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原因:质量巨大)

2、恒星特点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发热;球状

3、星云的特点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成云雾状

(和恒星比较,星云由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4、行星的特点是:绕恒星运动;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轨道周围物体

5、天体系统的层次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6、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性

8、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包括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巨行星木星、土星平均密度小,由氢氦氖等组成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远

9、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的影响

光球层黑子

11年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点粒子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使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异常

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

极光

色球层耀斑、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

太阳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10、地球上由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地球表面的温度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形成了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

的节奏适度

地球处于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1、月球表面的特征

月球的体积质量小——吸引力小——基本没有大气——漆黑、寂静、温差大、荒凉

12、月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恒星月日)——地球上永远看到同一个面

13、月相(朔望月日)

14、潮汐的影响:

①顶托河流如海,沿海水资源盐度上升;

②加剧海岸的侵蚀;

③潮汐能,发电;

④利用涨潮巨轮进港;

⑤利用潮汐捕鱼和晒盐;

⑥旅游。

连续两次落潮(或涨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15分

15、太空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16、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

方向周期速度

自转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

南极上空顺时针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角速度:(南北极点为零)处处相等

线速度:(南北极点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公转自西向东,

北天极逆时针,

南天极顺时针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回

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1)地方时的计算

①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②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③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东加西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

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经度:1h / 15°4min / 1°

2)※时区:

①从某0°或180°经线两边经度递减,则该经线为180°,此经线西面(左面)为东经,东面(右面)为西经;

②两边经度递增,则该经线为0°,且此经线西面为西经,东面为东经。

③按地球自转方向:递增为东经;递减为西经

④如要判断时区——经度/15=时区

3)地

转偏向力: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方偏;赤道处不偏

4)近日点(1月初)慢?远日点(7月初)快?

5)回归年:365又1/4天

6)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3o26’

①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之间的斜交存在夹角,

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在黄赤交角之间进行的,

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出现了太阳的直射现象,

所以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带的变化。

②如果黄赤交角为0的影响:太阳徘徊在赤道,全球无温度带,四季的变化是反映在温度的变化(四季变化的作用),

任何一个地方的全年温度不变,四季也不变。同样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阳高度角全年大于0,也就无极昼极夜现象了。又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时,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阳永远停留在赤道上,那么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③黄赤交角变大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度数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

(也就是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了,而温带范围变小了)

④黄赤交角变小的影响: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⑤变化的原因:南回归线北移,北回归线南移,北极圈北移,南极圈南移

(北极圈的纬度+北回归线的纬度=南极圈的纬度+南回归线的纬度=90度)

18、二分二至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六大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①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

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

成安第斯山脉。

③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

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④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

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⑤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⑥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⑦ 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4、地震的相关概念:

① 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2倍。 ②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 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③ 等震线:受地震烈度相同的地点连线

④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① 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② 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③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构造地震 成因

火山地震

④ 地震的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

主要造盐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9、地貌类型 一、主要的地貌类型 (一)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形成高山和洼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在空间方向上相反,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③从全球角度看,内力作用对地表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具体某一地形某一种力起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 板块运动与全球宏观地形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要外力:流水(地表最强大的外力作用)、 风力、冰川、海浪

二、5种主要地貌类型:流水地貌<最广泛分布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上游:深切而狭窄的河谷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流地貌: 中游:河谷宽阔,多形成曲流(河曲)——河流的凹岸侵蚀,泥沙在凸岸堆积

下游: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

Eg :曲流是河床遭受侧蚀的结果,通常北半球的河流往往是 ( )

A .南岸侵蚀,北岸堆积

B .北岸侵蚀,南岸堆积

C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 .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凹岸是侵蚀的现象,其形态类似于海湾那样凹入陆地之中。

凸岸地出现是因为出现了堆积现象,其形态类似于向海中突出的。)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侵蚀石灰岩形成的侵蚀地貌。

—分布于石灰岩分布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以西南各省 / 云贵高原最突出。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盆地 、落水洞、孤峰和孤林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的石笋、石柱、石钟乳、地下河或地下湖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洞穴、地下河-→溶蚀盆地、峰林-→盆地扩大、孤峰 喀斯特地貌的利与弊:

①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 凹凸岸不分南北半球,∵是水流自身惯性运动形成的;

东西南北岸、左右岸,涉及地转偏向力的必先分南北半球,∵是地球自转带来的力量。

②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我国西南山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常造成漏水、坍塌,大型工程应避开此地貌。

3海岸地貌:

①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eg:我国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②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

eg:我国海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4风成地貌:

①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雅丹地貌 (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②风积地貌:沙漠、黄土、新月形沙丘★流动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5黄土地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形成: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流水侵蚀地貌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流水沉积地貌

1)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黄土地貌的利与弊:

①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

②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淤塞河道。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修筑梯田、植树种草

二、等高线地形图

(一)相关概念:

海拔:(绝对高度)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距离差。

等高线:地形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等高距:相邻2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

等高线地形图:按一定的等高距,把等高线绘制在平面图上就成为等高线地形图。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②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等高距相同)

③等高线为闭合曲线(闭合圈有大有小,小圈一般可看到,大圈一般看不到闭合,中断在边框上)

④2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特殊:陡崖是多条等高线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密陡疏缓”

(三)等高线图地形图的判读——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1)判断五大基本地形★

平原:海拔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顺直。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山丘陵。

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 200m,等高线密集,弯曲大。

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 200m,等高线稀疏,弯曲较和缓。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边缘密集,内部稀疏。

盆地:等高线外高内低,边缘密集,内部稀疏。

(3)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

⒈推算等高线的值:

①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知道任一条等高线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值。

②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闭合区域:(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B反常的高----山岗(山丘) A反常的低----洼地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⒉两地的相对高度的计算:

若两点都在等高线上: H相对高度 = H高-H低

若两点有一点在等高线上:(n一1)d<H相<nd。

若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 (n一1)d<H相<(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⒊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

(n一1)d ≤H相<(n+1)d

(其中n表示重叠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⒋两地温度差的计算:

气温垂直递减率:℃ / 100m——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

先算相对高度,再算温差。

(4)地形与实际应用 =

Ⅰ. 选“点”

①水库位置: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这些地区库容大,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②大坝:应建在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的中间部分,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亦即洼地或小盆地的最窄处。

∵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但是大坝上游来水会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

③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择海水深(表现为沿岸海区等深线密集)且避风的海湾;河流的凹岸、南左北右岸。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④气象观测站:应选在地势适中、地面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点。

⑤疗养院:应选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即山清水秀,远离工厂污染,光照、温度等适宜的地方。

Ⅱ. 选“线”:

①铁路、公路线:一般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沿等高线走)

∵绕等高线走,坡度平缓,工程量小,行车安全,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世界形三大工程难题是:高寒、缺氧、多冻土。

②引水路线:线路尽可能短,避免穿过山脊等障碍,关键是应从地势高处向低处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③输油管道的选线:应注意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Ⅲ. 选“面”

①工厂区位: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原料燃料的地方。

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

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

②居民区的选址应考虑:①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

②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③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③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

蔬菜、花卉园艺业、水稻种植宜靠近水源地。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 山地、丘陵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在低山丘陵地区坡度<25时,可建梯田发展耕作业;坡度>25时,易发生水土流失,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5)人工利用地貌的利与弊★

(1) 合理利用自然、建设自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如:建造高楼、挖掘河道、兴修水利、修筑梯田、填造人工岛、围海造田

(2) 不合理利用,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如:不合理的围湖造田、过度开垦、无序采矿、战争

10、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类型地形特点等高线分布特征

平原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山地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

盆地中央低平,四周高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陡崖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 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

洼地 鞍部 山脊 山谷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②水汽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1)对流层的特点:

①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 ② 对流运动为主;

③ 水汽和尘埃集中;(成云致雨) ④ 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2)平流层的特点:

①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② 平流运动为主;

③ 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中间层(平流层顶—80km )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层/电离层(中间层顶— 800km )

1. 气体以离子状态存在,所以又称离子层。

2.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离子态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

3. 反射无线电短波。∵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

4. 极光在该层。

5)散逸层/外层:(800km 以上) 大气稀薄,大气粒子散逸到星际空间。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④ 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O3吸收紫外线;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2、反射作用 (云层、 大尘埃——反射各种波长太阳辐射) eg :夏天多云的天气不会太热

3、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eg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电磁波长越短。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1)大气对 太阳短波辐射 吸收能力很差,

(从而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2)大气对 地面长波辐射 吸收能力很强,

(∵地面长波辐射主要以长波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而大气中的水汽、CO2吸收红外线,从而使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 3、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

eg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表热量损失的少)。

中高纬度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多出现霜冻(晴朗夜晚少云和水汽,大气逆辐射弱,地表热量损失多)。

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

4、热力环流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风: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温度高于海洋,气压低于海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陆风:陆地…………,晚上降温快,温度低于海洋,气压高于海洋,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响海洋。

2)山谷风(山坡上树少,吸热快、放热快≈陆地; 山谷里树多,吸热慢、放热慢≈海洋)

谷风:山坡白天吸热快,温度高于山谷,气压低于山谷,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坡。 山风:山坡晚上放热快,温度低于山谷,气压高于山谷,近地面风从山坡吹向山谷。 3)城市风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产生活、交通需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人为热。 近地面大气从郊区流向城市,高空大气从城市流向郊区。 4)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① 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②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①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②不同等压线图上,两条等压线间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5、气旋和反气旋

B1低压

C1低压

A1高压

C 高压 冷

B 高压

A 低压 热

气压中心气流运动水平方向气流运动对天气的影响气旋

(台风)低气压区上升

北半球: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多阴雨天

南半球: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反气旋

(寒潮)高气压区下降

北半球: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晴朗、干燥

南半球: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

①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

②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③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

④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2)大气环流

⑴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⑵意义: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的水热平衡;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⑶形成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

(4)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赤道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空高压——向北受地砖偏向力影响——30°N上空形成西风——30°N聚集下沉——近地面高压(副高)——近地面风由副高流向赤道(东北信风)——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在赤道辐合上升。

中纬环流:30°N聚集下沉——近地面副高——向北偏转成西风——60°N与极地东风相遇,暖而轻的西风被抬升——高空高压——向南偏转

高纬环流:极低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高压——指向副极地低气压,偏转成极地东风——60°N与西风相遇,不断被暖化抬升——高空高压——向北偏转。

(5)高低气压带形成原因

热力作用:赤道低气压带(受热上升)、极地高气压带(冷却下沉)

动力作用:副热带高气压带(被迫下沉)、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

7、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常年受单一因素为主导影响形成的气候。

①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终年炎热少雨;

②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地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终年炎热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气候温和湿润;

④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极圈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典型的冷湿气候;

①极地气候——极地附近,极地东风带(苔原气候)或极地高气压带(冰原气候)控制,终年严寒少雨。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形成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②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湿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炎热多雨;

干季——低纬信风带控制,炎热少雨。

③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中纬西风带南移控制,温和湿润。

④气候分布模式图

8、锋面

类型概念锋面过境是的天气锋面过境后的天气分布

冷锋

冷空气主动向暖空

气运动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北方秋冬季节暖锋

暖空气主动向冷空

气运动

连续性降水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

准静止锋(梅雨)冷暖空气势力相

当,锋面移动缓慢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伏旱6、7月份江淮地区

9、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夏季(7月)冬季(1月)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海洋气压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

陆地气压印度低压

(亚洲低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被切断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风向东南风西北风

特点温暖湿润寒冷干燥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与农业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水热组合,为农

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不利:夏季风的进退强弱不稳定:旱涝灾害

①夏季风强:北涝南旱

②夏季风弱:北旱南涝

③冬季风控制:冬春旱情、低温冻害、寒潮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慢进快退

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变暖①燃烧矿物燃料,

排放温室气体

②森林火灾

③植被被破坏

④人口增长等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

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③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土壤盐碱化

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

⑤霍乱等疾病增加

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植树造林

④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

⑤控制人口增长

城市热岛①人为排放热量

②城市温室气体多

③不易散热

④通风不良

⑤缺少绿地

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

②诱发中暑的疾病

③加剧大气污染

④导致城市雨岛

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

②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臭氧洞①太阳活动

②人类使用氟里昂,

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

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②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③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染

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料褪色

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

酸雨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

SO2等酸性气体

①森林枯死

②土壤酸化

①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率

南亚季风夏季(7月)冬季(1月)

成因1)海陆热力差异

2)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东南信风北移越过

赤道

东南信风南移

风向西南风东北风

特点湿热干燥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第四篇 水环境

1、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

2、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纽带”联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纽带

②“调节器”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③“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各种地表形态

④“传送带”地表物质迁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 ⑤使陆地水得到更新和再生

3、河水补给

4、水资源的概念:

a) 广义:水圈中的水体总量

b) 狭义: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包括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5、水资源的评价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6、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原因

7、水危机的原因及其措施

8、我国水资源最缺乏的三大流域:黄淮海流域(华北平原) 原因:自然原因:地处华北地区,夏季风影响小,降水量小

人为原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质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9、世界水资源分布及其原因

10、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行星风系为主要动力,如西风漂流 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洋流

补偿流:秘鲁寒流 11、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注:1、注意洋流的流向与行星风系的关系

2、不同海区洋流的名称及其成因 1 2 3

界大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

饵料丰富 ① 太平洋

1位置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交汇,

海水上下翻动,饵料丰富。

② 太平洋2位置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为涌升流,饵料丰富

③大西洋1位置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水上下翻动,饵料丰富。

④大西洋3位置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南下寒流,海水上下翻动,饵料丰富。

12、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降温减湿

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沿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原因之一是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13、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升温,上升气流明显,导致南美洲西岸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多;太平洋西部气温下降,盛行下沉气流,亚洲东部,菲律宾群岛等地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少,夏季风势力较正常年份弱。

13、洋流的影响

①对气候: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形成世界四大渔场

③对航运:顺流有利于航运,逆流不利于航运

④对全球水热平衡:有利于全球的水热平衡

⑤对海洋污染: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14、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15、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的原因

①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②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有利于西风的进入

③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④海岸线曲折,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⑤山脉多东西走向,对西风的阻挡较小,有利于西风的进入

16、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分布: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等地。

17、海洋权益

①领海: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22千米),沿海国家对领海拥有全部主权

②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起约200海里(370千米),沿海国家对其间的资源享有专属权及管辖权,

其他国家可航行、飞行、铺设电缆和管道等

③公海: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拥有主权

18、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意义

交通运输(海洋运输)、通讯、储藏、旅游、生产(人工岛等)和兴建海底城市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一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 层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 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 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 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26′S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 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 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 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 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 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篇一】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篇二】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空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高中地理知识点复杂繁琐,为了使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更急便捷,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1) 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成本最低。(2) 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 分布的位置: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区位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2、农业文明时期:对抗环境(生产力水平很大提高)。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环境。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模式图三、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

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要求)。 3、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RS(遥感)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物体辐射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下列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蔗北菜”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篇二】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1.判断南北极 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

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 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篇一】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篇二】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P8 【篇三】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