类的身份进行辨别的论文发表,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与设备的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Blcdsoc[1]提出了人脸识别研究的雏形,人脸识别技术才被人们接受。 在人脸识别研究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人脸识别的各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人脸识别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各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相继出现,并创建了人脸图像数据库,对人脸识别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逐渐进入了社会市场。 进入21世纪以后,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熟,但是由于非理想条件如(光照、天气、姿态)的影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为了解决这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研究者们一直努力寻找更加趋于完美的方法,从而减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2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从以前的认知阶段发展到了实际应用阶段。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面部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发生改变,这给人脸识别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光照不同

深度学习技术让反人脸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算法相互对抗

深度学习技术让反人脸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算法相互对抗 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设计新算法,通过动态地干扰人脸识别工具来保护用户的隐私。结果表明,他们的系统可以将原本可检测到的人脸比例从接近100%降低到0.5%。 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每次你上传照片或视频时,它的人脸识别系统会试图从这些照片和视频中得到更多信息。比如,这些算法会提取关于你是谁、你的位置以及你认识的其他人的数据,并且,这些算法在不断改进。 现在,人脸识别的克星——“反人脸识别”问世了。 多伦多大学Parham Aarabi教授和研究生Avishek Bose的团队开发了一种算法,可以动态地破坏人脸识别系统。 他们的解决方案利用了一种叫做对抗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的深度学习技术,这种技术让两种人工智能算法相互对抗。 现在,深度神经网络已经被应用于各种各样问题,如自动驾驶车辆、癌症检测等,但是我们迫切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容易受到攻击的方式。在图像识别领域,在图像中添加小的、往往不可察觉的干扰就可以欺骗一个典型的分类网络,使其将图像错误地分类。 这种被干扰的图像被称为对抗样本(adversarial examples),它们可以被用来对网络进行对抗攻击(adversarial attacks)。在制造对抗样本方面已经有几种方法,它们在复杂性、计算成本和被攻击模型所需的访问级别等方面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对抗攻击可以根据攻击模型的访问级别和对抗目标进行分类。白盒攻击(white-box attacks)可以完全访问它们正在攻击的模型的结构和参数;黑盒攻击(black-box attacks)只能访问被攻击模型的输出。 一种基线方法是快速梯度符号法(FGSM),它基于输入图像的梯度对分类器的损失进行攻击。FGSM是一种白盒方法,因为它需要访问被攻击分类器的内部。攻击图像分类的深度神经网络有几种强烈的对抗攻击方法,如L-BFGS、acobian-based Saliency Map Attack(JSMA)、DeepFool和carlin - wagner等。然而,这些方法都涉及到对可能的干扰空

浅谈人脸识别在安防系统的应用

浅谈人脸识别在安防系统的应用 人脸识别的应用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员在不同地域之间频繁的流动,随之而来的是对公众人员的安全管理的需求迅速增加,每年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逐年上升,众多涉案人员在逃,此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小偷惯犯难以抓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安在逃人员约50万,各地的公安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对协助其案件技侦和对重点区域提供安全保障。 而另一方面,目前平安城市基本上完成了联网、高清化的建设,正在走向以实战应用、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发展,现有的监控系统每天产生海量的网络高清视频数据,其中就包含大量可用的人脸信息,而当前这些人脸的信息整体的利用率不高,配套的使用工具简单,甚至是依靠人工排查的土办法。因此,为了实现在海量视频中的人员身份的快速识别,人脸识别技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新兴的安防智能化产品,其技术源头始于20世纪60年代,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人脸识别的才进入了真正的机器自动识别阶段。目前,在安防监控领域,人脸识别主要是基于对可见光图像的人脸识别。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虽然环境光线、人脸的分辨率对识别结果存在影响,但相比其它特征识别,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友好性、高并发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开放的公共环境下的应用,人脸识别产品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市场上人脸识别产品中,静态人脸识别产品的使用比较广泛且成熟,在通关、金融、电信、公证等领域需要对人和证件进行一致性验证的场景下,人脸识别系统应用表现良好。尤其是金融行业,由于银行业务对身份核实的需要及VTM的推广,客户在办理业务或自助办理业务过程中一般均要对客户的身份进行验证核实,在实际应用中,系统获取客户身份证件内的人脸照片和现场客户的图片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完成人证一致性验证,大大提升金融的业务工作效率。 动态人脸识别的应用当前处于前期阶段,并逐步开始在交通、公安、楼宇、社区等领域推广。由于识别目标的非配合性,动态人脸识别应用上比静态人脸稍复杂,实现人脸识别的高准确率和时效性是业务应用的前提,需要专业的团队开发、部署才能取得满意使用结果。 人脸识别技术和应用模式是两翼,服务是主体 人脸识别算法技术 当前人脸识别系统是由人脸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匹配识别这几个过程。目前,人脸识别的算法很多,业内比较推崇的是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是受到人的神经系统启发,利用大量简单处理单元互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模仿人的认知系统,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其它方法难以实现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简介:人脸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同时人脸识别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因此,本技术综述限定于:一,在LFW数据集上(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获得优秀结果的方法; 二,是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 前言 LFW数据集(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人脸图像数据库。该数据库共13,233幅图像,其中5749个人,其中1680人有两幅及以上的图像,4069人只有一幅图像。图像为250*250大小的JPEG格式。绝大多数为彩色图,少数为灰度图。该数据库采集的是自然条件下人脸图片,目的是提高自然条件下人脸识别的精度。该数据集有6中评价标准: 一,Unsupervised; 二,Image-restricted with no outside data; 三,Unrestricted with no outside data; 四,Image-restricted with label-free outside data; 五,Unrestricted with label-free outside data; 六,Unrestricted with labeled outside data。 目前,人工在该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在0.9427~0.9920。在该数据集的第六种评价标准下(无限制,可以使用外部标注的数据),许多方法已经赶上(超过)人工识别精度,比

如face++,DeepID3,FaceNet等。 图一/表一:人类在LFW数据集上的识别精度

表二:第六种标准下,部分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详情参见lfw结果) 续上表

浅析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应用方向

浅析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应用方向

目录 浅析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应用方向 (1) 1背景 (2) 2“人脸识别”自助终端 (3) 3移动金融/营销 (3) 4柜面系统 (4) 1背景 2015年年末,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开立服务时,有条件的银行可探

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至此,这两年火遍天际的人脸识别终于得到了“正式名份”!将在银行大显身手的人脸识别到底能做什么?备受银行青睐的人脸识别真有那么“万能”吗? 目前人脸识别在银行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助终端、移动金融/营销和柜面系统三大方向。 2“人脸识别”自助终端 “人脸识别”自助终端是当前银行应用最为普遍的方向,交通银行的自助发卡机、民生银行的VTM、农业银行的超级柜台等都是将人脸识别系统引入到自助设备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采集的照片与已存照片、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并提供人脸相似值,工作人员即可根据相似值的高低判断是否直接通过或进行人工审核。 目前,用户可以在自助终端上实现自助开卡、业务变更、密码重置等个人业务,全流程电子化不仅节约时间和成本,也更加环保。不仅如此,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自助终端实现一对多服务,通过客户自助办理+现场审核授权,原本只能服务一个客户的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服务6-8人。 3移动金融/营销 银行在开展移动金融/营销时,也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在移动端如何确认客户身份?而人脸识别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虚拟世界两端“你是谁”的身份认证难题:一

方面用户可以借助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身份核查,另一方面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便携性移动终端进行客户人脸身份核查,为客户办理业务。 目前包括民生银行、攀枝花商行在内的众多银行已经开始基于多模态生物识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平台布局移动金融和移动营销:直销银行、远程贷款、大客户上门服务等都是典型应用。与此同时,该平台还具有强大的渠道管理能力,一旦前端出现报错情况,可以迅速反查、定位并进行修复。 4柜面系统 人脸识别在柜面系统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内能进行风险管控,外可1S核验客户身份。银行通过人脸识别可以实现内部员工系统登录与授权管理,增强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人脸联网核查,将现场照片与公安部已存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核查,更客观、科学的实现“人证合一”,降低“肉眼”观察的主观意识和失误辨认。

人脸识别学习

从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到应用的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临床咨询学、心理咨询等等,继而又衍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如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儿童发展病理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语言学等等,心理学正不断扩张着它的版图。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 奖颁发给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也许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它意味着心理学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和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正像在卡尼曼的颁奖词中说道:“他把心理学的,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的研究思想,结合到经济科学中。” 正如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所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短暂的历史是以冯特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肇始。在此之后的100多年,心理科学先后大致有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革命等主流学派,几经纷争而又不断发展壮大。当代心理学出现了新的研究动向,本文参考我国一些心理学者景怀斌先生等的研究成果,试着带大家到当代心理学的山阴道上走走看看,“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认知研究方兴未艾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1950年代末期,70年代后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它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当代的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动向是与神经科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结合,典型代表是目前居于主流地位的联结主义理论。它模拟真实生物神经网络,认为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只是信息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联结中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联结主义对视觉、学习、记忆和语言等心理过程都做出了新的说明。“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近年来美国权威心理学刊物《美国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刊物上连续刊发了一些文章,反思传统中立化心理科学模式的缺陷和弊端,表现出对于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而在非西方国家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也蓬勃展开。与此同时,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也日渐关注文化因素,如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模式认为认知活动发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揭示出,几乎儿童的每一步成长都印着文化的痕迹;健康心理学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这种趋向在各个方面都如此明显,以致这种转向被称做是心理学中“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 心理健康研究备受重视 心理疾病被称作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近年来西方国家纷纷加大了心理健康领域的科研投入,单就具体研究中的应对(coping)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到1998年,心理学数据库中有关应对的研究论文达到2.3万篇,在心理学论文中的比例由1967年的0.35%升至1999年的3.15%。心理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咨询师兼容并蓄,采用综合性的疗法。短期疗法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现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3217911.html,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作者:唐勇 来源:《硅谷》2011年第09期 摘要:人脸识别是模式识别领域中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系统的对主流人脸识别算法进行综述,总结现阶段人脸识别研究的困难,并对未来人脸识别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人脸识别;光照补偿;人脸检测 中图分类号: TP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510029-01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安全等应用领域急需高效的自动身份认证技术。当前,我国的各种管理系统大部分都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等传统技 术保障系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伪造、丢失、窃取或遗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身份鉴别方法,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利用生物特征的普遍性、唯一性、永久性、可接受性、防卫性进行身份识别可以避免上述已有的身份鉴别技术缺陷。 1 人脸识别常用算法 随着社会对人脸识别系统的迫切需求人脸识别研究再次成为热门课题。2008年我国在奥 运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采用人脸识别这种生物识别系统为之提供安全保障。目前常见的人脸识别基本算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2]。这类方法是通过人脸面部拓扑结构几何关系的先验知识,利用基于结构的方法在知识的层次上提取人脸面部主要器官特征,将人脸用一组几何特征矢量表示,识别归结为特征矢量之间的匹配。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方法具有存储量小、对光照不敏感等优点。但这种方法抽取稳定的特征比较困难,对强烈的表情变化和姿态变化鲁棒性较差,适合用于粗分类。 1.2 基于特征脸的人脸识别方法。特征脸法是人脸识别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是从人脸图像的全局特征出发,运用Karhunen Loeve变换理论,在原始人脸空间中求得一组正交向量,并以此构成新的人脸空间,使所有人脸的均方差最小,达到降维的目的。特征脸方法易受角度、光照、表情等干扰导致识别率下降。

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1、绪论 人脸识别是通过分析脸部器官的唯一形状和位置来进行身份鉴别。人脸识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与其它身份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具有直接、友好和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模式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人脸识别已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章将简单介绍几种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脸识别 2、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研究人脸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代数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连接机制的人脸识别方法以及基于三维数据的人脸识别方法。人脸识别流程图如图2.1所示: 图2.1人脸识别流程图 3、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特征的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脸检测方法,由于人眼可以将人脸在不此研究人员认为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脸或人脸的部件可能具有在各种条件下都不会改变的特征或属性,如形状、肤色、纹理、边缘信息等。基于特征的方法的目标就是寻找上述这些不变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定位入脸。这类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非常有效且检测速度较高,对人脸姿态、表情、旋转都不敏感。但是由于人脸部件的提取通常都借助于边缘算子,因此,这类方法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对光照和背景等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光照、噪音、阴影都极有可能破坏人脸部件的边缘,从而影响算法的有效性。 模板匹配算法首先需要人TN作标准模板(固定模板)或将模板先行参数化(可变模板),然后在检测人脸时,计算输入图像与模板之间的相关值,这个相关值通常都是独立计算脸部轮廓、眼睛、鼻子和嘴各自的匹配程度后得出的综合描述,最后再根据相关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来确定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基于可变模板的人脸检测算法比固定模板算法检测效果要好很多,但是它仍不能有效地处理人脸尺度、姿态和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基于外观形状的方法并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复杂的预处理,也不需要人工的对人脸特征进行分析或是抽取模板,而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方法(ANN)等)对大量的人脸和非人脸样本组成的训练集(一般为了保证训练得到的检测器精度,非人脸样本集的容量要为人脸样本集的两倍以上)进行学习,再将学习而成的模板或者说分类器用于人脸检测。因此,这也是j 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稳定地实现了很好的检测结果,并且

人脸识别课程设计论文完美版

前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流动性,进而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安全方面的需求成为21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不论是享受各项服务如网上冲浪、还是居家、办公等都涉及到安全,以往这些行为基本上是通过符号密码来进行安全保护,但是随着服务数量的不断增加,密码越来越多以致无法全部记住,而且密码有时也会被他人所窃取,各种密码被破解的概率越来越高,因为通常由于记忆的原因,人们经常会选用自己或亲人的生日、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作为密码并长期使用,这些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获取。可见在现代社会中,身份识别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们乎时时刻刻都需要鉴别别人的身份和证明自己的身份,以获得对特定资源的使用权或者制权,同时防止这些权限被他人随意的取得。传统的身份识别方法主要基于身份标识物(如证件、卡片)和身份标识知识(如用户名、密码)来识别身份,这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非常可靠和方便的识别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网络、通信、交通等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活动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不断扩大,需要身份认证的场合也变得无不在。人们需要携带的身份标识物品越来越多,身份标识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冗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身份识别方式的弊端日益彰显。身份标识物品容易被丢失和伪造,份标识知识容易被遗忘、窃取和破解,而身份标识的重要性又使得一旦失去了身份标识会给标识的所有者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重大的甚至难以弥补的损失。在美国,每年约有上百万的福利款被人以假冒的身份领取;每年发生的信用卡、ATM、移动电话和冒领支票等成的损失达数百亿美元[2]。面临着这样的状况,人们对身份识别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寻求身份识别的新途径。 于是,近年来人类生物特征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身份识别,而且生物特征可以更好的进行安全控制,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进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与原有的人类身分识别技术(如:个人密码、磁卡、智能卡等)相比,基于人类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特征唯一、不易伪造、不可窃取等优点。人类本身具有很多相对独特的特征,如DNA、指纹、虹膜、语音、人脸等。基于这些相对独特的人类特征,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起众多的基于人类生物特征的人类身份识别技术,如DNA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和其他的生物识别比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1、其他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都需要一些人为的行为配合,而人脸识别不需要。2、人脸识别可应用在远距离监控中。3、针一对现在的第一、二代身份证,每个身份证都有人脸的正面照片,也就是人脸库将是最完善的,包括人最多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库来更直观、更方便的核查该人的身份。 4、相对于其他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具有特征录入方一便,信息丰富,使用面广等优点,同时人脸识别系统更加直接友好。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技术的

浅谈人脸识别及其应用

I 行业智库线经验 INDUSTRY THINK TANK FRONT-LINE EXPERIENCE 浅谈人脸识别及其应用 文丨Article >海兰察 人脸识别技术正在被广泛运用,上 海市远郊的住宅小区也已经用上了,更 不用说市中心的高端商务楼,今年或许 是人脸识别在上海市民用市场被广泛运 用元年。但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在应用层面存 在三个问题:第一个是隐私保护问题; 第二个是应用费用问题;第三个是如何 利用既有包括末端摄像机在内的基础设 施问题。人脸识别技术有几个等级。最低端 的人脸识别,仅仅是将末端扫描成像中 的一定数量的关键像素点与内存数据库 里的图像关键像素点比对;更高一级的 人脸识别技术除了对比像素点更多外, 还添加红外、三维扫描等;在一些安防 等级更高的场所,人脸识别技术还要与 气味传感器、虹膜扫描、指纹和声纹比 对等技术结合起来。安全是有成本的,成本越高越安 全吗?不完全对,比如利用3D 打印技 术以及比硅胶更接近人类皮肤的复合材 料,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初级人脸识别 技术或难以甄别,针对“面具"之类的伪装术,人脸识别就需要增加温度感知、 三维扫描、提高像素成像等措施。高等级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被运用 在保密等级较高的场所,比如机要室、 数据中心、金库、武器库等等。人脸识别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图像识 别,例如有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睁开眼 睛的时候,映入眼帘并传送到我们大脑 的信息是一些深浅不一的色块、线条或 点状物,因为我们从婴幼儿开始就被告 知并通过学习到眼睛摄入的静态或动态 的景象,以及动物、植物、建筑物等物 体,摄入眼睛的光信号转化为我们大脑 里的生物电信号,这才了解到看的是什 么、我们在哪里、环境之中有没有危险, 等等。图像识别来源于仿生技术,前端(摄 像机)像素传感器接收到光信号后,转 换为电信号,模拟量成为数字量,导入 计算机里的“算法”通过计算,得到电 信号的强度、密度和离散度,也就是说 像素越高,在同等算法下,结果越精准。算法有线程和层级,第一层算法就 是将摄入的数据与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快速比对,而后给出初步结果;第二层 算法就是对画面进行分割,再与数据库 里的分割画面进行比对,再得出结果, 这个时候还要计算第一层算法与第二层 算法的结果的逻辑合理性,合理的结果 才会输出。比如一个警察抓小偷的应用 场景,跑的速度快的移动物体不一定是 小偷。如果没有声纹录入的条件下,如 何识别画面中哪一个是小偷呢?这个时 候,比如数据库里的被冠以"小偷”符 号的人脸就是一个线程。 由此可见,在像素满足要求的条件 下,算法、线程和计算机的运算速率就 是关键要素,算法和线程也是导致人脸 识别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 在传输速率更高的应用场景中,电子计 算机的运算速率也必须更快,否则包括 人脸识别就是人脸撕逼了。在这种情况 下,量子计算机就呼之欲出了,加密更 安全且运算速率更高的量子计算机或将 成为继5G 之后另一个科技制高点。 有机会我们可以实测一下人脸识别 速率,技术优劣高下立判,无论是住宅 小区还是商务楼的应用场景。■050 住群房iS P

单训练样本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单训练样本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阙大顺,赵华波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63) E-mail:zhaohuabo1983@https://www.360docs.net/doc/b33217911.html,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脸识别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单样本人脸识别问题。单样本人脸识别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每类(人)只有一个训练样本的情况下对未知测试样本进行识别的技术。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单样本人脸识别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还分析了单样本人脸识别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未来单样本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人脸识别;单训练样本;特征提取 0 引言 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是指基于已知的人脸样本库,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从静态或动态场景中,识别一个或多个人脸。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验证系统、医学、档案管理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公安工作、视频会议和图像检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有许多人脸识别方法,当有充分数量的有代表性的训练样本时,能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人脸识别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人脸图像的几何特征的方法,主要根据人脸的诸如眼、鼻、嘴和脸庞等局部特征及其关系来识别;另一类是基于模板的方法,利用人脸图像的全局特征来识别。本质上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某种数学变换,实现人脸空间降维和代数特征提取。 单训练样本人脸识别,是指从给定的每人仅存储一幅已知身份的图像的数据库中识别出姿态、光照等因素不可预测的图像中人的身份[1]。人脸识别技术在身份证和海关护照验证以及公安执法等应用中,因为训练集中每个人都只有一幅人脸样本图像,所以目前大多数识别方法都无法获得好的识别效果,识别率会大幅下降,有些方法甚至无法应用。针对这种单样本人脸识别问题,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有效的识别算法。在这些算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本征脸法(PCA)[3]、线性判别分析(LDA)[4]、隐马尔可夫模型(HMM)[5]、支持向量机(SVM)[6]、贝叶斯算法[7]、局部特征分析法(LFA)[8]、特征线方法(FLM)[9]及进化追踪(EP)[10]。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护照验证、身份证验证等等,每类(人)只能得到一幅图像,只能用这些有限的图像去训练人脸识别系统,这就给上述识别效果比较好的方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比如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在单样本情况下,由于类内散布矩阵不存在,所以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同样,在单样本情况下,由于类内分布不能被估计出来,基于概率的方法也就变成了本征脸方法。尽管有些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法(PCA),能够直接用于这种情况,但识别率很低,识别效果不理想,如文献[11]报道,在ORL人脸库上直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得到的平均识别率只有69.5%。 由于单样本人脸识别问题给人脸识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及其本身具有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它已演变成人脸识别问题的一个子研究领域,而且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样本增强法、样本扩张法、通用学习框架法。本文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让读者对单样本人脸识别技术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