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以雍城遗址为例_陈稳亮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摘要:国家三部一局通知明确: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传统村落可以叫做“露天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村落是脆弱的,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村落在逐渐减少,保护传统村落攸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对策引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基本处在农耕文明时期。
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
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交通不便,信息隔绝,各自发展,自成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
如果没有了这花团锦簇般各族各地根性的传统村落,中华文化的灿烂从何而言?可是,最近一些村落调查和统计数字令我们心头骤紧。
比如:2010年全国范围的行政村总数约为69万个,自然村数量约为400万个。
然而截止2012年底,行政村总数很快减少到不足60万个,自然村减少为300多万个。
大约460万个行政村和自然村,推荐上报传统村落的名单只有11682个,最终真正入选公布的传统村落仅仅646个,占全国村庄聚落总量的比例简直微乎其微。
这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之一的文明国度的地位极不相称,传统村落保护亟待加强。
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
近10年我们在各地考察民间文化时,亲眼目睹这一剧变对村落生态影响之强烈。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篇一摘要:本文以肇兴侗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通过对肇兴侗寨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意义,并针对当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古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肇兴侗寨作为典型的古村落,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研究侗族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以肇兴侗寨为例,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旨在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肇兴侗寨概述肇兴侗寨位于中国某地,是典型的侗族聚居村落。
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的建筑风格、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民间艺术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 保护措施:肇兴侗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保护机构、制定保护规划、开展宣传教育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 保护成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传统艺术、民俗活动得以延续,侗族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四、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1. 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肇兴侗寨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部分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2. 资金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肇兴侗寨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3. 人才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而肇兴侗寨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五、对策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对策作者:赵楠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7期摘要大遗址是有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组成的大型古文化遗址,在考古学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
大遗址的保护是对历史的一种敬畏,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交代。
我国现有412处大遗址,包括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长城、大运河等。
目前我国对大遗址的保护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意识不强、资金短缺、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等等问题的存在,使我们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出现了好多问题。
笔者认为保护大遗址一定要解决此类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要重视,从强化政府和民众的保护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护大遗址的法律法规、遗址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等方面着手,来保护好大遗址,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困境;对策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
它们的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
例如:长城、古运河、秦始皇陵、楼兰遗址、殷墟、汉长安城遗址等。
我国国内大遗址数量众多,但保护和利用情况,以及产业合理布局情况并不理想。
大遗址保护区域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在探索和思考的课题,文保与民生,发展与遗址破坏的矛盾始终存在。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和被验证成功的发展模式,尤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
本文将从大遗址区域文保和民生和谐统筹共谋发展的角度,分析大遗址区域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1 大遗址保护面临的困境1.1 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理念缺失长期以来,虽然国家层面一直提倡保护国家的大遗址,但是从地方政府以及普通民众都只是把保护大遗址停留在口号阶段,没有真正的搞清楚为什么要保护大遗址,怎样保护好大遗址,保护好了有什么意义。
环境营造_大遗址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05年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在古城西安通过一份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环境的《西安宣言》。
文化遗产环境是构成文化遗产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是其本体所植生和依存的重要载体,在时空变迁中,遗产环境与其本体保持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因而,遗产环境的保护是维系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关键。
大遗址是我国近10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环境营造——大遗址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抓手Setting Construction a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Big Sit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陈稳亮CHEN Wen-liang文章编号:1009-6000(2010)12-0043-07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陈稳亮,男,博士,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在引介国内外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遗址的复杂特性,从历史、生态、社会3个向度对其环境进行解构与释义。
针对当前我国大遗址环境所面临的历史环境消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紊乱等严峻挑战,通过对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现实要求与目标指向这两个核心课题的理论阐释,将环境营造视作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抓手,将遗址环境与其本体间的和谐及历史、生态、社会各环境要素间的和谐确立为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终极目标。
在此理论前提下,通过杜陵与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的环境营造案例,对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大遗址;环境营造;和谐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ideas of cultural heritage setting protection in the world, the article has interpreted the environmental meanings of big site from historic, biological and social aspects, which leads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big site. Aiming at the serious challenges of big site, such as fading away of historical condition, deprav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oul-up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has thought about the theory of realistic requirements and targets as two core problems of setting construction of big site, and which has also regarded setting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he article also has set both the harmony between heritage environment and its entity with the harmony between historical, biolog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as the ultimate target. In the end,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wo cas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g site protection.Key words: big site; setting construction; harmony432010.12 现代城市研究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址是我们文明的见证,也是我们自身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大遗址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思考。
目前,中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故宫、长城等著名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管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遗址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一些大遗址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经费、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一些遗址的保护措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了遗址的进一步破坏和损失。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缺乏对大遗址的正确认识和尊重,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往往将遗址所在地作为开发项目的一部分,以各种形式侵占遗址,破坏其原有的地貌和环境。
最后,一些大遗址本身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也存在不足,例如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治理机制,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问题。
针对中国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加强保护。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大遗址保护的投入和支持。
通过增加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遗址的保护水平,加强监管力度。
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立法,完善保护机制,明确责任、权限和处罚措施,确保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监督力度,确保他们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侵犯和破坏大遗址。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遗址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大遗址,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中国的大遗址保护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从而改进自身的保护工作。
可以与国际组织、专家和学者进行合作,开展共同研究和保护项目,共同推动遗址保护的发展。
通过开展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我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对策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大型遗址成为当今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大型遗址保护存在的主要困难,从考古研究、宣传推广、立法保护、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维护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大型遗址保护存在的困难1.城市化压力导致遗址受损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迁徙、城市扩张,大量历史文化遗址所在的土地被用于城市用地,导致遗址受到严重的损毁和破坏。
例如,2014年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期间,为了让领导人经过彭庄遗址的中轴线,彭庄遗址圣庙和祭坛被迫拆除和移动。
2.缺乏对遗址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大众来说,大多数人对遗址的重要性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认为遗址只是废墟和白癜风。
缺乏对遗址的真正认知和理解,使得保护遗址的意识在整个社会中普及度不高,这可能导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失。
3.遗址保护立法缺失目前,我国没有完整的遗址保护法,只有一些零散的法规文件,在法律制度上没有有效地保障遗址保护。
此外,地方政府往往更注重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忽视了遗址保护的重要性。
1.加强考古和科学研究对于大型遗址保护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对遗址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古发掘。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遗址的形成、发展等历史问题,并可以寻找出保护遗址的最优解决方案。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多媒体手段、全民教育等方式加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起对于遗址保护的保护意识。
3.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遗址保护的法律制度,加强司法和执法力度,防止有人在遗址保护上开一些漏洞。
同时,要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监管和考核,确保他们在遗址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4.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尽量让公众了解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教育程度,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到遗址的保护中,通过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反馈遗址保护的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遗址保护、热爱遗址保护、支持遗址保护。
古村落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古村落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阅读《佛山古村落》6.1佛山古村落保护的现实局限和制约因素从本书实地调研的95处佛山古村落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空心化和建设性破坏。
这其实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对于古村落成者是形式上的整体遗弃,或者是碎片化、零散化的建设性破坏。
这两者在本质上则共同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对古村落至少在当下依然堪称为主流的态度,反映了古村落居民对古村落资源的价值认识和未来命运之选择有鉴于此,客观上可以说古村落的保护、传承、活化、升级目前尚存在着本质上的主体缺位。
而这种主体缺位的背后,则存在着法制、管理、规划、资金、教育和技术等多种复杂的现实局限和制约因素。
6.1.1法制因素(1)农村土地政策滞后佛山市在农村实行“一户一宅”的国家政策,缺乏基于地方实际的灵活调整机制,“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客观上与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客观上与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导致古村落内村民不得不拆旧屋建新房。
加上缺乏基于地方实际的灵活调整机制,缺乏对新建建筑的层高、外形、体量和色彩等的控制,使得不协调的新楼凸现于许多传统古村落中,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建筑文化艺术氛围。
“一户一宅”的土地政策给佛山古村落的保护带来的消极作用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城(镇)中村和城(镇)边村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
如禅城区石湾镇湾华村、顺德区杏坛镇髙赞村、南海区九冮镇烟桥村、三水区白坭镇祠巷村和高明区杨和镇豸岗村等,这些村落的格局大部分保存较好,但村民迫于现在的土地政策与居住需求的矛盾,不得不拆掉老房子盖起现代新楼房,使得村落的传统风貌遭到较严重破坏。
(2)法律法规不完善佛山古村落具有文物的特征、属性和价值,却又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
国家《文物保护法》仅保护村落中的文物保护单位,未对村落整体纳入保护范畴。
而对古村落的保护,目前又尚无其他法律可依,佛山市也没针对古村落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因而导致大量未列入或不宜、不能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的古村落,正面临着法律法规缺位,对破坏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和惩罚。
乡村型城址类大遗址保护研究

乡村型城址类大遗址保护研究作者:郑园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4期摘要:文章以江西省樟树市吴城遗址为研究对象,对吴城遗址的基本概况进行整理,发掘其蕴含的重要价值,对吴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阐述吴城遗址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文化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为保持吴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关系,并对文化遗址所关联的周边环境和生态进行保护,对遗址周边的人群进行保护意识传输。
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吴城遗址保护体系等,通过遗址展示,做到文化遗址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提高吴城遗址周围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乡村城址类遗址;大遗址;吴城遗址;遗址保护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4.014吴城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是中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生活遗址,具有丰富的商文化研究价值,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一直作为研究考察商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重点遗址,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人们对吴城遗址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但吴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任务艰巨而复杂。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1 乡村型城址类大遗址保护1.1 遗址保护原则首先,需保证遗址本体和遗址环境的真实性。
遗址环境的保护整治,在于如何处理乡村型城址表层占压建筑、基础设施、水系、山体和植被等与遗址的关系。
在保护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可逆的技术手段以及干扰性较小的材料,避免影响后期对于遗址本体的保护和考古工作。
其次,保证城址类大遗址的完整性。
城址类大遗址占地面积宏大,与周边的环境密不可分。
对于乡村型城址类大遗址而言应对周边环境的整体性进行保护,并将遗址保护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建设、历史文化和民俗生活相结合,建立以城址本体为核心的大遗址保护片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